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6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秋季雾霾天PM_(2.5)污染与气溶胶光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28
1
作者 赵秀娟 蒲维维 +3 位作者 孟伟 马志强 董璠 何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6-423,共8页
利用北京城区和郊区2011年9月1日~12月7日PM2.5质量浓度、气溶胶散射系数(σsca)和黑碳浓度观测资料,研究了雾霾天气条件下北京地区PM2.5污染与气溶胶光学参数的变化特征,并讨论了气象条件的作用.结果表明,北京地区PM2.5污染和气溶胶... 利用北京城区和郊区2011年9月1日~12月7日PM2.5质量浓度、气溶胶散射系数(σsca)和黑碳浓度观测资料,研究了雾霾天气条件下北京地区PM2.5污染与气溶胶光学参数的变化特征,并讨论了气象条件的作用.结果表明,北京地区PM2.5污染和气溶胶光学特性受雾霾天气的影响非常明显.PM2.5浓度、σsca和气溶胶吸收系数(σabs)在雾霾期均明显高于非雾霾期,雾霾期日均PM2.5浓度在城区和郊区分别达到97.6μg·m-3和64.4μg·m-3,为非雾霾期日均浓度的3.3和4.8倍.城区高PM2.5浓度造成雾霾类天气出现频率明显高于郊区.轻雾天城区PM2.5浓度、σsca和σabs明显高于郊区,区域输送的影响相对较弱,轻雾和霾天城郊差异较小,区域性特征明显,而雾天σsca城郊非常接近且在各雾霾类天气中相对最高,气溶胶散射能力最强,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气象条件的不同造成各雾霾过程PM2.5浓度、σsca和σabs的空间分布、PM2.5污染及气溶胶消光强度上呈现不同的特点.边界层以上偏南风将南部地区污染物向北京输送,在整层下沉气流作用下使得边界层内污染物浓度增加,加之边界层高度持续稳定在600 m左右,边界层内风速很低,污染物水平、垂直扩散均很弱,造成局地污染物的累积,形成了PM2.5污染和气溶胶消光强度最强的一次雾霾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PM2 5浓度 散射系数 吸收系数 气象条件
原文传递
北京市夏季大气消光系数的来源分析 被引量:82
2
作者 刘新民 邵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5-189,共5页
利用 1999年夏季北京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的观测数据并结合米理论模型计算 ,获得了采样期间各种消光作用的平均贡献 .结果表明 ,观测期间北京大气总消光系数平均为 0 388km-1,颗粒物的消光系数占总消光系数的 90 %以上 ,是能见度下降最... 利用 1999年夏季北京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的观测数据并结合米理论模型计算 ,获得了采样期间各种消光作用的平均贡献 .结果表明 ,观测期间北京大气总消光系数平均为 0 388km-1,颗粒物的消光系数占总消光系数的 90 %以上 ,是能见度下降最主要的贡献者 ,而气体的消光作用贡献不到 10 % ,其中颗粒物的散射系数占总消光系数的 70 5 % ,颗粒物的吸收系数占总消光的 2 2 3% ,气体的散射系数贡献约为 3 6 % ,气体的吸收系数贡献约为 3 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夏季 大气消光系数 大气污染 能见度 折射率 密度
下载PDF
Black carbon aerosols and their radiative properti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被引量:60
3
作者 WU Dui MAO JieTai +9 位作者 DENG XueJiao TIE XueXi ZHANG YuanHang ZENG LiMin LI Fei TAN HaoBo BI XueYan HUANG XiaoYing CHEN Jing DENG T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8期1152-1163,共12页
Th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are a hot topic in global science community, and radiative properties of the aerosol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ameters in assessing climatic change. He... Th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are a hot topic in global science community, and radiative properties of the aerosol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ameters in assessing climatic change. Here we studied the black carbon concentration and absorption coefficient measured with aethalometers, scattering coefficient measured with nephelometers, and single scattering albedo derived at an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watch station in