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昌宁-孟连带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 被引量:75
1
作者 王保弟 王立全 +4 位作者 王冬兵 尹福光 贺娟 彭智敏 闫国川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527-2550,共24页
昌宁-孟连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及其原特提斯与古特提斯的转换方式一直是青藏高原及邻区基础地质研究中最热门的科学问题之一.根据新的地质调查资料、研究成果并结合分析数据,系统总结了三江造山系不同构造单元地质特征,讨论了昌宁-孟连... 昌宁-孟连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及其原特提斯与古特提斯的转换方式一直是青藏高原及邻区基础地质研究中最热门的科学问题之一.根据新的地质调查资料、研究成果并结合分析数据,系统总结了三江造山系不同构造单元地质特征,讨论了昌宁-孟连特提斯洋早古生代-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通过对不同构造单元时空结构的剖析和对相关岩浆、沉积及变质作用记录的分析,认为昌宁-孟连结合带内共存原特提斯与古特提斯洋壳残余,临沧-勐海一带发育一条早古生代岩浆弧带,前人所划基底岩系"澜沧岩群"应为昌宁-孟连特提斯洋东向俯冲消减形成的早古生代构造增生杂岩,滇西地区榴辉岩带很可能代表了俯冲增生杂岩带发生了深俯冲,由于弧-陆碰撞而迅速折返就位,这一系列新资料及新认识表明昌宁-孟连结合带所代表的特提斯洋在早古生代至晚古生代很可能是一个连续演化的大洋.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构建了三江造山系特提斯洋演化的时空格架及演化历史,认为其经历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大洋扩张、早古生代中晚期-晚古生代特提斯俯冲消减与岛弧带形成、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主碰撞汇聚、晚三叠世晚碰撞造山与盆山转换等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宁-孟连结合带 原特提斯洋 古特提斯洋 增生杂岩 榴辉岩带 构造演化 构造地质学
原文传递
增生杂岩带1∶5万地质填图的实践与探索:以西藏羌塘中部角木日地区为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毛晓长 王根厚 +5 位作者 梁晓 张锋 刘洋 刘军平 郑艺龙 牛文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2-393,共12页
增生杂岩带1∶5万地质填图的理论与方法是目前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亟待解决的难点。1∶5万地质填图是调查增生杂岩的地层组成、拼贴结构与构造变形的重要手段,也是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羌塘中部角木日一带出露典型的印支期增生杂岩,按照物... 增生杂岩带1∶5万地质填图的理论与方法是目前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亟待解决的难点。1∶5万地质填图是调查增生杂岩的地层组成、拼贴结构与构造变形的重要手段,也是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羌塘中部角木日一带出露典型的印支期增生杂岩,按照物质组成与构造调查并重的原则开展了1∶5万地质填图与1∶1万构造-岩性解析填图。发现增生杂岩物质组成具有基质-岩块的拼贴结构,边界为俯冲期形成的脆性、脆-韧性及韧性剪切断层,基质由大陆斜坡-洋底环境的细碎屑沉积岩及强面理化构造岩组成,岩块为洋岛蛇绿岩残块、基性岩脉残块、海山碳酸盐岩残块、外来岩块等。其以俯冲期后收缩背景下的缩短褶劈理S2为区域面理,并叠加有造山期后陆内浅层次变形。地质图图面表达采用了"三元"与"四要素"方法,客观表达了该杂岩的组成与结构。上述实践提出了当前增生杂岩带地质填图的工作方法及填图单位划分与图面表达的方式,有益于探索我国现阶段造山带地质填图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万地质填图 增生杂岩 角木日 构造 造山带
下载PDF
Accretionary complex:Geological records from oceanic subduction to continental deep subduction 被引量:6
3
作者 Jianbo Zho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0年第12期1868-1883,共16页
Accretionary complex was usually formed by offscraping of the subducting crustal material over the trench and thus often referred to as subduction zone mélange.The structure,composition and forming process of acc... Accretionary complex was usually formed by offscraping of the subducting crustal material over the trench and thus often referred to as subduction zone mélange.The structure,composition and forming process of accretionary wedges can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ocean