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律儒家化及其解释力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勤通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7-169,共13页
在近代法律史知识体系的背景下,瞿同祖用法律儒家化对中国刑律的发展趋势做了描述,所解释的是始自汉代但是兴于魏晋的引礼入法现象,具体就是用礼来修改刑律。法律儒家化的解释前提是春秋战国以来的礼、刑分离,当德、礼、政、刑从周礼中... 在近代法律史知识体系的背景下,瞿同祖用法律儒家化对中国刑律的发展趋势做了描述,所解释的是始自汉代但是兴于魏晋的引礼入法现象,具体就是用礼来修改刑律。法律儒家化的解释前提是春秋战国以来的礼、刑分离,当德、礼、政、刑从周礼中分化后,礼融入法才有基本前提。法律儒家化能够准确解释西汉中期以后刑律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其内含与君权的冲突,这是法律儒家化的解释限度。从刑律及其实践来看,刑律文本的儒家化程度最高,司法实践次之,司法制度在经历儒家化后又呈现回溯法家的趋势。即使儒家化程度最高的刑律文本也包容了很多法家理念,这种现象可以用儒法融合或礼法融合来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儒家化 德礼政刑 周礼 儒表法里 礼法融合
原文传递
筮人“掌三易”及《周易》在先秦的传播 被引量:6
2
作者 廖群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54,共8页
周代占筮《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并用,但太卜、筮人、筮史之外的周人似更喜筮用《周易》.与此同时,周人大量语用《周易》,显示了《周易》在社会上超出卜筮职能范围的广泛传播、接受与应用.其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外,已经出现... 周代占筮《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并用,但太卜、筮人、筮史之外的周人似更喜筮用《周易》.与此同时,周人大量语用《周易》,显示了《周易》在社会上超出卜筮职能范围的广泛传播、接受与应用.其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外,已经出现书面传播,并伴有阐释文本,即《易》传,可见《易》学乃至《易》教的兴起.《周易》能够成为“六经”之一并传世至今,正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易 周易 占筮 周礼 左传 国语
下载PDF
论盟誓制度的伦理与孔子信义学说的形成 被引量:6
3
作者 田兆元 罗珍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5-19,共5页
盟誓制度是周礼的一部分,周王室借助这种体制建立起与诸侯国间彼此的信任关系。盟誓对人们的约束,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宗教与道德层面实现的,它的伦理核心是信义。孔子重视盟誓,参与盟誓,企图以盟誓救世道人心。孔子学说——尤其是信义学... 盟誓制度是周礼的一部分,周王室借助这种体制建立起与诸侯国间彼此的信任关系。盟誓对人们的约束,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宗教与道德层面实现的,它的伦理核心是信义。孔子重视盟誓,参与盟誓,企图以盟誓救世道人心。孔子学说——尤其是信义学说的形成直接来源于盟誓制度及其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盟誓 周礼 孔子学说 信义
下载PDF
谈周礼与深衣制的形成
4
作者 刘丹 仇运宁 《纺织报告》 2023年第12期126-128,共3页
西周时期重礼制,周礼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自上而下建立了严格的服饰制度。深衣制的形成是从上衣下裳制逐渐过渡到上衣下裳相连属的形制,受到西周社会等级规制森严的影响,深衣制是受礼、法和制度约束的一种服装制度。文章... 西周时期重礼制,周礼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自上而下建立了严格的服饰制度。深衣制的形成是从上衣下裳制逐渐过渡到上衣下裳相连属的形制,受到西周社会等级规制森严的影响,深衣制是受礼、法和制度约束的一种服装制度。文章对周礼与深衣制的形成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礼 深衣制 服饰制度
下载PDF
“吾从周”文化意蕴再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自慧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9-36,59,共9页
《论语·八佾》中的"吾从周"一语标志着孔子的精神方向。孔子"从周"究竟"从"了什么,这不仅关乎儒家思想的渊源,而且关涉中国文化的进路。对"从周"含义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文本角度的章句考... 《论语·八佾》中的"吾从周"一语标志着孔子的精神方向。孔子"从周"究竟"从"了什么,这不仅关乎儒家思想的渊源,而且关涉中国文化的进路。对"从周"含义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文本角度的章句考训,还应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来进行探赜。从章句考训看,孔子"从周"之义不是遵从广义的周代礼乐制度,而是遵从"周之文章",即周礼中维护社会秩序的等级制度;从《论语》所映现的孔子思想体系看,作为与时偕行的"圣之时者",孔子追从的不是崩溃中的奴隶制度,而是周礼之礼乐精神和周公的"德治""德教"思想。孔子在周礼和周公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儒家的伦理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大传统"的坚实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周公 周礼 吾从周 礼乐制度
