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9年8月16日诸城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参量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刁秀广 郭飞燕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1-195,共15页
利用青岛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9年8月16日发生在山东省诸城市的一次长寿命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级单体风暴发生在东北冷涡和地面中尺度... 利用青岛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9年8月16日发生在山东省诸城市的一次长寿命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级单体风暴发生在东北冷涡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共同作用背景之下,对流有效位能偏低,但风垂直切变非常强,这种配置有利于超级单体风暴的形成与维持。诸城超级单体风暴持续3 h左右并伴有深厚持久的中气旋,旺盛阶段最强反射率因子、基于单体的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强中心高度和单体顶部高度平均分别为74.1 dBz、67.9 kg/m^(2)、6.3 km和11.3 km。对偏振特征分析表明,风暴低层60 dBz以上回波区对应偏小的差分反射率(Z_(dr))、小的相关系数(CC)和大的差分相移率(K_(dp)),湿(或干)冰雹和液态雨滴共存。此外,低层入流缺口附近有明显Z_(dr)弧存在。风暴中层强上升气流区内有明显的有界弱回波区,其顶部达到7 km左右。有界弱回波区内相关系数较小,其周围有明显的Z_(dr)环和CC环,Z_(dr)环顶部达到−10℃层高度。0℃层高度之上存在深厚的Z_(dr)柱和K_(dp)柱,顶部都达到−20℃层高度,Z_(dr)柱位于有界弱回波区东侧,K_(dp)柱位于西侧。−10—−20℃层,Z_(dr)柱对应强的水平极化反射率因子(35—60 dBz)和小的差分相移率,表明含有少数偏大的液态或湿冰粒子,而K_(dp)柱对应更强的水平极化反射率因子(55—72 dBz)和小的差分反射率,表明含有一定数量的小的液态或(和)湿冰粒子及大的冰雹粒子。风暴低层强反射率核后侧径向上如果出现显著差分反射率负值区,可作为特大冰雹(直径≥50 mm)的识别依据;如果对应异常大的差分相移率,表明含有浓度较高的雨滴和包有水膜的冰雹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 双偏振参量 Z_(dr) K_(dp)
下载PDF
双偏振雷达偏振参量产品在宁波的初步释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云 沃伟峰 方艳莹 《浙江气象》 2021年第2期38-44,共7页
介绍了S波段双偏振雷达偏振参量差分反射率Z_(DR)、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和相关系数CC等产品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利用宁波市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对两次不同系统降水过程的雷达探测资料进行释用。研究表明:差分反射率Z_(DR)可以识别降水... 介绍了S波段双偏振雷达偏振参量差分反射率Z_(DR)、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和相关系数CC等产品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利用宁波市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对两次不同系统降水过程的雷达探测资料进行释用。研究表明:差分反射率Z_(DR)可以识别降水粒子的相态和尺寸,也可以识别上升气流;相关系数CC可以识别粒子相态的均一性,在实际应用中结合ZH、Z_(DR)可较好地判断降水物的具体形态,特别是可对冰雹进行识别和预警,同时也可清晰地识别融化层;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在强降水过程中能较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可以识别湿冰雹,但是在ZH<40 dBZ时,对降水强度的区分效果不明显。常规参量和偏振参量产品需互相参照,才能更好地体现双偏振雷达的真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 双偏振雷达 Z_(dr) K_(DP) CC
下载PDF
广州极端降水微物理特征的双偏振雷达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冯嘉宝 张羽 +1 位作者 田聪聪 傅佩玲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8-284,共7页
利用2017年广州S波段双偏振雷达和地面自动站小时雨量资料,对比分析了广州极端降水(雨强≥50 mm·h^(-1))与强降水(雨强为20~50 mm·h^(-1))的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极端降水的20 dBZ和30 dBZ回波发展高度与强降水都差异较小,... 利用2017年广州S波段双偏振雷达和地面自动站小时雨量资料,对比分析了广州极端降水(雨强≥50 mm·h^(-1))与强降水(雨强为20~50 mm·h^(-1))的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极端降水的20 dBZ和30 dBZ回波发展高度与强降水都差异较小,说明广州地区的降水强度与对流发展高度关系不大。在低层,极端降水平均回波更强,雨滴粒径更大,结合Z H-Z DR的分布表明广州地区降水具有海洋性对流特征。与强降水对比,0℃层以下极端降水的Z H、Z DR、K DP值都明显更大,尤其在4~5 km都快速增长,说明广州地区极端降水的发展关键在4~5 km高度,并在下落过程中继续增长,因此造成极端降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双偏振雷达 反射率因子 差分反射率因子
下载PDF
基于对流风暴结构的双偏振雷达Z_(DR)柱识别及应用研究
4
作者 潘佳文 徐鸣一 +4 位作者 吴举秀 吴伟杰 郑秀云 彭婕 韩颂雨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43-957,共15页
