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acupuncture at Jiaji(EX-B 2) points plus tuina in treating thoracic facet joint disorder 被引量:3
1
作者 周伟成 诸剑芳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6年第2期126-130,共5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t Jiaji (EX-B 2) points plus tuina manipulation for thoracic facet joint disorder, and get new clinical evidence for treatment of thoracic facet joint diso...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t Jiaji (EX-B 2) points plus tuina manipulation for thoracic facet joint disorder, and get new clinical evidence for treatment of thoracic facet joint disorder. Methods: Totally 106 patients with thoracic facet joint disorder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based on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uina manipulation, while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acupuncture at Jiaji (EX-B 2) points before tuina manipulation.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once a day. The improvements of signs and symptoms and the efficacy were observed after 3 treatment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re were intra-group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8 signs and symptoms in both groups (P〈0.01}; the score of each item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inter-group difference (P〈0.05). The cur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50.9%, versus 26.4%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In treating thoracic facet joint disorder, acupuncture plus tuina manipulation can restore the biomechanical balance of thoracic vertebrae, fully maximized the combined effect,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Therapy Point Jiaji (EX-B 2) TUINA MASSAGE Manipulation Spinal Thoracic Vertebrae zygapophyseal Joint
原文传递
Management of symptomatic cervical facet cyst with cervical interlaminar epidural block: A case report
2
作者 Seong Min Hwang Min Kyu Lee Saeyoung Kim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32期11936-11941,共6页
BACKGROUND Symptomatic cervical facet cysts are relatively rare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lumbar region.These cysts are usually located in the 7th cervical and 1st thoracic vertebral(C7/T1)area,and surgical excision is... BACKGROUND Symptomatic cervical facet cysts are relatively rare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lumbar region.These cysts are usually located in the 7th cervical and 1st thoracic vertebral(C7/T1)area,and surgical excision is performed in most cases.However,facet cysts are associated with degenerative conditions,and elderly patients are often ineligible for surgical procedures.Cervical interlaminar epidural block has been used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radiating symptoms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Therefore,cervical interlaminar epidural block may be the first-choice treatment for symptomatic cervical facet cysts.CASE SUMMARY A 70-year-old man complained of a tingling sensation in the left hand,focused on the 4th and 5th fingers,for 1 year,and posterior neck pain for over 5 mo.The patient’s numeric rating scale(NRS)score was 5/10.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with symptomatic cervical facet cyst at the left C7/T1 facet joint.Fluoroscopyguided cervical interlaminar epidural block at the C7/T1 level with 20 mg triamcinolone and 5 mL of 0.5%lidocaine was administered.The patient's symptoms improv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block,with an NRS score of 3 points.After 3 mo,his left posterior neck pain and tingling along the left 8th cervical dermatome were relieved,with an NRS score of 2.CONCLUSION A cervical interlaminar epidural block is a good alternative for managing symptomatic cervical facet c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cal vertebrae CYSTS EPIDURAL INJECTIONS Neck pain Therapeutics zygapophyseal joint Case report
