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林蛙蝌蚪和大蟾蜍蝌蚪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及致死温度 被引量:34
1
作者 王立志 李晓晨 孙涛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27,共5页
报道了中国林蛙蝌蚪 (Ranachensinensis)和大蟾蜍蝌蚪 (Bufogargarizans)在不同驯化温度下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的研究结果。将中国林蛙蝌蚪和大蟾蜍蝌蚪分别在 5、1 5和 2 5℃ 3个不同温度下驯养 3周 ,利用温度梯度装置观察... 报道了中国林蛙蝌蚪 (Ranachensinensis)和大蟾蜍蝌蚪 (Bufogargarizans)在不同驯化温度下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的研究结果。将中国林蛙蝌蚪和大蟾蜍蝌蚪分别在 5、1 5和 2 5℃ 3个不同温度下驯养 3周 ,利用温度梯度装置观察记录 2种蝌蚪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结果表明 ,经过在 5、1 5和 2 5℃ 3个温度下的驯化 ,中国林蛙蝌蚪的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 1 3 . 5~ 1 8℃、2 0. 5~2 5℃和 2 3~ 2 7. 5℃ ;大蟾蜍蝌蚪的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 1 2~ 1 6 .5℃、2 1~ 2 5. 5℃和 2 2~ 2 6. 5℃。中国林蛙蝌蚪和大蟾蜍蝌蚪的最高致死温均在 3 7~ 3 8℃之间 ,最低致死温均为 0℃。驯化温度对最适温度影响显著 (P <0 .0 1 ) ,对致死温度则没有显著影响。驯化温度对中国林蛙蝌蚪和大蟾蜍蝌蚪的逃避温度产生的影响比最适温度的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驯化温度 最适温度 逃避温度 致死温度 中国林蛙 大蟾蜍 蝌蚪
下载PDF
南方鲇幼鱼的热耐受特征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云松 曹振东 +1 位作者 付世建 王宇翔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136-2140,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驯化温度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幼鱼热耐受性特征的影响,在水温为10℃、20℃和30℃的条件下,对南方鲇幼鱼((16.9±0.3)g)进行2周的驯化,以1℃.h-1的变温速率连续观测实验鱼的耐受温度,各驯化温度下的最... 为了研究不同驯化温度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幼鱼热耐受性特征的影响,在水温为10℃、20℃和30℃的条件下,对南方鲇幼鱼((16.9±0.3)g)进行2周的驯化,以1℃.h-1的变温速率连续观测实验鱼的耐受温度,各驯化温度下的最大临界温度(CTmax)、最大致死温度(LTmax)、最小临界温度(CTmin)和最小致死温度(LTmin)分别为34.13℃、38.22℃、39.41℃;34.84℃、38.63℃、39.53℃;4.88℃、5.90℃、9.80℃;4.12℃、5.03℃、8.29℃。结果表明:最大临界温度和最大致死温度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最小临界温度和最小致死温度随驯化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经计算,南方鲇幼鱼在各驯化温度下的温度耐受幅分别为29.25℃、32.32℃和29.61℃;在10℃~20℃的驯化温度范围内高、低温驯化反应率分别为0.41和0.12,而在20℃~30℃驯化温度范围内高、低温驯化反应率分别为0.10和0.39;热耐受区域面积为617.5℃2;证明南方鲇幼鱼的热耐受性明显有赖于驯化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鲇 热耐受 驯化温度
下载PDF
点篮子鱼幼鱼的热耐受特征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妤 宋志明 +5 位作者 刘鉴毅 杨刚 庄平 宋超 李伟杰 章龙珍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3-258,共6页
为研究驯化温度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热耐受特征的影响,实验设置了5组驯化水温(19℃、22℃、25℃、28℃和31℃),采用临界温度法对点篮子鱼幼鱼[(2.163±0.450)g]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各驯化温度下(19℃、22℃、2... 为研究驯化温度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热耐受特征的影响,实验设置了5组驯化水温(19℃、22℃、25℃、28℃和31℃),采用临界温度法对点篮子鱼幼鱼[(2.163±0.450)g]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各驯化温度下(19℃、22℃、25℃、28℃和31℃)的最大临界温度(CTmax)和最小临界温度(CTmin)分别为37.26℃、37.72℃、39.49℃、39.75℃、39.90℃和13.11℃、13.14℃、14.22℃、14.29℃、17.28℃;最大致死温度(LTmax)和最小致死温度(LTmin)分别为37.76℃、38.18℃、39.88℃、40.79℃、40.93℃和11.69℃、11.75℃、11.85℃、12.41℃、15.39℃。点篮子鱼幼鱼在19℃、22℃、25℃、28℃和31℃驯化温度下的温度耐受幅分别为24.15℃、24.58℃、25.27℃、25.46℃、22.62℃;高温驯化反应率最大值出现在22-25℃区间内,为0.663;低温驯化反应率最大值出现在31-28℃区间内,为0.997。19-31℃驯化区间内的热耐受区域面积为296.085℃2。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最大临界温度和最大致死温度逐渐增大;随驯化温度的降低,最小临界温度和最小致死温度逐渐减小。点篮子鱼幼鱼的热耐受性明显受到驯化温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篮子鱼 热耐受 临界温度 驯化温度