双偏振雷达观测到的垂直伸展至环境0℃层之上的柱状差分反射率因子增强区(即Z_(DR)≥1 dB),被称为Z_(DR)柱。Z_(DR)柱可以提供对流风暴上升气流的位置和强度信息,是分析对流风暴演变的有力工具。为了实现对Z_(DR)柱的自动识别并提供用... 双偏振雷达观测到的垂直伸展至环境0℃层之上的柱状差分反射率因子增强区(即Z_(DR)≥1 dB),被称为Z_(DR)柱。Z_(DR)柱可以提供对流风暴上升气流的位置和强度信息,是分析对流风暴演变的有力工具。为了实现对Z_(DR)柱的自动识别并提供用于对流风暴预警的诊断信息,基于对流风暴的三维形态特征,使用厦门双偏振雷达观测数据设计了Z_(DR)柱识别算法,并提取Z_(DR)柱形态参数。结合地面观测资料,探索Z_(DR)柱形态参数在对流风暴定量化分析领域的应用。研究表明:(1)强风暴和非强风暴在Z_(DR)柱形态参数上存在统计学上的明显差异,这为预报员据此判别两类对流风暴提供了参考依据。当Z_(DR)柱深度达到1500 m后,至少有60%的雷达体扫个数与强风暴相关。Z_(DR)柱体积、质心高度和最大Z_(DR)值的阈值达到20 m3、500 m和3 dB时,这一比例分别达到70%、70%和50%。(2)Z_(DR)柱的演变可较好地指示对流风暴的发展过程,其形态参数的极值早于强对流天气现象出现。在连续性强对流天气过程中,Z_(DR)柱的再度发展预示着对流风暴的再次增强。(3)Z_(DR)柱对于风暴的合并与分裂过程具有预示性。在风暴合并(分裂)过程中伴有Z_(DR)柱合并(分裂)的现象,其中有57%(69%)的过程Z_(DR)柱提前于对流风暴发生合并(分裂)。(4)Z_(DR)柱的位置与对流风暴的后续传播方向存在相关,可为改善对流风暴移动路径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Z_(dr) 识别算法 对流风暴
下载PDF
PROPAGATION EFFECTS AND APPLICATION OF PHASE INFORMATION FOR C-BAND DUAL-POLARIZATION RADAR 被引量:1
5
作者 苏德斌 徐宝祥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97年第3期338-351,共14页
As a study on exploiting and popularizing the advanced dual-polarization weather radar technique in China,the physical mechanism for the propagation effect of the radar wave is discussed by using the widely adapted ex... As a study on exploiting and popularizing the advanced dual-polarization weather radar technique in China,the physical mechanism for the propagation effect of the radar wave is discussed by using the widely adapted extended boundary condition method,and some theoretic results are provided for improving rain measurement accuracy.Furthermore,phase information, another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quantity of microwave,is considered for tapping the potentialities of the new meteorological radar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polarization radar propagation effects differential reflectivity factor Z_(dr) differential phase shift Φ_(DP)
原文传递
STUDY ON RAINFALL MEASUREMENT AND RAINDROP SPECTRA WITH THE DIFFERENTIAL REFLECTIVITY Z_(DR)TECHNIQUE OF A DUAL LINEAR POLARIZATION RADAR
6
作者 张鸿发 张义军 +1 位作者 郄秀书 徐宝祥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99年第1期115-128,共14页
In this paper,it is shown that the differential reflectivity Z_(DR) is related to drop size distribution(DSD)and the spectral shape variation of different truncated diameters.Z_(DR) is a sensitive function to variatio... In this paper,it is shown that the differential reflectivity Z_(DR) is related to drop size distribution(DSD)and the spectral shape variation of different truncated diameters.Z_(DR) is a sensitive function to variation of DSD of the spectra.The effects of shape variation of DSD on rainfall can be deduced with a(Z_H,Z_(DR))dual-parameter technique,which is effective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rainfall measurement and is of the priority of identifying large particles of hydrometeors(especially hailstone)from the rain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ferential reflectivity Z_(dr) drop size distribution(DSD) dual-parameter measurement technique accuracy of rain measurement polarization radar
原文传递
Tilt梯度及其水平导数提取重磁源边界位置 被引量:52
7
作者 王想 李桐林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3期625-630,共6页
 探讨了用于探测异常源边界和形状的Tilt梯度及其水平导数的方法及其性质.通过模型试算,论证了Tilt梯度及其水平导数的有效性,并从理论上给予了证明.Tilt梯度及其水平导数的方法及其性质可广泛用于区域重磁异常的构造解释之中.