下载PDF
Effectiveness of pulsed radiofrequency on the medial cervical branches for cervical facet joint pain
3
作者 Min Cheol Chang Seoyon Y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22期7720-7727,共8页
BACKGROUND Cervical facet joint pain(CFP)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neck pain and headache.Persistent CFP deteriorate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reduces their productivity at work.AIM To investigate... BACKGROUND Cervical facet joint pain(CFP)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neck pain and headache.Persistent CFP deteriorate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reduces their productivity at work.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pulsed radiofrequency(PRF)stimulation of cervical medial branch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FP.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included 21 consecutive patients(age=50.9±15.3 years,range 26-79 years;male:female=8:13;pain duration=7.7±5.0 mo)with chronic CFP,defined as≥4 on the numeric rating scale(NRS).We performed PRF stimulation on the cervical medial branches.The outcomes of the PRF procedure were evaluated by comparing the NRS scores for CFP before treatment and 1 and 3 mo after treatment.Successful pain relief was defined as a≥50%reduction in the NRS score at 3 mo when compared with the pretreatment NRS score.RESULTS No patient had immediate or late adverse effects following PRF.The average NRS score for CFP decreased from 5.3±1.1 at pre-treatment to 2.4±0.6 at the 1 mo follow-up,and 3.1±1.1 at the 3 mo follow-up.Compared to the NRS scores before PRF stimulation,those at 1 and 3 mo after PRF stimulation ha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Eleven of the 21 patients(52.4%)reported successful pain relief 3 mo after the PRF procedure.PRF stimulation on cervical medial branches may be a useful therapeutic option to control chronic CFP.CONCLUSION PRF stimulation of the cervical medial branches may b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method in patients with CFP.PRF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CFP,and is safe to per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sed radiofrequency treatment zygapophyseal joint Chronic pain PAIN Neck pain Pain management
下载PDF
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定位研究 被引量:50
4
作者 马向阳 尹庆水 +4 位作者 吴增晖 夏虹 钟世镇 刘景发 徐达传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62-564,共3页
目的研究枢椎下关节突与枢椎椎弓根的位置关系,建立以枢椎下关节突为解剖标志的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定位技术。方法取50套成人干燥枢椎标本,测量枢椎椎弓根的内、外缘和枢椎下关节突的内缘、中点、外缘分别与正中矢状线的垂直距离,以及... 目的研究枢椎下关节突与枢椎椎弓根的位置关系,建立以枢椎下关节突为解剖标志的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定位技术。方法取50套成人干燥枢椎标本,测量枢椎椎弓根的内、外缘和枢椎下关节突的内缘、中点、外缘分别与正中矢状线的垂直距离,以及枢椎椎弓根的宽度与高度。通过分析测量值间的关系,建立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定位技术。结果枢椎下关节突内缘在枢椎椎弓根内缘的外侧(3.67±0.41)mm处,枢椎下关节突中点在枢椎椎弓根外缘的外侧(1.15±0.44)mm处。建立了两种以枢椎下关节突为标志的进钉点定位方法,进钉点A位于枢椎下关节突内上象限,即中心点内、上各2mm处;进钉点B位于经枢椎下关节突内缘的纵垂线与枢椎下关节突中上1/4水平线的交点。结论枢椎下关节突与枢椎椎弓根间存在较恒定的解剖位置关系,枢椎下关节突可作为术中判断枢椎椎弓根位置和确定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简易解剖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椎关节突关节 骨钉 解剖学
原文传递
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狭窄因素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40
5
作者 张明才 程英武 +4 位作者 詹红生 石印玉 王翔 黄仕荣 陈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9-203,共5页
