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盆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7
1
作者 侯来永 谢欲晓 孙启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906-908,共3页
目的:探讨针对骨盆稳定性和运动控制能力训练的方法以及其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步态的影响,寻找能够有效改善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步态的治疗技术。方法:4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训练观察组(21例)与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通常的训练方法,... 目的:探讨针对骨盆稳定性和运动控制能力训练的方法以及其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步态的影响,寻找能够有效改善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步态的治疗技术。方法:4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训练观察组(21例)与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通常的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训练方法基础上加入骨盆控制能力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步态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训练观察组步行能力和步态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针对骨盆稳定性及运动控制能力的训练方法对改善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步态有显著治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行能力 偏瘫患者 骨盆 对照组 步态 观察 治疗 训练方法 控制能力 能力训练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贴扎治疗足底筋膜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2
作者 金铭亮 袁华 +3 位作者 胡旭 金旭 袁鸿儒 樊嘉婧 《康复学报》 CSCD 2020年第5期395-399,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肌内效贴扎(KT)治疗足底筋膜炎(P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足底筋膜炎临床诊断标准患者8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ESWT组和ESWT+KT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低功率氦氖激光...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肌内效贴扎(KT)治疗足底筋膜炎(P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足底筋膜炎临床诊断标准患者8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ESWT组和ESWT+KT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低功率氦氖激光、超声波疗法、运动疗法(小腿三头肌牵伸、足底筋膜放松);ESWT组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KT组同时接受体外冲击波和肌内效贴扎治疗。每组均连续治疗4周,3组在治疗前(T0)、治疗1周后(T1)、治疗4周后(T4)、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复查(T12),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足与踝关节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及Berg平衡量表对3组患者站立行走时足底疼痛程度、足踝功能、负重下平衡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VAS评分、AOFAS评分及Berg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ESWT组和ESWT+KT组分别有2例、1例、1例患者脱落。与T0时间点比较,3组在T1、T4时间点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ESWT+KT组在T1、T4时间点VAS评分均优于ESWT组(P<0.05),ESWT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T0时间点比较,3组在T1、T4时间点AOFAS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ESWT+KT组在T1、T4时间点AOAFS评分均优于ESWT组(P<0.05),ESWT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T0时间点比较,3组在T1、T4时间点Berg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ESWT+KT组在T1、T4时间点Berg评分均优于ESWT组(P<0.05),ESWT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T12随访复查时对照组VAS评分较T4时有提高(P>0.05),AOFAS评分及Berg评分较T4时有降低(P>0.05);ESWT组VAS评分较T4时有降低(P<0.05),AOFAS评分及Berg评分较T4时有降低(P>0.05);ESWT+KT组VAS评分较T4时有显著降低(P<0.05),AOFAS评分及Berg评分较T4时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贴扎治疗能显著改善足底筋膜炎患者的平衡功能,缓解疼痛,提高行走能力,且治疗结束后可维持近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筋膜炎 体外冲击波疗法 肌内效贴扎 平衡功能 行走能力
下载PDF
个体化运动处方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走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牛青梅 喻英 +2 位作者 王培英 张倩 李佳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9年第13期998-1002,共5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运动处方能否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的行走能力。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的下肢ASO患者64例,将64例踝肱指数(ABI)在0.6~0.9的ASO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3... 目的探讨个体化运动处方能否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的行走能力。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的下肢ASO患者64例,将64例踝肱指数(ABI)在0.6~0.9的ASO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基于个体化运动处方的护理方案干预,分别在入院时、干预12周后对患者进行ABI、行走受损问卷(WIQ)的测定。结果对照组干预前后AB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ABI值分别为(0.72±0.15)、(0.77±0.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4,P<0.05)。2组干预前行走距离、步行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行走距离、步行速度分别为(498.38±77.11)m、(50.44±11.27)分,对照组分别为(461.72±64.64)m、(44.02±9.86)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2.43,P<0.05)。结论个体化运动处方可以改善患肢缺血程度,提高患者的行走距离和步行速度,且方便实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运动处方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行走能力
