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若尔盖高寒湿地干湿土壤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54
1
作者 牛佳 周小奇 +1 位作者 蒋娜 王艳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74-482,共9页
土壤水分含量的空间异质性是引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空间变异的关键因素。目前有关低纬度高寒湿地土壤水分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少。于2007年4月(冷季)和8月(暖季)采集若尔盖高寒湿地常年淹水和无淹水两种水分条件的土壤样... 土壤水分含量的空间异质性是引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空间变异的关键因素。目前有关低纬度高寒湿地土壤水分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少。于2007年4月(冷季)和8月(暖季)采集若尔盖高寒湿地常年淹水和无淹水两种水分条件的土壤样品,利用磷脂脂肪酸方法分析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细菌生物量、革兰氏阳性细菌及革兰氏阴性细菌生物量均表现为常年淹水土壤高于无淹水土壤,且4月份高于8月份;与土壤通气量关系密切的真菌、放线菌,其生物量表现为无淹水土壤显著高于常年淹水土壤;反映群落组成的真菌:细菌磷脂脂肪酸比值也表现为无淹水土壤显著高于常年淹水土壤。磷脂脂肪酸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水分条件不同的两种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不同,季节变化并未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土壤水分条件 微生物群落结构 磷脂脂肪酸
下载PDF
若尔盖湿地草原沙化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45
2
作者 李斌 董锁成 +1 位作者 江晓波 李泽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2-115,120,共5页
若尔盖湿地草原大面积退化、沙化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直接威胁该地区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已有研究和野外考察获得的数据资料分析,若尔盖湿地草原的退化、沙化在于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因素的双... 若尔盖湿地草原大面积退化、沙化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直接威胁该地区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已有研究和野外考察获得的数据资料分析,若尔盖湿地草原的退化、沙化在于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自然因素是沙化发生的大环境,是大空间、大跨度造成草地退化、沙化的自然环境背景,为生态环境恶化、沼泽退化、草原沙化提供一种可能性,而近几十年来人类强烈的破坏性活动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和草原退化、沙化的主导因素。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退化 沙化 驱动因素 人类活动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湿地不同退化阶段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43
3
作者 唐杰 徐青锐 +7 位作者 王立明 丁祥 汤博 吴俐莎 冯甦 孙群 杨志荣 张杰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7-686,共10页
采用传统分离培养和基于16S rDNA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方法,研究了若尔盖高原湿地不同退化阶段土壤类型(泥炭土、沼泽土、草甸土、风沙土)和土壤深度(0-20 cm、20 cm-40 cm、40 cm-60 cm... 采用传统分离培养和基于16S rDNA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方法,研究了若尔盖高原湿地不同退化阶段土壤类型(泥炭土、沼泽土、草甸土、风沙土)和土壤深度(0-20 cm、20 cm-40 cm、40 cm-60 cm)中微生物的数量、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微生物数量总体上不仅随着土壤类型的改变而减少(泥炭土>草甸土>沼泽土>风沙土),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0-20 cm>20 cm-40 cm>40 cm-60 cm)。细菌群落结构受土壤类型的影响比土壤深度大。细菌群落多样性大体上随土壤类型的变化而减少(泥炭土>风沙土>草甸土>沼泽土),而在土壤深度方面无明显的递变趋势。另外,微生物总数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pH显著相关,而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性。回收DGGE图谱中10个优势条带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其中7个鉴定为γ-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1个鉴定为α-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其余2个属于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说明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为若尔盖湿地土壤中的优势细菌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湿地退化 土壤细菌群落 PCR-DGGE
原文传递
若尔盖湿地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0
4
作者 赵娜娜 王贺年 +3 位作者 张贝贝 刘佳 徐卫刚 于一雷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0-47,共8页