目的探讨引起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狭窄的主要骨性原因。方法对6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X线片进行观测,首先观测双斜位片上发生狭窄的椎间孔,依据导致椎间孔狭窄的不同原因(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关节突骨质... 目的探讨引起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狭窄的主要骨性原因。方法对6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X线片进行观测,首先观测双斜位片上发生狭窄的椎间孔,依据导致椎间孔狭窄的不同原因(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关节突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等)进行分类计数。结果本组病例提示颈椎间孔狭窄因素以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居多,占94.1%(其中单纯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引起椎间孔狭窄者占42.0%;与其他3种原因相兼者占52.1%),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以C5-6和C6-7为多发节段。结论颈椎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骨性狭窄因素的首位,通过45°斜位X线片可进行定性诊断,应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椎间孔 影像学 关节突关节
原文传递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神经根压迫性刺激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40
6
作者 张明才 石印玉 +5 位作者 陈东煜 王翔 陈博 王辉昊 徐震球 詹红生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神经根压迫性刺激的主要因素。方法纳入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8例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组,健康受试者50例作为健康受试者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症状体征积分、颈椎关节突关节骨错缝发生率及颈椎椎间盘突出发生率...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神经根压迫性刺激的主要因素。方法纳入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8例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组,健康受试者50例作为健康受试者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症状体征积分、颈椎关节突关节骨错缝发生率及颈椎椎间盘突出发生率,综合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神经根压迫性刺激的因素。结果①两组受试者的自觉症状、体格检查、日常活动积分及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神经根型颈椎病组受试者颈椎关节突关节骨错缝发生率为82.65%,健康受试者组颈椎关节突关节骨错缝发生率为10.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神经根型颈椎病组受试者颈椎椎间盘突出发生率为41.84%,健康受试者组颈椎椎间盘突出发生率为4.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神经根型颈椎病组患者的神经根压迫性刺激因素以颈椎关节突关节骨错缝和颈椎椎间盘突出为主,其中单纯颈椎关节突骨错缝占43.88%(43/98),关节突骨错缝合并椎间盘突出占22.45%(22/98),单纯椎间盘突出占4.08%(4/98)。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发病关键机制一方面与颈椎椎间盘突出致神经根压迫性刺激有关,另一方面与颈椎关节突关节骨错缝致神经根压迫性刺激有关,而后者在临床中往往易被忽视,应引起颈椎病临床防治工作者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关节突关节骨错缝 颈椎椎间盘突出 病因病机
下载PDF
腰椎峡部裂的影像检查研究 被引量:35
7
作者 曹和涛 施裕新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700-703,共4页
目的 研究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对腰椎峡部裂 (spondyloschisis ,SS)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 2 7例SS同时作了X线、常规CT和反机架CT扫描 (reversegantryCT ,RGCT) ;另对 8例正常和 10例伴脊柱假性滑脱的腰椎峡部作RGCT扫描 ,在CT片上... 目的 研究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对腰椎峡部裂 (spondyloschisis ,SS)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 2 7例SS同时作了X线、常规CT和反机架CT扫描 (reversegantryCT ,RGCT) ;另对 8例正常和 10例伴脊柱假性滑脱的腰椎峡部作RGCT扫描 ,在CT片上测量关节突关节 (zygaphysialesjoint,ZJ)和SS裂隙的矢状倾角 (sagittalinclinationangle ,SIA)及后者与脊柱纵轴夹角。结果  18例非SS组于椎弓根层面均显示完整骨性椎管环 ;2 0例滑脱组SS三种方法均显示 ,唯RGCT均显示清晰 ;8例无滑脱组SSX线漏诊 3例 ,未明确 4例 ,常规CT漏诊 3例 ( 5侧 )。RGCT显示全部SS特征表现 :“环裂征”和“双关节征”。SS和ZJ之SIA差异在常规CT和RGCT均具显著性差异。结论 RGCT完整显示峡部结构和SS形态特征 ,诊断SS优于X线和常规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峡部裂 关节突关节 反机架 CT 诊断
下载PDF
腰椎关节突关节结构异常与腰椎间盘突出 被引量:24
8
作者 周强 滕东辉 姜文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1期5067-5072,共6页
背景:腰椎关节突关节结构异常(方向及不对称)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响作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目的:综述腰椎关节突关节方向及不对称对腰椎间盘突出影响作用的相关研究,并阐明该研究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方法:以"腰椎关节突关节,腰椎... 背景:腰椎关节突关节结构异常(方向及不对称)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响作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目的:综述腰椎关节突关节方向及不对称对腰椎间盘突出影响作用的相关研究,并阐明该研究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方法:以"腰椎关节突关节,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突关节方向与不对称;lumbar facet joints,lumbar disc herniation,facet orientation and tropism"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分别检索1967年1月至2017年1月发表与腰椎关节突关节异常对腰椎间盘突出影响作用的相关文章。