关键词 Tilt梯度 Tilt梯度的水平导数 重磁源边界位置提取 地质体模型 传统梯度方法
下载PDF
偏振雷达观测强对流雹暴云 被引量:33
8
作者 张鸿发 郄秀书 +1 位作者 王致君 张义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8-48,共11页
根据偏振雷达原理,用C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观测得到4例强对流雹暴演变过程的水平反射率Z_H(dBZ)和差分反射率Z_(DR)(dB)垂直剖面RHI定量回波资料,分析了这些雹云不同演变阶段的回波参量和偏振特性的关系,说明... 根据偏振雷达原理,用C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观测得到4例强对流雹暴演变过程的水平反射率Z_H(dBZ)和差分反射率Z_(DR)(dB)垂直剖面RHI定量回波资料,分析了这些雹云不同演变阶段的回波参量和偏振特性的关系,说明Z_H、Z_(DR)双参量对判别降雹有着明显优势,用雨滴谱的Z_H-Z_(DR)分布边界关系对这些雹云回波进行判别降雹分析,给出我国用偏振雷达观测和识别冰雹的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雹暴 偏振特性 Z_(dr)回波 识别降雹
下载PDF
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冰雹识别初步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苏德斌 马建立 +1 位作者 张蔷 吕达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28-1232,共5页
利用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2009年4—10月观测的不同降雨类型的资料,统计出下雨天Z_H—Z_(DR)的分布特征,给出了Z_H-Z_DR分布的分段函数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定义了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冰雹识别参量H_DR,H_DR>0表示... 利用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2009年4—10月观测的不同降雨类型的资料,统计出下雨天Z_H—Z_(DR)的分布特征,给出了Z_H-Z_DR分布的分段函数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定义了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冰雹识别参量H_DR,H_DR>0表示有冰雹,H_DR<0表示无冰雹,并指出电磁波的衰减会影响H_DR识别冰雹的结果。根据实际降雹情况和识别效果对比,结果表明H_DR大于零的区域与地面降雹情况基本对应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偏振雷达 冰雹识别 水平偏振反射率因子Z_H 差分反射率Z_(dr)
下载PDF
二次长寿命超级单体风暴参数与Z_(DR)柱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刁秀广 杨传凤 +1 位作者 张骞 吕庆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80-589,共10页
基于济南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探空和地面实况资料,对两次长寿命超级单体的风暴参数及Z_(DR)柱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具有强的热力不稳定,中等强度以上垂直风切变和对流有效位能,利于高组织性的风暴... 基于济南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探空和地面实况资料,对两次长寿命超级单体的风暴参数及Z_(DR)柱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具有强的热力不稳定,中等强度以上垂直风切变和对流有效位能,利于高组织性的风暴产生与维持。两次超级单体风暴历时超过4 h,≥60 dBZ反射率因子维持时间都超过3 h,最大反射率因子(DBZM)平均值65.8 dBZ,同时都具有较大的基于单体的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两次强风暴移动方向基本一致,但移动速度差别明显,导致移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500 hPa引导气流的风速差异明显。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柱表现为环境0℃层高度以上的Z_(DR)大值区,位于风暴的强上升气流区内,表明风暴强上升气流区内存在直径偏大的扁状雨滴或少许水平定向的湿冰粒子,Z_(DR)柱对应的相关系数偏低,主要是混合相态粒子的存在所导致。Z_(DR)柱出现之后风暴快速发展,Z_(DR)柱消失后风暴逐渐减弱,Z_(DR)柱的出现可作为冰雹预警的指标之一。Z_(DR)柱的出现表明风暴内部上升气流的强度增强、高度增高,预示着风暴会迅速发展。Z_(DR)柱的消失说明风暴内部强上升气流的强度减弱、高度迅速降低,预示着风暴质心将要降低,风暴强度将要减弱。两次风暴Z_(DR)柱顶部高度有明显差别,但与0℃层高度的差值没有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 上升气流 Z_(dr)柱 差异性