下载PDF
恒温和变温驯化对大蟾蜍蝌蚪热耐受性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王立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30-1034,共5页
为了解大蟾蜍蝌蚪(Bufo gargarizans)的热适应性并验证最适性模型,将大蟾蜍蝌蚪分别在10、15、20℃和25℃4个不同恒温下及15.76-5.42℃的变温下驯养2周,利用温度梯度装置观察记录其最适温度、最高逃避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结果表明,经过... 为了解大蟾蜍蝌蚪(Bufo gargarizans)的热适应性并验证最适性模型,将大蟾蜍蝌蚪分别在10、15、20℃和25℃4个不同恒温下及15.76-5.42℃的变温下驯养2周,利用温度梯度装置观察记录其最适温度、最高逃避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结果表明,经过在10、15、20℃和25℃四个恒温及在15.76—5.42℃的变温下驯化,大蟾蜍蝌蚪的最适温度分别为(14.8±2.9),(17.2±3.8),(18.1±3.5),(19.6±2.5)和(15.8±2.2)℃;最高逃避温度分别为(27.6±1.9),(31.3±1.3),(32.5±0.8),(33.9±1.0)和(31.6±1.3)℃;最高致死温度分别为(32.9±1.6),(36.5±1.0),(37.9±0.9),(38.8±1.1)和(37.2±1.3)℃。驯化温度对大蟾蜍蝌蚪的最适温度、最高逃避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都有显著影响(P<0.001)。驯化温度对大蟾蜍蝌蚪最适温度产生的影响比最高逃避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的小。温度的昼夜变化,都会呈现两峰或三峰分布,双峰环境实际上是具有同一标准误差的两个正常分布的混合体,这两个正常分布被一个峰间距所隔离。最适性模型预测:当呈双峰分布的温度的峰间距为17℃时,动物将出现3个适合度峰值。研究结果支持最适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驯化温度 最适温度 最高逃避温度 最高致死温度 大蟾蜍 蝌蚪
下载PDF
温度驯化对高体鳑鲏热耐受及低氧耐受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付康康 曹振东 付世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86-1590,共5页
为了考察温度驯化对鱼类热耐受及低氧耐受能力的影响,以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为对象,分别在15、20和25℃条件下驯化14 d,随后在不同驯化温度下测定其温度和低氧耐受指标。结果表明:高体鳑鲏的临界高温(CTmax)和致死高温(LT... 为了考察温度驯化对鱼类热耐受及低氧耐受能力的影响,以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为对象,分别在15、20和25℃条件下驯化14 d,随后在不同驯化温度下测定其温度和低氧耐受指标。结果表明:高体鳑鲏的临界高温(CTmax)和致死高温(LTmax)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上升,临界低温(CTmin)和致死低温(LTmin)随驯化温度的降低而下降,说明高体鳑鲏的热耐受性具有温度依赖性;高体鳑鲏在各驯化温度下的温度耐受幅分别为29.34、30.18和28.01℃;高体鳑鲏的低温驯化反应率在15~20℃和20~25℃的驯化温度范围分别为0.23和0.87,说明高体鳑鲏的低温耐受能力在高温段具有更高的温度敏感性;而高温驯化反应率在不同温度范围差别不大(0.40和0.44);高体鳑鲏失去平衡氧压则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而上升,表明温度上升降低了高体鳑鲏的低氧耐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体鳑鲏 驯化温度 热耐受 低氧耐受
原文传递
石岛湾四种常见鱼类的热耐受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窦硕增 南鸥 +3 位作者 曹亮 宋骏杰 田洪林 刘永叶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6-64,共9页
作者分别采用动态法和静态法两种实验方法,以石岛湾4种常见鱼类(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矛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在4个... 作者分别采用动态法和静态法两种实验方法,以石岛湾4种常见鱼类(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矛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在4个季节基础水温(5.0~26.0℃)和9个温升速率(0.5~15.0℃/h)下这些鱼类的热耐受性。结果表明,4种鱼类的CTM(最大临界温度)和24 h UILT_(50)(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均与基础水温呈显著正相关,温升速率对鱼类耐热性的影响因鱼种和季节基础温度而异;相同基础水温下4种实验鱼类的CTM值均高于24 h UILT_(50)。4种鱼类的24 h UILT50依次为:矛尾虎鱼>许氏平鲉>褐菖鲉>大泷六线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耐受性 温升速率 驯化温度 最大临界温度 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 鱼类
