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9篇文章
< 1 2 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熹与闽方言 被引量:27
1
作者 刘晓南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7-33,共17页
朱熹的母语是闽语,他深入了解并研究过闽语。他的著作中有不少关于闽语的记述。他认为方言与古音“暗合”,所以,他被人们批评得最多的《诗集传》的“叶音”,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以闽音为依据,即以自己所说的闽语来确定古韵,它们跟现代闽方... 朱熹的母语是闽语,他深入了解并研究过闽语。他的著作中有不少关于闽语的记述。他认为方言与古音“暗合”,所以,他被人们批评得最多的《诗集传》的“叶音”,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以闽音为依据,即以自己所说的闽语来确定古韵,它们跟现代闽方言仍存在对应关系。应该重新估计《诗集传》叶音的语音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闽方言 “叶音” 语音
原文传递
朱熹诗经楚辞叶音中的闽音声母 被引量:21
2
作者 刘晓南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9-321,共23页
朱熹给《诗经》《楚辞》加注叶音,不仅改变被叶字的韵读,而且改注了一大批字声纽用字。穷尽考 察被改叶的声纽,证以宋代语料文献,下与现代方言对照,可以断定其中有许多改叶反映了宋代闽方言声 母的语音实际。笔者从中归纳13条宋代闽音... 朱熹给《诗经》《楚辞》加注叶音,不仅改变被叶字的韵读,而且改注了一大批字声纽用字。穷尽考 察被改叶的声纽,证以宋代语料文献,下与现代方言对照,可以断定其中有许多改叶反映了宋代闽方言声 母的语音实际。笔者从中归纳13条宋代闽音声母特征,并据以拟测宋代闽方言的声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母系统 叶音 闽方言 声纽 音声 用字 语料 《楚辞》 宋代 诗经
原文传递
朱熹经典诠释学之我见 被引量:15
3
作者 蔡方鹿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2-47,共6页
朱熹以其毕生的精力诠释儒家经典 ,通过释经进行哲学理论的创造 ,同时也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经典诠释学。朱熹的经典诠释学融合经学诠释和哲学诠释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本体论诠释学体系。他认为经典诠释应以经典原文和原义作为经典诠释的依... 朱熹以其毕生的精力诠释儒家经典 ,通过释经进行哲学理论的创造 ,同时也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经典诠释学。朱熹的经典诠释学融合经学诠释和哲学诠释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本体论诠释学体系。他认为经典诠释应以经典原文和原义作为经典诠释的依据 ,以义理为经典诠释的标准 ,并且提出了系统的经典诠释方法论原则。朱熹为中国诠释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出了创发性的贡献 ,达到了中国诠释思想发展的高峰 ,也为当代中国诠释学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经典诠释学 本体论诠释学 经典诠释方法论
下载PDF
略论朱熹“敬论” 被引量:20
4
作者 吴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7,共7页
朱熹"敬论"既继承了程颐主敬说,而又有全面的理论整合及发挥,是其整个理学思想的重要一环。朱熹由其"心是做功夫处"的心论立场出发,极力反对在心的操舍存亡的功夫论问题上预设"另有心之本体"的前提,与此... 朱熹"敬论"既继承了程颐主敬说,而又有全面的理论整合及发挥,是其整个理学思想的重要一环。朱熹由其"心是做功夫处"的心论立场出发,极力反对在心的操舍存亡的功夫论问题上预设"另有心之本体"的前提,与此相应,其主敬功夫也就不是道德本心的直接发动,而是对心的知觉意识等各种功能的控制调整,其云"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以敬为主而心自存"、"将个敬字收敛个身心"、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然朱熹主敬自有一套理路,其核心关怀在于如何解决现实人心的障蔽问题,未尝不是儒学功夫论的一种理论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敬论 自做主宰 自心自存 收敛身心
下载PDF
朱子对“道心”、“人心”的诠释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明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9-27,共9页