为探索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高寒湿地水文过程和水循环演变规律,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2020—2050年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湿地流域径流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湿地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湿地流域... 为探索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高寒湿地水文过程和水循环演变规律,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2020—2050年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湿地流域径流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湿地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湿地流域径流呈减少趋势,玛曲站径流减少比率最大,其次为若尔盖站,最后为唐克站;非汛期径流量减少幅度明显高于汛期,若尔盖湿地2020—2050年非汛期径流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径流减少比率大部分在25%以上.非汛期径流的锐减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若尔盖湿地的退化和萎缩,导致黄河中下游区域的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径流 SWAT模型 气候情景 若尔盖湿地
下载PDF
1971~2010年若尔盖湿地潜在蒸散量及地表湿润度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35
5
作者 王建兵 王素萍 汪治桂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5-250,共6页
利用若尔盖、红原、玛曲3个气象站1971~201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根据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若尔盖湿地的潜在蒸散量,发现若尔盖湿地年潜在蒸散量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上升趋势为9.1 mm/10a;若尔盖湿地潜在蒸散量在2001年出现了增大突... 利用若尔盖、红原、玛曲3个气象站1971~201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根据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若尔盖湿地的潜在蒸散量,发现若尔盖湿地年潜在蒸散量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上升趋势为9.1 mm/10a;若尔盖湿地潜在蒸散量在2001年出现了增大突变,2001~2010年平均潜在蒸散量比1971~2000年上升了28.6 mm;各季节潜在蒸散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秋季上升最明显,上升趋势为4.3 mm/10a。导致若尔盖湿地潜在蒸散量上升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温度上升、相对湿度下降和降水量的减少,虽然日照时数减少和风速减小有利于潜在蒸散量的下降,但由于气温上升的趋势更明显,影响更大,所以若尔盖湿地潜在蒸散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近40 a若尔盖湿地地表湿润度以-0.03/10a的趋势减小,其中2001~2010年比1981~1990年下降了0.11,下降十分明显;与此同时,年平均气温以0.41℃/10a的趋势上升,降水量以-13.5 mm/10a的趋势减少,虽然若尔盖湿地仍属于湿润区,但出现了明显的暖干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Penman-Monteith模型 地表湿润度 暖干化 若尔盖湿地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2
6
作者 高俊琴 欧阳华 +1 位作者 张锋 王春梅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23-1727,共5页
若尔盖高寒湿地是世界上著名的高原湿地,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十分丰富,但其空间分布特征尚不清楚。运用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对若尔盖高寒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 若尔盖高寒湿地是世界上著名的高原湿地,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十分丰富,但其空间分布特征尚不清楚。运用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对若尔盖高寒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碳密度和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区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地方分布于沼泽集中或密集的地方,例如年保也则沼泽区,阿当乔沼泽区,牙哥曲沼泽和龙日坝沼泽等。黑河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高于白河流域,这也和黑河流域水系较多,沼泽率高于白河流域有关。从垂直分布上来看,很多地方有机碳含量在10~20cm深度要大于0-10cm深度的有机碳含量,20~30cm的有机碳含量最少。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有机碳含量有密切关系,其空间分布格局相似,有机碳含量高的地方有机碳密度也高,且黑河流域的值明显高于白河流域,有机碳密度值变化范围在0~105kg·m^-2之间,其中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于21.5~105kg·m^-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高寒湿地 土壤有机碳 分布格局
下载PDF
高原湿地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 被引量:31
7
作者 邓茂林 田昆 +3 位作者 段宗亮 周耀华 杨佼 王进琼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0-246,共7页
