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里湾》隐性文本的意义阐释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卫东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3-89,共7页
《三里湾》是一个充满紧张关系的复合文本:其显性文本是作家赵树理按照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需要而定制的,隐性文本则是作者下意识的产物,而非其创作的本意。这是造成小说在意蕴上分裂症候的深层原因。而这一症候也提示了诸多"十七年... 《三里湾》是一个充满紧张关系的复合文本:其显性文本是作家赵树理按照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需要而定制的,隐性文本则是作者下意识的产物,而非其创作的本意。这是造成小说在意蕴上分裂症候的深层原因。而这一症候也提示了诸多"十七年"宏大叙事文本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意义阐释 “十七年” 赵树理 小说 宏大叙事 作家 症候 分裂症 隐性
原文传递
试论赵树理的“知识分子”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席扬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16,108,共8页
对于赵树理这样一个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重要贡献的作家 ,只有把他置于“知识分子”文化范畴中才能显示其特殊意义。他的“社会角色”身份游弋于“启蒙者”与“实践者”之间 ,“情感角色”、“权力角色”则在“知识分子性”的自觉强化... 对于赵树理这样一个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重要贡献的作家 ,只有把他置于“知识分子”文化范畴中才能显示其特殊意义。他的“社会角色”身份游弋于“启蒙者”与“实践者”之间 ,“情感角色”、“权力角色”则在“知识分子性”的自觉强化过程中被定位。在当代复杂多变的文化语境里 ,他的“角色焦虑”,一直以困惑、痛苦的方式呈现着。他的创作体现为对“知识分子性”的完整性的坚韧卫护和摆脱痛苦、冲出困惑的不懈挣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文学研究 《小二黑结婚》 情感角色 权力角色 角色定位 角色焦虑 赵树理 知识分子 角色 社会角色 文化
下载PDF
赵树理“知识分子”身份的自我辨识、时代建构与文化寻思
3
作者 单文 宋宇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3期122-126,共5页
赵树理自称为“知识分子”,但是对于赵树理知识分子身份的解读一直存在争议。赵树理在文学作品中坚守“文摊”追求与“旗帜化”书写,坚持通俗化写作,为大众发声。在工作实践中秉持农民立场与批判者姿态,勇于讲真话,敢于做实事。中西结... 赵树理自称为“知识分子”,但是对于赵树理知识分子身份的解读一直存在争议。赵树理在文学作品中坚守“文摊”追求与“旗帜化”书写,坚持通俗化写作,为大众发声。在工作实践中秉持农民立场与批判者姿态,勇于讲真话,敢于做实事。中西结合的文化习养与非文学实践使赵树理既秉承着士大夫的家国意识与民本思想,又传承着五四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理想与批判精神,赵树理的知识分子身份是士大夫的内核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碰撞交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知识分子 文学创作
下载PDF
理与情的变奏及其困境:论赵树理小说中的伦理叙事
4
作者 刘志峰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8-54,共7页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婆婆与儿媳的关系问题、传统宗族社会与现代“新社会”之间伦理秩序的调整问题构成了赵树理小说伦理叙事的三个层面。赵树理的叙事试图弥合“理”与“情”、政治公义与民间伦理道德之间的裂隙,尝试建构一种“合...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婆婆与儿媳的关系问题、传统宗族社会与现代“新社会”之间伦理秩序的调整问题构成了赵树理小说伦理叙事的三个层面。赵树理的叙事试图弥合“理”与“情”、政治公义与民间伦理道德之间的裂隙,尝试建构一种“合情合理”的新型乡村伦理秩序。以“理”节“情”的叙事思维,暗示着赵树理在农民情感与干部立场之间的徘徊姿态,这使得他的“问题小说”本身易为“问题”所缠绕,限制了他对更具深度的“问题”的思考与探索。随着“理”与“情”的矛盾日渐凸显,赵树理小说内在的叙事困境也不断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伦理叙事 理与情 问题小说
下载PDF
论赵树理小说《李家庄的变迁》的空间叙事
5
作者 兰宏君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86-91,共6页
赵树理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以空间叙事为媒介,将个人成长、乡土秩序重建、社会转型串联起来,使三者与革命历程发生主体性对话,展现山西乡土世界寻求新生的动力与革命理想的吻合。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表达了作为知识分子强烈的家园重建渴... 赵树理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以空间叙事为媒介,将个人成长、乡土秩序重建、社会转型串联起来,使三者与革命历程发生主体性对话,展现山西乡土世界寻求新生的动力与革命理想的吻合。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表达了作为知识分子强烈的家园重建渴望,并非单纯的政策图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历史叙事 空间理论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 乡土文学
下载PDF
1943:三个人的“通俗世界” 被引量:5
6
作者 朱伟华 张挺玺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5期84-88,共5页