下载PDF
试论秦墓出土遣册量少的原因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志飞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目前发掘的楚墓、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遣册,而秦墓中却很少发现。究其原因,遣册是周代丧葬制度的内容,秦未从根本上接受周的礼乐文明,未严格遵循周礼关于丧葬的繁琐规定,故秦墓很少有遣册出土。
关键词 秦墓 遣册 周礼
下载PDF
论周代献诗制度“以美为谏”现象
7
作者 祝秀权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7-80,共4页
西周中期以前,周礼走向成熟,特定的礼仪文化使时人对君王的谏、戒、刺被隐蔽在一片颂美之词中,即以颂美之词讽谏君王,把讽谏之意隐于颂美言辞中。这种献诗礼俗是由周代礼教制度所决定的,是周礼在文化上打下的烙印。"以美为谏"... 西周中期以前,周礼走向成熟,特定的礼仪文化使时人对君王的谏、戒、刺被隐蔽在一片颂美之词中,即以颂美之词讽谏君王,把讽谏之意隐于颂美言辞中。这种献诗礼俗是由周代礼教制度所决定的,是周礼在文化上打下的烙印。"以美为谏"现象贯穿于《诗三百》,而犹以《雅》诗表现得最为突出。毛诗和三家诗在诗义阐释上"美"与"刺"的不同,实际是以不同视角对"以美为谏"献诗传统加以观照的结果,二者殊途同归、相得益彰。"风雅正变说"与"以美为谏"献诗传统有关。"以美为谏"献诗传统决定了《诗经》温柔敦厚的特质,对后世诗歌创作亦有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诗制度 以美为谏 卷阿 周礼 正变
下载PDF
《周礼》乐官制度探析
8
作者 邹越 《镇江高专学报》 2020年第2期99-103,共5页
“乐”早在部落时期就已出现,商代的乐在祭祀中十分重要。西周时建立礼乐制度,以规范贵族及民众的思想与行为。《礼记·乐记》云:“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乐的社会地位举足轻重,《周礼》... “乐”早在部落时期就已出现,商代的乐在祭祀中十分重要。西周时建立礼乐制度,以规范贵族及民众的思想与行为。《礼记·乐记》云:“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乐的社会地位举足轻重,《周礼》记载了以大司乐为首的乐官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礼》 乐官制度 祭祀
下载PDF
从《左传》《史记》异文比较看周礼的衰落
9
作者 郭浩瑜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72-76,94,共6页
《史记》有不少关于春秋的历史材料来自《左传》。对比两书的异文,会发现《史记》对《左传》中有关周礼的内容进行了大量的删改。由此可以推见,西汉时期的人已经对周礼有了疏离感。这是社会变迁和士人嬗变所带来的结果。
关键词 《左传》 《史记》 异文 周礼
下载PDF
老子《道德经》中“礼”之探微——兼及早期周孔之礼比较
10
作者 许彦龙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年第4期64-67,共4页
老子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多数学者认为这是老子针对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而提出的反对意见。随着对老子研究的深入以及地下出土文献的开掘,传世文献中的一些记载也有可供商榷之处。合理地界定老子之"礼&... 老子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多数学者认为这是老子针对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而提出的反对意见。随着对老子研究的深入以及地下出土文献的开掘,传世文献中的一些记载也有可供商榷之处。合理地界定老子之"礼"、周公之"礼"和孔子之"礼"三者各自所指范畴,不难得出结论:老子的思想是针对周公之"礼"提出的。老子和孔子对"礼"范畴的界定并非指向同一层面,但内在精神具有一致性;二者都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孔子 周礼 道德 仁义 《道德经》
下载PDF
《周礼》荒政思想试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文涛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43,共5页
先秦时期,我国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荒政思想。《周礼》中列举的12 种救荒措施和6 种济贫措施,是先秦时期防灾、救灾经验的总结,也基本上包括了后世救灾赈济的主要措施,其影响十分深远,值得认真研究。
关键词 先秦 《周礼》 荒政思想
下载PDF
从周礼与基督教看中国与西欧历史的走向
12
作者 杨正香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16-19,29,共5页
意识形态上的特色是影响中国和西欧历史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西周,有着高度权威性与神圣性的礼在封建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增强人们的凝聚力、促进国家统一的作用;而在西欧中世纪,基督教虽曾向人们展示过建立统一大帝国的前景,... 意识形态上的特色是影响中国和西欧历史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西周,有着高度权威性与神圣性的礼在封建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增强人们的凝聚力、促进国家统一的作用;而在西欧中世纪,基督教虽曾向人们展示过建立统一大帝国的前景,但最多的是作为王权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妨碍了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礼 基督教 西欧
下载PDF
《周礼》有关财产损害赔偿规定探微
