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 被引量:269
1
作者 苗长虹 王海江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2-232,共11页
本文借助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河南省省辖市之间以及它们与全国各省会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计算,并利用河南省公路、铁路和航空客运方面的具体统计资料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公路、铁路客运之间... 本文借助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河南省省辖市之间以及它们与全国各省会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计算,并利用河南省公路、铁路和航空客运方面的具体统计资料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公路、铁路客运之间确实有着极强的线性相关性,由此建立了通过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所占比例的大小来确定城市经济联系方向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由经济联系强度占区域全部经济联系强度的比例来量化表征经济地理位置的思想,通过河南省区内和区际城市经济联系主要方向和强度的具体计算,表明中原城市群的形成及其与外部城市群的对接有其客观的人流联系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联系 客运 河南省 中原城市群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与时空演变 被引量:123
2
作者 王发曾 吕金嵘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9-60,共12页
城市竞争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全球流动的资本、创新知识与技能、高级人才、旅游者等都是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城市发展的宝贵要素,这些要素的有限性使城市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以省域城市群为背景区域,研究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与... 城市竞争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全球流动的资本、创新知识与技能、高级人才、旅游者等都是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城市发展的宝贵要素,这些要素的有限性使城市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以省域城市群为背景区域,研究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与时空演变,对于完善我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体系、整合城市群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1988年、1992年、1998年和2006年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进而研究了城市竞争力的时间演变和空间演变,计算了4个时间断面上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城市竞争力主成分得分与综合得分,并据此对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排序。根据评价结果揭示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演变、主成分演变和影响因素演变的规律与特征。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断面上的城市竞争力等级分布图和插值效果图,揭示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空间分异和空间扩展的演变规律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空间表达 空间插值 中原城市群
原文传递
中原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格局分析——基于综合交通信息流 被引量:51
3
作者 安俞静 刘静玉 乔墩墩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29-1937,共9页
基于中原城市群30个省辖市间的公路、普速、高速列车客运班次和百度指数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空间可视化和社会网络分析,从多元要素流视角对中原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及网络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交通网络中晋皖地区被边缘化特征明显... 基于中原城市群30个省辖市间的公路、普速、高速列车客运班次和百度指数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空间可视化和社会网络分析,从多元要素流视角对中原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及网络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交通网络中晋皖地区被边缘化特征明显,信息网络呈现多维度钻石型关联格局,首位联系受省界制约且具有明显指向性。②综合联系网络呈现“一横两纵”格局,具有低密度、单中心和“富人俱乐部”的基本特征,整体空间上“行政区”掣肘现象依然明显。③城市综合实力、基础设施、行政效应与政策导向能够较好的反映城市空间联系及网络格局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 联系强度 空间组织 中原城市群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被引量:50
4
作者 史雅娟 朱永彬 +2 位作者 冯德显 王发曾 熊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30-1438,共9页
通过实证中原城市群不同空间的集聚-碎化程度、经济集聚力和交通网络对城市群空间发展的影响,剖析长期以来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的特征,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的模式。研究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基本处于持续均质发展状态,... 通过实证中原城市群不同空间的集聚-碎化程度、经济集聚力和交通网络对城市群空间发展的影响,剖析长期以来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的特征,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的模式。研究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基本处于持续均质发展状态,其发展符合中心地理论K值原则;核心增长极弱核牵引,节点城市发展程度差异不大,节点在区域以发达道路交通交织成网,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模式成为一种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 城市网络 理论模式 中原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城市群整合发展的中原地区城市体系结构优化 被引量:38
5