以1990年和2000年及2007年landsat5TM影像解译出的景观格局图为主要数据源,应用FRAGSTATS软件对景观斑块数、斑块面积百分比、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等7个景观格局指数及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定量,分析近20年来若尔盖保护区景观... 以1990年和2000年及2007年landsat5TM影像解译出的景观格局图为主要数据源,应用FRAGSTATS软件对景观斑块数、斑块面积百分比、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等7个景观格局指数及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定量,分析近20年来若尔盖保护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7年来,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斑块数、斑块面积百分比、聚合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景观尺度下退化沼泽为景观基底占优势的景观类型,2007年占全区总面积比例48.05%,该区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景观破碎度和异质性先降低后期增加,优势度增加后降低。1990~2000年,湖沼和河流水面积减少,沙地治理,退化沼泽、草甸和灌木面积分别增加了1978.60hm2、2559.09hm2和824.27hm2,2000~2007年,湖沼水面积仍在退缩,退化沼泽、草甸类的草场面积持续增加,沙地显著增加1945.90hm2。气候变暖叠加人为排水疏干、过度放牧、无序旅游、管理局的保护管理及基础建设等是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湿地 若尔盖 景观格局变化 驱动力
下载PDF
Landscape Pattern Evolution Processes of Alpine Wetlands and Their Driving Factors in the Zoige Plateau of China 被引量:30
8
作者 BAI Jun-hong LU Qiong-qiong +4 位作者 WANG Jun-jing ZHAO Qing-qing OUYANG Hua DENG Wei LI Ai-no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1期54-67,共14页
Zoige Plateau wetlands are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corner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The landscape pattern evolution processes in the Zoige Plateau and their driving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by analyzing the dyna... Zoige Plateau wetlands are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corner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The landscape pattern evolution processes in the Zoige Plateau and their driving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by analyzing the dynamic changes in landscape modification and conversion and their dynamic rates of alpine wetlands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ndscape conversion between wetlands and non-wetlands mainly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66 to 1986.The marsh wetland area converted from lake and river wetlands was larger because of swamping compared to other wetland landscapes.Meanwhile,the larger area of marsh wetlands was also converted to lake wetlands more than other types of wetlands.The modification processes mainly occurred among natural wetland landscapes in the first three periods.Obvious convers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wetland and nonwetland landscapes(i.e.,forestland,grassland,and other landscapes) in the Zoige Plateau.These natural wetland landscapes such as river,lake and marsh wetlands showed a net loss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whereas artificial wetland landscapes(i.e.,paddy field and reservoir and pond wetlands) showed a net decrease.The annual dynamic rate of the whole wetland landscape was 0.72%,in which the annual dynamic rate of river wetlands was the highest,followed by lake wetlands,while marsh wetlands had the lowest dynamic rate.The integrated landscape dynamic rate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first three periods.The changes in wetland landscape patterns were comprehensively controlled by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especially human activ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hanging wetland landscape patter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oige Plateau Alpine wetland Landscape pattern Modification Conversion Driving factors