朱子特别重视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语,视之为"虞廷十六字心传",并且在《中庸章句.序》中对"道心"、"人心"提出完整的诠释,为宋代的道统论奠定了理... 朱子特别重视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语,视之为"虞廷十六字心传",并且在《中庸章句.序》中对"道心"、"人心"提出完整的诠释,为宋代的道统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根据自己的义理学系统,对"道心"与"人心"这组概念提出了心性论的诠释,而有别于二程的理气论诠释。其次,他强调"人心"与"人欲"的区别,承认自然欲望之合理性。这说明了朱子的伦理学观点如多数的宋明儒者一样,属于"严格主义",而非"禁欲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统 道心 人心 人欲 朱熹 禁欲主义 严格主义
下载PDF
作为修身学范畴内的“独知”概念之形成——朱子慎独工夫新论 被引量:19
6
作者 陈立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81,共11页
"独知"成为一个修身学的概念始于朱子慎独说。朱子训《中庸》与《大学》慎独之"独"为"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此"己所独知之地"不是一"物理空间"概念,乃是一心理空间概念,专指人... "独知"成为一个修身学的概念始于朱子慎独说。朱子训《中庸》与《大学》慎独之"独"为"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此"己所独知之地"不是一"物理空间"概念,乃是一心理空间概念,专指人心中一念萌发状态,故与汉唐诸儒以闲居之所为训"独"路数迥然有别。"一念之萌"成为朱子修身工夫论之聚焦点,固然折射出佛教防心摄行的修行模式之影响,但更与其本人修身历程密不可分。他将李延平静坐验夫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气象与胡五峰"察识端倪"两条修身路径加以折中,而走出一条静存动察的"两轮一体的工夫"。这一工夫论上的突破,使得他对人之心灵生活的性质产生了新的认识,他以"念虑"之"起"与"不起"作为标准,将心灵生活划分为三个时段:思虑未起(即"未发")、思虑已起(即"已发")以及介于两者之间动而未形、萌而未彰、有无之间的状态(即"几")。此"几"即人不知而己独知之对象。与此相应,作为"专言"之"戒慎恐惧"工夫(即"敬"工夫)是心灵贞定其自身的力量,它统贯于心灵生活之各时段;作为"偏言"之"戒慎恐惧"工夫则系于未发时工夫(即涵养工夫、静工夫),而于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一念之萌"之时段,则须"慎上加慎",是为"慎独"工夫(省察工夫、动工夫)的工夫。此慎独工夫因专注于念虑之"正"与"不正"、"意"之"实"与"不实",故是一现象学意义上的"意向性"活动。朱子"独知"之训深刻影响着朱子后学对"慎独"工夫的理解,阳明心学一系致良知工夫之精髓亦遥契于此"独知"一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独知 戒慎恐惧 慎独
原文传递
从注释到创构:两种定向两个标准——以朱熹《论语集注》为例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笑敢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0-102,共13页
借用经典注释的形式创造和构建新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形式。对于这种传统和思想创构的内在思想机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缺少深入的探究。跨文本诠释和融贯性诠释可能是借重经典注释而创建新的哲学体系的两个关键性因... 借用经典注释的形式创造和构建新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形式。对于这种传统和思想创构的内在思想机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缺少深入的探究。跨文本诠释和融贯性诠释可能是借重经典注释而创建新的哲学体系的两个关键性因素或方法。朱熹《论语集注》中的若干实例可以说明朱熹是如何运用跨文本诠释方法的;同时,朱熹将理学的主要概念一以贯之地全部注入对语、孟、学、庸的解释之中,则是融贯性诠释的范例。在经典诠释活动中存在着两种定向的紧张和冲突。两种定向的简单表述即是面向文本与历史的客观性定向和面向当下和现实的主观性定向。一部诠释作品就是两种内在定向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思想“化石”。在处理两种定向之间的紧张性方面,在处理注释之形式与体系之建构之间的矛盾方面,朱熹都是成就最突出的。但是朱熹的成功并不能掩盖和抹煞两种定向之间的紧张和冲突,以及语孟学庸与二程学说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诠释 朱熹 《论语集注》 跨文本诠释 融贯性诠释