basin,ocean-continent material cycle,continental accretion and thus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of plates and the growth of continents.Accretionary complex is characterized by a block-in-matrix structure associated with imbricate thrusts and isoclinal folds,diversified metamorphic types and intense water-rock interactions,which are distinct to the traditional stratigraphy.Since the proposal of the concept of accretionary wedge over a hundred years ago,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a variety of research focuses,such a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accretionary complexes,their composition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the affinities of the matrix and igneous rocks,the recognition of the Ocean Plate Stratigraphy(OPS),the reconstruction of oceanic basin,the dynamic background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duction zone and orogenic belt and,in particular,the accretionary complexes in continental subduction zones.These studies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late tectonic theory.Challenges remain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cient accretionary complexes,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accretionary complex zones,the accretion characteristics during continental collision,and the geochemical tracing of water-rock interaction during the accretion.China contains representative orogenic belts and accretionary complex zones in the world,and its geological records provide the best opportunity to make new breakthroughs in understanding of the plate tecton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retionary complex Subduction of oceanic plate Tectonic scraping accretionary orogenic belt Collisional orogenic belt
原文传递
北准噶尔增生杂岩带重磁场特征及构造解译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凯 陈隽璐 +2 位作者 冯治汉 郭培虹 刘宽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3-279,共7页
通过系统统计新疆准噶尔北部地区主要岩矿石磁性、密度参数,重点研究了该区航空磁场、区域重力场分布规律。按照布格重力和航磁异常形态,准噶尔地区可以划分为三个布格重力异常单元和五个航磁异常单元,认为北准噶尔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 通过系统统计新疆准噶尔北部地区主要岩矿石磁性、密度参数,重点研究了该区航空磁场、区域重力场分布规律。按照布格重力和航磁异常形态,准噶尔地区可以划分为三个布格重力异常单元和五个航磁异常单元,认为北准噶尔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和航磁异常揭示该区可能为一陆缘增生杂岩带。该增生杂岩带形态上呈"锲形",其北缘位于阿尔泰–富蕴断裂一带,西部与哈萨克斯坦板块毗邻,南部边缘为阿尔曼太蛇绿混杂岩带。该增生杂岩带由多个增生单元"拼贴"而成,具北东向凸起特点。阿尔泰–阿尔金地学断面揭示了增生杂岩带深部俯冲形态。本次研究成果为研究新疆北部与邻区大地构造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磁异常 重力场 俯冲增生构造带 准噶尔 S-C组构
下载PDF
滇西龙陵-瑞丽低钠流纹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韦诚 戚学祥 +3 位作者 沈辉 吉风宝 任玉峰 刘旭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117-3136,共20页
