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探讨 被引量:97
1
作者 张庆费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SCI CSCD 1999年第3期36-38,共3页
生物多样性是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前提和城市多样化景观的基础。通过保护自然遗留地,建立绿色生态网络,开发利用地带性物种,尤其是乡土植物,并有节制地引进外域特色植物,扩大多样性物种的种群,增加绿地规模,促进公园和环... 生物多样性是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前提和城市多样化景观的基础。通过保护自然遗留地,建立绿色生态网络,开发利用地带性物种,尤其是乡土植物,并有节制地引进外域特色植物,扩大多样性物种的种群,增加绿地规模,促进公园和环城绿带的自然化,营造生物多样性高的复层群落结构,形成具有地域性植被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提高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系统 生物多样性 乡土植物 植被
下载PDF
鼎湖山地带性植被种间联结变化研究 被引量:75
2
作者 彭少麟 周厚诚 +1 位作者 郭少聪 黄忠良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11期1239-1244,共6页
研究鼎湖山地带性植被厚壳桂属(Cryptocarya)群落种间联结15年的变化,以期揭示该群落随时间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群落的优势种种类组成基本没变化,但与15年前比较,优势种群的种对正负联结比例基本一致,但种... 研究鼎湖山地带性植被厚壳桂属(Cryptocarya)群落种间联结15年的变化,以期揭示该群落随时间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群落的优势种种类组成基本没变化,但与15年前比较,优势种群的种对正负联结比例基本一致,但种间关系趋向平缓,高的正或负联结系数值少见;阳生性的先锋种与中生性建群种的联结系数值增大;群落中的2个亚群丛分化更为明显。表明南亚热带地带性顶极群落稳定是相对的,而波动变化是明显的,尤其是当群落循环演替的进程加剧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联结 演变 地带性植被 厚壳桂 群落 鼎湖山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主要环境效应 被引量:88
3
作者 莫申国 张百平 +3 位作者 程维明 谭娅 肖飞 武红智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8-96,共9页
作为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本文就青藏高原的环境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促成了独特的高原季风系统,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作为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本文就青藏高原的环境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促成了独特的高原季风系统,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亚洲植被格局的分布,导致了亚洲干旱地带的北移和植被地带的不对称分布,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高原地带性植被格局。对中国东部、西北干旱区、亚洲的气候和植被格局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环境效应 高原季风系统 中国现代季风 地带性植被
下载PDF
神农架自然遗产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特点和代表性 被引量:24
4
作者 马明哲 申国珍 +4 位作者 熊高明 赵常明 徐文婷 周友兵 谢宗强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27-1139,共13页
充分认识并掌握我国自然遗产地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代表性,对正确评估自然遗产地的价值进而制定相关保护管理政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群落调查数据、全球1 km^2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对比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从植被垂... 充分认识并掌握我国自然遗产地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代表性,对正确评估自然遗产地的价值进而制定相关保护管理政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群落调查数据、全球1 km^2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对比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从植被垂直带谱的地带性、完整性及不同垂直带群落物种更替等角度,分析论证了神农架自然遗产地植被垂直带谱的代表性。结果显示:神农架自然遗产地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发育有常绿阔叶林带(遗产地南坡)、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及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其北坡保存的地带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北半球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最典型代表。神农架自然遗产地拥有的植被垂直带谱是"全球生物地理区划"中东方落叶林生物地理省最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在东方落叶林生物地理省具有唯一性和代表性,在较小的水平距离范围内浓缩了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生态系统特征,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山地生态系统垂直分异规律及其生态学过程的杰出范例,具有突出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地带性植被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东方落叶林生物地理省 完整性
原文传递
小嵩草群落--高寒草甸地带性植被放牧压力下的偏途顶极群落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以康 林丽 +5 位作者 张法伟 梁东营 王溪 曹广民 梁东营 王溪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7-265,共9页