下载PDF
不同相态的模式雹块对5.6cm雷达波散射及衰减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黎平 徐宝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6-33,共8页
为了用双线偏振雷达识别降水粒子相态的需要,本文用研究不均匀物体散射特性的扩展边界条件法计算了不同相态下扁椭球、锥状模式雹块的后向散射截面、衰减截面及吸收截面,得到了这些模式雹块的Z_(DR),Z_H值及对5.6cm波长雷达波的衰减特点... 为了用双线偏振雷达识别降水粒子相态的需要,本文用研究不均匀物体散射特性的扩展边界条件法计算了不同相态下扁椭球、锥状模式雹块的后向散射截面、衰减截面及吸收截面,得到了这些模式雹块的Z_(DR),Z_H值及对5.6cm波长雷达波的衰减特点,为实际观测冰雹的存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雹块 观测 雷达波 不同相态
下载PDF
两次极端强降水风暴双偏振参量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飞燕 刁秀广 +3 位作者 褚颖佳 李欣 陆雪 张少博 《干旱气象》 2023年第1期103-113,122,共12页
基于济南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D)探测资料,并结合区域自动气象站以及常规观测资料,对2020年8月5日和6日山东两次极端强降水风暴环境条件进行对比分析,并重点分析莘县王庄集和兖州大安风暴的双偏振参量特征。结果表明:... 基于济南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D)探测资料,并结合区域自动气象站以及常规观测资料,对2020年8月5日和6日山东两次极端强降水风暴环境条件进行对比分析,并重点分析莘县王庄集和兖州大安风暴的双偏振参量特征。结果表明:两次极端强降水天气均具有较高的K指数和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湿层厚,垂直风切变中等偏弱,但6日强降水低层垂直风切变和相对风暴螺旋度明显偏强。风暴气流结构有明显差异:王庄集和大安风暴分别表现为倾斜上升和气旋性旋转气流结构,前者风暴顶辐散强而后者较弱,从而导致前者风暴顶高度及差分相移率(K_(DP))柱高度较高。不同高度微物理结构有差异:-10℃层高度之上,两者以固态粒子为主,而王庄集风暴含有更加深厚、丰富的霰粒子,-20~-10℃层还有一定浓度较小的液态粒子;-10℃层高度以下,两者以浓度较高的液态粒子为主,而王庄集风暴含有一定数量的冰相粒子。风暴低层测站周围差分反射率(Z_(DR))、K_(DP)和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大致相当,Z_(DR)适中,粒子大小适中,K_(DP)和CC较大,风暴降水主体液态雨滴浓度较高,含水量丰富,从而产生高强度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短时强降水 双偏振参量特征 气流结构 Z_(dr)柱 K_(DP)柱
下载PDF
两次森林火灾的双偏振雷达探测特征分析
13
作者 朱君鉴 苏添记 +2 位作者 龚佃利 张持岸 孙剑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3期14-22,共9页
通过对2020年3月17日山东烟台、4月23日山东青岛发生的两次森林火灾的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森林火灾燃烧产生的灰烬上升到空中,随环境风向下风方飘散,形成烟羽,烟羽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在20 dBZ左右,火灾点上空很小范... 通过对2020年3月17日山东烟台、4月23日山东青岛发生的两次森林火灾的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森林火灾燃烧产生的灰烬上升到空中,随环境风向下风方飘散,形成烟羽,烟羽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在20 dBZ左右,火灾点上空很小范围最大值达36 dBZ。(2)两次山火的灰烬飘浮物随环境风向下游扩散的最远距离分别是65 km和94 km,最高上升高度分别达3.7 km和4.8 km。(3)追踪烟羽的前沿可以估算相应高度上环境风的速度;两次火灾都发生在晴天,环境风速不大,除了烟羽边缘位置速度谱宽值较大外,其余部分速度谱宽都很小,大部分为1~2 m·s^(-1)。(4)相关系数(C_(c))、差分反射率(Z_(DR))和差分相移(ΦDP)探测到的范围与雷达反射率因子的演变形态和面积接近,同样随烟羽的扩散而逐渐增大;C_(c)值非常小,大多数区域小于0.9,少数距离库库元的C_(c)值低于0.5;火灾点上空的Z_(DR)值有相对较小的区域,为2~3 dB,而火灾点下风方,大部分Z_(DR)值都很大,大多超过5 dB。(5)两次森林火灾的双偏振探测特征表明,产生回波的反射物主要是干草、松针等燃烧后的灰烬形成的水平尺度较大的非球形粒子反射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火烟羽 双偏振雷达 相关系数(C_(c)) 差分反射率(Z_(dr)) 探测特征
