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闽地区下白垩统黑色泥岩沉积环境初探:微体古生物与有机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1
1
作者 谢小敏 胡文瑄 +3 位作者 曹剑 姚素平 边立曾 高玉巧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08-1116,共9页
在中国东南沿海浙闽地区的中生代火山岩分布区,广泛发育有中生代沉积岩系,关于这套沉积岩是否受到海水作用影响,目前还存在争论。通过对福建下白垩统坂头组(K1b)、浙江地区为寿昌组(K1s)和馆头组(K1g)地层进行系统观察及采样,并进行详... 在中国东南沿海浙闽地区的中生代火山岩分布区,广泛发育有中生代沉积岩系,关于这套沉积岩是否受到海水作用影响,目前还存在争论。通过对福建下白垩统坂头组(K1b)、浙江地区为寿昌组(K1s)和馆头组(K1g)地层进行系统观察及采样,并进行详细的古生物化石观察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发现该区沉积岩中除陆相高等植物之外,还见过渡相的线叶植物和海相红藻和褐藻化石;同时某些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亦显示其具有一定的海相沉积特征,如普遍存在较高的伽马蜡烷含量,伽马蜡烷/C30藿烷比值较低(0.11~0.18,平均值0.14),以及C30重排藿烷检出。因此,从古生物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来看,该区的确受到海侵作用影响,结合地质背景,推测海侵事件主要受古太平洋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闽地区 下白垩统 有机地球化学 海相化石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传统营造体系中的大木作工作图件系统:形式、特征与功能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玉瑜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4-109,共6页
以浙闽地区大木匠师在营造中所使用的工作图件为考察对象,从形式特征各异的图件的共性与特性来探讨工作图件系统的作用与功能,并指出工作图件系统鲜明的实寸标记特征是促使抽象的设计数据转化为可直接操作的工具和唯一的尺度标准,并使... 以浙闽地区大木匠师在营造中所使用的工作图件为考察对象,从形式特征各异的图件的共性与特性来探讨工作图件系统的作用与功能,并指出工作图件系统鲜明的实寸标记特征是促使抽象的设计数据转化为可直接操作的工具和唯一的尺度标准,并使大木匠师个人设计意图与团队营造效率及质量控制之间以最少的传递层级融为一体的有效方式,是传统大木匠师对传统营造体系中的榫卯构造、构架型式与营造一体化三大特征需求所做出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木匠师 工作图件 实寸标记 营造一体化 浙闽地区
原文传递
民族迁徙影响下的浙闽畲族服饰传承脉络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敬玉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5-120,共6页
为探讨畲族服饰在民族迁徙影响下呈现出的脉络性传承特征,首先针对浙闽地区畲族服饰的多样性外观将其归纳为5种典型分支样式,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收集后的比较分析,对图文资料进行复原制图,进而将畲族在浙闽地区的历史迁徙路线和这些样... 为探讨畲族服饰在民族迁徙影响下呈现出的脉络性传承特征,首先针对浙闽地区畲族服饰的多样性外观将其归纳为5种典型分支样式,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收集后的比较分析,对图文资料进行复原制图,进而将畲族在浙闽地区的历史迁徙路线和这些样式的分布特征进行对照,最终发现从服饰的形制外观到装饰的繁简变化畲族服饰都具有一定的脉络相承关系。结合畲族的迁徙历史来看,这种脉络相承关系与民族迁徙路径之间具有较为一致的对应性。综合民族特性和服饰发展状况分析认为,这种服饰传承脉络的主要成因是文化认同与民族归属感带来的同一性和民族迁移与民族融合带来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畲族服饰 民族迁徙 传承脉络 浙闽地区
下载PDF
浙闽前寒武纪基底地壳的形成和增长时代 被引量:7
4
作者 凌洪飞 沈渭洲 章邦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2-238,共7页
对浙闽地区变质岩Sm-Nd及锆石U-Pb年龄资料研究后认为,浙闽地区存在前寒武纪地壳基底,还可能存在晚太古代古陆核。基底地壳具有幕式增长的特点,经历了2400Ma(早元古代)、1800Ma(中无古代)和1400Ma(中元古代)三个主要的地壳增长时期。
关键词 同位素年龄 变质岩 浙闽地区 前寒武纪 基底地壳
下载PDF
浙闽地区早白垩世暗色岩系的孢粉组合与古气候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友祥 胡文瑄 胡广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0-601,共12页
通过定量分析浙闽地区三个典型剖面(浙江象山石浦、松阳枊城下湖源及福建武夷山崇安)的暗色岩系沉积期的孢粉化石,研究了早白垩纪浙闽地区的古气侯特征。研究表明,石浦地区孢粉中Pinuspollenites,Podocarpidites,Celtispollenites和Ulmu... 通过定量分析浙闽地区三个典型剖面(浙江象山石浦、松阳枊城下湖源及福建武夷山崇安)的暗色岩系沉积期的孢粉化石,研究了早白垩纪浙闽地区的古气侯特征。研究表明,石浦地区孢粉中Pinuspollenites,Podocarpidites,Celtispollenites和Ulmuspollenites含量最多,下湖源地区孢粉以Pinuspollenites,Gleicheiniiidites,Classopollis和Deltoidospora为主,崇安地区孢粉以Classopollis,Tracheid,Pinuspollenites和Podocarpidites为主。孢粉化石组合表明,石浦地区为亚热带潮湿气候,气候变化较小;下湖源地区为亚热带潮湿-半潮湿气候,并出现一次变热变干事件;崇安地区为亚热带半干旱气候,但发生过数次干旱与潮湿交替的气候波动。总体而言,早白垩纪研究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潮湿、干旱交替变化、自东而西越来越干旱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孢粉化石 古气候 暗色岩系 浙闽地区
