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陆相页岩油地质特征与聚集机理 被引量:151
1
作者 支东明 唐勇 +4 位作者 杨智峰 郭旭光 郑孟林 万敏 黄立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4-534,共11页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烃源岩热解、铸体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高压压汞等分析测试的结果,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陆相页岩油地质特征与聚集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咸化湖盆型沉积地层富含...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烃源岩热解、铸体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高压压汞等分析测试的结果,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陆相页岩油地质特征与聚集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咸化湖盆型沉积地层富含有机质,是烃源岩层也是储层,页岩油藏具有"源储一体"的地质特征,存在粉砂岩类与泥岩类和白云岩类与泥岩类两类岩性组合类型。芦草沟组大面积整体含油、"甜点"富集且原油成熟度较低。页岩油赋存岩石的润湿性为亲油性,生烃增压是页岩油运聚的主要动力。微纳米孔喉、层理缝与构造裂缝形成页岩油的有利储集空间与渗流通道。页岩油整体为源内或近源聚集,并以游离态和吸附态赋存于芦草沟组"甜点"段与泥页岩层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增压 页岩油 烃源岩 源储一体 富集机理 咸化湖盆 芦草沟组 吉木萨尔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大油(气)区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研究 被引量:131
2
作者 雷德文 陈刚强 +4 位作者 刘海磊 李啸 阿布力米提 陶柯宇 曹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604-1619,共16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是全球著名的湖相富烃凹陷,最新勘探成果展示出大油(气)区特征。为及时总结,丰富发展当代中国特色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实践,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一大油(气)区的基本形成条件与勘探领域。结果表明,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是全球著名的湖相富烃凹陷,最新勘探成果展示出大油(气)区特征。为及时总结,丰富发展当代中国特色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实践,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一大油(气)区的基本形成条件与勘探领域。结果表明,玛湖凹陷大油(气)区得以形成主要缘于三大有利基础条件:前陆碱湖优质高效烃源岩、立体输导体系、三类规模有效储层与储盖组合,由此造就油气在充足的烃源条件下,沿立体的输导体系,被三套区域性盖层有效封盖,向着三类规模有效储层,在有利圈闭中运聚成藏,因此油气富集规律可归纳为"源-输控烃、储-盖控藏"。相应,按目的层和圈闭类型形成了三大有利油气成藏领域,由浅至深依次为三叠系下统百口泉组岩性油(气)藏群、二叠系下统风城组致密油、石炭系—下二叠统大构造油气藏群。玛湖凹陷大油(气)区的勘探突破缘于勘探理念创新,具有巨大勘探潜力和基础科学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油(气)区 “连续型”油气藏 致密油 油气成藏 油气富集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热动力演化史及其对油气成藏与富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7
3
作者 任战利 祁凯 +6 位作者 李进步 霍小菊 崔军平 杨鹏 王琨 陈占军 杨桂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30-1042,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热岩石圈厚度恢复表明,中生代晚期早白垩世存在构造热事件及深部热岩石圈减薄的动力学过程,盆地南部岩石圈厚度薄,热流值及地温梯度高。不同层位烃源岩在盆地南部热演化程度高,热异常明显。烃源岩热模拟实验以及...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热岩石圈厚度恢复表明,中生代晚期早白垩世存在构造热事件及深部热岩石圈减薄的动力学过程,盆地南部岩石圈厚度薄,热流值及地温梯度高。不同层位烃源岩在盆地南部热演化程度高,热异常明显。烃源岩热模拟实验以及盆地深部热动力演化史研究表明,早白垩世热事件及形成的热异常使烃源岩生烃量明显增加,是盆地油气富集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层位烃源岩在早白垩世大规模生油、生气及成藏,主要受早白垩世岩石圈减薄的深部热动力学过程及构造热事件控制。