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烃类流体包裹体与成藏年代分析 被引量:53
1
作者 赵靖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1-25,共5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区主要有 3期烃类包裹体 ,分别记录了油、凝析油气和干气的充注历史 ,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晚第三纪康村早、中期 (距今 10~ 17Ma)、康村晚期—库车早中期 (距今 3~ 10Ma)、库车晚期—第四纪西域期 (距今 1~3Ma)。... 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区主要有 3期烃类包裹体 ,分别记录了油、凝析油气和干气的充注历史 ,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晚第三纪康村早、中期 (距今 10~ 17Ma)、康村晚期—库车早中期 (距今 3~ 10Ma)、库车晚期—第四纪西域期 (距今 1~3Ma)。前 2期为轮台凸起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 ,形成三叠系湖相油藏以及侏罗系煤成凝析油气藏 ,第 3期是库车前陆逆冲带天然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 ,主要形成高—过成熟气藏以及少量次生油藏。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主要有2~ 3期烃类包裹体 ,分别形成于晚海西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晚海西期是现存古生界原生油藏的主要形成时期 ,燕山期特别是喜马拉雅期是古油藏调整而形成次生油藏的时期 ,喜马拉雅期也是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形成的油藏已普遍遭到破坏。图 1表 2参 17(赵靖舟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烃类 流体包裹体 成藏年代 油气藏 成藏期 前陆 克拉通
下载PDF
中国最老古油藏——中元古界下马岭组沥青砂岩古油藏 被引量:32
2
作者 刘岩 钟宁宁 +2 位作者 田永晶 齐雯 母国妍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03-512,共10页
从冀北坳陷下马岭组(Qnx)沥青砂岩与火成岩侵入体的共存关系入手,利用有机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方法准确厘定Qnx沥青砂岩油藏的成藏时限。根据野外调查、实验室薄片镜下观察及浅钻结果,在前人已发现Qnx底砂岩油苗/沥青点的基础上,新发现... 从冀北坳陷下马岭组(Qnx)沥青砂岩与火成岩侵入体的共存关系入手,利用有机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方法准确厘定Qnx沥青砂岩油藏的成藏时限。根据野外调查、实验室薄片镜下观察及浅钻结果,在前人已发现Qnx底砂岩油苗/沥青点的基础上,新发现Qnx油苗/沥青点31处(其中肉眼可见黑色沥青点21处),基本查明了Qnx沥青砂岩油藏平面分布规律并命名了4个古油藏:平泉双洞、凌源龙潭沟、宽城芦家庄和宽城塌山古油藏。根据沥青含量,采用体积法估算Qnx沥青砂岩古油藏的规模在7×108~10×108 t。大量样品的有机岩石学分析发现,Qnx沥青砂岩中发育两类具有不同反射率特征的固体沥青,在固体沥青中发现了类天然焦结构,首次以直接证据证实Qnx底砂岩沥青遭受过严重的热蚀变效应。Qnx辉长辉绿岩斜锆石SHRIMP U-Pb测年结果为1 327 Ma±2 Ma,限定Qnx沥青砂岩油藏的成藏时间为1 400~1 327 Ma,确定Qnx沥青砂岩油藏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古老的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砂岩 中—新元古界 下马岭组 火成岩 最古老油藏 成藏时限 燕山地区
下载PDF
临南地区石油运移方向与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陈庆春 林玉祥 唐洪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11-616,共6页
根据原油及油砂抽提物中含氮化合物分析、原油生物标志成熟度参数及储层流体包裹体烃类成分分析 ,研究了临南地区石油运移的方向、距离、成藏期次。结果表明临南油田仅有一期油气运聚成藏过程 ,属中新世末形成的成熟原油 ,4 甲基甾烷含... 根据原油及油砂抽提物中含氮化合物分析、原油生物标志成熟度参数及储层流体包裹体烃类成分分析 ,研究了临南地区石油运移的方向、距离、成藏期次。结果表明临南油田仅有一期油气运聚成藏过程 ,属中新世末形成的成熟原油 ,4 甲基甾烷含量较高。曲堤油田存在两期油气运聚成藏过程 ,早期原油成熟度低 ,4 甲基甾烷含量低 ,运移距离较远 ,成藏后大部分散失 ;晚期充注的原油成熟度较高 ,4 甲基甾烷含量也较高 ,并保存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南地区 运移方向 含氮化合物 包裹体 成藏期次 油气运移 烃类成分分析 原油生物标志
下载PDF
塔中隆起志留系沥青砂岩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研究与成藏年代探讨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有瑜 Hors Ztwingmann +1 位作者 刘可禹 罗修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6-174,共9页