1943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具有"潮头"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赵树理、徐訏、张爱玲分别凭借自己的作品走向时代的风头浪尖,在解放区、国统区和沦陷区分别引领了通俗文学的潮流。本文拟从三人不同的"生态位"来探索各... 1943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具有"潮头"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赵树理、徐訏、张爱玲分别凭借自己的作品走向时代的风头浪尖,在解放区、国统区和沦陷区分别引领了通俗文学的潮流。本文拟从三人不同的"生态位"来探索各自的"通俗世界",并试图在三人"不同而并立"中探寻"三流合谋"通俗文学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徐訏 张爱玲 生态位 通俗文学
下载PDF
地域文化对赵树理文风形成的影响——赵树理文风形成原因探析之一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育达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4期114-117,共4页
赵树理的文风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的特征和意义。宗教迷信、民间传说、戏曲艺术、文学传统四个方面的地域文化 。
关键词 赵树理 文风 地域文化
下载PDF
时代需求对赵树理文风形成的影响——赵树理文风形成原因探析之三 被引量:3
8
作者 王育达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9期114-116,共3页
时代需求为赵树理文学主张和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肥沃的土壤。抗日战争大环境、积极投身抗战宣传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对赵树理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 ,说明了时代需求是赵树理文风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赵树理 时代需求 文风 影响
下载PDF
赵树理的乌托邦化乡村内部叙事与竹内好的判断——以《三里湾》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旭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0-95,共6页
在共和国七十年文学体系中,赵树理文学有着独特价值,是与启蒙派相异的文学系统,其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优良因素。赵树理对中国乡村有着前瞻性的思考,完成了对启蒙话语的超越,形成了“乡村进化”式的文学乌托邦,在叙事上的重要表... 在共和国七十年文学体系中,赵树理文学有着独特价值,是与启蒙派相异的文学系统,其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优良因素。赵树理对中国乡村有着前瞻性的思考,完成了对启蒙话语的超越,形成了“乡村进化”式的文学乌托邦,在叙事上的重要表现为独一无二的乡村内部叙事视点的确立,达到了竹内好所说的对现代文学及古典文学的双重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竹内好 乡村进化 超现代性 内部视点
下载PDF
赵树理:被“展览”的经典 被引量:5
10
作者 和磊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4年第3期75-86,共12页
赵树理在中国文学经典化过程中的尴尬与遭遇,是一个我们所无法忽视的复杂现象,它既与中国文艺大众化运动密切相关,又牵涉到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农民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甚至也牵涉到赵树理本身的气质与个性问题。“展览... 赵树理在中国文学经典化过程中的尴尬与遭遇,是一个我们所无法忽视的复杂现象,它既与中国文艺大众化运动密切相关,又牵涉到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农民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甚至也牵涉到赵树理本身的气质与个性问题。“展览”这一词语几尽表达了赵树理在经典化中进进出出的境遇,甚至我们可以说,赵树理正是一个被“展览”的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大众文化 现代文学 艺术风格 政治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曹乃谦小说的民间叙事探微
11
作者 杨培源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7-61,共5页
曹乃谦与赵树理小说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二人均以社会底层的农民生活为创作内容,但在讲述农村和农民的故事时,选择了不同的叙述方式。赵树理小说的叙述在结构上以单线为主,采用非聚焦的视角和第三人称,传递具有权威性的作者型叙述声音;... 曹乃谦与赵树理小说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二人均以社会底层的农民生活为创作内容,但在讲述农村和农民的故事时,选择了不同的叙述方式。赵树理小说的叙述在结构上以单线为主,采用非聚焦的视角和第三人称,传递具有权威性的作者型叙述声音;曹乃谦小说的叙述在结构上以复线为主,使用外聚焦的视角,通过第一人称,表达出强烈个人意识的个人型叙述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乃谦 赵树理 民间叙事 山西文学
下载PDF
乡村召唤与现实政治需要之间的两难——论赵树理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的创作困境 被引量:3
12
作者 范家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79-83,共5页
被树为“赵树理方向”以后的赵树理面临着更多的矛盾和冲突,写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邪不压正》受到简单化的粗暴批评,而写于50年代初的《三里湾》则在时代的政治任务与他本人的乡村观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缝隙。这种深层矛盾终于通过他的... 被树为“赵树理方向”以后的赵树理面临着更多的矛盾和冲突,写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邪不压正》受到简单化的粗暴批评,而写于50年代初的《三里湾》则在时代的政治任务与他本人的乡村观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缝隙。这种深层矛盾终于通过他的一封私人通信作了较为直接的披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文艺规范 政治