古生界和中生界不同层位的油气田分布主要受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及储层控制。从烃源岩发育层系及热演化程度来看,盆地南部延长组7段致密油、页岩油热演化程度高,分布面积广,勘探潜力巨大;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全盆地大面积分布,天然气勘探前景广阔;深层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形成大气田的条件,需要进一步明确烃源岩生烃潜力;深层中-新元古界值得进一步勘探,关键是明确规模断陷分布及烃源岩的生烃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量 热异常 构造热事件 岩石圈厚度 热动力 成藏期 油气富集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进展及攻关方向 被引量:29
4
作者 何希鹏 何贵松 +5 位作者 高玉巧 张龙胜 贺庆 张培先 王伟 黄小贞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4,共14页
常压页岩气是中国页岩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对象,具有广阔的资源前景,但规模效益开发仍面临多方面的技术瓶颈。为了推动常压页岩气实现规模效益开发,以四川盆地渝东南地区页岩气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常压页岩气的形成机理与富集理论... 常压页岩气是中国页岩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对象,具有广阔的资源前景,但规模效益开发仍面临多方面的技术瓶颈。为了推动常压页岩气实现规模效益开发,以四川盆地渝东南地区页岩气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常压页岩气的形成机理与富集理论、渗流机理与开发技术、低成本工程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技术进展,指出了中国南方复杂构造区常压页岩气效益开采面临的难题与挑战,并从甜点优选、开发技术政策、低成本钻井技术、高效压裂技术等方面探讨了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地质勘探理论已明确了常压页岩气形成机理,建立了“生—排—滞—聚”的成藏模式,提出了“三因素控藏”的富集理论,建立了甜点目标综合评价体系;②开发技术上制定了“多层系、变井距、长水平段、小夹角、低高差、强改造、控压差”的开发技术政策;③钻井工程上形成了以“二级结构+激进参数+一体化导向+不承压防漏固井”为核心的优快钻完井技术;④压裂工程上构建了以“多簇密切割+限流射孔+双暂堵+高强度加砂+全电动”为核心的低成本高效促缝压裂技术;⑤常压页岩气具有地质条件复杂、压力系数和含气量较低、资源禀赋较差等特点,资源动用仍然面临产建阵地不落实、单井产能和最终可采储量低、投资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等挑战。结论认为,深化常压页岩气富集高产机理与甜点优选研究,强化基于渗流机理的效益开发技术政策研究,加强低成本钻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研发低成本高效压裂关键技术,并通过不断降本增效,是实现低品位常压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的重点攻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压页岩气 形成机理 富集规律 开发技术政策 优快钻井技术 高效缝网压裂技术
下载PDF
我国页岩气富集成藏机理及其形成条件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刘大锰 李俊乾 李紫楠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6-70,74,共6页
为寻找页岩气有利富集区,就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正所处起步阶段所获得页岩气富集成藏机理以及形成条件的主要地质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气成藏过程兼具典型煤层气、典型,根缘气和典型常规圈闭气成藏特点,并受总有机碳(... 为寻找页岩气有利富集区,就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正所处起步阶段所获得页岩气富集成藏机理以及形成条件的主要地质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气成藏过程兼具典型煤层气、典型,根缘气和典型常规圈闭气成藏特点,并受总有机碳(TOE)含量、有机质成熟度、矿物组成、孔裂隙和裂缝、页岩层厚度、埋深以及地层压力等多种地质因素影响,其中前4种为主要控制因素;TOC含量越大,生烃潜力越大,且气体储集能力越大,越有利于页岩气富集;热成因气藏页岩有机质成熟度越高,越有利于气体富集,最大镜质组反射率R0为1.1%~3.0%;生物成因气藏页岩R0越大,越不利于成藏;矿物成分反映了页岩的沉积环境,其对气体含量的影响,主要是影响有机碳含量;微小孔隙影响吸附气含量,粒间孔隙及裂隙影响游离气含量;裂缝对页岩气藏具有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页岩储层 成藏机理 成藏条件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聚集条件及勘探潜力研究——以黔北地区金沙参1井龙潭组为例 被引量:22
6