龙陵-瑞丽早白垩世流纹岩带断续延伸约100km,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是揭示怒江洋演化及腾冲与保山地块关系的重要证据。笔者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对本区流纹岩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流纹岩具... 龙陵-瑞丽早白垩世流纹岩带断续延伸约100km,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是揭示怒江洋演化及腾冲与保山地块关系的重要证据。笔者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对本区流纹岩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流纹岩具有高硅贫钠、高钾钙碱性和高分异特征;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布在129~123Ma区间,代表流纹岩的喷发时代。流纹岩锆石ε_(Hf)(t)值分布于-12.3^-6.3之间,对应的地壳模式年龄为1591~1826Ma;其微量元素蛛网图、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和Nb/Ta比值、Th/U比值等与大陆中上地壳相似;岩石中无斜长石斑晶、Sr含量极低以及在Al_2O_3/(MgO+FeO^T)]-[CaO/(MgO+FeO^T)]和Rb/Ba-Rb/Sr图解上,样品都分布在变泥质岩部分熔融区;表明流纹岩岩浆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其低钠是源区中斜长石含量低或斜长石未参与部分熔融造成的。流纹岩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Th、U和K)富集,Nb、Ta、Ti、P和Sr强烈负异常;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样品全部落在活动大陆边缘区;在空间上,这些流纹岩呈带状分布,构成俯冲增生杂岩带的一部分,并与同时代侵入岩紧密相邻,成因上类似于区域内同期S型花岗岩。这些特征表明研究区内流纹岩与高黎贡构造带内同时代花岗岩类相似,形成于俯冲的大陆边缘弧环境,即幔源岩浆底侵至下地壳,这一过程提供了足够的热源使壳源物质(可能为富云母、贫斜长石的变沉积岩类)发生部分熔融生成酸性岩浆,它们在经历了高度的结晶分异后喷出地表形成低钠流纹岩,并在弧前或弧间盆地内被浅海相碎屑沉积物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Lu-Hf同位素组成 低钠流纹岩 增生杂岩带 滇西
下载PDF
西南日本黒濑川带的解剖:晚二叠世和早侏罗世增生混杂岩的构造-地层学与浅变质作用(英文)
6
作者 Hidetoshi HARA Kurihara TOSHIYUKI Hiroshi MORI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6-17,共2页
The Kurosegawa belt forms a relatively narrow terrane that can be traced continuously throughout southwest and central Japan.The major constituent continental fragments of the Kurosegawa belt include Early Paleozoic g... The Kurosegawa belt forms a relatively narrow terrane that can be traced continuously throughout southwest and central Japan.The major constituent continental fragments of the Kurosegawa belt include Early Paleozoic granitic rocks,high-gra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rosegawa belt accretionary complex JURASSIC RADIOLARIANS SOUTHWEST Japan
下载PDF
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的初步厘定:证据和意义 被引量:59
7
作者 周建波 韩杰 +3 位作者 Simon A WILDE 郭晓丹 曾维顺 曹嘉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6-398,共13页
本文定义的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共同发育的呈弧形展布的高压变质带,具体包括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黑龙江蓝片岩带和张广才——小兴安岭增生杂岩带)和佳木斯——兴凯地... 本文定义的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共同发育的呈弧形展布的高压变质带,具体包括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黑龙江蓝片岩带和张广才——小兴安岭增生杂岩带)和佳木斯——兴凯地块南缘的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其中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形成于晚三叠——早侏罗世(180~210Ma),为佳木斯——兴凯地块向西冲增生而形成的高压变质带;而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由一系列特征性俯冲——增生杂岩组成,包括石头口门——烟筒山红帘石片岩带、呼兰群变质杂岩、色洛河群变质杂岩、青龙村群变质杂岩和开山屯变质杂岩等,形成时代为187~230Ma,峰期为220~230Ma。