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穴埋籽联合艾灸腹部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颜慧燕 《中国民康医学》 2015年第23期76-76,101,共2页
目的:探讨耳穴埋籽加艾灸腹部解除长期卧床腹胀及便秘患者的效果。方法:将60例长期卧床且伴有腹胀或便秘症状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耳穴埋籽联合艾灸腹部的方法,为患者解除便秘;... 目的:探讨耳穴埋籽加艾灸腹部解除长期卧床腹胀及便秘患者的效果。方法:将60例长期卧床且伴有腹胀或便秘症状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耳穴埋籽联合艾灸腹部的方法,为患者解除便秘;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方法为患者解除便秘,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结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出现便秘2例(6.7%),而对照组出现10例(33.3%),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施行耳穴埋籽及艾灸腹部对解除卧床患者的腹胀便秘症状具有明显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埋籽 艾灸腹部 功能性便秘
下载PDF
腹部灸法联合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肌张力及痉挛程度的改善作用
2
作者 薛玉满 徐西林 +4 位作者 刘泽霖 刘波 孔庆喜 江巍 张晓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5年第1期169-173,共5页
目的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肌痉挛患者应用腹部灸法联合夹脊电针治疗,并分析其疗效及对肌张力、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接受治疗的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为观察对象,均来自2021年6月—2023年3月,引入随机对照法分组... 目的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肌痉挛患者应用腹部灸法联合夹脊电针治疗,并分析其疗效及对肌张力、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接受治疗的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为观察对象,均来自2021年6月—2023年3月,引入随机对照法分组,对照组45例患者以夹脊电针法治疗,研究组45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腹部灸法联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评分、痉挛情况、肌张力情况、血清炎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水平、日本矫形外科协会人体功能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痉挛评分及肌张力评分更低,治疗后血清BDNF和PDGF水平、腰椎和颈椎JOA评分、Barthel评分更高,两组以上指标比较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采用腹部灸法联合夹脊电针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缓解患者肌肉痉挛情况和改善肌张力,显著提高患者血清BDNF和PDGF水平,腰椎及颈椎JOA评分和患者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高,此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灸法 夹脊电针 脊髓损伤 肌痉挛 肌张力
中药湿热敷法联合腹部艾灸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凌肇蔓 陈华武 孙上妹 《智慧健康》 2024年第5期82-85,共4页
目的 观察中药湿热敷法联合腹部艾灸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中医腹部艾灸治疗,研究组... 目的 观察中药湿热敷法联合腹部艾灸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中医腹部艾灸治疗,研究组接受中药湿热敷法联合腹部艾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的下肢痉挛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下肢痉挛评分比对照组更低,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湿热敷法联合腹部艾灸可显著改善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缓解患者下肢痉挛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下肢痉挛 中药湿热敷法 腹部艾灸 肢体运动功能
下载PDF
夹脊电针联合腹灸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4
作者 邓海燕 黄晶 +1 位作者 林玮 温泽发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1246-1250,共5页
目的研究夹脊电针联合腹灸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2年8月海口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 目的研究夹脊电针联合腹灸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2年8月海口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施以常规针刺疗法,研究组给予夹脊电针联合腹部艾灸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肌力评分(MAS评分)、痉挛评分(CSI评分)及肌肉结构参数(肌纤维长度、肌纤维厚度、肌肉羽状角度)变化以及治疗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增高,MAS评分和CSI各维度评分均降低,患者肌纤维长度增大,肌纤维厚度和肌肉羽状角度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影响治疗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均为轻度或一过性不良反应,未影响治疗。结论夹脊电针联合腹灸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能够改善患者肌力状态、痉挛程度和肌肉结构参数,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肌痉挛 夹脊电针 腹部艾灸 肌力 痉挛程度 肌肉结构参数
下载PDF
针刺加腹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殿玲 《中医临床研究》 2021年第6期115-116,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加腹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019年聊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6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予以针刺加腹灸治疗。对照组34例予以单纯针刺。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目的:观察针刺加腹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019年聊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6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予以针刺加腹灸治疗。对照组34例予以单纯针刺。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腹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好,可有效缓解患者痛经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腹灸 原发性痛经 血证^(+)
下载PDF
腹部艾灸联合原络大接经法对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赵瑞斌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28期52-56,共5页