根据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摘选42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与不对称是否与腰椎间盘突出有关目前尚无定论,腰椎间盘突出方向是否朝向不对称关节突中的特定一侧也没有定论;(2)造成该领域研究无法得出确定结论的主要原因在于:"正常对照组"设计欠合理,缺乏正常人群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参数;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太大,导致退变引起的角度改变掺杂进数据统计;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的衡量标准仍不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腰椎关节突关节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
下载PDF
通道下肌间隙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病变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21
9
作者 曾忠友 宋永兴 +4 位作者 吴鹏 严卫锋 籍剑飞 张建乔 毛克亚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91-1199,共9页
目的探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病变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椎管减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病变81例,男35例,女46例;年龄29... 目的探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病变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椎管减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病变81例,男35例,女46例;年龄29±76岁,平均54.6岁。腰椎间盘退变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0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6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11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I度腰椎退行性滑脱13例。单节段病变67例,双节段病变14例。结果单节段固定病例切口长度(2.42±0.45)cm,双节段(4.28±0.38)cm。手术时间(96.00±21.53)min,术中出血量(347.50±241.62)ml。术中发生硬脊膜撕裂及同侧神经根损伤1例,椎弓根骨折2例。术后切口表皮部分坏死8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神经损伤3例。76例获得12-30个月随访,平均20.5个月。术后12个月MRI上多裂肌面积和等级改变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较术前改善,椎间隙高度恢复并获得较好的维持。72例椎间融合,融合率94.7%(72n6);JOA腰椎评分由术前(12.66±1.8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26.4±1.92)分。结论通道下肌间隙人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融合率高,但早期病例手术时间较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骨螺丝 椎关节突关节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诊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家立 王东洋 +1 位作者 伍亮 张洪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9-732,共4页
由于腰椎关节突关节病变引起下腰痛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但其发病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无明确的定论。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目前无统一的治疗标准。本文就国内外文献对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 由于腰椎关节突关节病变引起下腰痛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但其发病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无明确的定论。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目前无统一的治疗标准。本文就国内外文献对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今后能够制定高效、合理的诊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诊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关节突关节 腰痛 诊断 治疗 综述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文志 丁英胜 +4 位作者 段丽群 李旭 贺瑞 张锋 李国远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65-870,共6页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变化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vlolisthesis,DIS)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L4.5,DLS患者中随机选取115例作为观察组,男28例,女87例;年龄41-76岁,...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变化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vlolisthesis,DIS)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L4.5,DLS患者中随机选取115例作为观察组,男28例,女87例;年龄41-76岁,平均57.3岁。自体检人群(无脊柱滑脱及腰腿痛表现)中随机选取与DLS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15例作为对照组,男31例,女84例;年龄45-77岁,平均56.4岁。两组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CT平扫及多层面重建检查。于侧位X线片测量DLS组患者腰椎滑脱程度(Taillard指数),CT图像分别测量滑脱组及对照组L3.4、L4.5,节段两侧关节突关节角并评估两组小关节不对称程度,矢状面CT重建图像测量两组L3.4、L4.5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pediclefacetangle,P—F角),对两组相应节段所测角度进行比较分析;CT横断面骨窗下对两组L4.5,关节突关节进行退变程度分级并比较,且对DLS组不同退变等级之间的滑脱程度进行分析。