作者 王发曾 郭志富 +1 位作者 刘晓丽 赵威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7-650,I0001,共15页
在中原城市群的整合发展中,建设结构完善、功能强大的城市体系是一项特殊重要的历史任务,而城市体系的“结构优化”更是首当其冲的必须妥善解决的关键问题。城市体系结构优化的实质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规划调控和城市群内各地域单元的整合... 在中原城市群的整合发展中,建设结构完善、功能强大的城市体系是一项特殊重要的历史任务,而城市体系的“结构优化”更是首当其冲的必须妥善解决的关键问题。城市体系结构优化的实质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规划调控和城市群内各地域单元的整合,实现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城市在空间平台上的高度和谐,从而实现城市体系整体实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城市群整合发展的中原地区城市体系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用“城市中心性强度”法来划分中原城市群地区所有城市的等级,进而构建出4个等级城市体系的层次。第二,采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并根据人口的机械增长基础,求出各城市2020年非农业人口的优化指标。第三,运用纳尔逊(H.J.Nelson)统计分析原理和方法,确定各城市的优势职能、突出职能以及重点发展行业。第四,构建了“两圈、双核、四带、一个三角”的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和功能发挥的整体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整合发展 城市体系 结构优化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区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和预测研究 被引量:40
6
作者 赫晓慧 徐雅婷 +2 位作者 范学峰 耿庆玲 田智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965-2976,共12页
为了有效评估中原城市群碳储量,运用灰色预测模型获取动态碳密度数据,结合Dyna-CLUE模型和InVEST模型,动态评估2005~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不同情景的碳储量演变特征,以及城市发展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20年中原城市群碳储量... 为了有效评估中原城市群碳储量,运用灰色预测模型获取动态碳密度数据,结合Dyna-CLUE模型和InVEST模型,动态评估2005~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不同情景的碳储量演变特征,以及城市发展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20年中原城市群碳储量分别为1689.59×10^(6)t、2035.36×10^(6)t、2066.34×10^(6)t和2093.05×10^(6)t,呈现持续增加趋势;2030年经济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分别为2162.45×10^(6)t、2179.39×10^(6)t和2174.28×10^(6)t,经济发展情景下碳储量最低,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最高.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的下降导致其碳储量减少约250×10^(6)t,林地面积的扩张导致其碳储量增加约103.4×10^(6)t,建设用地的扩张导致其碳储量增加约87.77×10^(6)t;耕地和草地面积与总碳储量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与总碳储量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005~2030年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的碳储量分别为11.38×10^(6)t~214.24×10^(6)t,碳储量的变化反映出城市土地碳排放在2030年之前已经达到峰值,且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情景可能更适合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土地利用 Dyna-CLUE模型 InVEST模型 碳储量
下载PDF
多重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基于有向多值关系视角 被引量:36
7
作者 宋琼 赵新正 +1 位作者 李同昇 刘静玉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57-1267,共11页
从有向多值关系视角,以中原城市群为案例区,对比分析静态网络、百度信息网络、综合交通网络的空间结构,选择经济、文化、行政、时间距离方面的7个因素构建关系回归模型,剖析3个网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3个网络之间的相关系数表现为... 从有向多值关系视角,以中原城市群为案例区,对比分析静态网络、百度信息网络、综合交通网络的空间结构,选择经济、文化、行政、时间距离方面的7个因素构建关系回归模型,剖析3个网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3个网络之间的相关系数表现为:百度信息网络与综合交通网络>百度信息网络与静态网络>综合交通网络与静态网络且其值均高于0.582,表明整体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②在空间结构上,3个网络均表现出以郑州为中心,以京广线和陇海线为发展轴,郑州、开封、新乡、洛阳、许昌构成了骨干网络,并形成辐射与集聚优势共存的中心片区;在中心片区之外,3个网络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网络节点的辐射与集聚能力在百度信息与综合交通网络中均是正相关,而在静态网络中则是负相关;③关系回归模型的7个因素均对3个网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企业合作、行业结构相似、经济制度邻近是影响3个网络相似性较强的因素,而收入差距、文化相似、行政隶属、平均时间距离是影响它们之间差异性的因素。本研究为关系转向下的城市体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城市网络 空间结构 关系回归模型 影响因素 有向多值关系 中原城市群
原文传递
城市群空间性质的透视与中原城市群的构建 被引量:33
8
作者 苗长虹 胡志强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1-279,共9页
区域是地理学理论建构的核心论题。在地理学发展进程中,对区域的论争主要围绕地域空间、网络空间和空间的生产展开,并呈现出由单一维度向多维度转变的趋势。城市群空间是一种新的区域空间,具有地域空间、网络空间、空间的生产与建构等... 区域是地理学理论建构的核心论题。在地理学发展进程中,对区域的论争主要围绕地域空间、网络空间和空间的生产展开,并呈现出由单一维度向多维度转变的趋势。城市群空间是一种新的区域空间,具有地域空间、网络空间、空间的生产与建构等多重属性。空间具有社会性和历史建构性,对空间的关注正从空间中的生产向空间本身的生产转变。空间生产离不开权力运作,空间是话语建构的产物。中国对城市群概念的认知和范围界定的争议源于区域概念的多重属性。以中原城市群的构建过程为实证案例,提出了中原城市群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城市群究竟是什么?"这一核心论题,透视了城市群空间的多重性质。最后,针对单一维度的局限性,提出了认知和界定城市群的多维度框架,包括领土(Territory)、地方(Place)、尺度(Scale)、网络(Network)和功能(Function)五个方面,并指出了今后进行城市群研究需要关注的理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空间 网络空间 TPSNF框架 中原城市群