下载PDF
1956~2012年浙闽登陆热带气旋降水精细化观测统计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坚红 姜云雁 +2 位作者 崔晓鹏 沈新勇 任福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32,共17页
选取我国东南沿海热带气旋登陆数目多、经济发达的浙江和福建两省,利用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结合热带气旋降水客观分离方法,对1956~2012年(共57年)浙、闽两省沿海登陆热带气旋降水开展客观分离,统计分析热带气旋登陆期... 选取我国东南沿海热带气旋登陆数目多、经济发达的浙江和福建两省,利用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结合热带气旋降水客观分离方法,对1956~2012年(共57年)浙、闽两省沿海登陆热带气旋降水开展客观分离,统计分析热带气旋登陆期间降水精细化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热带气旋平均路径在登陆前6小时至登陆后24小时呈西北行,累积降水具有明显非对称分布特征,与主要水汽辐合区相吻合,登陆后24小时至48小时的降水分布与鄱阳湖水体以及局地地形有密切联系;伴随登陆进程,降水分布呈现显著变化,登陆前,浙、闽两省降水较强;登陆后,降水范围向内陆扩展到浙、闽两省以外地区;登陆点聚类分析指出,所有类别的较强降水时段均位于登陆前12小时至登陆后6小时,但不同类别的降水分布和演变特征具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局地地形和热带气旋环流所处位置关系密切;小时强降水统计分析显示,伴随着登陆进程强降水频次分布逐渐变化和向内陆地区推进,高频次强降水主要出现在登陆前、后6小时的浙、闽两省沿海地区,且以两省交界附近地区最为集中,与该地区明显的高大地形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两省各台站由登陆热带气旋带来的小时降水极值差异较大,从10到143 mm均有分布,大部分极值在30至60 mm之间。其中,极值大于50 mm的站点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在浙、闽交界处较为集中,与小时强降水的频次分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降水分布特征 浙、闽两省 精细化观测 统计分析
下载PDF
浙闽中生代火山岩母岩浆性质及其分异机制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薛怀民 陶奎元 谢家莹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3年第1期1-9,共9页
浙闽地区中生代火山岩以酸性成分占绝对优势(流纹岩和英安岩占90%以上)。众多火山机构内侵出相的碎斑熔岩、先前喷出的火山岩和末期定位的中央侵人体“三相一体”的现象普遍发育,对一特定的火山机构,可以用中央侵入体的成分近似地代表... 浙闽地区中生代火山岩以酸性成分占绝对优势(流纹岩和英安岩占90%以上)。众多火山机构内侵出相的碎斑熔岩、先前喷出的火山岩和末期定位的中央侵人体“三相一体”的现象普遍发育,对一特定的火山机构,可以用中央侵入体的成分近似地代表母岩浆的成分。区内下火山岩系的母岩浆相当于石英闪长质,而上火山岩系的母岩浆则相当于流纹英安质(相对较酸性)。不同性质的母岩浆具有不同的分异演化方式,其中低硅质岩浆内的分异主要是通过以长石为主的矿物分离结品来实施的,而高硅质岩浆的分异则以对流分异和元素在液态下的扩散分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结晶 对流分异 火山岩 岩浆
下载PDF
银矿与莫霍面的关系——以浙闽和天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刘铁庚 张乾 +1 位作者 邵树勋 叶霖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2003年第4期56-61,共6页
银是我国的紧缺矿种,也是全世界最走俏的金属商品,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新的银矿床。陆相火山岩 次火山岩型银矿床是最重要的银矿工业类型,多产于大陆板块边缘陆相火山岩广泛分布地区。根据元素组合可将银矿床分为单银型、金银型、银铅... 银是我国的紧缺矿种,也是全世界最走俏的金属商品,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新的银矿床。陆相火山岩 次火山岩型银矿床是最重要的银矿工业类型,多产于大陆板块边缘陆相火山岩广泛分布地区。根据元素组合可将银矿床分为单银型、金银型、银铅锌型和铜银型等等。它们在空间分布上与莫霍面有一定关系。单银型矿床多产于莫霍面比较浅的地区,铜银型矿床一般分布在莫霍面相对比较深的地区,金银型矿床和银铅锌型矿床通常置于单银型 铜银型中间地区。金银型与银铅锌型相比,前者分布地区的莫霍面深度比后者可能相对浅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矿 莫霍面 浙闽地区 天山地区
下载PDF
乡土卵石景观界面设计
9
作者 季茜 郑家瑜 《设计艺术研究》 2018年第4期98-105,共8页
通过对浙闽两省的乡土卵石景观进行调研,旨在建立浙闽两省乡土卵石景观数据库。对浙闽两省调研资料进行存储及整合,研发乡土卵石景观交互设计系统,用界面与交互设计的理论方法将调研的样本资料进行直观的界面展示,构建可交互的乡土卵石... 通过对浙闽两省的乡土卵石景观进行调研,旨在建立浙闽两省乡土卵石景观数据库。对浙闽两省调研资料进行存储及整合,研发乡土卵石景观交互设计系统,用界面与交互设计的理论方法将调研的样本资料进行直观的界面展示,构建可交互的乡土卵石景观分析研究工具,使乡土卵石景观研究系统有利于传播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设计 交互系统 乡土卵石景观 浙闽两省