下载PDF
略谈《小二黑结婚》的喜剧艺术
13
作者 宋惠娟 《长治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3-58,共6页
作为赵树理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根据真实的悲剧故事改编,是赵树理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赵树理受民间通俗文化影响的喜剧艺术。《小二黑结婚》中的喜剧形象主要是三仙姑和二诸葛,作者通过设置喜... 作为赵树理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根据真实的悲剧故事改编,是赵树理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赵树理受民间通俗文化影响的喜剧艺术。《小二黑结婚》中的喜剧形象主要是三仙姑和二诸葛,作者通过设置喜剧情境对这两个人物身上的封建思想进行了揭露和嘲笑,并使他们最终从落后转变为进步,体现了作者改造农民思想的美好愿望。三仙姑和二诸葛的形象在中西喜剧形象序列中具有独特性,他们既是被嘲讽的对象,又是要改造的正面形象,是特殊时期的独特的喜剧形象。作品在让人发笑的同时也透露了喜剧人物背后的“悲”,人物的喜剧性塑造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乐感文化特质,而“喜中含悲”“悲喜互藏”的风格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二黑结婚 赵树理 喜剧艺术
下载PDF
幽默的延续与转化——论贺友直对《小二黑结婚》的连环画改编
14
作者 刘静怡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49-55,共7页
赵树理创作的《小二黑结婚》是一部歌颂青年男女反抗封建家长、追求婚姻自由的小说,它以欢乐的幽默为基调,深受读者的喜爱。在对《小二黑结婚》的连环画改编中,贺友直首先通过删减枝蔓、重组情节、采用通俗化语言讲述故事等形式进行脚... 赵树理创作的《小二黑结婚》是一部歌颂青年男女反抗封建家长、追求婚姻自由的小说,它以欢乐的幽默为基调,深受读者的喜爱。在对《小二黑结婚》的连环画改编中,贺友直首先通过删减枝蔓、重组情节、采用通俗化语言讲述故事等形式进行脚本改编,延续了小说的幽默风格。其次,贺友直还采用姿态描摹、添加道具、设计动作等手段突出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将有趣的人物再现于图像上。最后,贺友直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小说进行艺术创新,在连环画中添加环境、意象与暗线,强化了小说的幽默特色。连环画以图文互动的形式丰富了《小二黑结婚》的传播与阐释,使读者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赵树理小说中的幽默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二黑结婚》 连环画改编 贺友直 赵树理
下载PDF
“树人”到“树理”——略谈鲁迅与赵树理的比较
15
作者 黄乔生 《长治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54-60,共7页
将鲁迅(周树人)与赵树理的乡土文学成就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中考察,文章对鲁迅和赵树理进行影响和比较的研究,凸显了从鲁迅到赵树理的现实主义发展脉络以及这一文学传统的意义;同时指出,中国文学的乡土书写乃至现今提倡的乡... 将鲁迅(周树人)与赵树理的乡土文学成就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中考察,文章对鲁迅和赵树理进行影响和比较的研究,凸显了从鲁迅到赵树理的现实主义发展脉络以及这一文学传统的意义;同时指出,中国文学的乡土书写乃至现今提倡的乡村振兴文学需要汲取历史经验,鲁迅和赵树理开创的乡土文学传统应成为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赵树理 乡土文学 计划文学 乡村振兴
下载PDF
赵树理文学与政治的历史形态论(1949—1958)
16
作者 李拉利 李刚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30-39,共10页
从1943年起,赵树理逐渐走出自己的文学“路子”:以介入生活的文学动机和大众化的艺术方法构成的“通天彻地”的现实主义文学。1949年后,其现实主义“路子”因为缺乏浪漫而被质疑,1958年前后尤甚。赵树理对他“不浪漫”的批评的回应,一... 从1943年起,赵树理逐渐走出自己的文学“路子”:以介入生活的文学动机和大众化的艺术方法构成的“通天彻地”的现实主义文学。1949年后,其现实主义“路子”因为缺乏浪漫而被质疑,1958年前后尤甚。赵树理对他“不浪漫”的批评的回应,一方面改革,一方面坚持,其文学之路经历了从文学事功的理想到进退失据的尴尬,但他总是从“产量不就范”的角度来限制“浪漫”,最终在1959年陷入“中央错了还是你错了”的文学与政治的双重危机。近年来,山西学者以赵树理和“晋军后”视角研究赵树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成就颇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赵树理文学与政治的三个历史形态,即现实主义文学观、文学事功的理想和进退失据的现实,研究三者的历史关系,对深入认识赵树理及其时代的主流价值关系,进而反思新时代文学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都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文学与政治 历史形态 现实 浪漫
下载PDF
改造“二流子”话语的再解读——以延安鲁艺文艺精神为中心
17
作者 罗旭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75-80,共6页