13
作者 田振洪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82-84,共3页
《周礼》保存了不少先秦的法制资料,其法律史料价值颇受关注。很多学者根据其记载的法律资料,在礼、刑、民、政、诉讼等法律规范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对其所反映的损害赔偿规定未有专文考察。从《周礼》所见的法律资料,结合金文、传世文献... 《周礼》保存了不少先秦的法制资料,其法律史料价值颇受关注。很多学者根据其记载的法律资料,在礼、刑、民、政、诉讼等法律规范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对其所反映的损害赔偿规定未有专文考察。从《周礼》所见的法律资料,结合金文、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可知:损害赔偿作为一种法律规范,在先秦社会就已有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礼》 财产损害 损害赔偿
下载PDF
琱生三器铭文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冯时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77,共9页
对旧出五年琱生簋、六年琱生簋与陕西扶风五郡西村新出的五年琱生■三器铭文的考释,揭示了铭文的本质内涵以及其反映的西周宗法制度、礼仪制度及社会风尚。结合对文献的分析,将三器时代定为西周厉王时期。铭文内容与《仪礼.乡饮酒礼》... 对旧出五年琱生簋、六年琱生簋与陕西扶风五郡西村新出的五年琱生■三器铭文的考释,揭示了铭文的本质内涵以及其反映的西周宗法制度、礼仪制度及社会风尚。结合对文献的分析,将三器时代定为西周厉王时期。铭文内容与《仪礼.乡饮酒礼》多相契合,证明《仪礼》一书来源的古老有据。而五年琱生■自名曰"■",也是青铜器新见的器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年琱生簋 五年琱生(虍豆) 六年琱生簋 金文 西周 礼制 宗法
原文传递
殷周“冢宰”辅相说与宰官源流考 被引量:6
15
作者 谢乃和 《古代文明》 CSSCI 2009年第3期47-65,共19页
先秦典籍屡见“冢宰”类于后世宰相为君主最高辅相的记载。近代以来,学者中虽有力主冢宰辅相说可信者,然终以否定论为主流。究其实际,宰本是上古贵族家内职役,多与饮食有关,殷商时已成为职官,至周代演变为各级贵族的家务总管,掌... 先秦典籍屡见“冢宰”类于后世宰相为君主最高辅相的记载。近代以来,学者中虽有力主冢宰辅相说可信者,然终以否定论为主流。究其实际,宰本是上古贵族家内职役,多与饮食有关,殷商时已成为职官,至周代演变为各级贵族的家务总管,掌财用为其常职,进而发展为君主的最高辅相。春秋以降,随着权力结构的变迁,文献彝铭中的宰官职权在王室和各诸侯国中呈现出复杂有别的面貌,但冢宰或太宰在殷周曾为君王最高辅相的历史之迹依然有端倪可寻。伊尹、周公以宰职摄政之故典和上古封建政体所决定的周代家国同构的王朝政权组织应是宰职演变为君主最高辅相的根因,亦是中国古代将宰相名号制度溯源至“冢宰”的缘由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周 《周礼》 冢宰 辅相 宰相 源流
下载PDF
血社火文化内涵探析
16
作者 贾丹林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62-64,120,共4页
血社火目前仅存于我国陕西省,以宝鸡市赤沙镇最为典型,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社火类型受到广泛的关注。血社火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之处,它不同于其他社火的喜庆吉祥,而是以血腥残忍引人瞩目,给观者以震惊、恐怖的审美感受,令人瞠目。作... 血社火目前仅存于我国陕西省,以宝鸡市赤沙镇最为典型,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社火类型受到广泛的关注。血社火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之处,它不同于其他社火的喜庆吉祥,而是以血腥残忍引人瞩目,给观者以震惊、恐怖的审美感受,令人瞠目。作为一种民俗活动样式,其所包涵的文化特点,给读者认识血社火提供了一个分析视角。从文化根源来看,血社火不仅是对周礼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巫术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变形与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社火 惩恶扬善 周礼文化 巫术信仰
下载PDF
东周时期的道德虚伪与周礼的名实分离
17
作者 晁天义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2-106,共5页
东周时期,随着传统道德价值观的衰落,社会上逐渐兴起一股道德虚伪的风气。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道德虚伪主要表现为人们关于传统道德,如仁义、孝道、诚信的外在表现与实际行为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离和反差。该现象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礼... 东周时期,随着传统道德价值观的衰落,社会上逐渐兴起一股道德虚伪的风气。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道德虚伪主要表现为人们关于传统道德,如仁义、孝道、诚信的外在表现与实际行为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离和反差。该现象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所固有的结构特征有直接关系,它是周礼名实分离影响下传统道德衰落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 道德虚伪 名实 周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