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关穴配伍支沟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激活脑区的fMRI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邹燕齐 黄泳 +2 位作者 赖新生 唐纯志 杨君军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44-47,共4页
运用fMRI探讨外关穴配伍支沟穴皮部浅刺激和常规深度刺激激活脑功能区的特点。方法:8名健康志愿者先后进行外关穴配伍支沟穴皮部浅刺激和常规深度刺激,运用GE公司1.5T超导核磁共振系统完成脑部fMRI扫描,基于感兴趣区(ROI)观察局部脑区... 运用fMRI探讨外关穴配伍支沟穴皮部浅刺激和常规深度刺激激活脑功能区的特点。方法:8名健康志愿者先后进行外关穴配伍支沟穴皮部浅刺激和常规深度刺激,运用GE公司1.5T超导核磁共振系统完成脑部fMRI扫描,基于感兴趣区(ROI)观察局部脑区的功能变化,用统计学方法比较激活几率、激活点数和激活强度。结果:两种方法对左右不同脑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激活,统计表明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有趋势表明,皮部浅刺相对集中激活额叶,常规针刺相对集中激活枕叶、小脑和基底节区。结论:外关穴配伍支沟穴皮部浅刺激和常规深度刺激对脑功能区的激活没有显著差异,但二者有着作用倾向的不同。表明两种层次的针刺刺激产生的效应,与脑部整合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关穴 支沟穴 皮部浅刺激 常规深度刺激 fMRI/脑功能成像
下载PDF
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功能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比较 被引量:15
2
作者 黄泳 李小溪 +2 位作者 赖新生 邹燕齐 吴俊贤 《河北中医》 2009年第2期254-256,共3页
目的运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对不同脑功能区的激活异同。方法8例青年志愿者分别接受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的2次针刺刺激,并进行fMRI脑部扫描。统计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状态下脑部各感兴... 目的运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对不同脑功能区的激活异同。方法8例青年志愿者分别接受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的2次针刺刺激,并进行fMRI脑部扫描。统计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状态下脑部各感兴趣区(ROIs)的激活几率、激活点数和激活强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对左右不同脑区的激活几率、激活点数和激活强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趋势表明,常规针刺相对集中地激活对侧脑区,其激活点和强度都相对集中;皮部浅刺,左右两侧脑区均有激活,激活点较为分散,激活强度也相对较弱。结论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对不同脑部功能区激活没有显著差异,有趋势表明,常规针刺对脑区的激活更加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沟穴 磁共振成像 针刺疗法
下载PDF
针刺支沟穴对健康人脑内静息态fALFF时变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韩红艳 王柯柯 +3 位作者 王文献 张驰 胡逸聪 闫镔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08-515,共8页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针刺左侧支沟穴对健康被试者脑内低频振幅比率(f ALFF)在不同时间序列内的变化。方法对18名健康人左前臂支沟穴进行fMRI扫描,包括:第1次纯静息态扫描(R1)、针刺后留针期间静息态扫描(R2~R5...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针刺左侧支沟穴对健康被试者脑内低频振幅比率(f ALFF)在不同时间序列内的变化。方法对18名健康人左前臂支沟穴进行fMRI扫描,包括:第1次纯静息态扫描(R1)、针刺后留针期间静息态扫描(R2~R5)和拔针后静息态扫描(R6~R7),对采集数据进行f ALFF分析。结果 (1)双侧楔前叶f ALFF由针刺前负激活转变为正激活并延续至R6状态内(除R5状态内未见显著激活),且激活幅度及簇数值均较稳定;(2)额中回、额上回在针刺前正激活基础上增强,除R3状态内双侧均为正激活外,留针R2、R4、R5期间及拔针后R6状态内呈现左、右侧交替正激活效应;(3)顶下小叶由针刺前负激活转变为R2~R3状态内正激活,R4~R7状态未见显著变化;(4)小脑前、后叶在针刺后R2状态内和拔针后R6状态内出现正激活(R2:小脑后叶,R6:小脑前、后叶),针刺后R3和R5状态内则为负激活。结论该结果从脑能量代谢层面为临床针刺支沟穴治疗与楔前叶、额中回及额上回、顶下小叶等区域功能减弱、小脑前叶及小脑后叶功能亢进相关类疾病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并为临床留针期间的行针时间点和针刺后效应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沟 针刺 静息态 低频振幅比率 时变效应
原文传递
Differences in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llowing cutaneous and routine acupuncture at different acupoints 被引量:1
4
作者 Yangjia Lu Junxian Wu +4 位作者 Yanqi Zou Junqi Chen Baoci Shan Jiarong Chen Yong Hu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5期1169-1174,共6页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imuli at a single acupoint usin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The present study applied acupuncture at the Neiguan(PC 6),Waiguan(SJ 5),Zhigou(SJ 6) a...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imuli at a single acupoint usin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The present study applied acupuncture at the Neiguan(PC 6),Waiguan(SJ 5),Zhigou(SJ 6) and Yanglingquan(GB 34) acupoints in healthy volunteers.fMRI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activation of brain areas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types of acupuncture(cutaneous or routine acupuncture) at each acupoint.