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消失”到“重新发现”——评半个世纪的“张爱玲热” |
王敏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6
|
|
2
|
试论张爱玲作品中的色彩描写 |
张丽洁
|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1 |
5
|
|
3
|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 |
邓寒梅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2 |
3
|
|
4
|
创造动听的世界——张爱玲作品语言艺术侧谈 |
周成兰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2
|
|
5
|
从都市世俗中寻求创作深度——以张爱玲、池莉为中心 |
付晓静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
6
|
自己的园地——浅论张爱玲散文创作的思想倾向 |
姜向东
|
《长春大学学报》
|
2002 |
2
|
|
7
|
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 |
何文茜
|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3 |
1
|
|
8
|
谈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倾向性 |
乌琼芳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2
|
|
9
|
割舍不断的情结——试析现代女性文学中的母爱主题 |
沈玲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0 |
|
10
|
论张爱玲的历史价值及其作品的思想意义 |
陈平
|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1
|
|
11
|
论《金锁记》主人公宿命抗争的绝域之路 |
王莹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1
|
|
12
|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 |
李盛龙
|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1 |
0 |
|
13
|
缥缈孤渺影——“水原型”与张爱玲文本性别价值 |
王巧凤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0 |
|
14
|
用心演绎作品人物的心路历程——对张爱玲小说的心理透析 |
尹笛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5
|
探寻张爱玲小说中《红楼梦》的雅俗印象 |
朱碧原
|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2 |
0 |
|
16
|
《红楼梦》与张爱玲小说的“家常”叙事 |
李俊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17
|
时间意识与张爱玲小说艺术 |
冯爱琳
|
《惠州学院学报》
|
2003 |
8
|
|
18
|
都市的迁徙——张爱玲与王安忆小说中的都市时空比较 |
高秀芹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7
|
|
19
|
月亮意象:从古典到现代的流变 |
王莹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13
|
|
20
|
张爱玲作品中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 |
陈晖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