目的:探究腹部艾灸联合原络大接经法对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脑病康复中心在2021年6月-2022年4月收治的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96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 目的:探究腹部艾灸联合原络大接经法对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脑病康复中心在2021年6月-2022年4月收治的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96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腹部艾灸,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原络大接经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动力学指标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68.75%(P<0.05);两组主、次症积分和总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主、次症积分和总积分均更低(P<0.05);两组膀胱最大容量和残余尿量均改善,但观察组膀胱最大容量大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尿动力学指标水平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膀胱最大压缩压和尿道闭合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最大尿流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腹部艾灸联合原络大接经法应用于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中,可提高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排尿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艾灸 原络大接经法 脑梗死 尿潴留 中医症候积分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像技术观察脐腹铺灸对肾阳亏虚证月经过少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萧婷 谢文娟 +4 位作者 邓婉桦 刘思雅 黄礼萍 邓家豪 温威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2年第10期22-26,共5页
目的基于医用红外热像技术观察脐腹铺灸对肾阳亏虚证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肾阳亏虚证月经过少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右归丸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脐腹铺灸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基于医用红外热像技术观察脐腹铺灸对肾阳亏虚证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肾阳亏虚证月经过少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右归丸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脐腹铺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月经失血图(PBAC)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红外热像温度。结果治疗前,两组PB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PBA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评分可维持至治疗后3个月无变化(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第3个月PBAC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腹部治疗区红外热像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腹部治疗区红外热像平均温度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关元穴、气海穴、双侧子宫穴投影区的平均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关元穴、气海穴、双侧子宫穴投影区的平均温度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腹铺灸治疗肾阳亏虚证月经过少患者可明显改善PBAC评分、中医证候、腹部及相关穴位红外热像温度,临床疗效显著、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经过少 脐腹铺灸 红外热像技术
下载PDF
行气通腹饼灸外治法辅助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倩 沙志惠 王捷虹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804-807,共4页
目的探讨中医外治创新行气通腹饼灸辅助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8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急诊诊断的66例粘连性肠梗阻(既往有手术病史,且排除消化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 目的探讨中医外治创新行气通腹饼灸辅助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8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急诊诊断的66例粘连性肠梗阻(既往有手术病史,且排除消化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研究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包括上注下灌中药汤剂、胃肠减压、禁食水、补液、抗炎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外治创新行气通腹饼灸治疗。治疗结束后分析比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首次排便排气时间、腹痛缓解时间、拔管时间、平均住院日、腹部平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缩短(P<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第7天,SAS、SDS评分显著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出院时躯体功能及角色、肢体疼痛、总的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及心理卫生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行气通腹饼灸辅助治疗操作简便,疗效可佳,适用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气通腹饼灸 粘连性肠梗阻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腹部温灸刮痧对痰湿体质乳腺增生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周凤 涂华 +1 位作者 刘娟 袁萍 《中医临床研究》 2021年第35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究腹部温灸刮痧对痰湿体质乳腺增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北省中医院招募的痰湿体质乳腺增生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予以对照组安慰刮痧,予以观察组腹部温灸刮痧疗法,共3个疗程... 目的:探究腹部温灸刮痧对痰湿体质乳腺增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北省中医院招募的痰湿体质乳腺增生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予以对照组安慰刮痧,予以观察组腹部温灸刮痧疗法,共3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肿块变化、疼痛评分及性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促卵泡生成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月经失调、性情抑郁、两胁胀满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肿块硬度、肿块范围、肿块大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LH水平高于对照组,FS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温灸刮痧能有效改善痰湿体质乳腺增生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病情,改善性激素水平,降低疼痛程度,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温灸刮痧 乳腺增生 中医证候 痰湿体质