对DLS组L4.5,的关节突关节角、P—F角与滑脱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LS组L4.5,均为I度滑脱。DLS组L3.4 L4.5节段关节突关节角与对照组相应节段相比明显偏向矢状位;P-F角均较对照组大,更倾向于水平位。小关节不对称程度,L1.5节段DLS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L3.5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4.5,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LS组患者L4.5,关节突关节不同退变等级之间,滑脱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LS组L4.5,滑脱程度与其关节突关节角、P-F角无相关性。结论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变化(更小的关节突关节角、水平化的P-F角、小关节不对称)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病因学意义,但其作用不应被夸大;关节突关节退变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继发性改变,而腰椎滑脱加剧了小关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椎前移 椎关节突关节
原文传递
前路撑开撬拨复位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效果 被引量:17
12
作者 周英杰 柴旭斌 +4 位作者 郑怀亮 赵刚 王少纯 赵鹏飞 王许可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02-1008,共7页
目的评价前路撑开撬拨复位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6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患者,其中男48例,女13例;年龄18~81岁,平均48.6岁。损伤节段:C3/48例... 目的评价前路撑开撬拨复位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6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患者,其中男48例,女13例;年龄18~81岁,平均48.6岁。损伤节段:C3/48例,C4/5515例,C5/623例,C6/711例,C7/T,4例。其中单侧小关节脱位18例,双侧小关节脱位43例。脊髓损伤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A级9例,B级13例,C级17例,D级16例,E级6例,选择全身麻醉下经颈前路减压、复位固定融合术。评价术中复位及术后维持复位情况;术后观察椎间隙高度、椎体水平位移和颈椎后凸畸形角度变化。采用Bridwell标准评价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ASIA分级标准评价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变化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脊髓功能,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本组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完全复位,56例获随访3—36个月,平均18个月。1例术后2个月出现再脱位,行二次手术,2例出现迟延愈合。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食管损伤等围术期并发症,所有切口I/甲级愈合。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椎间隙高度由术前正常椎间隙高度的39%~86%[(67.6±14.1)%],提高到术后的89%~109%[(101.2±15.1)%];椎体水平位移由术前5.36~11.74mm[(8.12±1.89)mm],降为术后0~2.56mm[(1.29±0.29)mm];颈椎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的-3°~26°[(14.3±6.2)°],改善为术后的-13°-7°[(-3.6±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SIA分级均有提高,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未出现神经损伤加重患者。术前JOA评分为0—17分[(7.3±0.9)分],末次随访时为0~17分[(13.9±0.7)分](P〈0.01),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为68%。结论前路撑开撬拨复位内固定可有效改善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脱位 椎关节突关节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经皮脊神经后内侧支毁损术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忠海 褚进 +2 位作者 刘谟震 李振宙 侯树勋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观察经皮脊神经后内侧支毁损术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5年8月至2017年5月,收治慢性腰痛病人76例,所有病人均经对照性诊断阻滞确诊为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根据病人选择及知情同... 目的:观察经皮脊神经后内侧支毁损术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5年8月至2017年5月,收治慢性腰痛病人76例,所有病人均经对照性诊断阻滞确诊为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根据病人选择及知情同意,42例经皮脊神经后内侧支毁损术治疗(射频组),34例采用保守治疗(对照组)。病人评价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病人满意度(patient Satisfaction Index, PSI),并行腰椎动力位X线检查,观察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的变化情况。所有病人接受6~30个月的随访。结果:治疗后4周、12周及末次随访时,对照组VAS评分、ODI指数和腰椎整体ROM与治疗后2周有显著差异(P <0.05)。治疗2周后各时间点,射频组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腰椎整体ROM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 <0.05),与治疗后2周无显著差异。结论:经皮脊神经后内侧支毁损术是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优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脊神经后内侧支 毁损术 经皮 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
下载PDF
关节突关节角变化与退变性腰椎滑脱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孙永进 张文志 +1 位作者 李旭 段丽群 《颈腰痛杂志》 2016年第6期465-469,共5页