下载PDF
不同群体花鲈幼鱼温度耐受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胡彦波 李昀 +5 位作者 温海深 孙亚龙 徐扬涛 王旭 陈守温 方秀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1-7,共7页
为研究不同驯化温度下2个群体(北方群体N、南方群体S)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的热耐受特征,本实验设置了3组驯化温度(15、20和25℃),采用临界温度法对花鲈幼鱼(N:(6.42±0.31)g,S:(6.02±0.31)g)进行温度耐受性研究。... 为研究不同驯化温度下2个群体(北方群体N、南方群体S)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的热耐受特征,本实验设置了3组驯化温度(15、20和25℃),采用临界温度法对花鲈幼鱼(N:(6.42±0.31)g,S:(6.02±0.31)g)进行温度耐受性研究。研究表明,在3组驯化温度下(15、20和25℃)花鲈幼鱼最大临界温度(CTmax)/和最小临界温度(CTmin)/℃分别为N:37.09、37.89、38.53℃和0.93、2.83、5.23℃;S:37.10、37.63、38.03℃和1.18、3.27、6.00℃。在3组驯化温度条件下,温度耐受幅N>S,在15℃驯化条件下,N、S花鲈幼鱼温度耐受幅最大,分别为36.16和35.91℃;在15~25℃范围内,N、S的高温驯化反应率分别为0.144、0.093、低温驯化反应率分别为0.430、0.482;N、S花鲈幼鱼的热耐受区域面积分别为348.950和341.675℃~2。实验结果表明,南北方花鲈幼鱼群体的最大临界温度和最小临界温度都与驯化温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相同的驯化温度下,北方幼鱼和南方幼鱼最大临界温度无显著差异,北方幼鱼的最小临界温度明显低于南方幼鱼,且驯化温度明显影响花鲈幼鱼的温度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驯化温度 北方群体 南方群体 温度耐受 临界温度
下载PDF
黄茅海五种常见海洋生物的热耐受性 被引量:5
8
作者 崔雯婷 宋骏杰 +3 位作者 田洪林 窦硕增 赵博 曹亮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2-533,共12页
为研究黄茅海常见经济物种的热耐受性,采用动态实验法和静态实验法,研究了褐篮子鱼、褐菖鲉、褐石斑鱼、口虾蛄和日本蟳在不同基础水温(即驯化温度,14.0、18.0、24.0和30.8°C)和温升速率(0.5、1.0、2.0、3.0、4.0、6.0、9.0、12.0... 为研究黄茅海常见经济物种的热耐受性,采用动态实验法和静态实验法,研究了褐篮子鱼、褐菖鲉、褐石斑鱼、口虾蛄和日本蟳在不同基础水温(即驯化温度,14.0、18.0、24.0和30.8°C)和温升速率(0.5、1.0、2.0、3.0、4.0、6.0、9.0、12.0和15.0°C/h)条件下的热耐受能力[最大临界温度(CTM)和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24 h UILT50)]。动态实验结果表明,基础水温和温升速率显著影响实验动物的热耐受能力,即实验动物的耐热性与基础水温呈正相关。温升速率对其热耐受性的影响受基础水温的制约:在4个基础水温条件下,随着温升速率的升高,实验动物的CTM总体呈上升趋势。静态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动物的24 h UILT50受物种差异和基础水温的影响显著。随着基础水温从14.0°C升高至30.8°C,褐篮子鱼、褐菖鲉、褐石斑鱼、口虾蛄和日本蟳的24 h UILT50分别从28.1、28.9、30.3、28.4和36.3°C显著上升至34.6、36.1、36.6、35.1和38.2°C。动态实验法和静态实验法分析发现,5种实验动物的热耐受能力依次为日本蟳>褐石斑鱼>褐菖鲉>口虾蛄>褐篮子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热耐受性 驯化温度 温升速率 最大临界温度 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 黄茅海
下载PDF
恒温驯化对中国林蛙热耐受性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王立志 李晓晨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48-750,共3页
关键词 驯化温度 最适温度 最高逃避温度 最高致死温度 中国林蛙 蝌蚪
下载PDF
辽东湾4种海洋生物的热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任中华 宋骏杰 +1 位作者 刘永叶 曹亮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0,共10页