原文传递
中外城市群发展及其对中原城市群的启示 被引量:25
9
作者 王召东 樊俊锋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1-16,共6页
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高级空间组织形式,是区域实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点。本文从界定城市群的基本理论入手,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和特点进行研究,并结合河南省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现... 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高级空间组织形式,是区域实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点。本文从界定城市群的基本理论入手,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和特点进行研究,并结合河南省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分析,提出促进中原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重点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 区域发展
下载PDF
中心城市发展与城市群产业整合——以郑州及中原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9
10
作者 张艳 程遥 刘婧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9-584,共6页
以郑州及中原城市群为案例,从城市群产业整合的角度探讨如何发挥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作为城市群的经济重心仅仅是满足了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而是否形成城市群的服务中心、高端制造业中心和创新中心,才是中心城市扩散效... 以郑州及中原城市群为案例,从城市群产业整合的角度探讨如何发挥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作为城市群的经济重心仅仅是满足了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而是否形成城市群的服务中心、高端制造业中心和创新中心,才是中心城市扩散效应得以有效发挥进而促进城市群产业整合的关键。中原城市群现状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制造业的低端发展,群内缺少有效的经济结构联系,亟待进行产业整合。这与中心城市郑州的经济弱质性导致其扩散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密切相关。未来郑州的发展方向不在于追求提升经济总量进而提高首位度,而需要选择在生产性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创新等有限领域形成有高度的中心,以此来组织和推动中原城市群的产业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城市群 产业整合 中原城市群
原文传递
基于信息流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空间特征及演化分析 被引量:29
11
作者 张宏乔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0-64,70,共6页
以百度指数表征信息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2011—2016年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其动态演化。结果表明:(1)节点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各异,郑州、洛阳、南阳是城市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对外影响力和综合吸引力都较大,长治、宿州、... 以百度指数表征信息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2011—2016年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其动态演化。结果表明:(1)节点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各异,郑州、洛阳、南阳是城市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对外影响力和综合吸引力都较大,长治、宿州、淮北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较低。节点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城市功能等因素有一定关系。(2)不同城市间联系逐步增强,网络密度逐年增大且增速较快。(3)区域一体化程度有所增强,但有"小群体化"倾向,城市网络总体趋于复杂化。2011—2016年,共形成2个凝聚子群。凝聚子群Ⅰ城市数量较多且始终以郑州、洛阳为核心,凝聚子群Ⅱ一直由安徽省城市构成,是相对封闭、弱发育的小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 信息流 社会网络分析 中原城市群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空间关联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刘立平 穆桂松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4-168,共5页
从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角度出发,计算了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吸引力的分维数和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分析了其分形结构特征;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通过威尔逊模型、空间关联模型对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联系进行研究,计算了各城市的交通吸引... 从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角度出发,计算了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吸引力的分维数和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分析了其分形结构特征;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通过威尔逊模型、空间关联模型对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联系进行研究,计算了各城市的交通吸引强度、人口吸引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的全局Moran I指数、局部G*统计分析各城市的空间关联程度、发展趋势和空间要素在各城市的集聚特征。研究得出中原城市群目前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关联特征,对中原城市群进行内部资源整合、调整空间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空间关联 中原城市群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产业分工格局演变与功能定位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史雅娟 朱永彬 黄金川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4-91,共8页