原文传递
“一破千古之惑”——朱子对《洪范》皇极说的解释 被引量:18
8
作者 陈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7,共13页
在经典的诠释上,朱子对"极"的解释最早为中年时代对《太极图说》的解释;在朱陆太极之辩中朱子承继和发展了其关于"极"的理解,形成一套有关"极"的理论,并在讨论太极之义时论及皇极之义。在朱陆太极之辩后... 在经典的诠释上,朱子对"极"的解释最早为中年时代对《太极图说》的解释;在朱陆太极之辩中朱子承继和发展了其关于"极"的理解,形成一套有关"极"的理论,并在讨论太极之义时论及皇极之义。在朱陆太极之辩后不久所作的《皇极辨》之中,朱熹把这一套理解运用于皇极说作为一种基础,又以君主正身修身的儒家表率说把"建用皇极"的意义具体化,形成为朱子学的皇极说。皇极说既是朱子政治思想的一个论述,也同时可以看做其哲学太极论的相关部分,在后世发挥了持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皇极 皇极辨
原文传递
论朱熹《大学章句》的解释特点 被引量:17
9
作者 陈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3-111,共9页
朱熹《大学章句》的特点是:以明德—气禀—复其明德为基本结构,以明德为心的本然之体,从而赋予《大学》一种心性论的诠释。这种高度心性化的经典诠释为道学的发展提供了经典理解的依据。而在朱子的《大学》解释的功夫论中,一方面,格物... 朱熹《大学章句》的特点是:以明德—气禀—复其明德为基本结构,以明德为心的本然之体,从而赋予《大学》一种心性论的诠释。这种高度心性化的经典诠释为道学的发展提供了经典理解的依据。而在朱子的《大学》解释的功夫论中,一方面,格物和诚意居于核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为学次序的关注成为朱子基本的问题意识。简言之,人的为学,必须遵照《大学》以格物为起点的顺序,一切功夫以存天理、去私欲的道德修养为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大学章句》 明德
下载PDF
宋代的民间家礼建设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立军 《河南社会科学》 2002年第2期76-79,共4页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宋代统治阶层充分认识到民间家礼的重要社会作用,一些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都积极投身于民间家礼的建设之中,他们倾注大量精力制订家礼条文,宣传家礼规范,试图通过家礼的推行来重建封建宗法宗族制度,强化家族对家庭及...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宋代统治阶层充分认识到民间家礼的重要社会作用,一些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都积极投身于民间家礼的建设之中,他们倾注大量精力制订家礼条文,宣传家礼规范,试图通过家礼的推行来重建封建宗法宗族制度,强化家族对家庭及家庭成员的约束力,从而达到稳固基层统治的政治目的。在制订具体家礼条文时对古礼、俗礼的抉择取舍,体现了宋代家礼思想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家礼 司马光 朱熹
下载PDF
试论朝鲜王朝尊明贬清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9
11
作者 孙卫国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4-50,共7页
明清时期的中朝关系一般被视为典型的朝贡关系 ,但在文化心态上 ,朝鲜一直采取尊明贬清的态度。朝鲜把明朝看成中华的化身 ,把满洲看成夷狄 ,明朝灭亡以后 ,朝鲜以“小中华”自居 ,因现实政治的需要 ,朝鲜大肆宣扬明朝的正统 ,贬斥清朝... 明清时期的中朝关系一般被视为典型的朝贡关系 ,但在文化心态上 ,朝鲜一直采取尊明贬清的态度。朝鲜把明朝看成中华的化身 ,把满洲看成夷狄 ,明朝灭亡以后 ,朝鲜以“小中华”自居 ,因现实政治的需要 ,朝鲜大肆宣扬明朝的正统 ,贬斥清朝的正统。朝鲜以宋时烈为代表的性理学家 ,以朱熹的思想为基准 ,形成了以尊华攘夷为中心的华夷观作为他们处理与清朝外交关系的准则。他们对于正统论的论述 ,依从朱熹的思想 ,且只关心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正统性 ,而不关心其本国历史上王朝的正统性。这是朝鲜后期儒家性理学思想的一大特色 ,也是其尊明贬清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王朝 尊明贬清 正统论 朱熹 宋时烈 中华思想
下载PDF
宋人道统论——以朱熹为中心 被引量:14
12
作者 苏费翔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4,共8页