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了高寒草甸小嵩草群落的发生、发育、演化,处于不同退化阶段小嵩草群落在自然与人工干预恢复过程中,植被、地表特征的变化,探索小嵩草群落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对系统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青... 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了高寒草甸小嵩草群落的发生、发育、演化,处于不同退化阶段小嵩草群落在自然与人工干预恢复过程中,植被、地表特征的变化,探索小嵩草群落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对系统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上小嵩草群落的大面积发育是高原地带性植被禾草矮嵩草群落在长期超载放牧下退化演替的结果,它逆向演替经历了矮嵩草群落后退化为小嵩草群落;而对不同退化程度小嵩草群落采取封育措施后,小嵩草群落可以恢复为禾草矮嵩草群落(或者向着以禾草为优势种的群落演替);"黑土滩"上人工建植禾草草地经过11a的发展,杂类草进入,矮嵩草斑块发展,向着顶极植被——禾草矮嵩草群落的方向发展。禾草矮嵩草群落是青藏高原的地带性植被,而小嵩草群落是地带性植被超载放牧下的偏途顶极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带性植被 偏途演替 青藏高原 小嵩草群落
下载PDF
湖北神农架山地米心水青冈-多脉青冈混交林的群落动态 被引量:19
6
作者 葛结林 熊高明 +3 位作者 邓龙强 赵常明 申国珍 谢宗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3-653,共11页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北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在神农架山地其优势类型为水青冈-青冈混交林。本研究基于对120m×80m的永久样地的2001、2006、2010年3次调查数据,从物种组成、数量特征、群落结构等方面分析了神农架山地米心...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北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在神农架山地其优势类型为水青冈-青冈混交林。本研究基于对120m×80m的永久样地的2001、2006、2010年3次调查数据,从物种组成、数量特征、群落结构等方面分析了神农架山地米心水青冈-多脉青冈(Fagus engleriana-Cyclobalanopsis multiervis)混交林群落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不大,在2001年、2006年和2010年分别为81、84和83种;优势成分以多脉青冈、米心水青冈、粉白杜鹃(Rhododendron hypoglaucum)和灰柯(Lithocarpus henryi)为主,但常绿树种重要值有增加的趋势;树木生长速率有加快的趋势;常绿树种的动态性强于落叶树种。树木数量、胸高断面积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群落的整体结构未发生较大的变化,死亡个体的结构变化较为明显。从群落9年内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变化来看,虽然在两次调查间隔期间树木的死亡和增补格局发生变化,雪灾对该群落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该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总体格局未发生较大变化,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对外界干扰有较强的抵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监测 死亡和增补 雪灾 森林动态 地带性植被
原文传递
基于MODIS的沿海带状植被NDVI/EVI季节变化研究——以江苏沿海互花米草盐沼为例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加林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96,共6页
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该文以江苏沿海互花米草盐沼为例,运用MODIS数据探索沿海带状植被NDVI/EVI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的返青(出苗)、抽穗、种子成熟等主要物候期在VI曲线上均能得到很好体现... 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该文以江苏沿海互花米草盐沼为例,运用MODIS数据探索沿海带状植被NDVI/EVI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的返青(出苗)、抽穗、种子成熟等主要物候期在VI曲线上均能得到很好体现。本研究可为监测互花米草盐沼扩展趋势、加强管理、趋利避害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沿海其它带状植被监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MODIS NDVI/EVI 季节变化 带状植被 江苏海岸带
下载PDF
南京市园林绿化树种的组成特色浅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贾春 耿国民 +1 位作者 何树兰 黄致远 《江苏林业科技》 2003年第5期24-28,共5页
南京市是我国著名的园林绿化城市之一。园林绿化树种组成反映了南京地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的地带性植被特色和乔(竹)、灌、草(地被)、藤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结构的特色。
关键词 园林绿化 地带性植被 立体结构 南京市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东北主要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丹 于成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511-6522,共12页