下载PDF
若尔盖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三种无尾两栖类夏秋季生境选择 被引量:20
9
作者 戴建洪 戴强 +5 位作者 张明 张晋东 李成 刘兵 刘志军 王跃招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3-271,共9页
2004年8-9月在若尔盖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法对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倭蛙(Nanorana pleskei)和岷山蟾蜍(Bufo minshanicus)的生境选择性进行了研究.先设置16个50 m×50 m的样地,再在每个样地内分25个10 m×10 m的样... 2004年8-9月在若尔盖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法对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倭蛙(Nanorana pleskei)和岷山蟾蜍(Bufo minshanicus)的生境选择性进行了研究.先设置16个50 m×50 m的样地,再在每个样地内分25个10 m×10 m的样方,测量每个样方中的12个生境因子(牧场性质、草本高度、草本盖度、牛粪数量、鼠兔洞口数量、鼢鼠土堆数量、地表温度、地表湿度、土壤温度、离小型水体距离、离大型水体距离、离道路距离).结果表明:这3种两栖类均偏好离溪流、水塘等小型水体距离较近(≤100 m)、离河流、湖泊等大型水体距离较远(>1 000 m)、适度放牧(牛粪数量1~20)以及无鼠兔(Ochotona sp.)洞口的生境.通过比较,发现高原林蛙和倭蛙显著选择夏牧场、草本高度5.1~10.0 cm、离小型水体0~50 m的生境,显著不选择鼢鼠土堆太多(>10)的生境;岷山蟾蜍对牧场性质、离道路距离无显著选择性,显著选择草本高度>20.0 cm、离小型水体51~100 m的生境,不选择无鼢鼠土堆的生境;高原林蛙显著选择离道路>50 m的生境;倭蛙显著选择离道路0~50 m的生境.3种两栖类在生境选择上产生了一定的分离,表明各自有着特殊的生境需求.判别分析表明,牧场性质、草本高度、地表湿度、土壤温度、鼢鼠土堆数量、离大或小型水体距离、离道路距离是区别3种两栖类生境选择的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高原林蛙 倭蛙 岷山蟾蜍 生境选择
下载PDF
1990—2016年若尔盖高原荒漠化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3
10
作者 游宇驰 李志威 +1 位作者 黄草 曾杭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71-1680,共10页
近几十年若尔盖高原的荒漠化呈明显增长趋势,威胁着当地草原生态环境。为获取并定量分析若尔盖高原荒漠化的最新动态及趋势,探讨不同区域的荒漠化变化机制,利用ENVI和ArcGIS对多时相Landsat遥感数据(1990—2016年)进行处理。通过计算NDV... 近几十年若尔盖高原的荒漠化呈明显增长趋势,威胁着当地草原生态环境。为获取并定量分析若尔盖高原荒漠化的最新动态及趋势,探讨不同区域的荒漠化变化机制,利用ENVI和ArcGIS对多时相Landsat遥感数据(1990—2016年)进行处理。通过计算NDVI和Albedo,建立荒漠化指数(DDI)模型,开展若尔盖高原荒漠化等级划分以及时空分布特征的定量评估及分析。研究表明,1990—2016年荒漠化面积以2.17 km^2·a^(-1)速率呈增加趋势,1990—2004年主要以轻度和重度荒漠化的面积增加为主,其增幅分别为1.27 km^2·a^(-1)和1.36 km^2·a^(-1);2004—2011年荒漠化整体呈逆转趋势,7年间荒漠化总面积减少33.44%,其中轻度荒漠化减少速率最快,为2 km^2·a^(-1);2011—2016年荒漠化又趋于严重,总面积增加幅度达58.43%,仍以轻度和重度荒漠化为主,增长幅度分别为2.59 km^2·a^(-1)和4.04 km^2·a^(-1)。荒漠化的空间分布及扩张范围为:采日玛乡北部的成片泥炭沼泽的边缘处、河流附近的河漫滩与江心洲、阿西乡西南方向泥炭沼泽范围、若尔盖县西北方向沿泥炭沼泽边缘、阿西乡南部及西南方向相距12.8~18.0 km区域。荒漠化因治沙措施的作用发生短期逆转,但总体上仍呈扩张趋势,其内因是河流地貌过程及其地表以下分布疏松易破碎的堆积物和粒径细的湖相沉积物,外因是气候变化和沟渠排水引起湿地萎缩退化,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高原 荒漠化 荒漠化差值指数 湿地萎缩 人类活动
下载PDF
近20年若尔盖湿地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因子关系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一然 文小航 +1 位作者 罗斯琼 李茂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7-327,共11页
基于NASA提供的MODIS卫星产品MOD13Q1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利用最大值合成法及像元二分模型计算得到2000-2019年若尔盖湿地植被生长季(5-9月)的植被覆盖度。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月平均的2 m气温、总降水量和土壤体积含水量数据,... 基于NASA提供的MODIS卫星产品MOD13Q1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利用最大值合成法及像元二分模型计算得到2000-2019年若尔盖湿地植被生长季(5-9月)的植被覆盖度。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月平均的2 m气温、总降水量和土壤体积含水量数据,通过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研究2000-2019年若尔盖湿地植被生长季(5-9月)的植被覆盖与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及二者的相关程度;研究气温、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对植被覆盖度的共同影响及各自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近20年来若尔盖湿地在生长季(5-9月)的植被覆盖度略有增长;2 m气温有升高趋势,且研究区的西南部气温升高较快;研究区中南部的总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不明显,在研究区中北部降水量则呈略微增加趋势;研究区北部的土壤湿度显著增加,南部则有变干的趋势。