Guangzhou from 2004 to 2007. Our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data of black carbon concentration and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measured with instruments cannot be directly used until they are measured in parallel with internationally accepted instruments for comparison, calibration, and reduction. After evaluation of the data,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onthly mean of BC concentration varies 3.1―14.8 μg·m-3 and the concentration decreases by about 1 μg·m-3 in average over the four years; It is higher in the dry season with a multi-year mean of 8.9 μg/m3 and lower in the rainy season with a multi-year mean of 8.0 μg·m-3; The extreme maximum of monthly mean concentration occurred in December 2004 and extreme minimum in July 2007, and a 4-year mean is 8.4 μg·m-3. It is also shown that monthly mean scattering coefficient derived varies 129 -565 Mm-1, monthly mean absorption coefficient 32-139 Mm-1, and monthly mean single scattering albedo 0.71-0.91, with annual mean values of 0.80, 0.82, 0.79 and 0.84 for 2004, 2005, 2006 and 2007, respectively. Three instruments were used to take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of BC in PM10, PM2.5, and PM1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M2.5 took up about 90% of PM10 and PM1 accounted for about 68% of PM2.5, and BC aerosols are mainly present in fine particulates. The variability of BC concentrations is quite consistent between the Nancun station (141 m above sea level) and the Panyu station (13 m above sea level), which are 8 km apart from each other. The concentration in higher altitude station (Panyu) is consistently lower th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RL River Delta BC AEROSOLS SCATTERING coefficient absorption coefficient single SCATTERING ALBEDO
原文传递
黄东海非色素颗粒与黄色物质的吸收系数光谱模型研究 被引量:46
4
作者 朱建华 李铜基 《海洋技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13,共7页
黄色物质和非色素颗粒物是我国近岸水体重要的水色成分 ,对其光谱特性的了解 ,直接关系到水色遥感色素算法的精度。文章对 2 0 0 3春季黄东海航次获取的数据分析处理 ,得到黄色物质吸收系数斜率经验值 Sg=0 .0 175和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 黄色物质和非色素颗粒物是我国近岸水体重要的水色成分 ,对其光谱特性的了解 ,直接关系到水色遥感色素算法的精度。文章对 2 0 0 3春季黄东海航次获取的数据分析处理 ,得到黄色物质吸收系数斜率经验值 Sg=0 .0 175和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斜率经验值 Sd=0 .0 10 3。经采用 2 0 0 2春季和 2 0 0 3秋季同海区试验数据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得到的光谱模型具有较强的区域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率经验值 黄色物质 非色素颗粒 吸收系数 水色遥感 黄海 东海
下载PDF
工作面无线电波透视实测场强成像分析及应用 被引量:53
5
作者 吴荣新 刘盛东 +1 位作者 肖玉林 徐翀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435-440,共6页