据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技术对塔中隆起志留系沥青砂岩油藏成藏年代的测定,并与孔雀河地区进行对比。塔中隆起及孔雀河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383.45—203.96Ma,表明主要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和晚海西期成藏,位... 据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技术对塔中隆起志留系沥青砂岩油藏成藏年代的测定,并与孔雀河地区进行对比。塔中隆起及孔雀河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383.45—203.96Ma,表明主要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和晚海西期成藏,位于盆地边部的乔1井、孔雀1井及龙口1井、英南2井相对较早(383.45—271.20Ma),主要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成藏,位于盆地中心的塔中37井、塔中67井、塔中12井及塔中32井相对较晚(203.96—235.17Ma),主要为晚海西期成藏,部分井如塔中23井、塔中30井相对较早(293.54和296.31Ma),为早海西期成藏。自生伊利石年龄与沥青砂岩厚度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说明古构造格局可能是主要的成藏控制因素之一,位于沉降中心及其周围的古油藏如乔1井、孔雀1井成藏较早。测年结果不仅与油气系统等常规油气成藏史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而且还进一步反映了油藏形成时间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测年 自生伊利石 成藏年代 志留系沥青砂岩 孔雀河地区 塔中隆起
下载PDF
东营凹陷岩性油藏成藏期次与成藏过程 被引量:18
5
作者 祝厚勤 庞雄奇 +2 位作者 姜振学 张如才 张俊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5-70,共6页
东营凹陷岩性油藏分布规律复杂,成藏时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对岩性油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深入认识。综合运用东营凹陷的构造演化史及岩性圈闭形成史、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岩性油藏的成藏期次、成... 东营凹陷岩性油藏分布规律复杂,成藏时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对岩性油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深入认识。综合运用东营凹陷的构造演化史及岩性圈闭形成史、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岩性油藏的成藏期次、成藏过程、成藏阶段和不同期次岩性油藏的平面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岩性油藏的成藏期次主要有两期,即古近纪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新近纪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且以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为主要成藏期;不同成藏期次的岩性油藏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第一期分布于生油洼陷,为岩性油藏,其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较宽,油气充注持续时间长,具有两期充注的特点;第二期分布于断裂带和斜坡带,为构造-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其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较窄,油气成藏时间较晚,主要为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充注;东营凹陷岩性油藏的形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以划分为成藏准备、成藏和保存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岩性油藏 成藏期次 成藏阶段 分布规律
下载PDF
氮肥对黄土高原大棚蔬菜及土壤硝酸盐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柏延芳 张海 张立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555-559,共5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大棚蔬菜不同施肥水平及采收期试验,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对蔬菜产量、品质以及土壤硝酸盐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氮素水平较低情况下,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蔬菜产量随之提高,当黄瓜施用量达300kg·hm^-2、芹菜施... 通过对黄土高原大棚蔬菜不同施肥水平及采收期试验,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对蔬菜产量、品质以及土壤硝酸盐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氮素水平较低情况下,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蔬菜产量随之提高,当黄瓜施用量达300kg·hm^-2、芹菜施用量达400kg·hm^-2时,其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16.7%和37.5%,而菜体中硝态氮含量与对照差异不大;但当施用量超过500kg·hm^-2及600kg·hm^-2时,会使黄瓜、芹菜产量逐渐下降,同时导致蔬菜及土壤中硝态氮含量迅速增高,使蔬菜达到高污染水平。施肥后随时间的推移,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逐渐降低,在中等施肥条件下30d后可达到食用水平。黄土高原土壤氮素淋溶强烈,在氮肥施用后15d,50cm左右土层中硝态氮累积量最多形成峰值,且随时间的推移其峰值有逐渐向下移动的趋势。本实验证实:适量氮肥有利于蔬菜生长,还可有效减少氮素污染,在黄土高原大棚蔬菜生产中氮肥最佳用量为400—500kg·hm^-2,同时应严格控制采收时间,在蔬菜采食前30d内不能施用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大棚蔬菜 氮肥 硝酸盐积累 采收时间