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曾被认为是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东延部分,但是区域构造分析表明,它们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与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相同,均为太平洋板块三叠纪——早侏罗世的西向俯冲导致佳木斯-兴凯地块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过程。我们将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发育的三叠纪——早侏罗世增生杂岩带作为统一的构造单元来考虑,结合该区发育有典型的高压变质带,因此命名为"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简称吉黑高压带"。吉黑高压带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三叠纪——早侏罗世的西向俯冲导致佳木斯——兴凯地块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的过程,同时该带记录了古亚洲构造域的结束和太平洋俯冲开始的关键时期,为两大构造域叠加与转换的关键性地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 黑龙江蓝片岩带 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增生杂岩带 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 太平洋板块俯冲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东北中生代增生杂岩及对古太平洋向欧亚大陆俯冲历史的制约 被引量:32
8
作者 周建波 蒲先刚 +3 位作者 侯贺晟 韩伟 曹嘉麟 李功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845-2856,共12页
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的中生代增生杂岩,主要由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和那丹哈达增生杂岩(或那丹哈达地体)组成。它们将为古亚洲洋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作用,大洋板块地层(OPS)层序重建,特别是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历史提供重... 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的中生代增生杂岩,主要由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和那丹哈达增生杂岩(或那丹哈达地体)组成。它们将为古亚洲洋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作用,大洋板块地层(OPS)层序重建,特别是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历史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吉林-黑龙江高压带分布在佳木斯-兴凯与松辽地块之间的具有高压变质带性质的缝合带,新的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其形成时代为210~180Ma,表明晚三叠-早侏罗世为南北向古亚洲洋关闭和西向俯冲增生开始的关键时期。那丹哈达增生杂岩则发育在佳木斯-兴凯地块东侧,并具体分为西部的跃进山杂岩和东部的饶河杂岩。新近发表的数据显示,跃进山杂岩就位时代为210~180Ma,这与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的吉黑高压带形成时代相似。而饶河杂岩就位时代为晚侏罗-早白垩世,最晚期就位的时代为早白垩世(137~130Ma)。因此,吉黑东部地区的中生代增生杂岩为古太平洋向欧亚大陆中生代的俯冲过程提供了关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增生杂岩 古太平洋板块 中亚造山带 俯冲-增生历史 欧亚大陆东缘
下载PDF
牡丹江地区蓝片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20
9
作者 周建波 韩杰 +1 位作者 张兴洲 曾维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3-103,共11页
牡丹江地区的蓝片岩分布于牡丹江东部的椅子圈、磨刀石等地。野外调研表明:牡丹江蓝片岩主要呈透镜体状或构造残片状发育在长英质片岩中,并部分可见变余枕状构造和气孔状构造;主量元素岩石化学分析得到这些蓝片岩为亚碱性玄武岩组合;稀... 牡丹江地区的蓝片岩分布于牡丹江东部的椅子圈、磨刀石等地。野外调研表明:牡丹江蓝片岩主要呈透镜体状或构造残片状发育在长英质片岩中,并部分可见变余枕状构造和气孔状构造;主量元素岩石化学分析得到这些蓝片岩为亚碱性玄武岩组合;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曲线与洋中脊环境(E-MORB)配分曲线一致;微量元素蛛网图曲线也与E-MORB一致,部分易活动元素(Ba,Sr等)一定程度的分异应与海相玄武岩形成时遭受海水蚀变或后期绿片岩相变质有关。代表性蓝片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牡丹江地区蓝片岩的原岩形成于大洋板块内的洋中脊环境。因此,黑龙江蓝片岩应为佳木斯地体向西与松嫩地块之间碰撞拼贴而形成的具有蛇绿岩性质的高压变质带;而目前保存下来的蓝片岩带应为遭受高压变质作用并仰冲到佳木斯地块之上的大规模增生杂岩带的残余部分。结合作者近年取得的牡丹江地区蓝片岩SHRIMP锆石年龄210~250 Ma和变质云母等单矿物180~190 Ma的年代学证据,证明它们为晚二叠世—晚三叠世的玄武岩经过印支期前后高压变质而形成。黑龙江蓝片岩带的形成是印支期前后古亚洲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结果,即黑龙江杂岩带为典型的构造转换带——古亚洲洋构造拼合的结束和环太平洋构造带俯冲开始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杂岩 蓝片岩 地球化学特征 高压变质带 牡丹江 变质岩