目的探讨关节突关节角的改变与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07-2014-07我科收治的50例L4-5单节段退变性前滑脱患者作为DLS组,另选同期50例无腰腿痛和脊椎滑脱的... 目的探讨关节突关节角的改变与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07-2014-07我科收治的50例L4-5单节段退变性前滑脱患者作为DLS组,另选同期50例无腰腿痛和脊椎滑脱的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且使性别、年龄与DLS组相匹配。两组均行站立位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腰椎三维CT检查,在腰椎侧位X线上测量腰椎滑脱指数;在CT矢状位图像上选取平行于L3-4、L4-5、L5-S1椎间隙上缘终板的CT横断位图像作为关节突的头侧部分;过椎弓根下缘且平行于L3-4、L4-5、L5-S1椎间隙下缘终板的CT横断图像作为关节突的尾侧部分,在横断位上进行关节突角度测量,同时在骨窗下对关节突的退变进行评估。结果 DLS组L3-4头侧关节突关节角(61.9±6.3)°大于对照组的(56.3±7.5)°,尾侧关节突关节角(57.1±6.9)°大于对照组的(51.9±6.8)°;DLS组L4-5头侧关节突关节角(55.8±5.6)°大于对照组的(50.2±6.7)°,尾侧关节突关节角(53.2±6.8)°大于对照组的(47.0±5.9)°;DLS组L5-S1头侧关节突关节角(49.1±7.8)°大于对照组的(43.9±6.9)°,尾侧关节突关节角(45.1±6.9)°大于对照组的(41.7±5.1)°,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DLS组患者L4-5头尾侧角度差值(2.1±0.8)°小于对照组的(5.0±1.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DLS组L4-5左右两侧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度(8.0±2.0)°大于对照组的(4.2±1.3)°,差异有显著性(P<0.05)。按关节突关节退变等级将DLS患者分成3组,各组间滑脱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不同退变等级中头、尾侧关节突关节角度差异具有显著性(r=0.457,P<0.05)。结论关节突关节矢状化改变更可能是腰椎退变性滑脱发生预先存在的解剖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滑脱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关节突关节 腰椎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颈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在慢性颈肩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5
作者 代月娥 林涛 +2 位作者 刘柳 杜宇 文传兵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71-675,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行颈椎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治疗慢性颈肩部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至2016年40例明确诊断为颈椎脊神经后支诱发的慢性颈肩痛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20例,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颈椎关节突关...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行颈椎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治疗慢性颈肩部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至2016年40例明确诊断为颈椎脊神经后支诱发的慢性颈肩痛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20例,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平面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治疗,B组均采用口服药物+针灸、推拿保守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后1天、5天、10天、1月、3月、6月、12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记录A组病人治疗前后颈部的痛温觉变化(减退或消失为有效,无改变为无效)。记录射频热凝的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A组治疗后的每个时间点VAS评分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病人治疗后5天、10天VAS评分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A组和B组治疗后的每个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行颈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治疗慢性颈肩部痛,能够更有效的长期缓解疼痛,且操作安全易行,副作用很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脊神经后内侧支 关节突关节 射频热凝 超声引导 颈肩部疼痛
下载PDF
椎弓根角及椎小关节退行性变与腰椎椎体滑脱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侯代伦 孙小丽 +2 位作者 柳澄 王武章 杨济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6-149,共4页
目的通过测量退行性腰椎滑脱(DS)的小关节有关数据,观察小关节面的改变,探讨引起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可能局部因素。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退行性L4~5腰椎滑脱的28例患者(滑脱组)与腰部疼痛但无腰椎滑脱的78例患者(对照组)的CT图... 目的通过测量退行性腰椎滑脱(DS)的小关节有关数据,观察小关节面的改变,探讨引起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可能局部因素。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退行性L4~5腰椎滑脱的28例患者(滑脱组)与腰部疼痛但无腰椎滑脱的78例患者(对照组)的CT图像作小关节形态及其结构特点的对比分析。测量小关节椎弓根角、椎间小关节角角度,对所获的数据进行2组兼得参数t榆验分析。结果DS组L4—5矢状面椎弓根角平均值为左侧119.0°±2.2°、右侧118.8°±1.9°,对照组分别为左侧102.9°±1.2°、右侧104.7°±1.2°;滑脱组L4—5轴面小关节角平均值为左侧41.1°±1.2°、右侧29.0°±1.2°,对照组平均值分别为左侧45.5°±2,1°,右侧45.1°±1.2°。两组L4~5小关节椎弓根角、小关节夹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L4~5矢状面椎弓根角和轴面小关节角的改变对诊断退行性腰椎滑脱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滑脱 腰椎 椎关节突关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7