下载PDF
梁外半野生甘草最佳采收期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巧娥 王文慎 +2 位作者 张吉树 黎先春 王小如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35-237,共3页
目的 :研究甘草中甘草酸的积累动态 ,确定内蒙古梁外地区育苗移栽的半野生甘草最佳采收期。方法 :用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采集的不同株龄的半野生甘草中甘草酸含量。结果 :甘草中甘草酸含量 6~ 7月份最高 ,8月份开始逐渐降低 ,11~ 12月... 目的 :研究甘草中甘草酸的积累动态 ,确定内蒙古梁外地区育苗移栽的半野生甘草最佳采收期。方法 :用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采集的不同株龄的半野生甘草中甘草酸含量。结果 :甘草中甘草酸含量 6~ 7月份最高 ,8月份开始逐渐降低 ,11~ 12月最低 ,翌年 3~ 4月份开始逐渐增加 ,直到 6~ 7月份达最高峰 ;甘草在移栽后的前三年 ,甘草酸含量无明显增加 ,第四年的各个月份的甘草酸含量均远大于头三年。结论 :育苗移栽的半野生甘草的最佳采收期为移栽后的第四年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最佳采收期 甘草酸 积累动态
下载PDF
塔东2井古油藏成藏期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孙玉善 金英爱 +2 位作者 顾乔元 申银民 杨帆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1-33,61,共4页
塔里木盆地塔东低凸起的塔东2井在寒武系一下奥陶统获得少量重质油,发现寒武系一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是优质烃源岩,其中的有机质和沥青赋存产状大致有3种:①基质中的大量黑色炭化的有机(泥)质;②收缩溶蚀缝脉和Ⅰ期构造溶蚀缝脉及晶间溶蚀... 塔里木盆地塔东低凸起的塔东2井在寒武系一下奥陶统获得少量重质油,发现寒武系一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是优质烃源岩,其中的有机质和沥青赋存产状大致有3种:①基质中的大量黑色炭化的有机(泥)质;②收缩溶蚀缝脉和Ⅰ期构造溶蚀缝脉及晶间溶蚀孔中的黑色炭质沥青;③局部Ⅲ期构造缝中的油质-胶质沥青。根据沥青的产状,结合碳酸盐岩成岩演化序列与其成岩阶段和构造演化史,认为塔东2井油藏为两期成藏,烃源岩在奥陶纪末的早成岩末至晚成岩早期阶段就已排烃形成早期油藏,志留纪末进入晚成岩深埋藏阶段,古油藏因高温热蚀变遭破坏;晚期成藏在海西—印支期以来,经同层调整后再次成藏,属自生自储的残余古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东2井 寒武系-下奥陶统 古油藏 沥青产状 成岩演化序列 成藏期
下载PDF
输导通道类型对天然气聚集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付广 孙永河 吕延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6-243,共8页
通过对中国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输导通道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得到中国大中型气田主要有断裂、断裂与不整合组合、砂体、断裂与砂体组合、不整合与砂体组合和不整合6种输导通道类型。其中以断裂为主,其次是断裂与不整合组合,再次是砂体和断... 通过对中国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输导通道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得到中国大中型气田主要有断裂、断裂与不整合组合、砂体、断裂与砂体组合、不整合与砂体组合和不整合6种输导通道类型。其中以断裂为主,其次是断裂与不整合组合,再次是砂体和断裂与砂体组合,最少为不整合和不整合与砂体组合。它们主要受盆地类型、盆地内构造带类型和源储空间位置关系的影响。由中国大中型气田储量、含气面积和聚集时间,通过求取其天然气聚集效率,把中国大中型气田划分为高效、中效和低效3类气田。通过中国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与输导通道类型之间关系分析,得到聚集时间相对较晚的断裂、砂体和断裂与不整合组合形成的输导通道天然气聚集效率相对较高,有利于快速形成大中型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型气田 聚集效率 输导通道 聚集时间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二叠系茅口组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5
10
作者 姜智利 朱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39-646,共8页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YB7井二叠系茅口组的突破,揭示了元坝地区茅口组巨大的勘探潜力。随着资料的不断丰富,及时加强其油气规律认识,总结成藏主控因素,可为下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在分析茅口组气藏基本成藏条件及气藏特征的基础上,开展...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YB7井二叠系茅口组的突破,揭示了元坝地区茅口组巨大的勘探潜力。随着资料的不断丰富,及时加强其油气规律认识,总结成藏主控因素,可为下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在分析茅口组气藏基本成藏条件及气藏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气源对比、油气充注时间分析等研究,系统总结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区内烃源岩和油气保存条件好,储层为浅滩叠合岩溶缝洞储层,气藏表现为异常高压高温气藏,天然气具有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的混合气特征,主要来源于二叠系吴家坪组烃源岩,油气在中侏罗世大量充注,有持续充注的特点。油气成藏主要受储层发育、烃源岩条件及油气保存条件的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油气来源 充注时间 成藏主控因素 茅口组 二叠系 元坝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基于互相关信息积累的非周期微弱局部放电源探测方法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卫东 刘尚合 +3 位作者 胡小锋 魏明 张悦 樊高辉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66-972,共7页