植被覆盖度与3个气候因子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气候因子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贡献从大到小依次是2 m气温、土壤体积含水量和总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植被覆盖变化 气候因子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若尔盖湿地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18
12
作者 邹长新 陈金林 李海东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58,共6页
若尔盖湿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若尔盖湿地生态退化趋势显著,威胁区域和流域生态安全。笔者在若尔盖湿地生态安全影响机制解析的基础上,围绕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 若尔盖湿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若尔盖湿地生态退化趋势显著,威胁区域和流域生态安全。笔者在若尔盖湿地生态安全影响机制解析的基础上,围绕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外界胁迫作用建立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借助遥感与GIS技术,对1989年、2000年和2007年若尔盖湿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若尔盖湿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明显下降趋势,3个时期的生态安全指数分别为0.514、0.423和0.373,2007年生态安全水平进入较差等级。分析认为,人类活动影响对若尔盖湿地生态安全状况动态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需控制人类活动强度以维护若尔盖湿地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模糊综合评价 湿地生态系统 若尔盖湿地
下载PDF
若尔盖湿地沙漠化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斌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2期145-149,共5页
本文旨在对若尔盖湿地退化、草原沙漠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导致湿地退化、草原沙漠化的主导因素,并寻求合理对策。在前人已有研究和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近几十年来若尔盖地区人口激增... 本文旨在对若尔盖湿地退化、草原沙漠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导致湿地退化、草原沙漠化的主导因素,并寻求合理对策。在前人已有研究和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近几十年来若尔盖地区人口激增、挖沟排水、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对湿地退化、草原沙漠化的影响明显,而气温升高、降雨减少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弱。分析表明,若尔盖湿地沙漠化在于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自然因素是湿地沙漠化发生的大环境,是大空间、大跨度造成湿地沙漠化的自然环境背景,为生态环境恶化、湿地沙漠化提供一种可能性;而近几十年来人类强烈的破坏性活动才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湿地沙漠化的主导因素。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退化 沙漠化 驱动因素 人类活动
下载PDF
近20a若尔盖湿地水土流失变化的遥感评估 被引量:16
14
作者 姜烨 孙建国 +1 位作者 谢家丽 颜长珍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88-1093,共6页
在若尔盖湿地以1989、2000、2005和2010年的Landsat TM/ETM数据为信息源提取土地覆盖以及植被覆盖度信息,结合ASTER DEM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空间分析功能的支持下,依据水利行业《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通过叠加分析... 在若尔盖湿地以1989、2000、2005和2010年的Landsat TM/ETM数据为信息源提取土地覆盖以及植被覆盖度信息,结合ASTER DEM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空间分析功能的支持下,依据水利行业《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通过叠加分析对研究区近20a水土流失变化状况进行评估并分析了其与沼泽萎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湿地土壤水力侵蚀面积广,但是程度轻;2000年以前水土流失程度加重,泥沙淤积是沼泽快速萎缩的原因之一;之后在相关生态环境建设和恢复措施作用下水土流失程度有所减轻,沼泽萎缩也呈减缓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水土流失 遥感评价
原文传递
低温湿地甲烷古菌及其介导的甲烷产生途径 被引量:16
15
作者 蒋娜 陈紫娟 +3 位作者 曹轶 田建卿 王艳芬 东秀珠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7-145,共9页