为提高坑透数据解释效果,通过对工作面无线电波透视磁场强度的理论分析与公式推导,表明在正常煤层范围,场强值的变化主要受观测点几何位置控制;而在观测点场强路径穿过地质异常区时,主要影响因素为地质异常区内路径长及电磁波能量吸收... 为提高坑透数据解释效果,通过对工作面无线电波透视磁场强度的理论分析与公式推导,表明在正常煤层范围,场强值的变化主要受观测点几何位置控制;而在观测点场强路径穿过地质异常区时,主要影响因素为地质异常区内路径长及电磁波能量吸收系数值。将场强值H与观测点路径长R的乘积命名为M,则正常煤层段M可视为常量,而在地质异常存在范围,M值显著降低。将工作面划分为若干小单元,进行M值层析成像反演,可求取工作面各单元M值,再除以工作面平均宽度,得到各单元格场强值,从而获得工作面实测场强成像图。张集矿探测表明,该方法较好地反映了工作面内地质异常区的平面分布情况,回采验证探测结果可靠。作为新的解释手段,正在实际坑透探测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波透视 实测场强 吸收系数 层析成像 地质异常
下载PDF
不同种类蔬菜对土壤镉吸收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50
6
作者 欧阳喜辉 赵玉杰 +3 位作者 刘凤枝 李野 师荣光 李玉浸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7-70,共4页
为了研究不同种类蔬菜对土壤镉的吸收能力,在北京市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同步采集土壤和蔬菜样品各220个(包括16个蔬菜种类)。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了土壤及蔬菜中总镉含量。应用箱线图、方差分析、聚灰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蔬菜种类在... 为了研究不同种类蔬菜对土壤镉的吸收能力,在北京市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同步采集土壤和蔬菜样品各220个(包括16个蔬菜种类)。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了土壤及蔬菜中总镉含量。应用箱线图、方差分析、聚灰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蔬菜种类在自然条件下对土壤镉吸收能力的差异,并探讨了土壤pH、镉含量等对蔬菜吸收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蔬菜对镉元素的吸收能力有显著性差异,叶菜类的吸收能力大于果菜类蔬菜,油菜吸收镉能力最强。叶菜类蔬菜其吸收系数变异性较大,而果菜类较小。自然条件下,土壤镉活性较差,土壤pH、镉含量的差异性没有对蔬菜吸收土壤镉的能力产生显著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系数 蔬菜 北京
下载PDF
基于广义S变换的地震波能量衰减分析 被引量:41
7
作者 刘喜武 年静波 刘洪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6年第1期20-24,共5页
通过S变换、广义S变换、短时Fourier变换和连续小波变换等地震信号时频分析方法的比较,阐明广义S 变换的高分辨率性质,模型数据试算表明算法的正确和有效性。给出基于广义S变换的波场能量——频率估算技术,提取瞬时等效吸收系数。二维... 通过S变换、广义S变换、短时Fourier变换和连续小波变换等地震信号时频分析方法的比较,阐明广义S 变换的高分辨率性质,模型数据试算表明算法的正确和有效性。给出基于广义S变换的波场能量——频率估算技术,提取瞬时等效吸收系数。二维实际地震数据试算表明,方法可行,可用于油气检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S变换 能量衰减 吸收系数 油气检测
下载PDF
煤层电性参数测试及其与煤岩特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4
8
作者 徐宏武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46,41,共6页
试验利用实验室测试、现场实测手段, 进行了大量参数测试, 并对煤岩层电性参数进行了研究, 研究了煤的变质程度、煤岩组分、湿度、温度、频率、瓦斯压力等对电性参数的影响及各向异性问题, 并指出与电磁法勘探最密切的电性参数是煤岩层... 试验利用实验室测试、现场实测手段, 进行了大量参数测试, 并对煤岩层电性参数进行了研究, 研究了煤的变质程度、煤岩组分、湿度、温度、频率、瓦斯压力等对电性参数的影响及各向异性问题, 并指出与电磁法勘探最密切的电性参数是煤岩层电阻率、相对介电常数和煤层对电磁波吸收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电磁法勘探 电性参数 煤岩层电阻率 相对介电常数 吸收系数
下载PDF
红外辐射大气透射比的简易计算 被引量:40
9
作者 路远 凌永顺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5-49,53,共6页
简述了红外辐射在大气中传输时衰减的物理原因 ,研究了计算光谱透射比的方法。利用实验数据 ,计算得到了大气中水汽 (H2 O)、CO2 的光谱吸收系数 ,推导了水汽吸收系数与温度、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 ,给出了在给定气象条件下计算大气透射... 简述了红外辐射在大气中传输时衰减的物理原因 ,研究了计算光谱透射比的方法。利用实验数据 ,计算得到了大气中水汽 (H2 O)、CO2 的光谱吸收系数 ,推导了水汽吸收系数与温度、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 ,给出了在给定气象条件下计算大气透射比的方法。最后举例计算了大气在 0 .3~ 13.9μm波段的光谱透射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辐射 大气透射比 光谱透射比 计算方法 光谱吸收系数 水汽吸收系数
下载PDF
太湖梅梁湾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对光的吸收 被引量:39
