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蜀赵廷隐墓出土花冠舞俑与柘枝舞 被引量:12
1
作者 闫琰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3-101,128,共10页
成都后蜀赵廷隐墓出土的一对花冠伎乐女俑服饰特征与文献记载的柘枝舞伎相符,应为柘枝舞俑。通过对比柘枝舞俑服饰造型与昭武九姓、鲜卑和柔然的相关考古、文献材料,判断柘枝舞起源于柔然,后传至昭武九姓和鲜卑地区,唐中期传入中土并风... 成都后蜀赵廷隐墓出土的一对花冠伎乐女俑服饰特征与文献记载的柘枝舞伎相符,应为柘枝舞俑。通过对比柘枝舞俑服饰造型与昭武九姓、鲜卑和柔然的相关考古、文献材料,判断柘枝舞起源于柔然,后传至昭武九姓和鲜卑地区,唐中期传入中土并风靡全国。晚唐时期,柘枝舞传播至南方地区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屈柘枝。宋代柘枝舞逐步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蜀 赵廷隐墓 花冠女俑 柘枝舞
原文传递
唐代《柘枝大曲》形态解析——以唐代两篇诗赋为例
2
作者 刘莉 《中国音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28,共5页
大曲是歌、舞、乐综合的艺术形式。在大量描写柘枝舞的唐代诗词歌赋中,以沈亚之的《柘枝舞赋》和卢肇的《湖南观双柘枝舞赋》这两篇对柘枝大曲的描写最为详尽。虽是文学作品,但诗人以直观的语句、纪实的叙述,为世人呈现出了柘枝舞作为... 大曲是歌、舞、乐综合的艺术形式。在大量描写柘枝舞的唐代诗词歌赋中,以沈亚之的《柘枝舞赋》和卢肇的《湖南观双柘枝舞赋》这两篇对柘枝大曲的描写最为详尽。虽是文学作品,但诗人以直观的语句、纪实的叙述,为世人呈现出了柘枝舞作为大曲艺术独特的表演风貌。且二赋均为作者亲自观演后所记之实录,而非转述他人文字,在时效性和直观性上都是较为可靠的。因此,以这两篇诗赋为案例和论据,来分析唐代柘枝舞和柘枝大曲的结构形态,是具备一定可行性的。本文从唐代柘枝大曲的结构入手,通过对沈、卢二赋所作之个案解析,以求能初步还原唐代柘枝舞和柘枝大曲的表演形态以及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柘枝舞 柘枝大曲 柘枝舞赋
原文传递
两宋《柘枝舞》的赓续与流变
3
作者 岳俊丽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47,共7页
《柘枝舞》在两宋时期的表演形态计有五种,其中北宋《柘枝队》《莲花台》以及南宋两种《柘枝舞》皆为队舞,寇准所好《柘枝》大曲是唐大曲在北宋之遗响。位列小儿队之首的《柘枝队》,表演程式最为规范严整。东传高丽的《莲花台》,表演程... 《柘枝舞》在两宋时期的表演形态计有五种,其中北宋《柘枝队》《莲花台》以及南宋两种《柘枝舞》皆为队舞,寇准所好《柘枝》大曲是唐大曲在北宋之遗响。位列小儿队之首的《柘枝队》,表演程式最为规范严整。东传高丽的《莲花台》,表演程式已大为减省,表演形态仍存宋朝遗风。南宋两种《柘枝舞》“分作五方”的五方队形皆是小儿队表演队形之缩影。隆兴府的表演在借用《柘枝舞》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加入人物扮演与故事情节,已具有“以歌舞演故事”的戏剧特征。四种队舞的乐曲皆以宋人曲子词为主体,具有“联词体”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柘枝队》 《莲花台》 《柘枝舞》 《柘枝》大曲
原文传递
唐宋柘枝舞与高丽莲花台舞蹈比较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魏丽娇 《韶关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89-91,共3页
经比较分析,唐宋时期的柘枝舞和朝鲜高丽时期的莲花台舞蹈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关系甚密,从一个侧面 可以窥见中韩两国文化上的亲缘关系。
关键词 柘枝舞 莲花台舞蹈 中韩文化
下载PDF
唐代柘枝舞舞蹈形态流变探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任娜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6-74,共9页