甲烷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低温湿地是大气甲烷的重要来源,因为湿地土壤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甲烷古菌,它们将有机物降解转化为甲烷。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低温湿地甲烷古菌群落组成、甲烷产生途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显示,乙酸是低温湿... 甲烷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低温湿地是大气甲烷的重要来源,因为湿地土壤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甲烷古菌,它们将有机物降解转化为甲烷。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低温湿地甲烷古菌群落组成、甲烷产生途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显示,乙酸是低温湿地中主要的产甲烷物质,氢产甲烷过程主要发生在中温地区或酸性泥炭土中,而在盐碱水域中甲醇、甲胺是甲烷的重要底物。位于我国青藏高原的若尔盖湿地具有高海拔但低纬度的地理特征,我们的前期研究却显示甲醇在该湿地的甲烷排放中具有重要贡献。相应地,低温湿地中的甲烷古菌主要是利用甲基类化合物/乙酸的甲烷八叠球菌目和氢营养型的甲烷微球菌目。然而不同类型湿地甲烷排放途径及甲烷古菌的差异主要与环境的土壤类型、pH及植被类型相关,如刚毛荸荠生长的若尔盖湿地土壤中来源于甲醇的甲烷占全部甲烷的17%;而木里苔草土壤中乙酸是产甲烷的主要前体物质。尽管已知冷适应的甲烷古菌在低温湿地的甲烷排放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获得培养的嗜冷甲烷古菌却很少。冷响应的组学研究显示甲烷古菌的冷适应涉及到全局性生物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产甲烷古菌 产甲烷途径
原文传递
保护地空间邻近效应和保护成效评估——以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6
16
作者 左丹丹 罗鹏 +7 位作者 杨浩 牟成香 李月蛟 莫利 李婷 罗川 李红林 吴素娟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54-861,共8页
目前多采用比较保护地建立前后时间序列上或与邻近区域比较的方法判断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而未充分考虑保护地的空间邻近效应和空间异质性,因此影响了其准确性.为进一步改进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技术方法,识别辨析人为保护管理措施在高... 目前多采用比较保护地建立前后时间序列上或与邻近区域比较的方法判断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而未充分考虑保护地的空间邻近效应和空间异质性,因此影响了其准确性.为进一步改进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技术方法,识别辨析人为保护管理措施在高寒草地-沼泽湿地区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景观生态学效应,以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采用“BACI”试验设计思路,以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和蔓延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等为指标,定量分析若尔盖保护区的空间邻近效应和保护成效.结果显示:(1)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呈缩减趋势,灌丛、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但沙化地面积减少;(2)若尔盖保护区存在空间邻近效应,为泄漏效应;(3)若尔盖湿地整体上仍呈破碎化趋势,但若尔盖自然保护区内大斑块面积减少趋势得到延缓,斑块间连通性降低趋势减小.本研究表明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减缓了边界范围内景观破碎化趋势,取得保护成效;建议在进一步加强保护区内人为活动管控的同时,强化邻近区域的保护,以消除正在出现的孤岛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景观指数 保护成效 空间邻近效应
原文传递
若尔盖湿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评价 被引量:15
17
作者 郝云庆 王新 +3 位作者 刘少英 谢大军 赵杰 李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z1期35-40,共6页
四川省若尔盖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高原泥炭沼泽湿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保护区内维管植物共计50科165属414种;鸟类13目28科137种;兽类5目15科38种;两栖类动物1目2科3种;爬行类2目3科3种;鱼类有1目2科15种。其中... 四川省若尔盖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高原泥炭沼泽湿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保护区内维管植物共计50科165属414种;鸟类13目28科137种;兽类5目15科38种;两栖类动物1目2科3种;爬行类2目3科3种;鱼类有1目2科15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3种,中国特有属植物5属;国家Ⅰ级保护鸟类7种,Ⅱ级保护鸟类20种,我国特有鸟类7种;国家Ⅰ级保护兽类1种,国家Ⅱ级保护兽类7种,我国特有兽类6种。笔者选取了生物多样性、稀有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面积的适宜性以及自然属性5个方面17个赋值指标,对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质量进行整体评价,总评价得分为73.5,表明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的保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生物多样性评价 稀有性 特有性
下载PDF
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近56年若尔盖湿地干湿变化 被引量:15
18
作者 强皓凡 靳晓言 +1 位作者 赵璐 卢泽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177,182,共7页
