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维历史视野与“立体式”著史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其泰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4-101,共8页
司马迁继承了先秦史学的成就,并且加以大大发展。《史记》著史体系气魄宏伟,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相配合而成,承载了丰富生动的内容,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司马迁继承了先秦史学的成就,并且加以大大发展。《史记》著史体系气魄宏伟,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相配合而成,承载了丰富生动的内容,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从史家的历史观察力来分析,则是由以往单一的视角,发展为多维视角,构成了宏阔的视野。主要包括三项:时间维度;人物活动维度;典章制度和社会情状维度。运用"多维度历史视野"这一新概括,无疑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史记》何以被称为著史的"极则"。探讨这一课题还具有突出的当下价值,能更加恰当地评价《史记》历史编纂成就对20世纪史家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史学精华 司马迁 多维历史视野 章学诚 改革历史编纂的方向 白寿彝 “立体式著史”
下载PDF
从来前贤畏后生——重评章学诚对戴震的批评 被引量:3
2
作者 吴根友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27,共8页
章学诚对戴震的批评可以从三个方面看,一是章学诚在伦理观方面持比较保守的态度,无法理解戴震对程朱学术的批评;二是章学诚在历史哲学方面持动态的发展观,从道的历时性角度揭示了道的开放性,从这一角度出发,批评戴震的"道在六经&qu... 章学诚对戴震的批评可以从三个方面看,一是章学诚在伦理观方面持比较保守的态度,无法理解戴震对程朱学术的批评;二是章学诚在历史哲学方面持动态的发展观,从道的历时性角度揭示了道的开放性,从这一角度出发,批评戴震的"道在六经"的观点,有其学术的合理性;三是章学诚在地方志编纂方面批评戴震的地方志思想。因为二人的地方志观念不同,各有所是,故对此应作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戴震 伦理观 道论 地方志
下载PDF
“发现”章学诚与经史学的异轨分途——以张尔田、内藤湖南的交往为线索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景耀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8-108,共11页
张尔田与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以章学诚为纽带,成为惺惺相惜的学术知音,旗帜鲜明地倡扬章学。作为彼时中日学界名望颇重的学者,他们有关章氏之学与中国经史传统的看法,构成一种潜在的跨文化对话关系,为讨论章氏之学的越境受容与思想学术的... 张尔田与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以章学诚为纽带,成为惺惺相惜的学术知音,旗帜鲜明地倡扬章学。作为彼时中日学界名望颇重的学者,他们有关章氏之学与中国经史传统的看法,构成一种潜在的跨文化对话关系,为讨论章氏之学的越境受容与思想学术的古今之变留下了空间。就思想理路而言,他们有关章氏之学的理解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对中国经史传统的认知亦存在新旧之别。张尔田立足于中国传统学术脉络,持一种内生性的视角,对“六经皆史料”与“目光皆骛于外”的学风持鲜明的批判态度。内藤湖南怀揣现代学术意识,以“史料”论“六经皆史”,以对象化的、认识论的思维方式从外部打量、摆置中国学术,构成辨伪疑古风尚的先声。内藤的做法事实上是一种具有新型方法意识的“支那学”的体现,潜在地蕴含着“帝国”的视角,在中国现代学术建立的过程中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张尔田 内藤湖南 六经皆史 现代史学
原文传递
“六经皆史”说的理学渊源及其意蕴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雄伟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0-95,127,共7页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只有诉诸理学的语境才能获得完全的理解。程朱理学在道器的层面区分了形上之经学与形下之史学,内在地割裂了经、史的关系,最终导致理学末流空谈心性的学术流弊。从史学史上看,理学自发端以来所倡导的&qu...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只有诉诸理学的语境才能获得完全的理解。程朱理学在道器的层面区分了形上之经学与形下之史学,内在地割裂了经、史的关系,最终导致理学末流空谈心性的学术流弊。从史学史上看,理学自发端以来所倡导的"经以载道"及"经本史末"不仅没有影响史学的发展,反而促成了史学的理学化转型。史学的理学化不仅在史学实践方面形成了宋代史著别具一格的理学特色,而且还在史学理论方面衍生出明代王世贞的"《六经》,史之言理者也"以及清人章学诚的"六经皆史"。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通过对"六经皆先王之政典"的系统阐释,打破了理学家"经以载道"的观念,开启了以史明道的新路向。通过追踪经、史关系自理学以来的演变过程,本文最终厘清了章学诚"六经皆史"的理学渊源及其真实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六经 史学 章学诚
下载PDF
游国恩先生的文学史观及其对早期文学史的建构——兼论20世纪上半期文学史观的演变 被引量:1
5
作者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1-82,共12页
游国恩在20世纪的文学史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位置。20世纪上半期的文学史观大体可分为传统文道派的广义文学观与辞章派的狭义文学观,以及源于新文学派的纯文学观这样三大类型。游国恩的文学史观有一个从六朝派的文学观向折中于上述各种广... 游国恩在20世纪的文学史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位置。20世纪上半期的文学史观大体可分为传统文道派的广义文学观与辞章派的狭义文学观,以及源于新文学派的纯文学观这样三大类型。游国恩的文学史观有一个从六朝派的文学观向折中于上述各种广狭义文学观的发展过程。其间章学诚的观点对其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游氏根据章氏著作、辞章两分之说来确立文学史的对象。其最早对先秦文学的叙述,仍然采取早期诸家上古三代的叙述框架。文章也对林传甲《中国文学史》的以治化与辞章来梳理中国文学史的学术贡献做了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国恩 文学史观 先秦文学 章学诚 林传甲
原文传递
章学诚与乾嘉考据学的内在转向
6
作者 周建刚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6-20,共5页
清代考据学发展到了乾嘉时期,过于偏重对经典作客观实证的研究,而缺乏对其思想意义的关怀,与清初的经世学风相比,考据学形式下的经学实为一套知识体系而非价值体系。乾嘉学者中的一些精英人物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也对考据学作了程度不... 清代考据学发展到了乾嘉时期,过于偏重对经典作客观实证的研究,而缺乏对其思想意义的关怀,与清初的经世学风相比,考据学形式下的经学实为一套知识体系而非价值体系。乾嘉学者中的一些精英人物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也对考据学作了程度不同的自我批判。而章学诚对考据学的批判与这些人基本相类,甚至在学术路向上与汪中、凌廷堪等考据大家也有趋近之处。这反映出,清代中期的考据学自身在发生着某种内在转向,章学诚对考据学的批评与这一"转向"遥相呼应,他的思想是清代考据学思想的"综合"和"会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考据学 性灵 风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