10
作者 张运林 吴生才 +2 位作者 秦伯强 陈伟民 朱广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5-409,共5页
探讨了太湖梅梁湾不同湖区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对光的吸收、光衰减系数的变化及与DOC浓度的关系、CDOM吸收对光衰减系数的贡献率以及指数函数曲线斜率S值.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湖区CDOM吸收系数差异明显,ad(440)、ad(320)的变化范围分别... 探讨了太湖梅梁湾不同湖区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对光的吸收、光衰减系数的变化及与DOC浓度的关系、CDOM吸收对光衰减系数的贡献率以及指数函数曲线斜率S值.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湖区CDOM吸收系数差异明显,ad(440)、ad(320)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2~2.58m-1,6.24~10.69m-1;DOC浓度最高值出现在梁溪河口,为12.74mg/L,最低值出现梅梁湾口,为6.87mg/L,大致呈由湾内向湾口逐渐递减的趋势;DOC与CDOM吸收系数在波长320nm以下存在显著性相关,波长320~700nm CDOM吸收对光衰减系数的贡献率在0.69%~60.9%间变化,400nm以下紫外短光部分贡献率均大于20%,空间上短波部分贡献率在河口区、五里湖比梅梁湾内及沿岸带要大;CDOM吸收的指数函数曲线斜率S在13.9~18.1μm-1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梁湾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 吸收系数 光衰减系数 溶解性有机碳
下载PDF
地层等效吸收系数反演 被引量:34
11
作者 辛可锋 李振春 +2 位作者 王永刚 屠世杰 马在田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1年第4期14-20,共7页
吸收系数是进行储层描述和油气预测时的一个重要参数 ,它对岩性变化具有很高的灵敏性。结合层位解释结果从地震资料中提取该层位地层吸收系数的空间分布对于提高油藏描述及油气预测精度具有重要作用 ,并可与其它地震、测井和地质信息相... 吸收系数是进行储层描述和油气预测时的一个重要参数 ,它对岩性变化具有很高的灵敏性。结合层位解释结果从地震资料中提取该层位地层吸收系数的空间分布对于提高油藏描述及油气预测精度具有重要作用 ,并可与其它地震、测井和地质信息相结合直接用于圈定油气分布范围 ,估算储量。针对根据地震振幅信息直接提取吸收系数的方法所存在的主要困难———反射振幅失真和波形畸变 ,提出了应用谱模拟来反演地层等效吸收系数的方法。对地层吸收系数的地质意义、表征地层吸收性质的参数以及所用的反演方法进行了介绍 ,并通过本方法在某油田一区块的应用说明了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等效吸收系数 反演 油气预测 谱模拟 地震资料
下载PDF
钻孔电磁波CT技术在深部岩溶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43
12
作者 何禹 李永涛 朱亚军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0年第4期451-455,共5页
位于山东境内的某深部铁矿,埋深达300多米,由于地下水的作用和较复杂的地质结构,使得巷道周围岩溶和破碎带发育,严重影响地下采矿安全。为了查明地下溶洞和破碎带的具体位置,利用钻孔电磁波CT技术,采用双孔观测中的定点发射方式,共完成... 位于山东境内的某深部铁矿,埋深达300多米,由于地下水的作用和较复杂的地质结构,使得巷道周围岩溶和破碎带发育,严重影响地下采矿安全。为了查明地下溶洞和破碎带的具体位置,利用钻孔电磁波CT技术,采用双孔观测中的定点发射方式,共完成4个钻孔,3个CT剖面,1875对射线的测量。通过分析表明,吸收系数在大于3.4~4.6dB/m的区域为溶洞或者破碎带发育所致。共发现9处异常,与钻孔资料的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电磁波CT 岩溶勘探 吸收系数
下载PDF
生物组织光学特性参数及其描述 被引量:21
13
作者 赵友全 范世福 曹文新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2000年第2期76-79,共4页
本文比较全面而详尽的讨论了生物组织的光学特性参数 ,其中包括吸收系数、散射系数、各向异性因子 ,以及由它们导出的总衰减系数、有效透射深度等。很好地理解这些光学特性参数 ,对组织光学特性的理论分析、实验测量 ,以及对激光医学理... 本文比较全面而详尽的讨论了生物组织的光学特性参数 ,其中包括吸收系数、散射系数、各向异性因子 ,以及由它们导出的总衰减系数、有效透射深度等。很好地理解这些光学特性参数 ,对组织光学特性的理论分析、实验测量 ,以及对激光医学理论和临床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特性 吸收系数 散射系数 生物组织
下载PDF
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特性研究 被引量:43
14
作者 刘鹏辉 杨宜谦 姚京川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3-126,共4页
多孔吸声材料具有吸声系数高、吸声频带宽等优点,采用多孔吸声材料的圆管理论模型,并对此进行数学编程计算与分析,结合工程实际,研究多孔材料孔隙率、孔径、厚度以及结构因子对多孔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对实际的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声学 多孔吸声材料 吸声系数 孔隙率