作者 邓恩德 易同生 +3 位作者 颜智华 姜秉仁 王冉 付炜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66-1181,共16页
为了深入了解黔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聚集条件及勘探潜力,以贵州林华矿区页岩气参数井金沙参1井为例,采用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有机地化、覆压孔渗、扫描电镜、低温氮吸附、现场解析及甲烷等温吸附等实验测试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黔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聚集条件及勘探潜力,以贵州林华矿区页岩气参数井金沙参1井为例,采用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有机地化、覆压孔渗、扫描电镜、低温氮吸附、现场解析及甲烷等温吸附等实验测试方法,结合实际地层地质条件,研究了龙潭组页岩气聚集条件,综合考虑页岩气发育的关键地质参数,认为层段一含较厚的黑色炭质页岩、有机碳含量高、黏土矿物含量较低、脆性较好、含气量高,资源潜力大,勘探条件好,为最优勘探层段.研究结果表明:1)黔北地区龙潭组泥页岩单层厚度薄、累计厚度较大(约44.65 m),与砂岩、煤层互层出现;2)泥页岩有机碳含量高(TOC平均为4.20%)、热演化程度较高(Ro平均为2.53%),黏土矿物含量较高(质量分数平均为46.41%)、石英次之(质量分数平均为28.34%),泥页岩脆性指数整体较高,发育粒间孔、粒内孔、微裂缝及有机质孔,比表面积、总孔体积较大,以中孔为主,泥页岩现场解析含气量较高(平均为3.25 m^3/t),饱和吸附气量较高(平均为2.33 m^3/t),含气性较好,具有良好的页岩气聚集条件;3)TOC是泥页岩含气性的主控因素,现场解析含气量和饱和吸附气量均与TOC呈良好的正相关,含气量与BET比表面积呈较好的正相关,泥页岩饱和吸附气量与黏土矿物含量、BET比表面积均呈较好的正相关;4)金沙参1井位于新化向斜西翼靠轴部端,表现为向斜控藏下的原地型页岩气富集模式,构造稳定,后期改造程度较低,保存条件较好;综合考虑各项页岩气发育地质参数,将龙潭组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层段,并结合砂岩、煤层发育特点,揭示出较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海陆过渡相 聚集条件 含气性 富集模式 有利层段 勘探潜力 黔北地区
原文传递
济阳坳陷断层活动差异性与油气富集关系 被引量:20
7
作者 孙波 陶文芳 +1 位作者 张善文 王永诗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21,151,共4页
通过对济阳坳陷断层发育特征、活动性及其演化规律进行分析,结合不同凹陷油气富集规律,研究了断层活动差异性及其对油气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断层活动性在沙二期前表现为"南强北弱"的特点,沙二期后则为"北强南弱&... 通过对济阳坳陷断层发育特征、活动性及其演化规律进行分析,结合不同凹陷油气富集规律,研究了断层活动差异性及其对油气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断层活动性在沙二期前表现为"南强北弱"的特点,沙二期后则为"北强南弱";将断层分为控烃、控运和控藏3类。控烃断层数量越多、古近纪活动强度越大,油气富集程度越高;控运断层数量越多、新近纪活动强度越大,浅层油气所占比例越大;控藏断层活动性及形态等决定构造带发育,控制圈闭聚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活动 油气成藏 富集规律 箕状凹陷 济阳坳陷
下载PDF
中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关键地质因素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孔全 李君军 +4 位作者 唐协华 沈均均 王鹏万 彭军 孟江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30,共13页
中国南方中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但目前对于该区复杂的地质条件及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的认识尚不够全面,制约了其勘探成效。为了揭示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以单井储... 中国南方中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但目前对于该区复杂的地质条件及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的认识尚不够全面,制约了其勘探成效。为了揭示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以单井储层综合评价为基础,结合钻井、测井、岩心、露头及分析测试数据,对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的沉积环境、储层发育特征及保存条件等页岩气关键富集条件进行研究,并与四川盆地焦石坝和长宁等页岩气主产区块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富有机质页岩段形成于五峰组—龙一3亚段沉积期,为深水陆棚沉积,厚度介于15~39 m,由南至北逐渐增厚;②优质页岩段储层岩石相类型以硅质页岩相为主,孔隙度介于1.60%~7.44%,储集空间以有机孔为主、连通性较好,总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为腐泥型—偏腐泥混合型,热演化程度高,含气性较好,可压裂性好;③当阳复向斜内地层保存较好、产状平缓、断裂发育少、顶底板厚度大且分布稳定,页岩气保存条件较好;④较之于长宁、焦石坝等区块,中扬子地区具有埋藏深、两向应力差较大和地层压力系数较低的特点。结论认为,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富集条件,具备进一步开展勘探工作的潜力;但其高应力差、大埋深和相对较低的压力系数也给后期的页岩气经济开发和规模上产带来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扬子地区 复杂地质背景 晚奥陶世五峰期—早志留世龙马溪期 页岩气 气藏形成 富集条件 高应力差