自宋代以来,"道统"观念便成为儒家的重要话题,而朱熹的道统论尤为后辈学者所尊重。"道统"一词并非朱熹首创,其最早的出处是唐代初期曲阜县令盖畅的墓志铭,意即儒家传道的系统。在朱熹的不同文本中,道统的谱系略有不... 自宋代以来,"道统"观念便成为儒家的重要话题,而朱熹的道统论尤为后辈学者所尊重。"道统"一词并非朱熹首创,其最早的出处是唐代初期曲阜县令盖畅的墓志铭,意即儒家传道的系统。在朱熹的不同文本中,道统的谱系略有不同,但都体现出一种哲学化的意味和"爱本朝"的思想。考察北宋以来"道统"一词的用法,可以看出其与"治统"的关系非常密切。余英时认为,朱熹这样的理论在他的时代是有具体目标的。一方面,朱熹建立尧、舜、三代的"道统"系针对着陈亮为后世(包括宋代)"骄君"助威的议论而来;另一方面,朱熹要证明孔子"开来学"的主要作用,就是让将来儒者有方法可以治国平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统 朱熹 治统 儒家
下载PDF
文本与行为:朱熹《家礼》与其家礼活动 被引量:12
13
作者 粟品孝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99-105,共7页
对朱熹的家礼行为进行清理并与其《家礼》文本进行比照 ,发现其言行相顾 ,《家礼》的规定基本上在其家庭生活中得到了实现 ,但由于现实境遇和思想的变化 ,朱熹的一些行为也与《家礼》的要求明显不合。而最受后人重视的《家礼》“祠堂”
关键词 朱熹 《家礼》 文本 行为
下载PDF
格物诚意不是两事——关于朱熹工夫论思想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3
14
作者 吴震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6,共20页
对朱熹工夫论思想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1.简要梳理朱熹格物论形成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指出朱熹在建构其工夫理论时,对"二程"的工夫论述有取有舍,凸显出朱熹工夫论思想的独特立场;2.考察朱熹"格物致知是《大学》第一义&q... 对朱熹工夫论思想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1.简要梳理朱熹格物论形成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指出朱熹在建构其工夫理论时,对"二程"的工夫论述有取有舍,凸显出朱熹工夫论思想的独特立场;2.考察朱熹"格物致知是《大学》第一义"这一重要论述,分析其在何种理论企图之下,再三强调格物在《大学》工夫程序中的首要地位;3.分析伊川"察之于身"的格物论及其与朱熹"反身穷理"之命题的理论关联,在此,朱熹已意识到居敬与穷理应当是一种"互相发"的关系;4.朱熹所言"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不是两事"之说乃是其工夫论思想的终极之论,此论意味着格物与诚意既可两立又不可分离,但这种不可分离又不具有浑然合一性。朱熹若能坚持格物致知至诚意正心乃同属"明明德之事"的立场,则格物诚意不是两事的观点始能真正落实,由此可以建构起一套义理自足的儒学工夫论的理论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工夫论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下载PDF
朱熹《四书》学与儒家工夫论 被引量:10
15
作者 朱汉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15,共4页
朱熹《四书》学其实就是一套完整的关于“修己治人”的儒家工夫论。从《四书》的文本意义及朱熹对《四书》的诠释来看,朱熹的《四书》学坚持了圣门第一义的实践精神,将儒学建构成如何成就内圣外王的儒家工夫论体系。由此可以认为,朱熹... 朱熹《四书》学其实就是一套完整的关于“修己治人”的儒家工夫论。从《四书》的文本意义及朱熹对《四书》的诠释来看,朱熹的《四书》学坚持了圣门第一义的实践精神,将儒学建构成如何成就内圣外王的儒家工夫论体系。由此可以认为,朱熹的知识学形态———《四书》学,确是非常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知识传统的实践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四书》学 工夫论 身心实践 经学形态
原文传递
宋代政治思想史上的“皇极”解释——以朱熹《皇极辨》为中心 被引量:13
16
作者 吴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2,共12页
本文首先概观了历史上各种"皇极"解释,然后考察了朱熹《皇极辨》的主要内涵。"皇极"是《尚书.洪范》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汉唐以来直至朱熹以前,训"皇极"为"大中"是主流解释,然而朱熹在遭受极... 本文首先概观了历史上各种"皇极"解释,然后考察了朱熹《皇极辨》的主要内涵。"皇极"是《尚书.洪范》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汉唐以来直至朱熹以前,训"皇极"为"大中"是主流解释,然而朱熹在遭受极大政治打压的晚年,毅然将《皇极辨》公诸于世,强调指出"皇极"应当解释为君主必须以身作则,为天下树立道德楷模。文章最后将朱熹的"皇极"新解置于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中,试图提出一种新的观察,指出"皇极"诠释之争不仅是概念问题,更是当时的政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皇极” 《皇极辨》 政治文化