基于若尔盖湿地5个代表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气象数据,计算相对湿润度指数(M),采用Mann-Kendall法、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了湿地近56年年、季尺度干湿变化及气候要素变动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研究该区域M变化成因,为湿地生态... 基于若尔盖湿地5个代表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气象数据,计算相对湿润度指数(M),采用Mann-Kendall法、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了湿地近56年年、季尺度干湿变化及气候要素变动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研究该区域M变化成因,为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若尔盖湿地年M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其倾向率为-0.018/10a,有干旱化发展趋势;冬、春两季干旱较为严重且近56年有趋湿倾向,夏、秋两季较为湿润但有趋干倾向,干旱程度依次为:冬>春>年>夏>秋。(2)秋季于1995年发生显著趋干突变(p<0.05),其他时间尺度无明显突变;(3)年际M存在25~30a,12~15a,7~10a三种尺度的周期变化,春、夏、秋、冬各季亦存在多种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且未来中短期内冬季仍是干旱期。(4)降水量、相对湿度的减少和日照时数、潜在蒸散量的增加对湿地干旱化起主要作用,平均气温和风速的上升影响较小,其中降水量是最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相对湿润度指数 MANN-KENDALL法 小波分析 季节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5000年来气候变化与若尔盖湿地历史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9
作者 何奕忻 吴宁 +6 位作者 朱求安 陈槐 朱单 彭长辉 杨刚 高永恒 赵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15-1625,共11页
全球变化背景下古气候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利用多年来的文献记载和自然证据,对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变化进行重建。并以若尔盖湿地为例,梳理了区域5000 a来气候变化对湿地植被类型、泥炭沼泽发育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探讨了气候变... 全球变化背景下古气候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利用多年来的文献记载和自然证据,对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变化进行重建。并以若尔盖湿地为例,梳理了区域5000 a来气候变化对湿地植被类型、泥炭沼泽发育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探讨了气候变化、文化发展、沼泽发育三者之间可能具有的相互关系。指出青藏高原东北部5000—3000 a B.P.之间气候较为暖湿,其平均温度要高出现在2℃左右;3000 a B.P.至今为气候干冷期,其中1000 a B.P.左右是过去5000 a中最寒冷时期,近1000 a来气温呈缓慢回升趋势。区域的气候变化决定了植被类型,对泥炭沼泽的形成和发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文明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候变化通过影响沼泽的演替,从而改变人类活动的范围与早期文明的形成,同时人类的过度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沼泽的分布格局及动态。但气候变化、沼泽发育和文化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有赖于多因素耦合,其具体机理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若尔盖湿地 植被 泥炭地 文化
下载PDF
若尔盖湿地天然牧草生育期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5
20
作者 郭斌 王珊 +1 位作者 张菡 王明田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8年第2期49-57,共9页
基于若尔盖地区天然牧草1983~2013年生育期观测资料和近5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通过趋势分析、相关分析、M-K突变检验和积分回归等数学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天然牧草高原早熟禾生育期的影响,以揭示若尔盖湿地天然牧草生育... 基于若尔盖地区天然牧草1983~2013年生育期观测资料和近5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通过趋势分析、相关分析、M-K突变检验和积分回归等数学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天然牧草高原早熟禾生育期的影响,以揭示若尔盖湿地天然牧草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年降水量有微弱下降趋势,牧草生长关键期5~9月有效降水日数下降趋势最为显著;年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升高趋势显著;牧草生长季4~9月逐月积温有显著增加的趋势;草地干燥指数以0.0256/10a的速率上升,1990s中期后暖干化加剧。(2)2000s牧草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较1980s提前,开花期较1990s延后了4天、黄枯期较1980s提前了12天,较1990s延迟了9天、生长期较1980s减少了20天,较1990s增加了8天。(3)3月≥0℃积温、4月和6月≥3℃积温的显著增加,导致了牧草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提前;除返青期外有效降水日数越多,生育期越提前,反之亦然;(4)牧草生长期对平均温度、气温日较差、有效降水日数等气象因子敏感;在牧草生长关键期7月不出现干旱或干旱程度较轻的情况下,气候变暖将导致生长期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牧草生育期 变化特征 若尔盖湿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