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activation in the regions of interest between cutaneous and routine acupuncture at the Neiguan,Waiguan,and Zhigou acupoints,but some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of acupuncture at the Yanglingquan acupoint.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tensity of induced activation between cutaneous and routine acupuncture at the Neiguan,Zhigou and Yanglingquan acupoints,but the activation intensity in the right cerebellum induced by routine acupuncture at the Waiguan acupoint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duced by cutaneous acupuncture.Results confirmed that cutaneous and routine acupuncture at the Neiguan,Waiguan,Zhigou and Yanglingquan acupoints activated different functional brain areas,and caused activation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 in som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utaneous acupuncture routine acupuncture Neiguan (P C6 Waiguan sj 5) zhigou sj 6 Yanglingquan (GB 34)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针刺支沟穴对健康人脑小脑后叶功能连接网络时变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韩红艳 段晓菡 +5 位作者 张驰 胡逸聪 王文献 王柯柯 高辉 闫镔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82-1685,1715,共5页
目的:基于fMRI技术研究针刺支沟穴对健康人脑内以小脑后叶为种子点功能连接网络脑区在针刺前后不同时间序列内的差异。方法:对18名健康受试者进行fMRI扫描,包括第1次纯静息态扫描(R1)、留针期间扫描(R2-R5)、拔针后扫描(R6-R7),R2-R7分... 目的:基于fMRI技术研究针刺支沟穴对健康人脑内以小脑后叶为种子点功能连接网络脑区在针刺前后不同时间序列内的差异。方法:对18名健康受试者进行fMRI扫描,包括第1次纯静息态扫描(R1)、留针期间扫描(R2-R5)、拔针后扫描(R6-R7),R2-R7分别与R1进行配对t检验得出各差异状态下以小脑后叶为种子点功能连接差异脑区。结果:与针刺前比较留针期间,R2内左侧中央后回、右侧额中回与小脑后叶功能连接显著增强,R3内右侧颞中回、缘上回、顶下小叶、距状回与小脑后叶功能连接显著减弱,右侧中央后回与小脑后叶功能连接显著增强,R4内右侧额中回与小脑后叶功能连接显著减弱,R5内右侧颞上回、扣带后回、额中回与小脑后叶功能连接显著减弱,与针刺前比较拔针后R6内右侧舌状回、扣带后回与小脑后叶功能连接显著减弱,R7内右侧额中回与小脑后叶功能连接显著减弱。结论:结合支沟穴临床功效、小脑后叶及各差异脑区功能,推测双侧中央后回、右侧额中回、颞中回、颞上回、顶下小叶及扣带后回等为针刺健康人左侧支沟穴后以小脑后叶为种子点功能连接网络的主要响应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沟穴 功能连接 小脑后叶 时变效应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针刺老年人支沟穴的中枢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徐莉娜 任翱翔 +2 位作者 李颖 赵华丽 韩力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8年第2期164-166,170,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老年人支沟穴的中枢响应特征,探讨其与支沟穴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作用有无相关性。方法本试验把17例健康右利手受试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针刺左支沟穴组,对照组针刺左内关穴组。采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的功能磁共振(f MRI... 目的观察针刺老年人支沟穴的中枢响应特征,探讨其与支沟穴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作用有无相关性。方法本试验把17例健康右利手受试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针刺左支沟穴组,对照组针刺左内关穴组。采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的功能磁共振(f MRI)成像技术,在分别针刺左支沟穴、左内关穴时进行大脑皮层区域扫描,同时与自身未针刺前的静息状态、同穴位贴皮电刺激状态进行对照。使用SPM8分析软件,根据一般线性模型方差分析(P<0.05,簇>50)得出相关激活区域。结果左支沟穴的对照序列中大脑皮层被激活:右侧前扣带回,两侧枕叶,两侧颞叶,两侧顶叶,辅助运动区,楔前叶。左支沟穴的针刺序列中大脑皮层被激活:前扣带回,两侧颞叶,右侧顶叶,左侧额上回。左支沟穴的针刺序列与对照序列相比,显著激活区域有:左侧颞叶,右侧额中回。左内关穴的对照序列中大脑皮层被激活:两侧颞叶,右侧顶叶,右侧楔前叶,右侧枕叶,岛叶。左内关穴的针刺序列中大脑皮层被激活:两侧颞叶,左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两侧顶叶,两侧枕叶。左内关穴的针刺序列与对照序列相比,显著激活区域有:两侧额中回,两侧额下回,右侧岛叶,右侧颞叶,右侧前额叶。结论针刺左支沟穴特异性激活左前扣带回,左额上回,左侧颞叶。这些区域和已知的功能性胃肠病的大脑响应区域具有一致性。支沟穴的便秘主治功能与大脑皮层的综合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支沟穴 老年性便秘 功能磁共振成像 边缘系统 前扣带回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支沟穴主治病症和配伍规律 被引量:4
7
作者 王镜宇 朱永政 +2 位作者 贾红玲 贾仰理 张永臣 《山东中医杂志》 2021年第3期227-234,259,共9页
在系统整理支沟穴(SJ6)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主治病症方面,以内科的脾胃系、肝胆系、气血津液病症居多,1949年10月前在外科的瘰疬、耳鼻喉科的喉瘖上具有独特优势,自1949年10月后对带状疱疹、肥胖症疗... 在系统整理支沟穴(SJ6)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主治病症方面,以内科的脾胃系、肝胆系、气血津液病症居多,1949年10月前在外科的瘰疬、耳鼻喉科的喉瘖上具有独特优势,自1949年10月后对带状疱疹、肥胖症疗效突出;优势配伍腧穴方面,1949年10月前多配伍五输穴、原穴,自1949年10月后以配伍募穴、下合穴居多,新增了配伍背俞穴,且加强了经穴与募穴、背俞穴的配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沟 腧穴 主治病症 配伍规律 数据挖掘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