下载PDF
水分管理对水稻镉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杨小粉 吴勇俊 +2 位作者 张玉盛 汪泽钱 敖和军 《中国稻米》 2019年第4期34-37,共4页
以晚稻品种玉针香和湘晚籼12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3种水分灌溉方式(W1,长期淹水灌溉;W2,湿润灌溉;W3,阶段性湿润灌溉)对水稻糙米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的3个关键时期(分蘖期、灌浆期、成熟期),各部位镉含量、富集系数均以W3... 以晚稻品种玉针香和湘晚籼12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3种水分灌溉方式(W1,长期淹水灌溉;W2,湿润灌溉;W3,阶段性湿润灌溉)对水稻糙米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的3个关键时期(分蘖期、灌浆期、成熟期),各部位镉含量、富集系数均以W3处理最高,W1处理最低;玉针香糙米镉含量W1处理分别比W2、W3处理低56.52%和66.67%,且W1处理与W3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湘晚籼12号糙米镉含量W1处理分别比W2、W3处理低65.22%和52.94%,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可见,长期淹水灌溉是一项能够有效降低糙米镉含量的农艺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分管理 镉含量 镉积累量 富集系数
下载PDF
镉胁迫下不同小麦品种对镉的积累特性 被引量:16
10
作者 任超 任彧仲 +4 位作者 王浩 朱利文 李竞天 杜倩倩 李萍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06-1619,共14页
通过盆栽试验筛选籽粒Cd低积累型小麦品种,为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提供技术支撑.试验研究了119个小麦品种植株各部位分别在1.5 mg·kg^(-1)(低含量)和4.0 mg·kg^(-1)(高含量)Cd污染土壤条件下对Cd的富集和转运特性,并探讨了... 通过盆栽试验筛选籽粒Cd低积累型小麦品种,为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提供技术支撑.试验研究了119个小麦品种植株各部位分别在1.5 mg·kg^(-1)(低含量)和4.0 mg·kg^(-1)(高含量)Cd污染土壤条件下对Cd的富集和转运特性,并探讨了小麦不同器官Cd含量的相关性和土壤Cd含量与小麦吸收Cd的关系.结果表明:(1)供试小麦品种根、茎、叶和籽粒积累和转运Cd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Cd低含量条件下小麦植株各部位富集Cd能力为:叶>茎≈根>籽粒,在高含量胁迫条件下小麦植株各部位富集Cd能力为:叶>根>茎>籽粒,不同含量条件下小麦植株各部位转运Cd能力均为:叶>茎>籽粒.小麦地上部Cd含量与土壤Cd全量和离子交换态Cd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且与盆栽试验条件下较强的蒸腾作用密切相关.(2)小麦根、茎、叶和籽粒BCF_(Cd)与对应土壤Cd含量相关系数r为-0.267~-0.645,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表明随着土壤Cd含量的增高,小麦植株各器官对Cd的迁移积累程度呈下降趋势,且茎部BCF_(Cd)与土壤Cd含量的负相关性明显高于根、叶和籽粒,说明小麦植株对Cd的富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茎部的积累和运输.(3)低含量组和高含量组小麦根与茎、根与叶、根与籽粒、茎与叶、茎与籽粒和叶与籽粒Cd含量相关系数r为0.450~0.763,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小麦各器官之间存在密切的转运关系,且根向茎和茎向叶转运的程度高于茎向籽粒和叶向籽粒的转运程度.(4)采用聚类分析与富集和转运系数排序对照优选法,在土壤ω(Cd)1.5 mg·kg^(-1)和4.0 mg·kg^(-1)条件下,分别筛选出16个和11个Cd低积累小麦品种,其中洛旱7号可作为低中高含量下Cd低积累优选小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镉污染 小麦 镉胁迫 低积累 富集 转运
原文传递
西湖凹陷中央构造带中南部油气成藏条件、特征及富集规律 被引量:15
11
作者 苏奥 陈红汉 +5 位作者 胡飞 马玉华 刘洪平 王萍 李培军 陈兴龙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3-129,共7页
