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ectrospun poly(L-lactic acid)/gelatine membranes loaded with doxorubicin for effective suppression of glioblastoma cell growth in vitro and in vivo 被引量:1
1
作者 Boxun Liu Zhizhong Jin +5 位作者 Haiyan Chen Lun Liang Yao Li Guo Wang Jing Zhang Tao Xu 《Regenerative Biomaterials》 SCIE 2021年第5期108-119,共12页
Electrospun membranes are attracting interest as a drug delivery system because of their material composition flexibility and versatile drug loading.In this study,the electrospun membrane was loaded with doxorubicin(D... Electrospun membranes are attracting interest as a drug delivery system because of their material composition flexibility and versatile drug loading.In this study,the electrospun membrane was loaded with doxorubicin(DOX)via electrostatic adsorption for long-term drug delivery.DOX loading process was optimized by varying temperature,time,drug concentration,pH and ionic strength of solutions.The loading process did not impair the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e membrane.Next,we investigated the drug release kinetics using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The composite membranes released 22%of the adsorbed DOX over the first 48 h,followed by a slower and sustained release over 4 weeks.The DOX release was sensitive to acidic solutions that the release rate at pH 6.0 was 1.27 times as that at pH 7.4.The DOX-loaded membranes were found to be cytotoxic to U-87 MG cells in vitro that decreased the cell viability from 82.92%to 25.49%from 24 to 72 h of coincubation.These membranes showed strong efficacy in suppressing tumour growth in vivo in glioblastoma-bearing mice that decreased the tumour volume by 77.33%compared with blank membrane-treated group on Day 20.In conclusion,we have developed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load DOX within a clinically approved poly(L-lactic acid)/gelatine membrane for local and longterm delivery of DOX for the treatment of glioblast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SPINNING electrostatic adsorption GLIOBLASTOMA doxorubicin delivery poly(L-lactic acid)/gelatine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消旋聚乳酸/明胶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觅格 夏亚一 +5 位作者 王栓科 董平 赵琳 刘文忠 史迎宾 李延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53-758,共6页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复合消旋聚乳酸(poly-L-lacticacid,PLLA)/明胶修复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4~6月龄青紫兰兔36只,体重2.5~3.5kg,雌雄不拘。体外分离培养MSCs,...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复合消旋聚乳酸(poly-L-lacticacid,PLLA)/明胶修复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4~6月龄青紫兰兔36只,体重2.5~3.5kg,雌雄不拘。体外分离培养MSCs,取第2代MSCs种植于PLLA/明胶支架体外复合培养。将36只青紫兰兔制备双侧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模型,根据修复方法不同随机分为A、B、C3组(n=12)。A组,将MSCs与PLLA/明胶支架材料复合物植入兔双膝缺损处;B组,将单纯PLLA/明胶支架材料植入兔双膝缺损处;C组,缺损处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A、B组在植入时均加入25μg/L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p1,TGF-β1)0.4ml。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取材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将12周大体及组织学标本按照O’driscoll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大体观察:术后12周,A组修复组织与正常软骨结合处完整,表面光滑,界限模糊;B、C组缺损处修复组织呈纤维组织或无修复,表面不平整或呈虫蚀样改变。组织学观察:A组术后4周,细胞数较多,呈梭形、圆形或椭圆形;8周修复组织与周围软骨大部分结合,细胞呈圆形,以透明软骨样细胞为主,有软骨陷窝,表层有梭形纤维样细胞;12周修复组织细胞为透明软骨样细胞,柱状排列,与周围软骨及软骨下骨整合良好;B组,术后4~8周细胞数较少,细胞层次排列差;12周修复组织菲薄,呈纤维软骨样,基质染色接近正常;C组,术后4~8周缺损组织由薄层纤维组织覆盖;12周缺损区纤维组织进一步增厚,与周围软骨未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组修复组织Ⅱ型胶原染色呈阳性,B组呈弱阳性,C组无表达。术后12周大体观察总评分,A、B及C组分别为2.75±0.89、4.88±1.25和7.38±1.18,A组优于B、C组,B组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软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消旋聚乳酸/明胶 软骨缺损 修复