改造“二流子”话语以秧歌戏的形式表达出来,实则是延安时期党的文艺在为工农兵服务过程中对传统文学形式的借鉴与成功转化。成功改造“二流子”作为八十年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全社会、管理社会的重要成果,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 改造“二流子”话语以秧歌戏的形式表达出来,实则是延安时期党的文艺在为工农兵服务过程中对传统文学形式的借鉴与成功转化。成功改造“二流子”作为八十年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全社会、管理社会的重要成果,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除了保障根据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道德风尚之外,实则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管理全社会提供了一次成功的管理经验。延安文艺中的秧歌剧、小说创作则以现实主义为指归,积极呼应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实践,对这一历史壮举做出合乎历史,又关注世情与风情的写法,给后来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了较为优化的思路。改造“二流子”是包括延安秧歌剧在内的延安文艺的重大题材之一。改造以好吃懒做、带黑恶流氓性质、影响边区生产生活稳定为特征的“二流子”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及政权建设的需要。改造“二流子”部分解决了边区政府的劳动力相对不足,有助于改善彼时广大乡村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成为延安整风运动的有机组成。在具体改造过程中,改造“二流子”带有翻身与“翻心”的双重性,翻身相对简单,“翻心”更具难度。改造“二流子”运动再现了延安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文艺治理,规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大能力与俗雅音乐文化相结合的胜利,成为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治理的历史壮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秧歌剧 赵树理 改造“二流子” 人民性
下载PDF
延安文学中女性意识的遮蔽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艳丽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8-122,共5页
延安文学对妇女翻身求解放过程的描写,在女性解放史上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延安文学的主旋律是以"民族宏大叙事"为主,女性解放仅是作为阶级解放的注脚存在的。因此,延安文学对妇女解放的... 延安文学对妇女翻身求解放过程的描写,在女性解放史上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延安文学的主旋律是以"民族宏大叙事"为主,女性解放仅是作为阶级解放的注脚存在的。因此,延安文学对妇女解放的描写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女性意识的遮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学 女性意识 丁玲 孔厥 赵树理 孙犁
下载PDF
“为了农民”与“拒绝农民”——家世观照下赵树理创作之得失
19
作者 李超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8-126,共9页
家世作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常见议题,在现代文学中亦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赵树理研究可为一例。伴随着家道中落,坠入穷人堆里的作家目力所及皆是苦难,强烈的共情使赵树理将“为了农民”视作一直以来的信仰。“农民本位”的心理态势投射... 家世作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常见议题,在现代文学中亦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赵树理研究可为一例。伴随着家道中落,坠入穷人堆里的作家目力所及皆是苦难,强烈的共情使赵树理将“为了农民”视作一直以来的信仰。“农民本位”的心理态势投射到话语实践,赵树理在创作中有意维护农村家庭完整,理解农民对未来的展望很近,重视穷人的人格尊严。然而信仰一旦走向极端就会演变成一种精神负担,“有意识地保持农民意识”使赵树理遇到自己小说创作的瓶颈,过分倚重民间资源造成了文学叙事的枯索呆板。加之作家亲眼目睹诸多亲友因失去土地断绝生路,故深陷于农民与土地的胶着关系中无法自拔,所以在创作中出现拒绝农村青年向外发展,以至于希望其世代匍匐在土地上的偏执情绪。赵树理的家世一方面催生“为了农民”的信仰,一方面呈现“拒绝农民”的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家世 主体心理 话语叙事
下载PDF
通俗化与伦理世界的重建——作为“新启蒙”故事的《小二黑结婚》 被引量:4
20
作者 朱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3-99,共7页
赵树理将其自1941年开始明确推动的文艺通俗化运动视作“文化大众化”的主要途径,视作新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实现“‘文化大众化’的‘新启蒙’”。这一启蒙之所以是“新”的,是因为相对于“五四”启蒙诉诸人的觉醒而言,这一启... 赵树理将其自1941年开始明确推动的文艺通俗化运动视作“文化大众化”的主要途径,视作新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实现“‘文化大众化’的‘新启蒙’”。这一启蒙之所以是“新”的,是因为相对于“五四”启蒙诉诸人的觉醒而言,这一启蒙在人的觉醒之上,诉诸大众的意识,诉诸大众作为大众的意识,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起一个新的伦理世界。“文化大众化”不仅意味着文化成为大众的文化,而且意味着,大众通过文化成为大众本身。《小二黑结婚》正是赵树理通俗化实践的产物,它是一个通俗故事,更是一个新启蒙故事。小二黑与小芹通过“相好”获得了人的自然的觉醒,通过结婚,在一个已瓦解了的旧乡村秩序上建立了一个新的伦理世界,这个新的伦理世界,其一端是自然,另外一端是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 通俗化 新启蒙 伦理世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