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夫只在自己——王阳明“致良知”的功夫论解读
1
作者 程志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共11页
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以“功夫之病”为问题意识的,其展开和建构是一种功夫论的进路。具体来讲,他认为做功夫有诸多缺点、错误,诸如“己私之病”“外驰之病”“支离之病”“忘助之病”,而救治“功夫之病”的药方是“知行合一”。不过,... 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以“功夫之病”为问题意识的,其展开和建构是一种功夫论的进路。具体来讲,他认为做功夫有诸多缺点、错误,诸如“己私之病”“外驰之病”“支离之病”“忘助之病”,而救治“功夫之病”的药方是“知行合一”。不过,“知行合一”只是“权说”,不是“实说”。若“实说”,则乃“知行不分”,而“知行不分”的本体乃“良知”,故“实说”便是“致良知”。就“致良知”讲,针对诸种“功夫之病”,王阳明既讲了一般原则,又讲了四种针对“功夫之病”的具体对治功夫。在“致良知”功夫论说时,王阳明贯穿其中并凸显的是“功夫只在自己”的观念,而这一观念既赋予人以“主体性”,亦赋予人以“责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功夫论 主体性 责任性
下载PDF
王阳明的辞赋创作及其中“致良知”学形成的诗意栖居 被引量:2
2
作者 郝永 《贵州文史丛刊》 2018年第4期84-91,共8页
王阳明是哲学大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文学家。作为哲学家,他建立了"致良知"心学思想体系。作为文学家,他的辞赋创作有不菲的成就。但因文名为学名所掩,辞赋创作未为学界充分关注。从创作手法的赋家迹心看,他的辞赋创作有&qu... 王阳明是哲学大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文学家。作为哲学家,他建立了"致良知"心学思想体系。作为文学家,他的辞赋创作有不菲的成就。但因文名为学名所掩,辞赋创作未为学界充分关注。从创作手法的赋家迹心看,他的辞赋创作有"控引天地,苞括宇宙"的跨时空想象、"错综古今,总览人物"的溯古鉴今、"綦组锦绣,经纬宫商"的修辞等大赋家特征;从情志世界看,由径归《庄》仙经纠结于《庄》仙与儒圣,最后到《思归轩赋》的归于儒圣,可见他辞赋创作历程中的"致良知"学形成线索,是为他辞赋创作中"致良知"学形成的诗意栖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辞赋 致良知 诗意栖居
下载PDF
论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逻辑环节及其研究的方法论缺陷——以王门“四句教”为核心的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连良 陈琦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4,共10页
"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的教法。但此教法一经提出,便引发旧时代学者对这一思想的不同理解和诸多纷争。当代新儒家学者刘述先以"两行之理"为理论预设对"四句教"以及这些纷争予以阐释和裁定,并在此基础上将&... "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的教法。但此教法一经提出,便引发旧时代学者对这一思想的不同理解和诸多纷争。当代新儒家学者刘述先以"两行之理"为理论预设对"四句教"以及这些纷争予以阐释和裁定,并在此基础上将"四句教"定位为阳明思想的最后定见乃至宋明理学思想的总结。这样的定位是不合理的。因为阳明思想的最后定见和终极宗旨是"致良知"方法论原则思想,这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理解了这一点,不仅能为解决"四句教"问题之争以及评价刘述先的思想得失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把握阳明哲学乃至中国哲学的精神实质以及解决"合理的知识形态形而上学观念何以可能"的"哲学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四句教 逻辑定位 三位一体性 致良知
下载PDF
王守仁之白鹿洞书院石刻发微
4
作者 鹤成 久章 陈翀(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6-20,共5页
王守仁的《大学古本序》石刻,是以其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白鹿洞书院讲学会后之定稿刻石的。由此可以推断出,《古本大学》是王守仁构建其哲学思想的营盘,而且他是在改写《大学古本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他的"致良知"学说的。
关键词 王守仁 白鹿洞书院 《大学古本序》石刻 “致良知”学说
下载PDF
王阳明工夫论演进的内在线索
5
作者 傅锡洪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8,共8页
在王阳明工夫论的演变过程中,隐含着一条很少受到关注但却非常重要的线索,即重心由真切转向简易,再由简易转向真切。在以诚意指点学者,并且自身长期做诚意工夫,而工夫日益真切的基础上,阳明于1520年左右正式提出致良知宗旨,明确揭示出... 在王阳明工夫论的演变过程中,隐含着一条很少受到关注但却非常重要的线索,即重心由真切转向简易,再由简易转向真切。在以诚意指点学者,并且自身长期做诚意工夫,而工夫日益真切的基础上,阳明于1520年左右正式提出致良知宗旨,明确揭示出能指引和推动工夫的本体,工夫的简易性由此显豁无遗。这反映出他工夫论的重心已由真切转向简易。不过,诚意及其反映的工夫的真切性,在他以致良知为主的工夫论中仍具有重要地位。诚意是学者切实做简易工夫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对诚意的强调可以纠正学者出于工夫简易而不信良知或轻忽怠惰的倾向。在充分感受到良知内在动力和准则的基础上,阳明于去世前几年特别强调真切,并提出一体之仁和真诚恻怛等观点以解释良知,这表明他工夫论的重心已由简易转向真切。从理论上来说,简易与真切是互相蕴含的关系,他不同时期的工夫论,只是强调了这两者中的一者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工夫论 致良知 诚意 简易 真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