准确地划分地带性主要植被类型分布的适宜区域,可为区域植被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在检验1961—2013年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突变点的基础上,基于东北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热量指标,研究气候变化对该区域主要植... 准确地划分地带性主要植被类型分布的适宜区域,可为区域植被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在检验1961—2013年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突变点的基础上,基于东北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热量指标,研究气候变化对该区域主要植被类型适宜分布区域的影响,并利用2000年和2013年土地类型覆盖数据(MCD12Q1),对推算的适宜分布区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大兴安岭气温突变点为1982年,其它地区为1988年,东北地区各生态地理区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突变点。气温突变点后适宜在东北地区生长的主要植被种类没有变化,但各植被类型的分布区域均有所改变,其中高山冻原、亚高山矮曲林、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适宜分布区域面积减小,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草原面积增大。气温突变点前后各植被类型适宜分布区的地理中心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移动,其中移动距离最大的是南部地区的亚高山矮曲林,向东北方向移动了135.44km。与主要植被类型实际分布相对比,证明气候变化对研究区植被类型分布可能已经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带性植被 气候变化 东北地区 适宜分布区
下载PDF
浙江景宁亚高山湿地群形成环境探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顾延生 唐倩倩 +2 位作者 刘红叶 秦养民 唐小明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2-310,共9页
为了查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分布的亚高山湿地群的成因及其环境意义,利用望东垟湿地钻孔沉积物样品,进行基于岩石学、年代学和孢粉学的综合研究,提取了研究区全新世以来较高分辨率环境演化信息。野外地貌地质调查表明,景宁亚高... 为了查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分布的亚高山湿地群的成因及其环境意义,利用望东垟湿地钻孔沉积物样品,进行基于岩石学、年代学和孢粉学的综合研究,提取了研究区全新世以来较高分辨率环境演化信息。野外地貌地质调查表明,景宁亚高山湿地群的形成、分布与区域夷平面、古火山机构关系紧密。沉积物孢粉分析表明,研究区全新世植物种类丰富,主要由11大科属蕨类、8大科属裸子植物、20大科属阔叶类、10大科属陆生草本和7大科属水生沼生植物组成。利用孢粉组合带及气候代用指标,重建了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化的6个阶段:1深度2.84-2.30 m,全新世早、中期温暖湿润气候,地带性植被为含针叶常绿、落叶阔叶林,非地带性植被为沼泽;2深度2.30-1.67 m,为全新世中、晚期温暖偏干气候,可见地带性植被为含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非地带性植被为草甸;3深度1.67-1.50 m,为全新世降温期温凉偏干气候,地带性植被为含常绿针阔叶混交林,非地带性植被为草甸向沼泽过渡;4深度1.50-1.22 m,为中世纪暖湿气候,地带性植被为落叶、常绿阔叶林,非地带性植被为沼泽;5深度1.22-1.02 m,为小冰期前期凉湿气候,地带性植被为含常绿针阔叶混交林,非地带性植被为沼泽;6深度1.02-0.50 m,为小冰期凉干与凉湿交替气候,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含常绿针阔叶混交林,非地带性植被为草甸与沼泽交替。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以来,区域地貌过程、气候变化和沉积作用共同塑造了景宁地区亚高山湿地群,温度、湿度变化分别对地带性植被、非地带性植被演化产生了显著影响。本研究不仅对亚高山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探索中国东部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与区域湿地沉积响应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宁畲族自治县 亚高山湿地群 气候变化 地带性植被 非地带性植被
原文传递
城市森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跃建 《四川林业科技》 2006年第2期54-56,共3页
城市森林已成为现代化生态大都市建设的主体部分,而生物多样性是城市森林的天然“本底”。本文在分析城市森林主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在城市森林的作用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森林建设中多样性保护对策。
关键词 城市森林 生物多样性 地带性植被
下载PDF
4种典型地带性植被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斌 杨校生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5-350,共6页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长期定位观测的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基础,分析比较4种森林类型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生物生产力以及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长期定位观测的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基础,分析比较4种森林类型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生物生产力以及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西双版纳总生物量为328.200 t.hm-2,鼎湖山为318.755 t.hm-2,哀牢山为471.608.thm-2,长白山为263.090.thm-2,根生物量约占总生物量的18%-22%;热带亚热带森林的生物量高于温带森林而根冠比(R/S)比小于温带森林,4种森林不同层次间的R/S是草本>灌木>乔木;热带亚热带森林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 iener多样性指数高于温带森林,均匀度指数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带性植被 生物量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东北东部山地森林植被的生态气候学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靳英华 吴正方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2-78,共7页