基于分产业从业人员数据,从产业价值链角度对产业进行归类,利用改进的区位熵指数对中原城市群2005—2014年间的城市产业分工格局进行历史分析,提出各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吸纳就业能力逐渐增强,主要集中... 基于分产业从业人员数据,从产业价值链角度对产业进行归类,利用改进的区位熵指数对中原城市群2005—2014年间的城市产业分工格局进行历史分析,提出各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吸纳就业能力逐渐增强,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其他工业和其他服务业,而生产性服务业发育迟缓;中原城市群职能强度的区位熵值显著下降,反映城市群的产业发展趋同性增强,而专业化分工正在弱化;2014年,中原城市群的产业分工格局为:漯—济—焦—许—郑5市的制造业突出,平—新2市的分别是采矿业和建筑业等其他工业发展显著,郑—洛2市高级生产性服务业职能凸显,郑—洛—焦—汴4市的一般生产性服务业地位重要,洛—汴—许3市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其他服务业发展显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产业价值链 城市职能 分工格局 功能定位 中原城市群
原文传递
省域城市群深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2
14
作者 王发曾 闫卫阳 刘静玉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0-286,共7页
21世纪前半叶,各种空间尺度的城市群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省域城市群必然成为省(区)发展战略的主要牵引板块。一方面,省域城市群的深度整合迫切需要城市群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与支撑;另一方面,城市群整合理论需要通过城市... 21世纪前半叶,各种空间尺度的城市群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省域城市群必然成为省(区)发展战略的主要牵引板块。一方面,省域城市群的深度整合迫切需要城市群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与支撑;另一方面,城市群整合理论需要通过城市群建设实践进行提炼与升华,并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通过中原城市群初步整合,以及内聚和外联两个方面的进一步实践,探索了省域城市群整合理论的深化及其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具体来说,内聚以营造现代都市区,构建能够带动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外联以营造省域现代城镇体系,构建能够承载城市群健康发展的"区域支撑体系"。对中原城市群深度整合的研究,可为其他省域城市群的发展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整合理论 内聚 外联 中原城市群 中原经济区
下载PDF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原城市群空间演变分析 被引量:24
15
作者 魏石梅 潘竟虎 +1 位作者 张永年 张大弘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81,128,共12页
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992-2012年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影像,借助MATLAB、Arc GIS等软件,提取了城市群建成区的空间范围,在此基础上,选取重心偏离轨迹、扩展度指标,并结合中原城市群规划中确定的"一核四轴四区&qu... 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992-2012年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影像,借助MATLAB、Arc GIS等软件,提取了城市群建成区的空间范围,在此基础上,选取重心偏离轨迹、扩展度指标,并结合中原城市群规划中确定的"一核四轴四区"网络空间布局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聚散程度等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1992-2012年,中原城市群建成区面积持续增长,由823.12 km2增加至2916.87 km2,其中,2004-2008年间建成区的年扩张强度最大;(2)中原城市群1992-2012年建成区重心迁移轨迹基本上呈"先东北后东南"的发展态势,东南方向建成区扩张速率最快,且城市群内部城市建设用地逐渐趋向于均衡化分布;(3)中原城市群的城市扩展度在1992-2012年间经历了"先减后增再减"的过程,整体上呈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中原城市群的聚集度不断增大,且东部地区聚集度的增长速度最快。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和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建成区的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北部地区的分离度较大,且保持不断增大趋势。整体来看,中原城市群的连结度较小,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城市扩张 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 中原城市群
原文传递
中原城市群城市引力范围界定及演变格局 被引量:20
16
作者 刘梦丽 王伟 +3 位作者 刘静玉 梁留科 乔墩墩 安俞静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54,共6页
通过构建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2005,2010,2015年的综合实力分别进行测算与评定,运用基于扩展断裂点模型的加权Voronoi图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引力范围进行划分并展示了城市间引力界线的变化趋势... 通过构建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2005,2010,2015年的综合实力分别进行测算与评定,运用基于扩展断裂点模型的加权Voronoi图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引力范围进行划分并展示了城市间引力界线的变化趋势,揭示了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3个年份的城市引力范围时空演变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年份,综合实力较高的地区基本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中部和北部,东南部城市综合实力较弱,排名靠后,呈现出中北高、东南低两极化的发展规律;目前中原城市群城市引力范围格局中,郑州市的引力范围最大,其次是洛阳市、邯郸市,已经形成了以郑州为城市群核心的空间格局;3个年份,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影响范围演变格局总体较为稳定,局部地区空间吸引范围变化较为明显,中、北部城市发展态势良好,影响范围有向北扩大的趋势;城市引力范围与其综合实力不完全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点理论 加权Voronoi图 城市引力范围 演变格局 中原城市群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综合评价与分区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杨勇 任志远 樊新生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7-184,共8页
