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式中采用新型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5月~2011年5月由同一主刀医师采用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连续完成的8...[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式中采用新型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5月~2011年5月由同一主刀医师采用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连续完成的84例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先后依次分为三组(A、B、C),每组28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VAS评分、术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植骨融合等指标,分析各组间手术效果的差异。[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19.8个月(13~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术前各组患者之间在年龄、性别、神经功能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A组(67.1±4.6)min,B组(56.2±4.7)min,C组(52.5±3.8)min。术中出血量A组(33.8±5.2)ml,B组(25.2±4.3)ml,C组(24.5±3.9)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A组(4.4±1.5)d,B组(3.6±1.7)d,C组(3.2±1.4)d。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经方差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手术时间:F=2.842,P=0.042;术中出血量:F=2.056,P=0.039;术后平均住院时间:F=3.163,P=0.044),两两比较:A组与B组、C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而B组和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期间共有11例(13.1%)患者出现吞咽困难表现,其中A组6例,B组3例,C组2例。通过保守治疗后均在3个月内缓解。随访期间所有病例无脑脊液漏、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移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ACDF术式中采用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效果良好,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对有经验的脊柱外科医生,经过30例左右手术可达到熟练和稳定程度。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对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2009年6月至2013年8月我科收治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05例患者进...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对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2009年6月至2013年8月我科收治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0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研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年骨密度的变化及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术后1年无骨化患者57例,1级骨化患者31例,2级骨化患者17例,未发现相邻节段3级骨化。术前正常骨量患者24例未见明显骨化,10例可见1级骨化,1例2级骨化;低骨量患者中,未见明显骨化患者21例,相邻节段1级骨化患者11例,2级骨化患者8例;骨质疏松患者中,未见明显骨化患者12例,相邻节段1级骨化患者10例,2级骨化患者8例。组间分布进行秩和检验,组间分布不相同(P<0.05);等相关性检验r=0.266,P=0.006。术后1年正常骨量患者21例未见明显骨化,7例可见1级相邻节段骨化,2例2级骨化;低骨量患者中,未见明显骨化患者25例,相邻节段1级骨化患者14例,2级骨化患者5例;骨质疏松患者中,未见明显骨化患者11例,相邻节段1级骨化患者10例,2级骨化患者10例。组间分布进行秩和检验,组间分布不相同(P<0.05);相关性检验r=0.299,P=0.002。骨密度值数值变化等级方面,无相邻节段异位骨化患者中降低12例,无变化30例,升高15例;相邻节段1级骨化患者中,降低17例,无变化12例,升高15例;相邻节段2级骨化患者中,降低13例,无变化3例,升高1例;组间分布不相同(P<0.05);等级资料相关性检验r=-0.447,P=0.000。骨质疏松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骨密度数值变化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术前和术后骨量异常有可能导致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升高,并加重相邻节段骨化的严重程度;术�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分析颈前路减压Zero-P融合固定术后吞咽困难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1年1月~2016年12月行颈前路减压Zero-P融合固定术且至少1年以上的115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6例,女49例。采用电话或门诊随访的方式,以Bazaz评分系统评估术后3d吞咽困难程度,根据是否存在术后吞咽困难将所有患者分为吞咽困难组(轻、中、重度吞咽困难患者)和无吞咽困难组,分析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术后软组织厚度与术前软组织厚度的差值)、术后O-C2角度、术后C2-7角度、手术最高节段、手术节段数等因素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相关性,并重点探讨术后C2-7角度这一因素。两组间定量变量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定性变量差异进行卡方检验。为排除混杂因素影响,将单因素分析中P<0.2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汇总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验证术后C2-7角度与吞咽困难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吞咽困难组18例,男11例,女7例;无吞咽困难组97例,男55例,女4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后O-C2角度、术后C2-7角度及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BMI、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最高节段、手术节段数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中P<0.2的因素包括年龄、BMI、术中出血量、术后O-C2角度、术后C2-7角度及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将单因素分析中P<0.2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C2-7角度及椎前软组织肿胀与术后发生吞咽困难呈显著相关(P<0.05),年龄、BMI、术中出血量和术后O-C2角度与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吞咽困难组术后C2-7角
文摘[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式中采用新型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5月~2011年5月由同一主刀医师采用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连续完成的84例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先后依次分为三组(A、B、C),每组28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VAS评分、术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植骨融合等指标,分析各组间手术效果的差异。[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19.8个月(13~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术前各组患者之间在年龄、性别、神经功能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A组(67.1±4.6)min,B组(56.2±4.7)min,C组(52.5±3.8)min。术中出血量A组(33.8±5.2)ml,B组(25.2±4.3)ml,C组(24.5±3.9)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A组(4.4±1.5)d,B组(3.6±1.7)d,C组(3.2±1.4)d。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经方差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手术时间:F=2.842,P=0.042;术中出血量:F=2.056,P=0.039;术后平均住院时间:F=3.163,P=0.044),两两比较:A组与B组、C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而B组和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期间共有11例(13.1%)患者出现吞咽困难表现,其中A组6例,B组3例,C组2例。通过保守治疗后均在3个月内缓解。随访期间所有病例无脑脊液漏、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移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ACDF术式中采用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效果良好,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对有经验的脊柱外科医生,经过30例左右手术可达到熟练和稳定程度。
文摘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对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2009年6月至2013年8月我科收治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0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研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年骨密度的变化及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术后1年无骨化患者57例,1级骨化患者31例,2级骨化患者17例,未发现相邻节段3级骨化。术前正常骨量患者24例未见明显骨化,10例可见1级骨化,1例2级骨化;低骨量患者中,未见明显骨化患者21例,相邻节段1级骨化患者11例,2级骨化患者8例;骨质疏松患者中,未见明显骨化患者12例,相邻节段1级骨化患者10例,2级骨化患者8例。组间分布进行秩和检验,组间分布不相同(P<0.05);等相关性检验r=0.266,P=0.006。术后1年正常骨量患者21例未见明显骨化,7例可见1级相邻节段骨化,2例2级骨化;低骨量患者中,未见明显骨化患者25例,相邻节段1级骨化患者14例,2级骨化患者5例;骨质疏松患者中,未见明显骨化患者11例,相邻节段1级骨化患者10例,2级骨化患者10例。组间分布进行秩和检验,组间分布不相同(P<0.05);相关性检验r=0.299,P=0.002。骨密度值数值变化等级方面,无相邻节段异位骨化患者中降低12例,无变化30例,升高15例;相邻节段1级骨化患者中,降低17例,无变化12例,升高15例;相邻节段2级骨化患者中,降低13例,无变化3例,升高1例;组间分布不相同(P<0.05);等级资料相关性检验r=-0.447,P=0.000。骨质疏松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骨密度数值变化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术前和术后骨量异常有可能导致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升高,并加重相邻节段骨化的严重程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