 在全球变化和植被与气候关系的研究中侧重于大尺度、宏观的抽象研究,对小尺度、微观的具体地段植被与气候关系的研究即局地生态气候的研究尚待深入.在建立生态气候学指标的基础上,应用桑斯威特(ThornthwaiteC.W.)的方法对东北东部山...  在全球变化和植被与气候关系的研究中侧重于大尺度、宏观的抽象研究,对小尺度、微观的具体地段植被与气候关系的研究即局地生态气候的研究尚待深入.在建立生态气候学指标的基础上,应用桑斯威特(ThornthwaiteC.W.)的方法对东北东部山地森林植被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东北东部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生态气候学指标.计算了长白山不同坡向不同高度的温度效率指数,确定了长白山不同坡向各植被垂直带的温度效率指数及分布高度.研究表明,桑斯威特方法对东北东部山地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具有很好的指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东部山地 长白山 地带性植被 植被垂直带 生态气候学指标
下载PDF
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策略探讨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庆费 曹登才 夏檑 《上海建设科技》 1999年第1期20-21,共2页
生物多样性是城市景观多样性的基础,也是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前提。通过建立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网络,开发利用地带性物种,尤其是乡土植物并有节制地引进外域特色植物,扩大多样性物种的种群,增加绿地规模,促进公园和环城绿带的自... 生物多样性是城市景观多样性的基础,也是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前提。通过建立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网络,开发利用地带性物种,尤其是乡土植物并有节制地引进外域特色植物,扩大多样性物种的种群,增加绿地规模,促进公园和环城绿带的自然化,构建生物多样性高的复层群落结构,构筑具有地域性植被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提高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系统 生物多样性 地带性植被 乡土植物
原文传递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区高含量薄膜水与水分平衡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景波 陈志青 +3 位作者 马延东 罗小庆 陈宝群 邵天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60-966,共7页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实验分析,在巴丹吉林沙漠的呼和吉林湖东沙山、呼和吉林湖西沙山和伊利克敖包沙山斜坡上发现了高含量薄膜水和带状分布的灌木植被。分析表明:(1)沙山沙层中出现了含量在3%~5%之间、占据厚度为0.5~3.0 m之间的高含量...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实验分析,在巴丹吉林沙漠的呼和吉林湖东沙山、呼和吉林湖西沙山和伊利克敖包沙山斜坡上发现了高含量薄膜水和带状分布的灌木植被。分析表明:(1)沙山沙层中出现了含量在3%~5%之间、占据厚度为0.5~3.0 m之间的高含量薄膜水,并出现了一部分水分含量大于5%的重力水,这在极端干旱的沙山斜坡沙层中是非常少见的。(2)沙层中的含水量垂向分布与重力水的存在指示,在当年雨季末期,大气降水就完全能够通过沙层入渗达到2~4 m或更大深度,从而避免了蒸发作用的消耗,确保了沙层水分能够通过入渗向深层运移。(3)沙山沙层中高含量薄膜水和重力水的存在以及灌木植被带的发育充分证明,该区大气降水在经过蒸发与蒸腾消耗之后,仍有剩余的水分渗入地下,显示了沙山区沙层水分为明显的正平衡。高含量薄膜水的存在和带状植被的发育的表明大气降水至少是该区地下水和湖水的重要补给来源之一。(4)沙山表层1~4 m深度范围有时存在含量大于5%的重力水,表明沙山表层水分运移动力很强。沙层入渗率高,沙层水受蒸发影响的深度小,利于大气降水向地下水的转化,这也是该区大气降水能够补给地下水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量薄膜水 带状植被 水分平衡 运移动力 湖水来源 巴丹吉林沙漠
下载PDF
师法热带雨林自然群落,构建城市森林景观:以海口城市道路绿地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何荣晓 钟云芳 +1 位作者 宋希强 朱国鹏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1年第10期1968-1972,共5页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模拟地带性森林植被,使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以及群落外貌近自然化,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园林的生态效益,降低养护管理费用,还可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本文在调查海口市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植物群落结构与组成的基础...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模拟地带性森林植被,使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以及群落外貌近自然化,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园林的生态效益,降低养护管理费用,还可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本文在调查海口市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植物群落结构与组成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原则,对如何营造兼具景观功能与生态效益的热带园林植物群落进行了探讨。认为海口市园林群落配置应以热带雨林自然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为依据,以乡土树种为主、引种为辅,增加城市景观植物的多样性;力争做到"师法自然、高于自然",构建我国南方特色的热带滨海城市森林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带性植被 人工复合群落 植物景观设计 热带滨海景观
下载PDF
潜生植被理论与生态重建 以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南山生态公园规划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康宁 李树华 +1 位作者 胡立辉 许陶侃 《风景园林》 2008年第3期77-81,共5页
以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南山生态公园规划为例,具体探讨了针对北方半干旱山区,利用潜生植被理论进行生态和景观重建的方法。强调在符合当地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以及重建地带性植被为最终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植被规划。通过人为干扰为植被... 以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南山生态公园规划为例,具体探讨了针对北方半干旱山区,利用潜生植被理论进行生态和景观重建的方法。强调在符合当地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以及重建地带性植被为最终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植被规划。通过人为干扰为植被演替创造有利条件,缩短植被重建的时间,使重建地植被尽快恢复到自然演替的中间阶段,朝向顶级植物群落正常发展。同时本着保持原生景观的原则进行景观规划,保证生态重建与地域文化重建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重建 规划设计 潜生植被理论 地带性植被
