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油精准适度加工关键新技术开发与示范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兴国 金青哲 +7 位作者 白长军 周胜利 徐斌 严有兵 黄健花 常明 刘方波 王小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12,共6页
以"多出油、出好油"为目标,自主研发大豆油精准适度加工新工艺,开发出了大豆原料质量检测控制、大豆去皮-瞬时高压湿热酶钝化、双酶脱胶/超级脱胶-无水洗长混脱酸耦合、低活性脱色剂两步脱色、低温短时两级捕集回流脱臭,并进... 以"多出油、出好油"为目标,自主研发大豆油精准适度加工新工艺,开发出了大豆原料质量检测控制、大豆去皮-瞬时高压湿热酶钝化、双酶脱胶/超级脱胶-无水洗长混脱酸耦合、低活性脱色剂两步脱色、低温短时两级捕集回流脱臭,并进行有机集成,建成6 000 t/d大豆的精准适度加工生产线。生产实践表明,与传统工艺相比,新工艺的精炼率提高1.5%以上,吨溶耗降低7.7%,吨汽耗降低14%,吨电耗降低5%,脱色剂用量减少38%,软水消耗降低73%,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0.3%,内源性VE和甾醇保留率大于90%,无需添加抗氧化剂,产品符合国家一级大豆油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精准适度加工 关键技术
下载PDF
食用油精准适度加工理论的发端、实践进程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瑞元 王兴国 何东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共6页
食用油精准适度加工克服了过度加工的弊端,既是生产"好油"的一种新模式,也是产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途径。回顾了精准适度加工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和营养学渊源,介绍了其工程实践及取得的重大成效,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食用油精准适度加工克服了过度加工的弊端,既是生产"好油"的一种新模式,也是产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途径。回顾了精准适度加工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和营养学渊源,介绍了其工程实践及取得的重大成效,展望了其发展趋势,旨在为新模式在我国油脂加工业中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油 精准适度加工 过度加工 理论
下载PDF
我国植物油料油脂加工技术新进展
3
作者 金青哲 金俊 +1 位作者 赵晨伟 黄笑宇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共5页
植物油料油脂加工的主要内容包括油脂及蛋白的初加工和深加工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工程装备技术及品质控制技术等,概述了我国植物油料油脂加工技术新进展。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基于营养和安全为评价标准的食用植物油精准适度加工体系;突破... 植物油料油脂加工的主要内容包括油脂及蛋白的初加工和深加工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工程装备技术及品质控制技术等,概述了我国植物油料油脂加工技术新进展。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基于营养和安全为评价标准的食用植物油精准适度加工体系;突破了零反式脂肪酸专用油脂生产技术,能满足各种食品加工场景需求;功能油脂制备技术成果渐次落地,推动产业进入蓬勃发展期,多款结构脂产品进入量产,跨国公司垄断局面得以改变;新油源开发方兴未艾;植物蛋白结构功效关系基础研究促进了植物基产品开发;油料油脂综合利用规模扩大;食用油安全防控技术、绿色储油技术研究不断深入;大型浸出器和浓缩蛋白制取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智能化工厂建设支撑我国油料油脂加工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适度加工 植物油料 食用植物油 功能油脂 植物蛋白 智能化工厂
下载PDF
精炼加工对玉米油营养指标和风险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尚刚 董济萱 +3 位作者 于洪起 王万祥 王伟 邓斌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20,共6页
以玉米油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传统精炼过程中原油、中和油、脱色油及成品油的营养指标(植物甾醇、生育酚、角鲨烯)及风险指标(回色变化、玉米赤霉烯酮、3-MCPDEs和缩水甘油酯)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玉米油回色受原油中磷脂和生育酚含量影... 以玉米油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传统精炼过程中原油、中和油、脱色油及成品油的营养指标(植物甾醇、生育酚、角鲨烯)及风险指标(回色变化、玉米赤霉烯酮、3-MCPDEs和缩水甘油酯)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玉米油回色受原油中磷脂和生育酚含量影响较大,中和、脱色、脱臭工段可有效控制玉米赤霉烯酮,脱臭工段对玉米油营养指标、3-MCPDEs含量和缩水甘油酯含量均有较大影响。结合实验结果将实际精炼工艺参数调整为:中和温度70~85℃,中和时间不短于45 min;水洗过程使用检控氯离子的软水,用量大于8%。脱色工段采用柠檬酸(用量100 mg/kg)预脱色,将活性白土、凹凸棒土、膨润土等不同种类的白土根据原油指标进行混合添加,白土活性度选择120~150,脱色真空残压2.5~3.5 kPa,温度100~120℃,脱色时间20~30 min;脱臭工段脱臭温度235~245℃,脱臭时间60~80 min,绝对真空度不大于400 Pa,一般保持在200~300 Pa。生产实践表明,新工艺脱色剂用量降低20%,成品油色泽R1.2,回色效应有所改善,ΔR由原工艺的1.2下降至0.8,生育酚、植物甾醇保留率均大于80%,玉米赤霉烯酮去除率达86.2%,3-MCPDEs及缩水甘油酯增加量均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油 精准适度加工 植物甾醇 生育酚 角鲨烯 3-氯丙醇酯 缩水甘油酯 回色 玉米赤霉烯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