下载PDF
矿井工作面无线电波透视“一发双收”探测与应用 被引量:43
15
作者 吴荣新 张平松 +2 位作者 刘盛东 徐翀 黄晖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70-174,共5页
提出使用无线电波透视"一发双收"探测方式探查工作面内地质构造赋存情况。该方法采用定点法观测方式,对一条巷道中任一发射点采用1台发射机发射电磁波信号,在另一条巷道信号接收段利用2台接收机接收电磁波场强信号,每台接收... 提出使用无线电波透视"一发双收"探测方式探查工作面内地质构造赋存情况。该方法采用定点法观测方式,对一条巷道中任一发射点采用1台发射机发射电磁波信号,在另一条巷道信号接收段利用2台接收机接收电磁波场强信号,每台接收机接收半段范围;沿工作面巷道施工到开切眼后,交换发射和接收信号巷道,再进行探测完成现场工作。经过坑透仪器选型与调制,以及新的电磁波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为"一发双收"方式的实现提供了所需的仪器及处理软件。在安徽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煤矿应用试验表明,该方法2台接收机实测场强值未出现显著差异,实测场强曲线、实测场强成像平面图及电磁波吸收系数成像平面图所反映主要地质异常范围一致,与实际回采验证资料相吻合。这表明"一发双收"方式可以成功用于回采工作面地质构造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波透视 煤层工作面 场强 吸收系数 地质构造
下载PDF
井间电磁波CT技术在长江大堤岩溶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16
作者 李永涛 陶喜林 +2 位作者 余建河 彭新发 杨富强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09年第1期55-62,共8页
地下井间电磁波法层析技术(CT)是一门新技术,它将医学CT的原理成功地运用于地学中,依照电磁波在地下有耗介质中传播规律及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关系,反演透视剖面上的物理参数的分布,最后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长江大堤武汉段附近的碳酸盐... 地下井间电磁波法层析技术(CT)是一门新技术,它将医学CT的原理成功地运用于地学中,依照电磁波在地下有耗介质中传播规律及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关系,反演透视剖面上的物理参数的分布,最后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长江大堤武汉段附近的碳酸盐岩地区,由于地势较低和长江水位动态变化,使地下水长期作用于灰岩裂隙,往往使岩溶或破碎带更加发育,形成地下溶洞,给长江大堤和附近的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隐患和危险。通过井间电磁波法层析技术共90个电磁波CT剖面测试,发现有28个CT剖面出现异常。此次的探测,为长江大堤周边安全的防治提供可靠精确的地下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波CT 层析成像 溶洞探测 吸收系数
下载PDF
天津城区春季大气气溶胶消光特性研究 被引量:39
17
作者 姚青 韩素芹 +1 位作者 蔡子颖 张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95-802,共8页
利用天津大气边界层观测站2011年4月1日~5月10日气溶胶散射系数、吸收系数、PM2.5质量浓度、大气能见度和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的变化特征,以及气溶胶消光系数与PM2.5质量浓度和大气能见度的关系,并对两种... 利用天津大气边界层观测站2011年4月1日~5月10日气溶胶散射系数、吸收系数、PM2.5质量浓度、大气能见度和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的变化特征,以及气溶胶消光系数与PM2.5质量浓度和大气能见度的关系,并对两种方法计算的消光系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天津城区气溶胶散射系数为369.93 Mm-1,对大气消光贡献为86.7%,气溶胶吸收系数为36.32Mm-1,对大气消光贡献为8.5%,单次散射反照率为0.91;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的日变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双峰结构,对应于早晚交通高峰;不同天气类型下其日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霾日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最高,沙尘日和降水日次之,晴日最低;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与PM2.5质量浓度呈线性正相关,与大气能见度呈指数负相关,观测期间气溶胶质量散射效率均值为2.95m2/g;采用Koschmieder’s公式反算能见度获得的大气消光系数,与通过测量气溶胶散射系数、气溶胶吸收系数、气体散射系数和气体吸收系数等分量加和获得的消光系数相比一致性较好,高相对湿度天气下能见度反算值高于各系数加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散射系数 吸收系数 能见度 单次散射反照率