作者 郭增峰 于滨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587-1591,共5页
腰痛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腰痛患病率在不断上升,但对其病因、发病机制等问题仍未达成完全共识。在其复杂多样的病因中,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关于腰椎小关节骨性关... 腰痛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腰痛患病率在不断上升,但对其病因、发病机制等问题仍未达成完全共识。在其复杂多样的病因中,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关于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与腰痛的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病理特征、生物力学改变及动物模型等方面,尤其对于动物模型的关注具有很大的意义。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引起腰痛的发病机制仍存在许多争议,需要更深入的探求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小关节 骨性关节炎 腰痛
原文传递
后部结构分级切除对下腰椎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马信龙 骆巍 +5 位作者 张弢 郑永发 马剑雄 王志钢 张园 王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60-764,共5页
目的探讨小尾寒羊L5.6后部结构分级切除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4只小尾寒羊,截取L4-L7脊柱标本。实验前摄正、侧位X线片以排除脊柱疾患,CT定位关节突关节分级切除。对L5.6节段后部结构依次分级切除如下:Ⅰ正常→Ⅱ全椎板减压... 目的探讨小尾寒羊L5.6后部结构分级切除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4只小尾寒羊,截取L4-L7脊柱标本。实验前摄正、侧位X线片以排除脊柱疾患,CT定位关节突关节分级切除。对L5.6节段后部结构依次分级切除如下:Ⅰ正常→Ⅱ全椎板减压→Ⅲ左侧关节突切除1/2→Ⅳ左侧关节突全部切除→Ⅴ右侧关节突切除1/2→Ⅵ右侧关节突全部切除→结束。利用Instron8874液压伺服动态生物力学测试系统依次测试标本六个自由度上椎间运动的变化,计算平均刚度。利用SPSS11.5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值取0.05。结果全椎板减压和左侧关节突的全部切除对于前屈或后伸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当再切除右侧关节突1/2时,前屈或后伸的平均刚度比正常时分别下降32.33%和30.83%。腰椎后路结构的切除对于腰椎侧弯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全椎板减压即出现左和右扭转失稳,平均刚度分别比正常时下降26.13%和26.20%,关节突关节与扭转的稳定性亦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对侧扭转的稳定性。结论行腰椎后路手术时,在保证手术视野的情况下,力求做到微创,尽量保留后部结构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关节关节突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影像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9
作者 曾辉 邹德威 +3 位作者 吴继功 马华松 姬勇 张乐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64,共6页
目的:观测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面的形态及其三维空间角度,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正常人行颈椎CT检查,螺旋CT三维重建后在横轴面、矢状面、冠状面上观察颈椎关节突关节面形态特点,并测量关节面的曲度、关节突关节角。结果:横轴面,C... 目的:观测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面的形态及其三维空间角度,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正常人行颈椎CT检查,螺旋CT三维重建后在横轴面、矢状面、冠状面上观察颈椎关节突关节面形态特点,并测量关节面的曲度、关节突关节角。结果:横轴面,C3上关节面及C7的下关节面直面形多见。C3、C4、C5Ⅱ型关节面曲度比较无显著差异,C5~C7关节突关节面曲度逐渐变小(P<0.05)。C3-C4、C4-C5、C5-C6、C6-C7、C7-T1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的夹角分别为91.98°±9.92°、96.64°±9.01°、99.46°±7.66°、94.20°±8.72°、94.83°±10.88°,C4-C5、C5-C6夹角较大(P<0.05)。冠状面,C6/7节段椭圆形多见,C2/3、C3/4节段圆形多见。矢状面,下颈椎C3~C7关节突关节倾角分别为52.09°±6.28°、48.14°±4.75°、45.81°±4.07°、55.65°±4.15°、58.32°±5.77°,C3、C6、C7与C5关节突关节倾角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正常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在诸节段及横轴面、冠状面不尽相同。横轴面上,C3~C7的上关节面的方向逐渐从朝向正中矢状面转向外侧,渐渐与胸椎的小关节相适应,矢状面上,C3~C7的关节倾角均为锐角,且以C5为中心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关节突关节角 小关节面 三维测量
下载PDF
关节突关节角度和不对称性在退变性腰椎疾病中的角色 被引量:9
20
作者 郭马超 鲁世保 +2 位作者 孔超 孙祥耀 孙思远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772-777,共6页
关节突关节(facet joint,FJ)是脊柱中惟一的滑膜关节,由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和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以及关节囊和滑膜组成,其与椎间盘构成了脊柱的三关节复合体。FJ在指导和限制脊柱运动上有重要作用,这与FJ解剖特点有关。FJ的解剖结构... 关节突关节(facet joint,FJ)是脊柱中惟一的滑膜关节,由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和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以及关节囊和滑膜组成,其与椎间盘构成了脊柱的三关节复合体。FJ在指导和限制脊柱运动上有重要作用,这与FJ解剖特点有关。FJ的解剖结构特点及改变必然会对脊柱的运动与生物力学产生影响,从而与某些脊柱病变产生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关节突关节 脊椎滑脱 椎间盘移位 骨关节炎 脊柱 脊柱侧凸 综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