基于外置接收天线的非接触式测试方法在局部放电探测中已得到广泛关注,但其探测距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远距离探测中实测局放信号信噪比较低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通道测试和互相关信息积累的处理思路,通过将非周期微弱信号的检... 基于外置接收天线的非接触式测试方法在局部放电探测中已得到广泛关注,但其探测距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远距离探测中实测局放信号信噪比较低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通道测试和互相关信息积累的处理思路,通过将非周期微弱信号的检测问题转化为周期性时延参数估计的检测问题,可间接实现微弱放电信息的长时间能量积累。通过仿真分析和实验测试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表明:在低信噪比条件下,利用互相关信息积累可有效抑制噪声干扰的影响,且其噪声抑制能力随积累次数的增加而增强;在同等测试条件下,利用互相关信息积累对局放时延参数估计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单次观测数据的估计结果,有利于提高现有多天线时差定位系统对局部放电源的远距离探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放电 微弱信号 非周期信号 互相关估计 积累 时延
下载PDF
渤海海域走滑反转构造带油气运聚与调整——以旅大22-27地区为例 被引量:13
12
作者 柳永军 徐长贵 +3 位作者 杜晓峰 李慧勇 朱文森 柴永波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6期694-697,共4页
旅大22-27走滑反转构造带位于渤海辽东湾南部海域,是渤海油田勘探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受郯庐断裂挤压作用影响,在本区形成了典型的走滑反转构造,并且在构造演化历程中始终处于较高的构造位置,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为查明该区油气... 旅大22-27走滑反转构造带位于渤海辽东湾南部海域,是渤海油田勘探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受郯庐断裂挤压作用影响,在本区形成了典型的走滑反转构造,并且在构造演化历程中始终处于较高的构造位置,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为查明该区油气成藏规律,从地化、钻井和地震等资料入手,通过对成藏期次和成藏时间的分析,首次提出该区东营组存在形成古油藏和现今油藏的2期油气成藏过程:其中古油藏形成于中新世晚期,现今油藏形成于上新世晚期;同时对2期成藏事件及条件进行了重点剖析,明确了喜山运动对本区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总结了本区油气逸散与富集机理,再现了本区的成藏过程,指出油气聚集的有利目的层系为浅层明下段和馆陶组,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机理 成藏时间 走滑反转构造 旅大22-27地区 渤海海域
下载PDF
自生伊利石K-Ar、Ar-Ar测年技术对比与应用前景展望——以苏里格气田为例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有瑜 Horst Zwingmann +1 位作者 刘可禹 罗修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7-416,共10页
以苏里格气田为例,对自生伊利石K-Ar法、Ar-Ar法年龄测定的技术特点、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进行了系统对比和深入研究。苏里格气田自生伊利石(I/S有序间层)发育较好,主要呈丝状,具有典型的自生成因特征,其K-Ar年龄、未真空封装Ar-Ar总气... 以苏里格气田为例,对自生伊利石K-Ar法、Ar-Ar法年龄测定的技术特点、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进行了系统对比和深入研究。苏里格气田自生伊利石(I/S有序间层)发育较好,主要呈丝状,具有典型的自生成因特征,其K-Ar年龄、未真空封装Ar-Ar总气体年龄和真空封装Ar-Ar总气体年龄分别为141~145 Ma、171~237Ma和130~152 Ma。K-Ar年龄表明主要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成藏,其分布规律很好地反映了成藏特征和成藏过程;未真空封装Ar-Ar总气体年龄明显偏老,不能代表自生伊利石的形成年龄,更不能反映成藏时代,"^(39)Ar核反冲丢失"现象是导致其偏老的主要原因;真空封装Ar-Ar总气体年龄与K-Ar年龄基本接近,可能反映自生伊利石的形成年龄并代表成藏时代。本次对比研究表明,对于利用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测年技术探讨砂岩油气藏成藏时代,K-Ar法测年技术简便快捷、经济成熟、稳定可靠,是第一选择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未真空封装Ar-Ar法测年技术很难获得理想的年龄数据和较好的应用效果,如果没有其他特殊目的,可以不予考虑;真空封装Ar-Ar法测年技术,如果运用得当,有可能获得相对较好的年龄数据和相对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技术复杂、环节多、周期长和费用高等将会严重制约其发展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下石盒子组八段砂岩储层 自生伊利石 K-AR测年 未真空封装Ar-Ar测年 真空封装Ar-Ar测年 39Ar核反冲丢失 成藏年代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霍尔果斯油气田油气特征及油气充注次序 被引量:13