下载PDF
浙闽相邻区白垩纪上下火山岩系成因与壳幔作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段政 赵希林 +6 位作者 邢光福 杨祝良 余明刚 陈志洪 靳国栋 姜杨 李亚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9-338,共20页
浙闽相邻区广泛出露的白垩纪火山岩划分为上下火山岩系。下火山岩系为大面积展布的早白垩世早期长英质火山岩,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Pb等和LREE,无明显Eu异常,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等,εHf(t... 浙闽相邻区广泛出露的白垩纪火山岩划分为上下火山岩系。下火山岩系为大面积展布的早白垩世早期长英质火山岩,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Pb等和LREE,无明显Eu异常,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等,εHf(t)值较低(-20.43^-6.39),锆石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集中在1.8~2.2Ga之间。上火山岩系为局限于断陷盆地内的早白垩世晚期长英质火山岩,属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相对贫硅贫碱但同样富集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负Eu异常明显,εHf(t)值较高(-10.00^-4.51)。研究表明,上下火山岩系均表现出随时代变新ΣREE和LREE分异程度降低的趋势,均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主要为幔源岩浆底侵导致古元古代陆壳基底部分熔融形成的低Sr流纹岩类,但上火山岩系成岩过程中经历了更强烈的壳幔作用;例外的是下火山岩系西山头组上部熔岩,属东南沿海罕见的橄榄玄粗岩系列高Sr粗面英安岩,以富集Sr、Ti、Co、Ni和低的εHf(t)为特征,推断由幔源基性岩浆结晶分异形成。区域晚中生代火山岩的综合对比表明,东南沿海深部壳幔作用具有从中—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晚期逐渐增强、自南往北依次减弱的时空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研究 成因与壳幔作用 上下火山岩系 白垩纪 浙闽相邻区
下载PDF
浙闽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区划及治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钰娴 臧贵敏 +2 位作者 李海林 牛振华 穆兴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2-115,共4页
水土保持区划是科学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制定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依据,将在较长时间内有效地指导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土保持工作。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背景下,在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的统一指导下,完成了浙闽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三级区划分。在... 水土保持区划是科学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制定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依据,将在较长时间内有效地指导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土保持工作。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背景下,在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的统一指导下,完成了浙闽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三级区划分。在三级区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该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闽山地丘陵区 水土保持 三级区划分
下载PDF
浙闽沿岸潮余流的空间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林其良 黄大吉 宣基亮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36,共7页
利用非结构网格海洋环流模式(FVCOM),研究了浙闽沿岸潮余流的空间变化及其生成机制。结果表明,浙闽沿岸的潮余流具有明显的水平二维特征。根据潮余流的流速和方向,浙闽沿岸的潮余流可分为3个区域,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区域I、区域II和... 利用非结构网格海洋环流模式(FVCOM),研究了浙闽沿岸潮余流的空间变化及其生成机制。结果表明,浙闽沿岸的潮余流具有明显的水平二维特征。根据潮余流的流速和方向,浙闽沿岸的潮余流可分为3个区域,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区域I、区域II和区域III。区域I和区域III的潮余流较强,前者流速为0.6~2.5cm/s,方向沿等深线指向西南;后者流速为0.5~1.5cm/s,方向沿等深线指向东北。区域II的潮余流较弱,均小于0.6cm/s,方向自岸向海逆时针旋转,离岸较近区域方向指向西南,离岸较远区域方向指向东北。结合浙闽沿岸的潮余流和海底地形进行分析,发现潮余流与地形β效应(d/dx)(1/H)成正比,这与前人研究获得的海底地形对潮流的整流机制相符合,表明浙闽沿岸海域陡峭的海底地形对潮流有明显的整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潮余流 地形β效应 浙闽沿岸