下载PDF
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植被资源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镇清 富兰克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9期51-53,共3页
简要介绍了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植被资源概况,西南岩溶地区主要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当地特殊的地质(如岩溶发育、山地、河谷等)、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灌丛、灌-草丛和草丛(草甸)等成为现状植被的主要类型。在人... 简要介绍了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植被资源概况,西南岩溶地区主要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当地特殊的地质(如岩溶发育、山地、河谷等)、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灌丛、灌-草丛和草丛(草甸)等成为现状植被的主要类型。在人为干扰条件下,灌草丛和草丛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地带性 岩溶生态系统 植被资源
下载PDF
基于AHP的海南岛滨海沙生植物资源综合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敬坤 王旭 +1 位作者 郭昊 武艳龙 《湖南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46-57,共12页
为加强滨海沙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在对海南岛滨海沙生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多维价值理论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海南岛滨海沙生植物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模型,筛选出具有潜在开发或应用价值的植物。结果表明:海南岛滨海沙地... 为加强滨海沙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在对海南岛滨海沙生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多维价值理论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海南岛滨海沙生植物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模型,筛选出具有潜在开发或应用价值的植物。结果表明:海南岛滨海沙地共调查到沙生植物148种,隶属58科126属,其中最多的为禾本科,其次为豆科、菊科、莎草科、大戟科、旋花科,占总科数的38.3%;单科种占总科数的60.34%,除番薯属、苦荬菜属、九里香属、结缕草属、黄细心属、刀豆属、大戟属、刺葵属、蟛蜞菊属、藜属、月见草属、露兜树属、马齿苋属、飘拂草属、莎草属、薹草属、龙舌兰属、砂引草属外,其他108属均为单属单种,占总属数的85.71%;基于沙生植物5个准则层以及其涵盖的11个指标层因子综合评比,适应性强的热带沙地生长的本土植物有椰子、马鞍藤、长春花、露兜、仙人掌等;景观价值较高的有绿玉树、仙人掌、长春花、龙珠果、椰子、剑麻。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海南岛滨海沙地植物配置、植被恢复以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旅游岛 滨海沙地 地带性植被 植被恢复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干旱区沙漠化逆转过程植被–土壤碳储量的恢复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全林 徐丽恒 +4 位作者 陈芳 张德奎 王新友 靳虎甲 刘有军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8年第1期48-59,共12页
碳汇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功能之一,也是生态修复关注的重要方面。以地带性植被区为对照,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石羊河中游选择流动沙丘及造林恢复5年、15年和25年沙化土地样地,研究了沙漠化逆转过程沙地生态系统植被–土... 碳汇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功能之一,也是生态修复关注的重要方面。以地带性植被区为对照,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石羊河中游选择流动沙丘及造林恢复5年、15年和25年沙化土地样地,研究了沙漠化逆转过程沙地生态系统植被–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恢复演变过程、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固沙植被碳储量随沙漠化逆转过程先增加后降低,造林恢复25年平均固碳速率仅达到0.05 Mg/hm2?a。尽管沙漠化逆转过程的不同恢复阶段地上植被碳储量大,但是造林恢复5年、15年和25年沙化土地地下植被总碳储量也仅占到地带性植被的22.6%、54.9%和45.3%。0~1 m土壤和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均随沙漠化逆转过程持续增加,造林恢复25年平均固碳速率分别达到0.48 Mg/hm2?a和0.53 Mg/hm2?a,远远高于固沙植被的固碳速率,而且0~5 cm表层土壤是有机碳储量为增长最快的层次。土壤有机碳储量所占比例均在87.5%以上,是沙漠化逆转不同恢复阶段沙化土地和地带性植被区的主要碳库。上述结果证明,固沙造林加速了沙漠化逆转过程,快速提高了沙化土地植被和表层土壤的碳储量,是固定大气CO2于沙地植被和土壤中的有效途径。但是,造林恢复25年沙化土地碳储量与地带性植被间依然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地下植被和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还存在较大的增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化土地 固沙造林 植被碳储量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地带性植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