下载PDF
聚硅酸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朱小丽 刘红 +1 位作者 江露英 黄青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8,共6页
聚硅酸作为一种常用的助凝剂,它的网状立体结构和较高的分子量,使其具有较强的粘结能力和吸附架桥作用。但聚硅酸在短时间内容易形成凝胶而失活,限制了它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本文以硅酸钠和硫酸为原料制备聚硅酸,研究了pH值、SiO2浓度、... 聚硅酸作为一种常用的助凝剂,它的网状立体结构和较高的分子量,使其具有较强的粘结能力和吸附架桥作用。但聚硅酸在短时间内容易形成凝胶而失活,限制了它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本文以硅酸钠和硫酸为原料制备聚硅酸,研究了pH值、SiO2浓度、Na+浓度、温度对聚硅酸稳定性的影响,并且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聚硅酸的形貌。结果表明:降低聚硅酸的pH值、SiO2浓度、Na+浓度和保存温度均可提高聚硅酸的稳定性;聚硅酸的浓度对其形貌有较大的影响,聚硅酸的浓度越大,其聚集单元越大且枝杈越密,越容易聚集成为凝胶;形貌与文献中聚硅酸形态演变以及聚硅酸溶胶转化为凝胶的图像一致。同时,研究得出了各影响因素的适用条件,为聚硅酸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酸 稳定性 胶凝时间 形貌
下载PDF
PLGA与明胶膜支架材料对神经干细胞生长、分化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谭太贵 马景鑑 +3 位作者 张文治 苏心 王立凯 冯喜增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40-641,673,共3页
目的:探讨PLGA作为中枢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从胎龄14 ̄16d的Wistar大鼠分离培养获得神经干细胞,以108/L密度种植于PLGA膜、明胶膜和PLGA/明胶膜表面,置37℃、5%CO2培养箱中共培养,观察神经干细胞在PLGA膜、明胶膜和PLGA... 目的:探讨PLGA作为中枢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从胎龄14 ̄16d的Wistar大鼠分离培养获得神经干细胞,以108/L密度种植于PLGA膜、明胶膜和PLGA/明胶膜表面,置37℃、5%CO2培养箱中共培养,观察神经干细胞在PLGA膜、明胶膜和PLGA/明胶膜表面的生长、分化和PLGA的降解情况。结果:培养获得的神经干细胞表现具有自我更新和多相分化能力,能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在观察期内PLGA膜无降解,神经干细胞在PLGA膜表面无贴附,但可在PLGA/明胶膜和明胶膜表面贴附、生长和分化。结论:PLGA可作为中枢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醇酸 乳酸 明胶 组织工程 干细胞 中枢神经 系统 大鼠
下载PDF
仿生聚乳酸/明胶纳米纤维膜修复下肢静脉曲张溃疡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洪让 沈云 +6 位作者 张海涛 邓坤学 徐元玲 代兴亮 李永生 章新琼 徐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6期4217-4224,共8页
背景:受限于有效治疗手段的缺乏,下肢静脉溃疡迁延不愈,容易反复,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动物实验已证实仿生聚乳酸/明胶纳米纤维膜在皮肤缺损组织再生修复中具有明显优势。目的:观察仿生聚乳酸/明胶纳米纤维膜修复下肢静脉曲张溃疡... 背景:受限于有效治疗手段的缺乏,下肢静脉溃疡迁延不愈,容易反复,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动物实验已证实仿生聚乳酸/明胶纳米纤维膜在皮肤缺损组织再生修复中具有明显优势。目的:观察仿生聚乳酸/明胶纳米纤维膜修复下肢静脉曲张溃疡的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溃疡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前期均给予清创和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换药,试验组是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仿生聚乳酸/明胶纳米纤维膜换药。每周记录并比较两组的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创面疼痛评分、敷料二次创伤积分、操作难易性、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溃疡创面愈合后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对后期修复效果进行评价。试验已通过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准号:安医一附伦审-快-PJ2018-01-09。结果与结论:(1)试验组换药后28 d的创面愈合率、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创面疼痛评分、敷料二次创伤积分、操作难易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2)溃疡创面愈合后6个月,对照组为瘢痕评分明显高于试验组(P <0.05);(3)换药期间及创面愈合后6个月,两组均未见肝肾损伤,未发生局部过敏等不良反应;(4)结果表明仿生聚乳酸/明胶纳米纤维膜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降低创面换药时的疼痛感和二次创伤、方便临床医护人员使用、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膜 明胶/聚乳酸 下肢静脉曲张 溃疡 3D打印 静电纺丝 创面 愈合
下载PDF
蛹油α-亚麻酸乙酯胶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6
作者 刘秀玲 项岫秀 +3 位作者 李伟娟 张慧芹 俞芳 刘阁玲 《药品评价》 CAS 2010年第16期36-38,共3页
目的:观察蛹油α-亚麻酸乙酯胶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瘦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有显著性下降(P<0.05),瘦素、HOMA-IR水平下降(P&l... 目的:观察蛹油α-亚麻酸乙酯胶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瘦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有显著性下降(P<0.05),瘦素、HOMA-IR水平下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蛹油α-亚麻酸乙酯胶丸通过[]改善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胰岛素抵抗,调节血脂,从而减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肝损害,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蛹油α-亚麻酸乙酯胶丸蛹油α-亚麻酸乙酯胶丸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胰岛素抵抗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