原文传递
脑卒中患者静态踝足矫形器选择效果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红星 王彤 +1 位作者 李涛 姚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临床病历资料以了解静态踝足矫形器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为踝足矫形器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病程1—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按是否使用静踝足矫形... 目的:回顾性分析临床病历资料以了解静态踝足矫形器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为踝足矫形器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病程1—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按是否使用静踝足矫形器(AFO)分为观察组(穿戴AFO,41例)和对照组(未穿戴AFO,118例)。结果:①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出院时两组患者下肢Brunnstrom分级均较入院时升高,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出院时两组Barthel指数均较入院时明显提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增加更显著(P<0.05);②观察组出院时独立步行患者的比例(65.8%)显著高于对照组(43.2%),不能步行的比例由入院时的56.2%降低到出院时的4.9%,而对照组出院时不能步行的比例仍高达22.1%,显著高于观察组。出院时10m-坐-站-走时间测定,观察组所需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Brunnstrom 3级以上者均可恢复不同程度的步行能力,而对照组下肢Brunnstrom 3级以上者不能步行的比例达17.8%;③观察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医疗费用也低于对照组。结论:静态踝足矫形器早期应用有助于提高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同时缩短康复时程和住院周期,降低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踝足矫形器 脑卒中 步行功能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小切口全髋或双动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策略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夕友 樊道斌 +3 位作者 甘业春 叶春万 王欣 朱敏 《吉林医学》 CAS 2010年第9期1155-1156,共2页
目的:探讨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如何选择全髋关节置换(THA)或双动股骨头置换(BFHR),并分析使用小切口技术的优势和操作技巧。方法:高龄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43例,对伤前能快步或大步行走的25例行THA,对伤前持杖或小碎步行走的18例行BFH... 目的:探讨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如何选择全髋关节置换(THA)或双动股骨头置换(BFHR),并分析使用小切口技术的优势和操作技巧。方法:高龄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43例,对伤前能快步或大步行走的25例行THA,对伤前持杖或小碎步行走的18例行BFHR。使用髋后外侧小切口入路,THA切口7~9cm,BFHR切口5~6cm。强调术后早期活动。结果:全部病人于术后3周持拐下地。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关节功能良好,无疼痛,X线片假体位置正常,无松动及下沉,THA的Harris评分为91.6,BFHR的Harris评分为90.4。结论:对股骨颈骨折的高龄患者,如伤前能快步或大步行走者选择THA,反之则选择BFHR。推荐使用小切口技术进行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行走能力 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置换 小切口
下载PDF
仰卧位腹肌训练联合立位高抬腿训练对偏瘫恢复期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靳亚鲁 张杨 +1 位作者 王永慧 薛娜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7年第6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仰卧位腹肌训练联合立位患肢高抬腿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偏瘫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仰卧位下腹肌联合立位下患肢高抬腿训练项目... 目的:探讨仰卧位腹肌训练联合立位患肢高抬腿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偏瘫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仰卧位下腹肌联合立位下患肢高抬腿训练项目,训练4周后采用Holden步态分级、10m步行时间、Fugl-Meyer平衡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步行能力、10m步行时间、Fugl-Meyer平衡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仰卧位腹肌训练联合立位患肢高抬腿训练可改善恢复期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提高其躯干和骨盆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恢复期 腹肌训练 高抬腿训练 步行功能
原文传递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康复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俊颖 王文清 +1 位作者 赵丽丽 武彦秋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年第12期63-64,共2页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例,平均年龄(48.08±15.92)岁,平均病程(22.92±28.52)个月。试验设计为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分...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例,平均年龄(48.08±15.92)岁,平均病程(22.92±28.52)个月。试验设计为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分为基线期、治疗前和治疗后三个阶段。在基线期采用常规的PT为主的神经发育技术治疗,每日2次,每次2h,每周6次,共6周;在治疗期间采用CI—MT治疗,每天下肢强制训练时间保持6h左右,每周5次,共6周。全部患者在基线期、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用10m最大步行速度(Mw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结果:患者在基线期的常规治疗6周后,MWS、TUGT和BBS,三组数据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6周的CIMT治疗后,MwS、TUGT和BBS分别提高到1O.57±6.9、50.75±6.06和21.4±17.9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IMT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对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下肢 步行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