下载PDF
一次强冰雹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参量特征分析
14
作者 李芳 刁秀广 魏鸣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9,共15页
利用济南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章丘探空和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灾情调查,对2021年7月9日发生在济南章丘的一次特大冰雹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和微物理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涡天气背景下,强的垂直风切变和强的对流... 利用济南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章丘探空和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灾情调查,对2021年7月9日发生在济南章丘的一次特大冰雹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和微物理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涡天气背景下,强的垂直风切变和强的对流有效位能,利于超级单体的形成与维持。阵风锋是风暴触发机制,也是风暴长时间维持机制。初始风暴由阵风锋触发,经过合并发展产生超级单体。成熟阶段,风暴西侧与阵风锋交汇区域不断激发新生单体,并与主体合并,风暴长时间维持。风暴顶强辐散是中气旋长时间维持和风暴顶高度较高的关键因子之一。特大冰雹阶段风暴底层右后有明显的入流缺口,其前侧有差分反射率(Z_(DR))弧,表现为少量大的液态粒子或小的湿冰粒子,入流缺口左侧强反射率因子区对应小的Z_(DR)和小的相关系数,为冰雹降落区。垂直结构上,强上升气流区一侧存在深厚的有界弱回波区,0℃层高度之下分布有Z_(DR)环,有界弱回波区内及上方存在Z_(DR)柱,且高度较高,含有少许偏大的液态或融化的小的冰相粒子。较高的Z_(DR)柱表明风暴内上升气流强盛且高度较高,利于风暴的发展与维持以及冰雹粒子的湿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 强冰雹 差分反射率(Z_(dr))柱 差分相移率(K_(DP))柱
下载PDF
南岭地区一次高架雷暴冰雹过程双偏振特征分析
15
作者 袁韬 唐明晖 +3 位作者 陈伟 冯盼盼 杨湘婧 汤宇 《暴雨灾害》 2024年第3期332-341,共10页
2023年3月22—23日南岭地区郴州发生了一次高架雷暴冰雹过程,降雹范围广、冰雹直径达20 mm,在高架对流中鲜见。为增强对此类冰雹过程的预报预警能力,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SA波段双偏振雷达产品,对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双偏振雷达回波... 2023年3月22—23日南岭地区郴州发生了一次高架雷暴冰雹过程,降雹范围广、冰雹直径达20 mm,在高架对流中鲜见。为增强对此类冰雹过程的预报预警能力,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SA波段双偏振雷达产品,对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双偏振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发生在地面锋线北侧冷区内,属于典型的高架雷暴,降雹落区位于地面锋面北侧140 km处,20 mm直径大冰雹由超级单体风暴造成。(2)导致郴州南部出现大冰雹的风暴可分为初生、发展跃增、降雹、减弱消亡阶段。风暴发展跃增阶段的强回波中心迅速增高且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跃增,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柱伸至0℃层以上4~5 km,上升气流强劲,有利于冰雹发展;降雹阶段强回波中心迅速降低,弱回波区(WER)消失,Z_(DR)柱高度明显下降,下降融化的冰雹表现为Z_(DR)和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向着地面方向逐渐增大,K_(DP)足位置与降雹落区对应较好。(3)大冰雹的三体散射(TBSS)特征表现为根部Z_(DR)值较大,随着径向距离增加,Z_(DR)值迅速减小,相关系数(CC)明显偏低;大冰雹的旁瓣回波特征表现为低Z_(DR)、低CC,以上双偏振特征为大冰雹预警的关键关注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双偏振雷达 南岭 三体散射 Z_(dr)柱
下载PDF