本研究采用动态温升实验方法,以矛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个基础水温(8.0、14.0、18.0、24.0和28.0℃)和9... 本研究采用动态温升实验方法,以矛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个基础水温(8.0、14.0、18.0、24.0和28.0℃)和9个温升速率(0.5、1.0、2.0、3.0、4.0、6.0、9.0、12.0和15.0℃/h)下4种海洋生物的半致死温度(Lethal temperature of 50%,LT_(50))。结果显示,基础水温和温升速率均能显著(P<0.05)影响实验生物的LT_(50)。特定温升速率下实验生物LT_(50)与基础水温呈正相关,即各个实验生物的LT_(50)随着基础水温的升高而升高。温升速率对实验生物LT_(50)的影响因基础水温和物种而异。本研究在动态温升实验中结合使用不同基础水温和多个温升速率,构建了海洋生物重要的热耐受性评价指标LT_(50),可广泛应用于海洋生物的热耐受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动态温升实验 半致死温度(LT_(50)) 基础水温 温升速率
下载PDF
驯化温度与急性变温对南方鲇幼鱼皮肤呼吸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鲜雪梅 曹振东 付世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444-2451,共8页
为了考查鱼类皮肤呼吸代谢的温度反应特征,在不同驯化温度(10、20、30℃)及双向急性变温(10→20℃、20→30℃、10→30℃;20→10℃、30→20℃、30→10℃)条件下采用自行设计的皮肤呼吸代谢装置测定麻醉后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 为了考查鱼类皮肤呼吸代谢的温度反应特征,在不同驯化温度(10、20、30℃)及双向急性变温(10→20℃、20→30℃、10→30℃;20→10℃、30→20℃、30→10℃)条件下采用自行设计的皮肤呼吸代谢装置测定麻醉后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的皮肤耗氧率(MO2skin)及鳃部耗氧率(MO2gill),并计算整体耗氧率(MO2total)。研究显示:南方鲇幼鱼的MO2skin占MO2total的16.4%—19.0%,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MO2skin上升的幅度显著低于MO2total(P<0.05),MO2skin占MO2total的比例则呈下降趋势;急性升(降)温组的MO2skin与升(降)温前驯化温度组相比显著升高(降低)(P<0.05),却与相应温度驯化组的MO2skin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变温组MO2skin的Q10值与驯化温度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却显著低于MO2total的Q10值(P<0.05)。通过相关资料比较发现,南方鲇幼鱼MO2skin占MO2total的比例处于中上水平。研究表明,在驯化温度和急性变温条件下,实验鱼的MO2total分别存在代谢补偿反应和急性胁迫反应;MO2skin与MO2total的温度反应不同,它既不是一个完全的化学反应过程,也不是生物反应过程,而更倾向于是一个物理的扩散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呼吸 驯化温度 急性变温 南方鲇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叶尔羌高原鳅热耐受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生熬 王智超 +1 位作者 宋勇 焦飞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2-26,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温度对叶尔羌高原鳅热耐受性特征的影响,在水温分别为10、20、30℃的条件下,对叶尔羌高原鳅进行2~4周的驯化,以1℃/h的变温速率连续观测试验鱼的耐受温度.结果表明:各驯化温度下的最高临界温度(CTmax)、最高致死温度(LTmax... 为了研究不同温度对叶尔羌高原鳅热耐受性特征的影响,在水温分别为10、20、30℃的条件下,对叶尔羌高原鳅进行2~4周的驯化,以1℃/h的变温速率连续观测试验鱼的耐受温度.结果表明:各驯化温度下的最高临界温度(CTmax)、最高致死温度(LTmax)分别为35.0、36.0、36.5℃和37.4、38.0、38.5℃,最低临界温度(CTmin)和最低致死温度(LTmin)分别为;6.7、7.0,7.5℃和0.3、0.5、1.0℃.随着驯化温度的提高,致死温度的上限和下限也提高,即耐高温的能力增强,耐低温的能力减弱.经计算,叶尔羌高原鳅在各驯化温度下的温度耐受幅分别为28.3、29.0、29.0℃;在10℃~20℃的驯化温度范围内高、低温驯化反应率分别为0.10和0.05,而在20℃~30℃驯化温度范围内高、低温驯化反应率分别为0.03和0.05;热耐受区域面积为576.5℃;表明叶尔羌高原鳅的热耐受性明显有赖于驯化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流域 叶尔羌高原鳅 耐受性 驯化温度
下载PDF
鱼类低温适应机制的研究——Ⅱ.驯化温度对草鱼和鲮鱼肌肉线粒体膜脂肪酸组成和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曹永长 王祖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A11期45-49,共5页
采用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不同温度驯养的草鱼和鲮鱼肌肉线粒体膜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10℃适应的草鱼和25℃适应的草鱼相比,肌肉线粒体膜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U/S)值明显升高,脂酰链平均长度也从25℃时的19... 采用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不同温度驯养的草鱼和鲮鱼肌肉线粒体膜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10℃适应的草鱼和25℃适应的草鱼相比,肌肉线粒体膜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U/S)值明显升高,脂酰链平均长度也从25℃时的19.08个碳原子增加到10℃时的20.46个碳原子。而鲮鱼的脂肪酸组成在不同适应温度下的变化不明显。此外,还测出了不同驯养温度下草鱼和鲮鱼肌肉线粒体中胆固醇含量的变化,发现两种鱼的胆固醇含量在低温下都显著下降。作者认为,低温适应下的草鱼由于肌肉线粒体的脂肪酸组成和胆固醇含量都发生变化,因而其肌肉线粒体膜的流动性明显增加;而鲮鱼肌肉组织线粒体中胆固醇含量虽也减少,但脂肪酸组成变化甚微,因此,鲮鱼肌肉组织线粒体膜流动性增加很有限。这可能就是鲮鱼耐寒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鲮鱼 脂肪酸 胆固醇 温度