原文传递
朱熹和《资治通鉴纲目》 被引量:12
17
作者 仓修良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24,共7页
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产生以后,不仅形成了一种新史体——纲目体,而且到明代又催生出纲鉴热,为史学走向社会、走向通俗化无形中走出了一条道路。然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却一直不加理会,本文拟就这些方面作些初步探索,以期引起人们的... 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产生以后,不仅形成了一种新史体——纲目体,而且到明代又催生出纲鉴热,为史学走向社会、走向通俗化无形中走出了一条道路。然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却一直不加理会,本文拟就这些方面作些初步探索,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资治通鉴纲目》 纲目体 纲鉴热
下载PDF
絜矩:一个已消亡的文化概念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振宏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26,共10页
“絜矩之道”是《礼记·大学》篇所提出的一个思想文化概念,后经朱熹的重新阐发,在宋元明清时代有重要影响。其基本含义有君子应重视对人民大众行为的师范表率作用、恕道、均平思想等。但是,这个文化概念在近代以后则湮灭不彰。其... “絜矩之道”是《礼记·大学》篇所提出的一个思想文化概念,后经朱熹的重新阐发,在宋元明清时代有重要影响。其基本含义有君子应重视对人民大众行为的师范表率作用、恕道、均平思想等。但是,这个文化概念在近代以后则湮灭不彰。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基本思想内涵被消解在已有的更成熟的也更为深刻的文化概念中,它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均平”思想的另一种解说,而缺乏一个文化概念所应具有的独立性品格。思想的历史证明,思想概念的生命力,永远属于那些新生的富有活力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絜矩之道 《礼记》 《大学》 儒家思想 朱熹 均平思想
下载PDF
朱熹的“理一分殊”及其认识论指向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束景南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13,共6页
朱熹的“理一分殊”作为一种理学的本体论模式,具有多重思想逻辑层次的关系和内涵。从普遍的“理一分殊”本体论模式到一般的“分殊”体认的方法论,到具体的敬知双修的认识论,构成了朱熹的一种独特的东方有机整体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 朱熹的“理一分殊”作为一种理学的本体论模式,具有多重思想逻辑层次的关系和内涵。从普遍的“理一分殊”本体论模式到一般的“分殊”体认的方法论,到具体的敬知双修的认识论,构成了朱熹的一种独特的东方有机整体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除具有德知合一、修养与认识合一的基本特点外,还具有有机直觉体认、系统整体把握和主客一体这样几个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理-分殊” 认识论指向
下载PDF
朱熹对宋代易学的发展——兼论朱熹、程颐易学思想之异同 被引量:6
20
作者 蔡方鹿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47,共11页
朱熹提出《易》之本义为卜筮的见解,由此对程颐易学和义理学派提出批评。朱熹主张区分《周易》经传,提出易学发展阶段说。通过比较《周易本义》和《周易程氏传》,可见两者之异同。朱熹以象数、卜筮求易理,把义理学派与象数学派统一... 朱熹提出《易》之本义为卜筮的见解,由此对程颐易学和义理学派提出批评。朱熹主张区分《周易》经传,提出易学发展阶段说。通过比较《周易本义》和《周易程氏传》,可见两者之异同。朱熹以象数、卜筮求易理,把义理学派与象数学派统一起来,从而发展了宋代易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宋代易学 程颐 卜筮 象数 义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