柘枝舞的传入与演变,是唐代外来舞蹈华化中颇具典型特征的现象。从原生态柘枝舞到健舞再到软舞,柘枝舞在唐代经历了三种形态的嬗变。早期原生态柘枝舞呈现出一种豪迈有力、粗犷的动作风格;进入宫廷后,经过教坊专业乐人的创作成为颇具征... 柘枝舞的传入与演变,是唐代外来舞蹈华化中颇具典型特征的现象。从原生态柘枝舞到健舞再到软舞,柘枝舞在唐代经历了三种形态的嬗变。早期原生态柘枝舞呈现出一种豪迈有力、粗犷的动作风格;进入宫廷后,经过教坊专业乐人的创作成为颇具征伐意象的健舞《柘枝》;中唐后,受到南方本土文化与士人阶层审美的影响,舞蹈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其意象性大为增强。文章主要从舞蹈本体视角对柘枝舞的三种形态特点进行动态探析,寻找三者的关联与差异性,重点探究唐代柘枝舞其演变过程中呈现的动作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柘枝舞 《柘枝》 《屈柘枝》 舞蹈形态
原文传递
赵廷隐墓出土乐舞伎俑音乐文化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闫佳楠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65,共7页
成都后蜀赵廷隐墓出土的20余件乐舞伎彩绘陶俑,服饰华丽,造型精致生动,从乐器、舞蹈、戏剧等方面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四川地区的音乐文化。本文通过对比乐舞伎陶俑的乐器组合、服饰造型,结合唐宋时期相关音乐考古、文献材料,梳理了乐舞... 成都后蜀赵廷隐墓出土的20余件乐舞伎彩绘陶俑,服饰华丽,造型精致生动,从乐器、舞蹈、戏剧等方面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四川地区的音乐文化。本文通过对比乐舞伎陶俑的乐器组合、服饰造型,结合唐宋时期相关音乐考古、文献材料,梳理了乐舞伎彩绘陶俑的性质及历史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蜀 赵廷隐墓 乐舞伎俑 柘枝舞 弄参军戏
下载PDF
唐诗中的柘枝舞 被引量:3
7
作者 徐有富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107-109,共3页
柘枝舞来源于唐代西域石国,即今新疆塔什干地区.以唐诗为依据,说明柘枝舞在唐代的宫廷、官府以及上层社会的家庭普遍受到欢迎,并论述了柘枝舞演员的服饰与演出情况.
关键词 唐代 唐诗 舞蹈 柘枝舞 服饰
下载PDF
《柘枝舞》与吐蕃乐舞的关联考察 被引量:3
8
作者 兰凌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20年第4期82-87,共6页
关于《柘枝舞》的来历,学界主要有"石国""南蛮"及"拓跋"三说,至今仍无定论。文章试图以冯晖墓《柘枝舞》考古图像中的"竹竿子""卷檐虚帽"为线索,对《柘枝舞》东渐中原的中间环节做... 关于《柘枝舞》的来历,学界主要有"石国""南蛮"及"拓跋"三说,至今仍无定论。文章试图以冯晖墓《柘枝舞》考古图像中的"竹竿子""卷檐虚帽"为线索,对《柘枝舞》东渐中原的中间环节做出考察。《柘枝舞》在唐代杂糅了吐蕃乐舞的内容,以致面貌发生改变,这也是对其来历歧见纷纭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柘枝舞 冯晖墓 吐蕃乐舞
原文传递
故姬范阳卢氏墓志铭考释 被引量:2
9
作者 洪淑莹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5-88,共4页
故姬范阳卢氏墓志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唐代柘枝舞姬墓志。从基志文得知,在唐代乐舞伎社会地位低下,且去世后单独埋葬,不能与夫家合葬。这方墓志为我们探讨唐代姬妾的丧葬情况提供了新的案例。
关键词 唐代 墓志 柘枝舞 乐舞伎
原文传递
唐诗中的柘枝舞及其艺术流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邹淑琴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77,共5页