基于大量钻测资料、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从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等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等对西湖凹陷中央构造带中南部纵向地层油气成藏条件、特征及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源岩方面,平湖组煤系源岩为主要烃源岩... 基于大量钻测资料、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从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等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等对西湖凹陷中央构造带中南部纵向地层油气成藏条件、特征及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源岩方面,平湖组煤系源岩为主要烃源岩,还原-弱还原和水动力较弱的沉积环境使源岩有机质得到很好保存;储集层方面,常规油气藏储层物性好,主要孔隙类型为原生孔和次生孔,下部低渗近致密-致密砂岩气藏物性较差,局部发育的"甜点"是有利储集体;盖层方面,花上段发育的区域盖层对花港组油气起到了较好的封闭,花下段和平湖组近致密-致密砂岩气除了常规泥岩盖层封闭外,还有致密砂岩物性封闭、气毛细管封闭和超压增压封闭;圈闭方面,花上段油气聚集在挤压反转型背斜圈闭中,而花下段、平湖组油气则聚集在非常规岩性圈闭或与构造叠加的复合圈闭中;成藏要素匹配方面,两者油气充注期与生储盖等成藏条件及其时空上都表现出有利匹配。两类油气藏的富集规律存在差异,断裂输导体系、圈闭条件和保存条件控制着花上段常规油气富集,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物性控制平湖组近致密-致密砂岩油气富集,构造反转和断裂可能也对致密气也存在一定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富集规律 致密砂岩 中央构造带 西湖凹陷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tectonic evolution on the accumulation and enrichment of coalbed methane (CBM) 被引量:13
12
作者 SONG Yan ZHAO Mengjun +2 位作者 LIU Shaobo WANG Hongyan CHEN Zhenh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S1期1-6,共6页
The current accumulation and enrichment of CBM reservoir is a result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former CBM, after the superposing evolution of reversing-and-uplifting and the subsequent evolution within th... The current accumulation and enrichment of CBM reservoir is a result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former CBM, after the superposing evolution of reversing-and-uplifting and the subsequent evolution within the coal-bearing basin. The critical moment of the CBM reservoir formation is the time when the burying depth of the overlying net thickness amounts to the least in geological history after the gas generation of coal beds. Except the coal-bearing basins of lower metamorphism, most basins suffered the evolution stage of reversion and uplift. The formation of the CBM reservoir is controlled by the beginning and lasting time, and the intensity of reversing and uplifting.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fter reversing and uplifting also affects the accumulation of CBM in coal-bearing basin. The CBM constantly dissipates in the area of chronically uplifting and de-nudating. The area developed overlying sedimentation is advantageous to the preservation of CBM, but also can lead to the reduction of CBM satu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M TECTONIC evolution accumulation and enrichment UPLIFT pattern.