下载PDF
长春-延吉缝合带:性质与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建波 曹嘉麟 +1 位作者 韩伟 李功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35-643,共9页
长春-延吉缝合带(或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是由佳木斯-兴凯地块与华北板块之间俯冲拼贴形成的增生杂岩带。该缝合带自西向东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包括西段吉林-红旗岭、中段桦甸-两江和东段华集岭-开山屯组成。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以延边... 长春-延吉缝合带(或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是由佳木斯-兴凯地块与华北板块之间俯冲拼贴形成的增生杂岩带。该缝合带自西向东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包括西段吉林-红旗岭、中段桦甸-两江和东段华集岭-开山屯组成。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以延边地区发育的开山屯混杂岩为代表,自西向东包括石头口门-烟筒山高压红帘石片岩,以及原定为“呼兰群”、“色洛河群”、“青龙村群”等一系列沿着缝合带分布的构造杂岩等,它们均发育“基质包裹外来岩块(block-in-matrix)”的混杂岩结构,并在吉林东部石头口门、烟筒山和延边开山屯等地区发现高压矿物组合,因此,这些杂岩应代表了佳木斯-兴凯地块向华北板块俯冲-拼贴过程中形成的增生杂岩。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原岩年龄大致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最小峰期240~250Ma),并被时代为~220Ma的晚三叠世大酱缸组磨拉石层序不整合覆盖,这一直接证据与近期发表的年代学证据一致,共同证明了长春-延吉缝合带的就位时代为中三叠世(220~240Ma),而不是前人认为的晚古生代或更早。区域构造分析显示,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不是天山-北山-西拉木伦河-长春断裂带的东延部分,而是佳木斯-兴凯地块西南缘分布的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的南部组成部分,形成于三叠纪-早侏罗世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过程中,佳木斯-兴凯地块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过程。因此,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记录了古亚洲构造域的结束和太平洋俯冲开始的关键时期,为两大构造域叠加与转换的关键性地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增生杂岩 古太平洋板块 中亚造山带 长春-延吉缝合带 欧亚大陆东缘
下载PDF
南秦岭增生杂岩带马道地区变泥质岩的变质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东升 王宗起 +3 位作者 张英利 宫江华 王涛 林健飞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54-1266,共13页
南秦岭构造带出露于勉略断裂和虞关—留坝断裂之间,是一条复杂的增生杂岩带,也是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增生杂岩带内马道地区发育一套由黑云母片麻岩、片岩组成的变泥质岩,内部包含有石英岩、大理岩及超基性岩等岩块,构成了典型的... 南秦岭构造带出露于勉略断裂和虞关—留坝断裂之间,是一条复杂的增生杂岩带,也是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增生杂岩带内马道地区发育一套由黑云母片麻岩、片岩组成的变泥质岩,内部包含有石英岩、大理岩及超基性岩等岩块,构成了典型的“block-in-matrix”结构。选取了含石榴子石黑云母片麻岩样品进行详细的岩石学研究。结果显示,北部变质岩样品中的石榴子石具有弱退变质成分环带,利用岩石矿物组合中的石榴子石-黑云母温度计、石榴子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组合温度-压力计,估算峰期压力为0.78~0.79 GPa,温度为705~707℃,退变质时期压力为0.64~0.76 GPa,温度为602~650℃,揭示出岩石峰期高角闪岩相变质后,经历降温减压过程。南部岩石样品中含有特征的十字石+蓝晶石组合,样品中的石榴子石具有进变质成分环带,其峰期压力为0.49~0.57 GPa,温度为553~562℃,相当于低角闪岩相。通过与其他典型增生杂岩带变质岩的剥露机制对比,认为马道变泥质岩的变质作用演化与南秦岭地区碰撞作用有关,而其剥露过程则主要受到双重逆冲构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道 变泥质岩 南秦岭增生杂岩带 变质作用 p-T
下载PDF