下载PDF
闽浙木拱廊桥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侯志强 朱翠兰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33-37,共5页
近年来闽浙木拱廊桥研究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闽浙22处木拱廊桥共同"申遗"使木拱廊桥的开发和保护迎来一个新的契机。闽浙木拱廊桥可以基于遗产旅游视角开发成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产... 近年来闽浙木拱廊桥研究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闽浙22处木拱廊桥共同"申遗"使木拱廊桥的开发和保护迎来一个新的契机。闽浙木拱廊桥可以基于遗产旅游视角开发成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产品、节庆旅游产品等5类旅游产品。在廊桥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廊桥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注重旅游景观和产品体验性开发,形成良好的保护与开发机制,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加强遗产文化教育和宣传,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浙木拱廊桥 遗产旅游 产品开发
下载PDF
浙闽山区红豆树自然生长情况调查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国华 叶茂平 +2 位作者 吴孝元 王建隆 梅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7期113-114,117,共3页
2002-2019年对浙闽交界山区的26个县(市)186个村的红豆树开展了调查,跟踪了2562株60年以上树龄的红豆树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树龄为101~200年的红豆树最多,占总调查树的31.73%;主要分布于山坡下部和溪沟边,分别占总数的51.76%和36.96%;57.... 2002-2019年对浙闽交界山区的26个县(市)186个村的红豆树开展了调查,跟踪了2562株60年以上树龄的红豆树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树龄为101~200年的红豆树最多,占总调查树的31.73%;主要分布于山坡下部和溪沟边,分别占总数的51.76%和36.96%;57.77%的红豆树树势生长完好,呈现出健康生长状态;42.23%的红豆树表现出明显的损坏情况,主要表现在主干空腐、枝条折断等方面。同时系统跟踪了浙江省龙泉市红豆树的结果情况,发现平均结果周期约为4年。最后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浙闽山区红豆树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树 生长情况 调查 保护对策 浙闽山区
下载PDF
浙闽边界碱性交代作用与稀土矿成矿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世忠 周延 +5 位作者 邢光福 徐敏成 范飞鹏 隰弯弯 朱筱婷 郭维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5-425,共11页
霓长岩化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岩浆期后碱性交代作用,与稀土矿化有关。霓长岩化有关的超大型稀土矿床的代表有白云鄂博稀土矿和川西牦牛坪稀土矿,它们是我国第一大和第二大轻稀土矿。福建政和铁山交代岩是华东最大的碱性交代岩,位于浙闽... 霓长岩化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岩浆期后碱性交代作用,与稀土矿化有关。霓长岩化有关的超大型稀土矿床的代表有白云鄂博稀土矿和川西牦牛坪稀土矿,它们是我国第一大和第二大轻稀土矿。福建政和铁山交代岩是华东最大的碱性交代岩,位于浙闽交界政和—大埔断裂带东北侧,区域预计稀土氧化物(REO)远景资源量可达6 211万吨。在铁山碱性交代岩中分布大面积的霓长岩,与P、REE、Ti、Ga等元素矿化关系密切。区域划分出3条霓长岩带,长度达1~2.3 km,宽度数百米,发现和评价了40余条磷灰石矿体,并富集稀土。霓长岩由长石、辉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等矿物组成。霓长岩中钾长石有4种形态:(1)面状分布,与黑云母、角闪石等的碱交代产物共生;(2)浅色钾长石脉;(3)深色钾长石脉;(4)和黑榴石共生。辉石呈现3种形式:(1)分布在深色角砾岩中;(2)零星分布在钾长石中;(3)与角闪石密切共生。霓辉石在镜下环带明显,中部浅绿色(淡绿色)到边部墨绿色(深绿色),说明核部透辉石成分多,边部霓石含量高。霓长岩形成于燕山期第二次(157~156 Ma)岩浆活动期,与南侧铜盆庵钾长花岗岩侵入活动有关,该期热液富集稀土元素。与燕山期第三次(118~114 Ma)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作用进一步产生碱性交代,并形成了一系列多金属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闽边界 铁山碱性交代岩 霓长岩 稀土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