一次孤立单体雹暴过程“ZDR柱”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沈雨 周筠珺 +2 位作者 邹书平 杨哲 曾勇 《气象科技》 2023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为了研究孤立单体内“Z_(DR)柱”(差分反射率因子柱)的演变特征,利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数据,结合地面观测资料与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5月8日的一次孤立单体降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孤立单体发展阶段,“Z_(DR)柱”跃增,跃增后0℃层... 为了研究孤立单体内“Z_(DR)柱”(差分反射率因子柱)的演变特征,利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数据,结合地面观测资料与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5月8日的一次孤立单体降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孤立单体发展阶段,“Z_(DR)柱”跃增,跃增后0℃层以上过冷水数量与高密度霰数量骤增,变化率分别为26.7库/min与11.8库/min。成熟阶段,“Z_(DR)柱”深度延展至接近-20℃层,单体内微物理反应加剧,冰雹数量骤增,生成速率为105.8库/min。“Z_(DR)柱”转化面积为210库的“Z_(DR)洞”(差分反射率因子洞)(Z_(DR)<1),可以指示地面降雹位置。(2)降雹发生在“Z_(DR)柱”崩塌后,固体降水物的拖拽作用使得“Z_(DR)柱”高度降至-10℃层以下。小雹下落至0℃层以下时融化,表层形成水膜,导致降雹时近地面出现Z_(DR)大值区。(3)孤立单体内微物理过程与热动力过程相互作用,促进了“Z_(DR)柱”的生成发展。本文针对一次孤立单体雹暴过程不同阶段“Z_(DR)柱”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相对应的雹暴模型,对当地冰雹的预警及防治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Z_(dr)柱 粒子识别算法 微物理 热动力
下载PDF
一次强降水风暴回波合并前后双偏振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秀韶 刁秀广 +1 位作者 韩永清 李芳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10-419,共10页
基于济南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卫星、探空和地面实况资料,对2020年8月6日发生在山东曲阜一带的强降水风暴合并前后双偏振参量特征和微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云带之间产生多次合并,合并后风暴加强发展,产生... 基于济南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卫星、探空和地面实况资料,对2020年8月6日发生在山东曲阜一带的强降水风暴合并前后双偏振参量特征和微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云带之间产生多次合并,合并后风暴加强发展,产生较大的分钟降水量和累计降水量。(2)新生单体最典型的双偏振特征是具有大的Z_(DR)和CC,以少许液态粒子为主;新生单体迅速发展过程中上升气流强度明显加强,出现明显的K_(DP)柱和Z_(DR)柱,液态粒子浓度明显增大并出现偏大的液态粒子。(3)合并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风暴顶高、强回波区顶高和K_(DP)柱明显增高,-10℃层高度以下,特别是在风暴底层K_(DP)值明显增大。(4)合并之后风暴发展最典型的微物理特征是,-10℃层高度之下液态雨滴粒子浓度迅速增大,-10℃层高度之上冰晶或霰粒子层的厚度明显增大。发展旺盛的风暴中、低层有丰富的液态水,风暴高层含有丰富的冰相粒子,从而导致风暴产生高强度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波合并 Z_(dr)柱 K_(DP)柱 微物理特征
下载PDF
基于双偏振雷达资料的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分析
18
作者 李芳 刁秀广 +1 位作者 夏凡 赵京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38-847,共10页
基于山东济宁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探空和地面实况资料,对2021年6月14日发生在山东单县一带的强降水超级单体双偏振参量特征和微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整层湿度较大,CAPE较强,0℃层高度较高,利于强降水产... 基于山东济宁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探空和地面实况资料,对2021年6月14日发生在山东单县一带的强降水超级单体双偏振参量特征和微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整层湿度较大,CAPE较强,0℃层高度较高,利于强降水产生,0~6 km具有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利于超级单体风暴产生与维持。单县超级单体风暴旺盛阶段强度在60~65 dBZ,强中心高度基本位于0℃层高度之下,质心偏低。K_(DP)柱的高度与宽度明显大于ZDR柱,强盛宽阔的上升气流将一定浓度、小的液态粒子带至较高高度并持续较长时间。风暴低层左侧一直存在K_(DP)大值区,同时也存在3°/km以上的K_(DP)高值区,液态粒子浓度较高,最大分钟降水量维持在3 mm以上。风暴低层右侧有明显的入流缺口,有明显的ZDR弧,表现为偏大的液态粒子。环境0℃层高度以上较厚的厚度内含有丰富的液态粒子和冰相粒子,丰富的冰相粒子下降到0℃层高度之下出现明显融化,在低层强切变的“筛选”作用下,风暴右侧入流与下沉气流结合区以大的液态粒子为主,浓度小,降水强度较弱。风暴左侧低层为高浓度液态粒子,从而产生高强度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 强降水 特征分析 Z_(dr)柱 K_(DP)柱