唐诗中描写柘枝舞的诗句有近百首之多,对这些诗作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尽可能地发现和还原柘枝舞的原貌,探究柘枝舞从西域传入中原后受到广泛喜爱的社会状况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柘枝舞的舞蹈艺术流变,探析中原与西域... 唐诗中描写柘枝舞的诗句有近百首之多,对这些诗作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尽可能地发现和还原柘枝舞的原貌,探究柘枝舞从西域传入中原后受到广泛喜爱的社会状况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柘枝舞的舞蹈艺术流变,探析中原与西域乐舞艺术的交融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柘枝舞 艺术流变
原文传递
嫁娶的争议——故宫博物院藏元代佚名《农村嫁女图》卷(《农村嫁娶图》卷)研究
11
作者 李晓璐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92-97,共6页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元代佚名《农村嫁女图》卷(《农村嫁娶图》卷)向来少为学者关注,然其内容、名称、段落划分均存在诸多疑问。笔者通过图像学分析,参考相关历史文献以及文学材料,对其进行解答并对图像来源进行追溯。认为此作应源自...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元代佚名《农村嫁女图》卷(《农村嫁娶图》卷)向来少为学者关注,然其内容、名称、段落划分均存在诸多疑问。笔者通过图像学分析,参考相关历史文献以及文学材料,对其进行解答并对图像来源进行追溯。认为此作应源自"嫁娶图"母题,源自唐时白居易的《朱陈村》一诗,表达出了一种世外桃源式的理想嫁娶模式或者社会模式,至迟五代时成为"嫁娶图"母题,并被历代画家所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嫁娶 瘤女 柘枝舞 图像 母题 朱陈
下载PDF
文学与考古双重视野中的“柘枝舞”
12
作者 海滨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134-139,共6页
从文学和考古双重视野出发,柘枝舞别具华丽、飘逸、妩媚甚至艳冶的风情之美。其华丽、飘逸、多姿多彩的风格是统一的体系,与文献记载中的"柘枝舞"、考古视野中的"柘枝舞"和唐代诗赋中所描绘的柘枝舞的风情之美相一... 从文学和考古双重视野出发,柘枝舞别具华丽、飘逸、妩媚甚至艳冶的风情之美。其华丽、飘逸、多姿多彩的风格是统一的体系,与文献记载中的"柘枝舞"、考古视野中的"柘枝舞"和唐代诗赋中所描绘的柘枝舞的风情之美相一致。柘枝舞的这种风流情韵和文人的好尚与柘枝舞人的专业化也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考古 柘枝舞 风情之美
下载PDF
韩国唐乐呈才《莲花台》与中国《柘枝舞》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沈淑庆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8年第4期27-37,45,共12页
《莲花台》自中国宋朝传入高丽,与《献仙桃》《寿延长》《五羊仙》《抛球乐》等一同流传至今,是历史最悠久的宫廷舞蹈(呈才)之一。根据《高丽史·乐志》的记载,"《莲花台》本出于拓跋魏",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莲花台》本... 《莲花台》自中国宋朝传入高丽,与《献仙桃》《寿延长》《五羊仙》《抛球乐》等一同流传至今,是历史最悠久的宫廷舞蹈(呈才)之一。根据《高丽史·乐志》的记载,"《莲花台》本出于拓跋魏",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莲花台》本为一种起源于《柘枝舞》的舞蹈,《柘枝舞》来自西域的石国,石国又名"柘枝"。《莲花台》是《柘枝舞》的异称,传自《柘枝舞》的一部分。正是高丽时期传入韩国的这些唐乐呈才反映了宋代乐舞的一部分特点,特别是《莲花台》和唐宋盛行的《柘枝舞》具有密切相关性。但是目前从舞蹈史层面对其进行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因此,本文首先将分析《柘枝舞》的几个起源传说,探究唐宋《柘枝舞》和高丽《莲花台》的历史相关关系。此外,还将围绕结构形式、服饰、音乐、《柘枝舞》的变迁过程等进行分析,重新审视唐乐呈才《莲花台》和中国《柘枝舞》的关系,进一步思考曾经往来密切的高丽和宋朝在乐舞上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乐呈才《莲花台》 中国《柘枝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