城市群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土地有序利用是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县区为基本单元,从土地资源自然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对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关联指数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空间格局分... 城市群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土地有序利用是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县区为基本单元,从土地资源自然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对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关联指数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空间格局分析,采用两者耦合研究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进行了类型区划分。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值具有较强的集中与分异特征,两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互斥性,社会经济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郑州市、洛阳市市辖区和邻近郊县,部分地级市的中心市区也相对较高,资源环境热点区域主要位于中原城市群的东北和西南,结合两者的空间耦合特征,将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划分为5个类型区,并对每一个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利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分区 综合评价 类型划分 中原城市群
原文传递
基于微博数据的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强度测度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开泳 邓羽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75-782,共8页
空间联系强度是城市群发展阶段、态势、功能定位的重要表征.在大数据背景下,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网络联系平台的广泛使用,人流在不同地区的空间移动能够得到较准确的统计和表达.在总结以往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 空间联系强度是城市群发展阶段、态势、功能定位的重要表征.在大数据背景下,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网络联系平台的广泛使用,人流在不同地区的空间移动能够得到较准确的统计和表达.在总结以往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微博数据判别城市之间空间联系强度的方法,弥补了由于缺乏城际通勤数据而导致的传统空间联系强度判别方法的不足.新方法可以较准确地判别城市群地区各个城市的空间联系强度与组织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数据 空间联系强度 中原城市群 辐射范围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从“核+圈+带”到“弓背+弓弦”发展对策的区域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孟祥林 《中国名城》 2013年第9期9-17,共9页
中原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济源、安阳、许昌、漯河、平顶山等九个城市,先前的文献中,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核+圈+带"的发展思路,但是这种思路不能很好地使豫北五城市进行组团发展。中原城市群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 中原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济源、安阳、许昌、漯河、平顶山等九个城市,先前的文献中,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核+圈+带"的发展思路,但是这种思路不能很好地使豫北五城市进行组团发展。中原城市群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但是这种文化资源在豫北、豫南、豫西等区域分布并不均衡。中原城市群依托文化资源,采取"弓背+弓弦"的发展对策,就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发展豫北城市组团,进而豫北的"郑州城市群"和豫南的"许—平—漯"城市群都能够得到强化,中原城市群于是可以得到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核+圈+带 弓背+弓弦 发展对策
下载PDF
基于PIL的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演进与态势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杨建涛 高建华 史雅娟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9-66,75,共9页
研究目的:从城市发展的人口就业、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的综合角度,测度中原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系统动态性与发展水平。研究方法:立足于PIL(人口—产业—土地)的城镇化三维分析框架,运用ROXY模型和TOPSIS模型定量分析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时... 研究目的:从城市发展的人口就业、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的综合角度,测度中原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系统动态性与发展水平。研究方法:立足于PIL(人口—产业—土地)的城镇化三维分析框架,运用ROXY模型和TOPSIS模型定量分析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时空演进轨迹,并探寻其协同发展的整体态势。研究结果:(1)1996年以来,中原城市群城市人口与第二产业发展呈现收敛—加速极化—加速收敛—加速极化的演进轨迹,城市建设用地则呈现出与城市人口、第二产业截然相反的时空演进过程,第三产业始终处于极化发展的空间状态;(2)郑州市作为中原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龙头城市地位凸显,但当前仍呈现一种"弱核牵引"状态;(3)第三产业更能代表城镇化发展的层次和水平。研究结论:以ROXY和TOPSIS模型对城镇化发展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多元系统建构与动态演进;不同要素在发展时序上的不匹配,客观上印证了城镇化发展的系统复杂性,也证明了PIL三维框架分析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城镇化 三维框架 中原城市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