下载PDF
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参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秀韶 李芳 刁秀广 《气象科技》 2022年第6期830-841,共12页
利用青岛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探空及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20年8月3日发生在山东高密的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强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低层强垂直风切变、高空强辐散及高湿是强降水风暴... 利用青岛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探空及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20年8月3日发生在山东高密的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强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低层强垂直风切变、高空强辐散及高湿是强降水风暴发展维持的关键环境因素。(2)风暴低层存在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弧和差分相移率KDP高值区,Z_(DR)弧与入流缺口一侧反射率因子梯度高值区相匹配,对应偏小的KDP和相关系数,以少量大粒子为主;KDP高值区为强降雨区,对应小于3 dB的Z_(DR)和大的相关系数,以高浓度、大小适中的液态粒子为主。(3)有界弱回波区BWER外围存在Z_(DR)环,对应偏小的KDP,而BWER上方存在深厚宽阔的Z_(DR)柱和KDP柱,KDP柱高于Z_(DR)柱的高度,气旋性旋转上升气流区内中层以下分布有少量大的粒子,而中层之上分布有较高浓度的大粒子。(4)-20℃层高度之下含有丰富的液态粒子,-20℃层高度之上含有丰富的霰粒子和冰晶粒子,是高密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典型的微物理垂直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超级单体 双偏振 Z_(dr)柱 KDP柱
下载PDF
双偏振雷达K_(DP)足及Z_(DR)弧的自动识别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管理 戴建华 +3 位作者 袁招洪 陶岚 尹春光 邹兰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8-591,共14页
差分反射率(Z_(DR))弧表示超级单体风暴中前侧入流区域弧状的Z_(DR)大值区,差分相移率(K_(DP))足则表示风暴核心顺切变方向K_(DP)大值区。超级单体风暴中的Z_(DR)弧及Z_(DR)弧-K_(DP)足分离特征已被证实为风暴中粒子“分选机制”的重要... 差分反射率(Z_(DR))弧表示超级单体风暴中前侧入流区域弧状的Z_(DR)大值区,差分相移率(K_(DP))足则表示风暴核心顺切变方向K_(DP)大值区。超级单体风暴中的Z_(DR)弧及Z_(DR)弧-K_(DP)足分离特征已被证实为风暴中粒子“分选机制”的重要示踪因子,并且Z_(DR)弧和K_(DP)足质心连线和分离角与低层入流和风暴相对螺旋度相关较好。为快速识别K_(DP)足及Z_(DR)弧并提取Z_(DR)弧-K_(DP)足分离特征,运用其指示意义提升极端大风和冰雹的预报能力。基于经典概念模型和机器学习方法,利用华东地区S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进行了K_(DP)足和Z_(DR)弧的自动识别算法设计,并计算了Z_(DR)弧-K_(DP)足质心距离和分离角。而后针对华东地区4次超级单体风暴过程,结合地面自动观测资料验证了K_(DP)足及Z_(DR)弧识别结果及定量化计算效果。结果显示:设计的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出超级单体风暴中的K_(DP)足和Z_(DR)弧,Z_(DR)弧-K_(DP)足质心距离和分离角的变化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极端大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_(dr)弧 K_(DP)足 质心距离 分离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