下载PDF
驯化水温及温升速率对三门湾三种虾蟹类热耐受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田洪林 曹亮 +1 位作者 刘金虎 窦硕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52,共10页
作者采用动态实验法与静态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门湾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日本(Charybdis japonica)在不同季节的基础水温即驯化水温(8~29℃)和温升速率(0.5~15.0℃/h)下的热耐... 作者采用动态实验法与静态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门湾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日本(Charybdis japonica)在不同季节的基础水温即驯化水温(8~29℃)和温升速率(0.5~15.0℃/h)下的热耐受能力。结果表明,驯化水温和温升速率对各实验动物的热耐受性均有显著影响。实验动物的热耐受性与驯化水温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而温升速率对热耐受性的影响具有物种特异性,并受驯化水温制约;在不同驯化水温下,各实验动物的热耐受性随温升速率增大呈不同变化趋势。各实验动物的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受驯化水温的影响显著,随着驯化水温从8℃升高到29℃,脊尾白虾、日本和口虾蛄的24hUILT50分别从24.2、34.6、24.9℃显著增大到35.3、37.4和34.4℃。结合3种实验动物的最大临界温度分析,它们的热耐受能力依次为:日本>脊尾白虾>口虾蛄。研究结果可为探究三门湾水域潜在的热污染状况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类 热耐受性 驯化水温 最大临界温度 24h高起始致死温度
下载PDF
冬季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对温度响应方式的变化 被引量:38
15
作者 江华 师生波 许大全 《植物生理学报(0257-4829)》 CSCD 2000年第1期69-74,共6页
冬季田间生长的小麦离体叶片净光合速率(Pn)对温度的响应有两种方式。在12月上旬可以观测到第一种方式。在离体叶片周围空气温度从10℃逐步升到30℃后的1h内Pn逐渐升高,在随后气温逐步降低到10℃的过程中,Pn都比先... 冬季田间生长的小麦离体叶片净光合速率(Pn)对温度的响应有两种方式。在12月上旬可以观测到第一种方式。在离体叶片周围空气温度从10℃逐步升到30℃后的1h内Pn逐渐升高,在随后气温逐步降低到10℃的过程中,Pn都比先前升温过程中同样温度下的数值高。30℃下叶片胞间CO2浓度(Ci)降低和叶片无机磷含量增高表明,这种响应方式可能起因于一些光合碳同化酶活性的增高。在12月中旬以后可以观测到第二种方式。Pn在30℃下的1h内逐步下降,在随后的降温过程中Pn都比升温过程中同样温度下的数值低。30℃下叶片Ci和膜透性增高表明,这种响应方式可能是适应冬季低温的光合机构膜系统在高温下遭受破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光合速率 温度响应 膜透性 冬小麦 光合作用
下载PDF
温度对南极衣藻ICE-L(Chlamydomonas sp.ICE-L)谷胱甘肽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丁燏 缪锦来 +3 位作者 王全富 阚光锋 郑洲 李光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4-161,共8页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包括最适温度、低于或高于最适温度)南极衣藻ICE-L(Chlamydomonassp.ICE-L)谷胱甘肽(GSH)含量、蛋白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同时分析了已适...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包括最适温度、低于或高于最适温度)南极衣藻ICE-L(Chlamydomonassp.ICE-L)谷胱甘肽(GSH)含量、蛋白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同时分析了已适应高温(16℃)的衣藻重新适应低温(8℃)时这些指标的变化,以期阐明谷胱甘肽系统与南极冰藻低温适应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温度低于对照组(最适温度8℃)时,蛋白含量降低,而GSH含量、GPx、GST和GR活性上升,已适应高温的衣藻重新适应低温时也出现类似的结果。但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时,GSH含量、GST和GPx活性下降,而蛋白含量和GR活力有上升的趋势,GR活力增长幅度比低于最适温度时的变化小。由此可见谷胱甘肽系统在南极衣藻低温适应过程中,GSH、GPx、GR、GST与低温适应呈正相关,同时除GR外其他因子与南极衣藻高温适应呈负相关,GSH及其相关酶在南极冰藻低温适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衣藻ICE-L 谷胱甘肽(GSH)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 谷胱甘肽还原酶 (GR)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 低温适应