原文传递
云南不同产地三七的重金属吸收累积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陶亮 包立 +2 位作者 刘源 杨牧青 张乃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34期74-81,共8页
本研究采集分布于云南3个州7个县27个三七样品,采用湿法消解前处理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其Pb、Cd、As、Cu 4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以期揭示云南不同产地三七植物体内重金属的吸收富集特征及转运规律,并对不同产地三七... 本研究采集分布于云南3个州7个县27个三七样品,采用湿法消解前处理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其Pb、Cd、As、Cu 4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以期揭示云南不同产地三七植物体内重金属的吸收富集特征及转运规律,并对不同产地三七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人体健康评估。结果表明,参照《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三七块根中Pb、Cd、As、Cu的超标率为0%、62.96%、37.04%、0%,对应叶片中的超标率分别为37.04%、33.33%、48.15%、3.70%,应加强Cd、As的安全性关注。三七块根中Cd的富集系数最大,As和Cu相近,Pb最小。叶片中Pb、As、Cu富集系数变化较小,与三七块根相似,而Cd不同产地富集系数变异较大,最大的建水是最小的师宗的8.3倍。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地区不同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差异较大。不同产地三七Pb、Cd、Cr、Cu对人体的摄入风险贡献依次为4.91%~10.00%、3.83%~10.50%、7.34%~23.28%、0.40%~0.61%,所占比例较小。云南部分三七存在一定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此研究可为三七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安全评价及三七安全质量控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重金属元素 累积 富集系数
下载PDF
不同混种比例对白三叶和香根草锌镉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杨远祥 朱雪梅 +2 位作者 邵继荣 杨占彪 程盼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6-269,275,共5页
通过人工控制性盆栽试验研究在锌镉复合污染条件下,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和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混种比例为白三叶单作(A),7∶1(B),3∶1(C),5∶3(D),1∶1(E),3∶5(F),1∶3(G),1∶7(H),香根草单作(I)时,2种植物对锌镉的... 通过人工控制性盆栽试验研究在锌镉复合污染条件下,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和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混种比例为白三叶单作(A),7∶1(B),3∶1(C),5∶3(D),1∶1(E),3∶5(F),1∶3(G),1∶7(H),香根草单作(I)时,2种植物对锌镉的富集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白三叶比例减小、香根草比例增加,2种植物的锌镉积累量、富集系数、转运系数均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且受不同混种比例影响显著。当混种比例为白∶香=3∶5时,白三叶和香根草地上部分对锌积累量最高,分别达548.11,535.34mg/kg,对锌富集系数分别为2.19,2.30,转运系数为1.04,1.08。当混种比例为白∶香=5∶3时,白三叶和香根草地上部分对镉积累量最高,分别达42.14,47.52mg/kg,对镉富集系数分别为1.40,1.58,转运系数均为0.99。当混种比例为白∶香=1∶1时,香根草对锌、镉的转运系数达最大,分别为1.09,1.06;白三叶对锌、镉的转运系数也达最大,分别为1.08,1.01。由此认为,混种比例为D、E、F时,白三叶和香根草对锌镉复合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但富集特性有所不同,在运用中可根据需要选择这3种混种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三叶 香根草 混种比例 锌镉复合污染 积累量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下载PDF
济阳坳陷埕岛潜山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13
15
作者 林会喜 熊伟 +6 位作者 王勇 秦峰 景安语 王秀红 张明华 冯月琳 刘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为了揭示埕岛潜山油气成藏规律,以指导该区潜山油气勘探有利目标优选,综合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原油物性等资料,系统进行了埕岛潜山精细油源对比、油气藏特征和油气运聚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埕岛潜山明显受埕北20断层和埕北30北断... 为了揭示埕岛潜山油气成藏规律,以指导该区潜山油气勘探有利目标优选,综合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原油物性等资料,系统进行了埕岛潜山精细油源对比、油气藏特征和油气运聚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埕岛潜山明显受埕北20断层和埕北30北断层控制,分割为西、中、东排山,受源储配置、输导方式等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西、中、东排山油气来源、运聚过程和富集规律各异。西排山以埕北凹陷控盆的埕北断层为油源断层,油气垂向运聚为主,在埕北断层上升盘的断鼻和断块圈闭成藏,表现为含油面积小且独立、顶部风化壳油藏富集的特点;中排山以埕北20断层和一系列北北东向走滑断层为油源输导断层,渤中凹陷生成的油气沿走滑断层走向运聚,再侧向分配至邻侧圈闭中聚集成藏,表现为油气沿大型走滑断裂带分布的特征;东排山的油气来源于黄河口凹陷沙三段下亚段烃源岩,油气通过多套不整合和断裂复合输导体系在多层系富集。不同潜山油气差异性运聚的特点,决定了不同潜山勘探方向亦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成藏条件 富集规律 侧向运聚 走向运聚 潜山 济阳坳陷
下载PDF
不同玉米品种Cd、Pb、Zn和As积累与转运特性 被引量:11
16