下载PDF
一种频域吸收衰减补偿方法 被引量:32
18
作者 刘财 刘洋 +3 位作者 王典 杨宝俊 高振山 李永章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2期116-118,共3页
针对地震信号的吸收衰减补偿问题,在重新建立吸收系数和Q值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反Q补 偿的分时窗频域吸收衰减补偿方法。首先,逐道抽取地震信号,从浅层到深层选取不同长度的时窗进行傅里叶 变换;然后从非均匀粘弹介质波动方程出... 针对地震信号的吸收衰减补偿问题,在重新建立吸收系数和Q值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反Q补 偿的分时窗频域吸收衰减补偿方法。首先,逐道抽取地震信号,从浅层到深层选取不同长度的时窗进行傅里叶 变换;然后从非均匀粘弹介质波动方程出发,导出更加准确的吸收系数与Q值的关系,并应用于频域吸收衰减补 偿中;最后将处理得到的频谱反傅里叶变换回时间域重构地震信号。将该方法应用于松辽盆地某地区的叠前和 叠后地震资料的吸收衰减补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衰减 补偿方法 频域 傅里叶变换 地震信号 地震资料 补偿问题 波动方程 粘弹介质 吸收系数 松辽盆地 方法应用 系数和 非均匀 时间域 分辨率 信噪比 Q值 时窗 叠后 叠前
下载PDF
济南秋季霾与非霾天气下气溶胶光学性质的观测 被引量:38
19
作者 徐政 李卫军 +3 位作者 于阳春 王新锋 周声圳 王文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6-552,共7页
应用黑碳仪和积分浊度计于2009年10月11日至11月18日针对济南市大气气溶胶的光学特性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观测期间霾天气的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及非霾天气的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平均值分别为(582.5±311)Mm-1、(680.2±47.2)Mm-1... 应用黑碳仪和积分浊度计于2009年10月11日至11月18日针对济南市大气气溶胶的光学特性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观测期间霾天气的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及非霾天气的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平均值分别为(582.5±311)Mm-1、(680.2±47.2)Mm-1和(205.7±134.8)Mm-1、(31.0±25.8)Mm-1.霾天气的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分别为非霾天气的2.6倍和2.8倍,单词散射反照率(SSA)也高于非霾天气.霾天气中二次气溶胶生成及黑碳气溶胶聚集是改变吸收系数、散射系数和SSA的日变化趋势的重要原因.此外,估算了观测期间及霾和非霾天气中气溶胶的光学厚度(AOD)分别为0.78,1.14和0.47.后向气流轨迹分析显示,非霾天气的气流主要来自于济南的西北至东北方向,运动速度快;而霾天气的所有的气流均来自于济南西南至东南方向,运动速度慢,当气流经过山东南部的火点时加剧了济南市的霾,并严重影响到该地区大气气溶胶的光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系数 散射系数 光学厚度 济南
下载PDF
杭州黑碳气溶胶污染特性及来源研究 被引量:37
20
作者 徐昶 沈建东 +5 位作者 叶辉 孙鸿良 张天 焦荔 洪盛茂 黄侃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026-3033,共8页
2011年7月~2012年6月对黑碳气溶胶(BC)、PM2.5、污染气体及气象因子进行同步观测,以评估杭州市BC污染特征、来源分布及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杭州市大气BC日均浓度范围为1.3~16.5μg/m^3,年均值达到(5.1±2.5)μg/m^3.B... 2011年7月~2012年6月对黑碳气溶胶(BC)、PM2.5、污染气体及气象因子进行同步观测,以评估杭州市BC污染特征、来源分布及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杭州市大气BC日均浓度范围为1.3~16.5μg/m^3,年均值达到(5.1±2.5)μg/m^3.BC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秋冬季高,夏季低.BC也呈典型的日变化趋势,交通高峰期高,下午低,同时与NOx呈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城市中BC受到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重要影响;而BC/CO低于其他城市则表明生物质燃烧排放可能是杭州BC的另一大重要来源.BC随风速下降呈上升趋势, BC超过10μg/m^3的高浓度事件中,风速基本低于2m/s,北-西北-西风对高浓度BC的输送作用明显.观测期间BC的吸收系数为(44.8±23.0)Mm^-1,占到总消光比例的10.4%.灰霾和重度灰霾天气下,吸收系数分别为(66.2±30.1),(100.2±49.2)Mm^-1,达到非霾天气的2.2和3.4倍,表明BC吸收消光作用是影响杭州市大气能见度下降和灰霾天气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PM2.5 吸收系数 消光比例 灰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