下载PDF
一株木质素降解菌高温驯化及酶学性质的测定 被引量:3
17
作者 何艳玲 孙向阳 +1 位作者 李素艳 郝丹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3-174,共12页
【背景】高温引起的微生物活性降低是限制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过程中木质素降解的主要因素。【目的】驯化一株木质素降解菌芽孢杆菌NO.2,提高其在高温下的微生物活性,探究其生长情况及酶学特性。【方法】采用温度梯度方法驯化菌株,以菌... 【背景】高温引起的微生物活性降低是限制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过程中木质素降解的主要因素。【目的】驯化一株木质素降解菌芽孢杆菌NO.2,提高其在高温下的微生物活性,探究其生长情况及酶学特性。【方法】采用温度梯度方法驯化菌株,以菌株生长曲线、酶活力、木质素降解率为评价指标,探究驯化前后菌株间差异,以及驯化后菌株所产木质素降解酶的酶促反应温度和pH范围。【结果】与原菌株相比,驯化后菌株在60℃培养时最大生物量间差异不显著;漆酶(laccase,Lac)、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peroxidase,MnP)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gninperoxidase,LiP)酶活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分别提高了30.75%、35.98%和29.62%,木质素降解率提高60.52%。酶学性质研究表明,驯化后菌株所产Lac、MnP和LiP在20-60℃、pH 3.0-9.0范围内酶活力均较高,而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稳定性依次为Lac>LiP>MnP。【结论】温度梯度驯化方法可有效提高微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性,扩大木质素降解酶的酶促反应温度和pH范围,在进一步自主研制专用降解园林废弃物微生物菌剂中具有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杆菌NO.2 温度梯度驯化 酶学性质
原文传递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glutathione level and glutathione-related enzyme activities of Antarctic ice microalgae Chlamydomonas sp.ICE-L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燏 缪锦来 +1 位作者 王全富 李光友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2007年第2期161-167,共7页
GSH system plays a role in the control of the redox balance state, anti-oxidation and protecting life from injury of ROS (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present paper, the possible GSH system of Chlamydomonas sp. ICE... GSH system plays a role in the control of the redox balance state, anti-oxidation and protecting life from injury of ROS (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present paper, the possible GSH system of Chlamydomonas sp. ICE-L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evaluating GSH and GSH-related enzymatic respons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using spectrophotometer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SH system is correlated positively to low temperature, and other factors but GR are correlated negatively to high temperature. So GSH and GSH-related enzym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daptation of Antarctic ice microalgae to low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lamydomortas sp. ICE-L GLUTATHIONE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lutathione reductase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acclimation to low temperature.
下载PDF
温度对南极红酵母Rhodotorula sp. NJ298抗氧化系统及质膜流动性的影响
19