作者 任超 肖建辉 +5 位作者 李竞天 杜倩倩 朱利文 王浩 朱瑞祯 赵海洋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232-4252,共21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22个玉米品种同时在未污染、轻度、中度和重度重金属Cd、Pb、Zn和As复合污染农田土壤条件下,玉米植株各部位对Cd、Pb、Zn和As的富集和转运特性,并对Cd、Hg、As、Pb、Cr、Cu、Ni和Zn这8种重金属元素进行了主成分分析...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22个玉米品种同时在未污染、轻度、中度和重度重金属Cd、Pb、Zn和As复合污染农田土壤条件下,玉米植株各部位对Cd、Pb、Zn和As的富集和转运特性,并对Cd、Hg、As、Pb、Cr、Cu、Ni和Zn这8种重金属元素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讨了玉米植株吸收Cd、Pb、Zn和As含量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形态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玉米植株不同部位Cd和Zn含量分布规律为:穗上茎叶>穗下茎叶>根>籽粒,Pb分布规律为:根>穗下茎叶>穗上茎叶>籽粒,As分布规律为:根>穗上茎叶>穗下茎叶>籽粒,分布规律的不同与作物本身积累特性以及研究区土壤中Cd、Pb、Zn和As的环境活性高低密切相关.(2)22个玉米品种遗传背景的较大差异造成品种间Cd和Pb的积累具有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4种趋势:Cd和Pb复合高积累品种,单一Cd或Pb低积累品种(低Cd高Pb、低Pb高Cd),Cd和Pb复合低积累品种.其中3个品种籽粒Cd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14个品种茎叶Cd含量超过国家饲料卫生标准;所有品种茎叶和籽粒Pb含量均未超标,但部分品种籽粒Pb含量接近限值具有超标风险;不同玉米品种茎叶和籽粒As含量均远低于标准限值,表现出稳定的低积累特性;不同玉米品种茎叶Zn含量随土壤Zn含量的升高而升高,但籽粒Zn含量维持在满足植株正常生长的阈值范围内.(3)研究区玉米植株中Cd、Pb、Zn和As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主要受土壤中Cd、Pb、Zn和As污染物含量超标的影响较为深刻,这说明矿山采选和尾矿堆存带来的人为来源,玉米植株中Cu元素受到一定人为污染来源的影响,但影响程度有限;玉米植株中Hg、Ni和Cr元素间具有一定的同源性,说明成土母质和风化产物累积的自然来源.(4)玉米植株各部位Cd、Pb、Zn和As元素含量,以及Cr和Ni元素含量均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Cd、Pb、Zn和As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机制可能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重金属复合污染 低积累 富集转运 协同效应 环境活性
原文传递
辽西低凸起中段潜山油气差异富集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1
17
作者 江尚昆 吴昊明 +2 位作者 曾金昌 邓辉 赵弟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59,共5页
以钻井、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辽西低凸起中段锦州25-1S和绥中36-1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及差异性,重点对油气来源、成藏期次、油气充注过程以及保存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锦州25-1S和绥中36-1潜山... 以钻井、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辽西低凸起中段锦州25-1S和绥中36-1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及差异性,重点对油气来源、成藏期次、油气充注过程以及保存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锦州25-1S和绥中36-1潜山虽然储层、油源和输导条件略有不同,但造成油气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是保存条件;锦州25-1S潜山发育优越的区域盖层,且边界断层的活动性与油气运移、成藏的匹配关系良好;绥中36-1潜山盖层条件较差,更重要的是边界断层在油气成藏时期活动性过强,造成油气向东营组调整,是绥中36-1潜山构造高部位没有大规模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分析该地区潜山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指出斜坡区是绥中36-1潜山勘探的重要方向,对该区潜山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 油气成藏 差异富集 主控因素 保存条件 辽西低凸起
下载PDF
滇池重金属污染的分布、积累和风险评估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贝 道金荣 +3 位作者 朱润云 何欢 孟祥琪 韩丰霞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08-1818,共11页
本文主要研究重金属在滇池水体、沉积物和3种典型野生鱼类(鲤鱼,鲫鱼和银鱼)中的积累水平,同时对滇池重金属污染的潜在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研究表明,滇池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的浓度大小顺序是一致的(Zn>Cr>Cu>Pb>Cd).... 本文主要研究重金属在滇池水体、沉积物和3种典型野生鱼类(鲤鱼,鲫鱼和银鱼)中的积累水平,同时对滇池重金属污染的潜在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研究表明,滇池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的浓度大小顺序是一致的(Zn>Cr>Cu>Pb>Cd).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沉积物岩芯中的重金属含量显著增加,大多数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当地背景土壤值.但3种典型野生鱼类中积累的重金属均没有超过中国政府部门设定的安全阈值.鱼类重金属的生物富集因子(BCF)变化很大,鱼体内肌肉的重金属的BCF的顺序为:Zn>Cd>Pb>Cu>Cr.此外,鱼类器官中重金属的平均含量遵循肝脏>腮>肌肉的顺序.健康风险评估表明,目前食用鱼对人类是较为安全的,但在长期食用过程中仍存在潜在的和可预测的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滇池 积累 生物富集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北方酱香型白酒生产过程微生物及温度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杜新勇 范志勇 +2 位作者 赵殿臣 吴兆征 陈华丽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55,共5页