下载PDF
腹针加艾灸结合平衡火罐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及护理体会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忠琼 刘芽青 贺玉兰 《四川中医》 2021年第3期208-211,共4页
目的:探讨腹针加艾灸结合平衡火罐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CFS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掷硬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n=58)和对照组(n=47),对照组给予平衡火罐治疗,研究组在此基... 目的:探讨腹针加艾灸结合平衡火罐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CFS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掷硬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n=58)和对照组(n=47),对照组给予平衡火罐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腹针加艾灸治疗,分析两种治疗方式在CFS中的疗效及对疲劳状态、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96.55%VS 82.98%,P<0.05);治疗后两组乏力、神疲、气短得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IgM、IgG、Ig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AS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加艾灸结合平衡火罐治疗可显著改善CFS患者疲劳症状、情绪状态及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功能,疗效较佳,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针加艾灸 平衡火罐 慢性疲劳综合征 疗效 护理体会
下载PDF
基于从腹论治探讨腹部透灸法对脑卒中患者核心肌群肌力、平衡控制能力及肌肉结构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任俊华 李鹏飞 张妙奇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第5期937-941,共5页
目的:研究腹部透法对脑卒中患者平衡控制能力、核心肌群肌力及肌肉结构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该科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87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3例给予进行常规基础治疗、针刺治疗及康复训练... 目的:研究腹部透法对脑卒中患者平衡控制能力、核心肌群肌力及肌肉结构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该科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87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3例给予进行常规基础治疗、针刺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44例在此基础上给予腹部透灸法从腹论治,对比两组患者核心肌群肌力、平衡控制能力、肌肉结构参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侧胫骨前肌第一层厚度、羽状角度数及腓肠肌内侧头的肌纤维长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9、5.678、5.810,P=0.000、0.000、0.000);观察组治疗后双侧迈步动作下患侧腹横肌、多裂肌均方根值(RM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4、5.159,P=0.000、0.000);观察组治疗后从坐到站动作下患侧腹横肌、多裂肌RM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29、5.231,P=0.000、0.000);观察组治疗后双侧迈步动作下健侧腹横肌、多裂肌RMS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0、1.591,P=0.222、0.115);观察组治疗后从坐到站动作下健侧腹横肌、多裂肌RMS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4、1.430,P=0.333、0.157);观察组治疗后脑卒中姿势评定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4、7.417,P=0.000、0.000)。结论:腹部透灸法从腹论治对脑卒中患者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改善肌肉结构参数,提高核心肌群肌力和平衡控制能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腹论治 腹部透灸法 脑卒中 平衡控制能力
下载PDF
腹部透灸法联合四冲穴针刺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楠 扈洁 +4 位作者 李海宁 宋姗姗 郑德松 薛新宏 高颖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16-122,共7页
【目的】观察腹部透灸法联合“四冲穴”针刺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躯干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腹部透灸... 【目的】观察腹部透灸法联合“四冲穴”针刺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躯干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腹部透灸法联合“四冲穴”针刺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治疗2个月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Berg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起立-步行计时测试(TUGT)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Sheikh躯干控制量表评分的情况。【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7%(37/3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31/39),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Berg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Berg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TUGT时间与NIHSS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TUGT时间短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Sheikh躯干控制能力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Sheikh躯干控制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透灸法联合四冲穴针刺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可有效恢复患者平衡能力和步行功能,提高患者躯干控制能力,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恢复期 腹部透灸法 四冲穴 针刺 平衡功能 步行功能 躯干控制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结合腹部悬灸治疗中风后癃闭的护理方案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丛春蕾 韩丽娜 +1 位作者 张婷 孙舒 《智慧健康》 2021年第29期169-171,共3页