作者 刘均玲 黄勃 +2 位作者 李江 李光友 缪锦来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1-26,共6页
目的研究在不同温度下南极红酵母Rhodotorula sp. NJ298抗氧化酶活性变化,丙二醛(MDA)、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及细胞质膜流动性的变化。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3,0,8℃3种温度下培养的南极红酵母Rhodotorula sp. NJ298超氧化物歧化酶(... 目的研究在不同温度下南极红酵母Rhodotorula sp. NJ298抗氧化酶活性变化,丙二醛(MDA)、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及细胞质膜流动性的变化。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3,0,8℃3种温度下培养的南极红酵母Rhodotorula sp. NJ29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丙二醛(MD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同时测定了对H2O2的抗性,并应用荧光探针法测定了质膜流动性。结果在-3℃低温时,NJ298 SOD酶活性下降,CAT和POD酶活性升高,MDA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对H2O2的抗性增加,质膜维持正常流动性。结论在低温时,NJ298类胡萝卜素积累,在积累过程中,虽然SOD酶活力下降,但类胡萝卜素替代SOD酶行使主要的抗氧化功能,并使NJ298抗氧化能力增强,保护膜系统,维持质膜正常流动性,这在NJ298低温适应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酵母Rhodotorula sp.NJ298 抗氧化 质膜流动性 低温适应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pellets with immobilized activated sludge and its performance in increasing nitrification in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 at low temperatures 被引量:8
20
作者 Wenjie Dong Guang Lu +2 位作者 Li Yan Zhenjia Zhang Yalei Zh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4期202-209,共8页
Immobilized pellets obtained by means of entrapping activated sludge in waterborne polyurethane were successfully adapted in ammonium(NH4^+–N)synthetic wastewater.Its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determine... Immobilized pellets obtained by means of entrapping activated sludge in waterborne polyurethane were successfully adapted in ammonium(NH4^+–N)synthetic wastewater.Its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determin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pyrosequencing,and microelectrodes,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nitrification process in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SBRs)at low temperatures was evaluated.A large number of rod-shaped bacteria were observ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immobilized pellet,in which Rudaea spp.(Xanthomonadaceae family)was an important bacterial component(23.44% of the total bacteria).The oxygen uptake rate of immobilized pellets reached 240.83±15.59 mg O2/(L·hr),and the oxygen was primarily consumed by the bacteria on the pellet surfaces(0–600μm).The dosing of the pellets(30 m L/L)into an SBR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nitrification efficiency at low temperatures of 7–11℃,achieving an average NH4^+–N removal of 84.09%,which is higher than the removal of 67.46% observed for the control gro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obilization acclimation Nitrification Low temperatures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