高黎贡东南缘龙陵-瑞丽俯冲增生杂岩带与中特提斯洋演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戚学祥 沈辉 +5 位作者 韦诚 任玉峰 蔡志慧 吉风宝 梁凤华 刘旭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067-3094,共28页
龙陵-瑞丽增生杂岩带的构造属性对确定高黎贡构造带作为腾冲-保山地块的边界及班怒带南向延伸十分关键。本文在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示踪等方法,查明混杂岩带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岩... 龙陵-瑞丽增生杂岩带的构造属性对确定高黎贡构造带作为腾冲-保山地块的边界及班怒带南向延伸十分关键。本文在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示踪等方法,查明混杂岩带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岩、玄武岩/辉长岩、硅质岩、碳酸盐岩、含放射虫层状硅质岩和锰结核的深海沉积岩等岩块呈规模不等的团块状、透镜状分布于浊积岩基质中,具有典型的俯冲增生杂岩岩石组合特征。蛇纹石化橄榄岩原岩由方辉橄榄岩和少量纯橄岩组成,具有轻稀土轻微富集、Mg^(#)值高(88~92),铬尖晶石Cr^(#)、Mg^(#)值分别在60~70和20~26区间,橄榄石Fo值为90~95。在铬尖晶石Cr^(#)-Mg^(#)指数图解和橄榄石Mg^(#)-铬尖晶石Cr^(#)图解上样品都落在弧前SSZ型橄榄岩区,说明研究区内的地幔橄榄岩是经历了高度部分熔融(>30%)和熔体抽离后的残留相,形成于弧前构造背景。玄武岩和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具有富钛(TiO_(2)2>2.26%)、高Mg^(#)值特征(49~57),其稀土配分模式和微量元素蛛网图、构造环境判别图解、ε_(Nd)(t)值(+2.2~+5.1)、以及岩石中含少量富钛角闪石和黑云母等,表明它们属于洋岛/海山型基性岩类,其岩浆来源于富集地幔。橄榄岩中脉状辉石岩锆石U-Pb年龄为183~185Ma,浊积岩中杂砂岩最小碎屑锆石U-Pb年龄为212~241Ma。此外,增生杂岩带中存在含早白垩世流纹岩/凝灰岩夹层的弧前/弧间沉积,并被晚白垩世陆相沉积岩不整合覆盖,这些特点说明俯冲增生杂岩带形成于晚三叠-早白垩世。研究区内混杂岩带的构造属性和时代与班怒带(拉萨-南羌塘地块间)和缅甸境内密支那蛇绿混杂岩带完全一致,是中特提斯洋演化的产物。中生代,高黎贡东南缘混杂岩带北连班怒带、南东连密支那蛇绿混杂岩带,随后,在新生代印度板块向北俯冲过程中,密支那蛇绿混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东南缘 俯冲增生杂岩带 班怒带 密支那蛇绿岩带 中特提斯洋
下载PDF
甘肃北山马鬃山俯冲增生杂岩带中特殊“古海山”的发现及其沉积序列解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盛栋 代鹏 +2 位作者 张克信 王嘉轩 王文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5-227,共13页
古海山是缝合带的关键组成部分,中亚造山带西段的天山造山带内已发现多处古海山,而北山地区却鲜有报道,古海山的发现可以弥补该地区海山研究的不足.通过在北山中部野马泉开展地质调查、测制剖面,发现了一套原始层序完整、以玄武岩、玄... 古海山是缝合带的关键组成部分,中亚造山带西段的天山造山带内已发现多处古海山,而北山地区却鲜有报道,古海山的发现可以弥补该地区海山研究的不足.通过在北山中部野马泉开展地质调查、测制剖面,发现了一套原始层序完整、以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和大理岩为主的地层,具有火山岩基座和碳酸盐岩顶盖的结构,二者原始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符合海山的沉积特征.依据地层中的岩石组合和沉积构造,确定其形成于海山斜坡相.野马泉古海山残骸呈NWW⁃SEE向延伸,东南部更接近海山顶.该海山中的玄武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岛弧玄武岩的特征.该海山为洋内弧型海山,野马泉一带位于海山斜坡,其被构造肢解后呈NWW⁃SEE向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山 洋内弧 俯冲增生杂岩 北山 中亚造山带 沉积学
原文传递
南秦岭唐家沟英云闪长岩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东升 王宗起 +4 位作者 王涛 张英利 陈雷 武昱东 张玉涛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1-81,共11页
南秦岭马道地区唐家沟英云闪长岩主要由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及少量角闪石等组成。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体w(SiO_2)介于59.23%~65.74%,w(K_2O)=1.53%~6.57%,w(Na_2O)=3.69%~5.81%,里特曼指数σ除一个样品外均小于4,属钙碱性花岗... 南秦岭马道地区唐家沟英云闪长岩主要由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及少量角闪石等组成。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体w(SiO_2)介于59.23%~65.74%,w(K_2O)=1.53%~6.57%,w(Na_2O)=3.69%~5.81%,里特曼指数σ除一个样品外均小于4,属钙碱性花岗岩系列。w(Al_2O_3)=15.37%~18.37%,A/CNK介于0.90~1.02,A/NK介于1.39~1.70,属准铝-过铝质花岗岩。