研究了酱香型白酒生产酒醅堆积过程的温度变化规律,并将温度变化与细菌和酵母数量变化结合分析,确定温度变化和微生物发酵的阶段变化之间存在一定规律。结果表明,微生物大量繁殖产生热量导致堆积醅温度的升高,所以酒醅温度的变化滞后于... 研究了酱香型白酒生产酒醅堆积过程的温度变化规律,并将温度变化与细菌和酵母数量变化结合分析,确定温度变化和微生物发酵的阶段变化之间存在一定规律。结果表明,微生物大量繁殖产生热量导致堆积醅温度的升高,所以酒醅温度的变化滞后于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堆积醅温度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对微生物的生长起作用,堆上层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后,微生物数量会下降;酒醅入窖后,温度在前几天快速升高,随后缓慢下降,前期主要是酒精的主要产生阶段,中后期主要是微量成分的酯化合成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醅 滞后 繁殖 堆积 富集
下载PDF
Differences of Hydrocarbon Enrichment between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s in the Tazhong Paleouplift 被引量:8
20
作者 JIANG Zhenxue YANG Haijun +4 位作者 LI Zhuo PANG Xiongqi HAN Jianfa LI Dongxu HUANG Yuy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116-1127,共12页
The Tazhong paleouplift is divided into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s, bounded by the unconformity surface at the top of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 rock. The reservoirs in the two layers from different parts... The Tazhong paleouplift is divided into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s, bounded by the unconformity surface at the top of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 rock. The reservoirs in the two layers from different parts vary in number, type and reserves, but the mechanism was rarely researched before. Therefore, an explanation of the mechanism will promote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azhong paleouplift. After studying the evolution and reservoir distribution of the Tazhong paleouplif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volution in late Caledonian, late Hercynian and Himalayan periods resulted in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s. It is also defined that in the upper structural layer, structural and stratigraphic overlap reservoirs are developed at the top and the upper part of the paleouplift, which are dominated by oil reservoirs, while for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 lithological reservoirs are develop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paleouplift, which are dominated by gas reservoirs, and more reserves are discovered in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 than the upper.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s, the mechanism of enrichment differences is clearly explained. The reservoir and seal conditions of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upper layer, which is the reason why more reservoir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former.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arrier system types, trap types and charging periods between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s lead to differences in the reservoir types and distribution. An accumul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the Tazhong paleouplift. For the upper structural layer, the structural reservoirs and the stratigraphic overlap reservoirs are formed 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paleouplift, while for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 the weathering crust reservoirs are formed at the top, the reef-flat reservoirs are formed on the lateral margin, the karst and inside reservoirs are form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paleoupli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s enrichment difference accumulation model Tazhong paleouplif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