14
作者 康素芳 王绪龙 +2 位作者 廖健德 周妮 罗玲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0-23,共4页
运用色谱、质谱和碳同位素等分析技术对准噶尔盆地霍尔果斯油气田进行油气特征和油气源对比分析认为,该油气田原油来源于白垩系烃源岩,天然气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利用干酪根裂解气动力学和同位素动力学对霍尔果斯油气田生气史和碳... 运用色谱、质谱和碳同位素等分析技术对准噶尔盆地霍尔果斯油气田进行油气特征和油气源对比分析认为,该油气田原油来源于白垩系烃源岩,天然气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利用干酪根裂解气动力学和同位素动力学对霍尔果斯油气田生气史和碳同位素演化特征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油气田的天然气不是白垩系原油裂解形成的,而是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干酪根裂解形成的,烃源岩大量生气开始于12 Ma或10 Ma左右,天然气成藏时期约为6 Ma。研究结果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特征 油气成因 油气来源 成藏期 油气充注次序 准噶尔盆地 霍尔果斯油气田
下载PDF
叶物候、构建消耗和偿还时间对入侵植物碳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睿芳 冯玉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568-2577,共10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生物入侵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外来种入侵打破了物种生存的自然平衡,导致生态系统趋于均质化,并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然而,目前人们对外来种的入侵机理仍不十分清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生物入侵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外来种入侵打破了物种生存的自然平衡,导致生态系统趋于均质化,并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然而,目前人们对外来种的入侵机理仍不十分清楚。叶物候如叶片发生时间、凋落时间、及由二者决定的叶寿命和叶片发育进程是植物在季节和非季节性变化的环境中为了获得碳收益所采取的适应策略。叶构建消耗是植物碳收获过程中必要的成本投入,反映了植物在叶片水平上的能量分配策略。偿还时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叶片碳的积累情况。从叶物候、构建消耗和偿还时间入手,分析了入侵植物的资源捕获能力和成本对其碳积累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物候 叶寿命 建成消耗 偿还时间 碳积累 入侵植物
下载PDF
乌石凹陷中—东区油气来源及成藏时间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杨希冰 胡林 金秋月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7,85,共10页
分析乌石凹陷原油样品地球化学特征,根据特征生物标志物指标将原油划分为3种类型,即Ⅰ类、Ⅱ类和Ⅲ类。原油间异戊二烯烷烃、4-甲基甾烷和奥利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呈现不同的组成特征。油源对比表明,乌石中—东区Ⅰ类原油主要来源于流二... 分析乌石凹陷原油样品地球化学特征,根据特征生物标志物指标将原油划分为3种类型,即Ⅰ类、Ⅱ类和Ⅲ类。原油间异戊二烯烷烃、4-甲基甾烷和奥利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呈现不同的组成特征。油源对比表明,乌石中—东区Ⅰ类原油主要来源于流二段上部源岩,Ⅱ类和Ⅲ类原油主要来源于流二段下部源岩。分析油藏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统计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果,结合埋藏—热演化史模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乌石凹陷不同类型原油成藏时间存在差异,Ⅰ类原油呈晚期成藏的特征,成藏时间为从灯楼角组到望楼港组沉积时期;Ⅱ类原油为早期成藏的特征,成藏时间从下洋组到角尾组沉积时期;Ⅲ类原油成藏时间为从角尾组到灯楼角组沉积时期。乌石凹陷油气来源及油气成藏时间研究可为该区优化、进一步扩大勘探成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石凹陷 原油 油气来源 流体包裹体 成藏时间
下载PDF
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限确定 被引量:10
17
作者 闫建萍 刘池洋 郭桂红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6-29,共4页
储层粘土矿物中自生伊利石K-Ar年龄测定表明: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扶杨油层油气充注时间大致分为3个阶段,70.75~72.32 Ma,相当于嫩江组沉积末期;40.5~51.3 Ma,相当于依安组沉积早期;34.7~37.5 Ma,相当于依安组沉积末期.分析油藏形... 储层粘土矿物中自生伊利石K-Ar年龄测定表明: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扶杨油层油气充注时间大致分为3个阶段,70.75~72.32 Ma,相当于嫩江组沉积末期;40.5~51.3 Ma,相当于依安组沉积早期;34.7~37.5 Ma,相当于依安组沉积末期.分析油藏形成时间与构造抬升的关系认为:受早期构造抬升的控制,扶杨油层在早期构造抬升的晚期快速成藏;由于晚期构造运动持续时间较长,为40.5~51.3 Ma,发育超压系统的上覆青一段泥岩由于压力超过泥岩承受的极限,导致超压的破裂,形成第二期油气成藏;晚期构造抬升的末期,形成最后一期油气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 K—Ar测年 扶杨油层 成藏年代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长春岭背斜带油气成藏探讨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方文 卢双舫 +3 位作者 刘海英 黄文彪 徐运亭 邬在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9-386,共8页