w(FeO)=1.58%~3.97%,w(Fe_2O_3)=1.35%~2.42%,w(MgO)=1.08%~3.11%,w(TiO_2)=0.50%~0.84%,w(P_2O_5)=0.14%~0.30%。稀土元素含量为128.11×10^(-6)~152.39×10^(-6),相对富集轻稀土(LREE=112.24×10^(-6)~145.15×10^(-6)),亏损重稀土(HREE=7.08×10^(-6)~15.87×10^(-6))。LREE/HREE为7.07~20.50,(La/Yb)_N值为6.88~44.26,样品不具有明显的Eu异常(δEu=0.68~0.96)和Ce异常(δCe=0.83~0.93)。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等)、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类似于钙碱性火山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阴极发光CL图像显示岩体锆石具有核-边结构,结合锆石原位微量元素研究认为,核部锆石为继承下来的原岩锆石,时代为(810 Ma±4.8 Ma),而边部锆石为深熔锆石,年龄为(205 Ma±2.6 Ma)。结合前人资料,认为唐家沟英云闪长岩形成于新元古代秦岭洋俯冲阶段,在晚三叠世秦岭洋闭合期间该岩体受到再次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增生杂岩带 唐家沟英云闪长岩 地球化学 LA-ICP-MS锆石定年
原文传递
Rock Assemblages and Formation Ages of the Baishuijiang Group in the Southwest Qinling Orogenic Belt, Northwest China
15
作者 WANG Tao WANG Zongqi +1 位作者 WANG Dongsheng WANG Mingqi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S01期63-63,共1页
The Baishuijiang Group,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Qinling orogenic belt, is divided into three bel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matrix and rock blocks based on the large scale geological mapping. The north ... The Baishuijiang Group,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Qinling orogenic belt, is divided into three bel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matrix and rock blocks based on the large scale geological mapping. The north belt and south belt are composed of abyssal mudstone and siltstone, and limestone, chert and basic and ultrabasic rock blocks. The middle belt consists of a few limestone blocks and turbidites, which were formed in the trench environment. At present, in the Baishuijiang Group, many fossils were found in matrix and rock blocks, the fossils contain the Cambrian small shell fossils(Xiao, 1992;Tao et al., 1992), Silurian chitinozoas, scolecodonts and spores, and Ordovician graptolites, and middle Devonian Coral and conodonts in limestone and chert blocks(Wang et al., 2011a), and Permian radiolarians in the matrix(Wang et al., 2007). The volcanic rock blocks have undergone different degree of metamorphism. Their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 rocks are similar to oceanic island arc and seamount(Wang et al., 2009), and SHRIMP U-Pb dating yielded ages from Neoproterozoic to early Paleozoic(Yan et al., 2007;Wang et al., 2009, 2011b). Theref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egional data, the Baishuijiang group is an accretionary complex which was consisted of matrix and blocks, and was finally formed during Permian-Tri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assemblage formation age Baishuijiang group accretionary complex south Qinling orogenic bel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