目的分析基于子午流注原理结合腹部悬灸治疗中风后癃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收治疗的52例中风后癃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后护理满意度、临... 目的分析基于子午流注原理结合腹部悬灸治疗中风后癃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收治疗的52例中风后癃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后护理满意度、临床疗效、膀胱残余尿量。结果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可见,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更高(P<0.05);在第一疗程及第二疗程治疗结束后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明显更少(P<0.05)。结论在中风后癃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患者采取基于子午流注原理结合腹部悬灸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降低膀胱残余尿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流注 原理 腹部悬灸 中风 癃闭
下载PDF
腹部火龙灸联合中药热奄包在胃脘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14
作者 杨丽娟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4年第10期26-28,32,共4页
目的 探讨腹部火龙灸联合中药热奄包在胃脘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2月-2023年1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胃脘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35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加用腹部... 目的 探讨腹部火龙灸联合中药热奄包在胃脘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2月-2023年1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胃脘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35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加用腹部火龙灸联合中药热奄包。比较两组干预后的疼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3 d、5 d、7 d后,研究组疼痛数字评定量表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d后,研究组上腹疼痛、泛酸、食欲不振、上腹饱胀、嗳气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人文关怀满意度、护理技巧满意度、态度满意度、病房环境满意度、临床疗效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胃脘痛患者护理中,应用腹部火龙灸联合中药热奄包进行干预,可以降低患者降低疼痛程度、中医症候积分和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火龙灸 中药热奄包 胃脘痛 中医证候积分
原文传递
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结合腹部隔姜艾灸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睡眠状态及疲劳程度的影响
15
作者 刘晓荣 张晨蕾 +4 位作者 魏珍珍 韩芳 韩乖玲 常盼阳 李曼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结合腹部隔姜艾灸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睡眠状态及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2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 目的探讨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结合腹部隔姜艾灸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睡眠状态及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2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结合腹部隔姜艾灸。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觉醒次数少于对照组,深睡眠时间、快速动眼期(REM)长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脑力疲劳、躯体疲劳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结合腹部隔姜艾灸能提高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睡眠质量,减轻疲劳程度与负性情绪,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森塔尔效应 腹部隔姜艾灸 慢性疲劳综合征 睡眠状态 疲劳程度
下载PDF
基于“肠肌轴”学说探究腹部透灸法调节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核心肌群功能的可行性
16
作者 韩雪 杨元庆 宋靖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0期1594-1599,共6页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与躯干核心肌群稳定性的提高有直接关系,故提高核心肌群质量,改善患者平衡能力是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重点之一。“肠肌轴”学说认为肠道微生物群与骨骼肌的质量、...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与躯干核心肌群稳定性的提高有直接关系,故提高核心肌群质量,改善患者平衡能力是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重点之一。“肠肌轴”学说认为肠道微生物群与骨骼肌的质量、功能和新陈代谢等方面均有关。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的改变会引起其代谢产物的改变,影响肌肉状态,运动、饮食、补充益生菌、抗生素等可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改变肌肉的状态。腹部透灸法具有充足的温热效应和足够的施灸面积,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恢复肠道菌群稳态,通过多种途径增强核心肌群功能,提高患者平衡控制能力,改善痉挛性偏瘫现状,从而作为一个潜在的干预靶点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 “肠肌轴” 腹部透灸法 肠道菌群 核心肌群
下载PDF
新生儿腹胀28例物理疗法的疗效分析
17
作者 邹玲 徐庆玲 《西南军医》 2004年第5期17-18,共2页
目的 探讨新生儿腹胀的早期治疗。方法 对 2 8例腹胀的新生儿进行禁食、艾灸脐部、手法按摩腹部、开塞露塞肛等物理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2 8例新生儿腹胀均获得了缓解。结论 新生儿腹胀及早禁食 ,并以艾灸、按摩的物理方法直接改善... 目的 探讨新生儿腹胀的早期治疗。方法 对 2 8例腹胀的新生儿进行禁食、艾灸脐部、手法按摩腹部、开塞露塞肛等物理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2 8例新生儿腹胀均获得了缓解。结论 新生儿腹胀及早禁食 ,并以艾灸、按摩的物理方法直接改善肠道微循环 ,促进肠蠕动 ,方法简便、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腹胀 禁食 艾灸 按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