针对松辽盆地长春岭背斜带油气来源,油藏、气藏形成时期先后等问题仍存在分歧的研究现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地球化学、构造、沉积、油气分布等方面出发并结合热史、生烃史,探讨松辽盆地北部长春岭背斜带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认为:长春... 针对松辽盆地长春岭背斜带油气来源,油藏、气藏形成时期先后等问题仍存在分歧的研究现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地球化学、构造、沉积、油气分布等方面出发并结合热史、生烃史,探讨松辽盆地北部长春岭背斜带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认为:长春岭背斜带原油主要来源于王府凹陷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气源主要为两侧断陷深层煤系地层;天然气大约在85~77·4Ma开始聚集成藏,油藏主要成藏期约为75~67Ma,气藏成藏时期早于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长春岭背斜 王府凹陷 油气成藏 成藏时期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油气成藏时间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振湖 王飞宇 +1 位作者 刘金萍 胡小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0-554,共5页
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唯一发现油流的沉积坳陷,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其油气藏形成时间将决定该区油气勘探思路和油气勘探方向。通过烃源岩的油气生排烃史和油层的砂岩包裹体研究,综合分析推断了东部坳陷油气藏成藏时间。研究表明,东... 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唯一发现油流的沉积坳陷,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其油气藏形成时间将决定该区油气勘探思路和油气勘探方向。通过烃源岩的油气生排烃史和油层的砂岩包裹体研究,综合分析推断了东部坳陷油气藏成藏时间。研究表明,东部坳陷中侏罗统烃源岩的主要生烃期和排烃期为渐新世,下白垩统和上侏罗统砂岩储层包裹体的油充注时间为早中新世。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综合分析推断,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油气藏形成时间为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包裹体 生排烃史 油气充注史 成藏时间 东部坳陷 北黄海盆地
下载PDF
利用有效积温建立夏玉米追肥时期决策模型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贺 白由路 +2 位作者 杨俐苹 卢艳丽 王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8-413,共6页
精准决策作物追肥时期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通过田间连续观测作物的发育进程预判追肥时期不仅费时费力,并且确定的追肥时期是否合理与经验存在较大关系。夏玉米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进程与积温、光照、降雨... 精准决策作物追肥时期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通过田间连续观测作物的发育进程预判追肥时期不仅费时费力,并且确定的追肥时期是否合理与经验存在较大关系。夏玉米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进程与积温、光照、降雨等气象因子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以有效积温代替天数作为步长单位,建立区域内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养分累积Logistic模型,根据模型特点确立夏玉米养分累积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从而确定最佳追肥时期决策点,旨在为追肥时期的精准确定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根据田间试验及养分测试结果对模型进行检验,显示出以有效积温为步长单位的养分累积模型对玉米养分累积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的预测效果优于传统的以生长天数为步长的养分累积模型,且可以用来预测玉米的最佳施肥时期,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的创新性及实用性。由于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品种差异,试验区域模型并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为此,针对养分累积Logistic模型的性质及参数意义,结合田间耕作实际,建立追肥时期决策的普适模型,对模型检验表明,普适模型的n-RMSE为11.9%,能够较好地预判最佳施肥时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气象因子 有效积温 夏玉米 养分积累 追肥时期 Logistics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