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侵蚀作用核素示踪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白占国 万国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32-237,共6页
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环境地球化学过程是国际地球科学的前缘课题。介绍了利用宇宙线成因的短寿命散落核素7Be示踪土壤季节性侵蚀及其与湖泊沉积耦合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证实了利用核爆炸散落核素137Cs示踪累计性土壤侵蚀和沉积... 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环境地球化学过程是国际地球科学的前缘课题。介绍了利用宇宙线成因的短寿命散落核素7Be示踪土壤季节性侵蚀及其与湖泊沉积耦合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证实了利用核爆炸散落核素137Cs示踪累计性土壤侵蚀和沉积计年的可靠性;阐述了226Ra和228Ra在土壤中比活度的形态变化分异具有很好的侵蚀-堆积示踪价值;揭示了在不同生物化学条件下,210Pb的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将210Pbex示踪碳酸盐岩区域土壤侵蚀速率结果与湖泊沉积速率相耦合,证明了利用210Pb示踪土壤侵蚀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地球化学 土壤侵蚀 核素示踪 云贵高原
下载PDF
^(137)Cs在滇西与黔中地区散落的差异——青藏隆起对滇西地区全球性扩散大气污染物散落屏蔽效应的推断 被引量:15
2
作者 万国江 白占国 +3 位作者 刘东生 王仕禄 陈敬安 黄荣贵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7-415,共9页
云贵高原是青藏隆起在南亚大陆形成的一个海拔梯度大、地势格局复杂的特异环境单元。该地域兼受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交汇影响 ,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之一。青藏隆起对云贵高原现代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 :1 )全球性大气扩散污染物的屏蔽效... 云贵高原是青藏隆起在南亚大陆形成的一个海拔梯度大、地势格局复杂的特异环境单元。该地域兼受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交汇影响 ,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之一。青藏隆起对云贵高原现代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 :1 )全球性大气扩散污染物的屏蔽效应和局地性大气扩散污染物的滞留效应 ;2 )区域化学风化的增强效应和物理侵蚀的梯级效应 ;3)地表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的低纬度 -高海拔效应。核素示踪模式分析表明 :滇西与黔中地区之间137Cs自大气散落差异明显 [1 986年以前 ,洱海和红枫湖沉积物中137Cs散落的累计值分别为 ( 0 .1 1±0 .0 1 )Bq cm2 及 ( 0 .37± 0 .0 1 )Bq cm2 ],而7Be的散落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7Be散落蓄积 屏蔽效应 云贵高原 青藏隆起 滞留效应 大气污染物
下载PDF
黑颈鹤(Grus nigricolus)种群生态及濒危等级评估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来兴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7年第2期84-89,共6页
黑颈鹤的种群总量有5000~6000只个体,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分布区约22×105km2,占有面积约5400km2。青藏高原北部和西部为其繁殖区,越冬区主要在雅鲁藏布江河谷中段、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及云贵... 黑颈鹤的种群总量有5000~6000只个体,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分布区约22×105km2,占有面积约5400km2。青藏高原北部和西部为其繁殖区,越冬区主要在雅鲁藏布江河谷中段、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及云贵高原部分区域,青藏高原东部为其迁徙途径之地。越冬时以家族、同种群及混合群(主要与灰鹤Grusgrus和斑头雁Anserindicus)形式集群活动。繁殖期分化为非繁殖群和繁殖对(Bredingpair)两种类型。繁殖对能否成功地占有领域是繁殖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该物种依IUCN(1994)标准应列为易危级(Vulnerable,V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 种群 生态 濒危等级
下载PDF
云贵高原小流域生态系统治理效益研究——以云南省牟定县龙川河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震洪 段昌群 +2 位作者 徐以宏 张世彪 起联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5-28,共4页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径流小区集水技术与水土保持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对 1989年开始治理的龙川河小流域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现状、水土保持林蓄积量、流域林草覆盖率进行了比较研究 ,定量地探讨了龙川河小流域治理和维护 8a来生态、经济...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径流小区集水技术与水土保持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对 1989年开始治理的龙川河小流域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现状、水土保持林蓄积量、流域林草覆盖率进行了比较研究 ,定量地探讨了龙川河小流域治理和维护 8a来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情况。研究表明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 ,生态系统功能的增强十分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小流域生态系统修复 生态经济效益
下载PDF
关于云贵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认识
5
作者 杨朝磊 李灿锋 +2 位作者 田瑜峰 马一奇 朱志平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29-2644,共16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影响地加剧,云贵高原的生态环境系统正变得愈发脆弱与敏感,生物多样性受损、水资源短缺、人地矛盾突出、湖泊湿地服务功能退化等资源环境问题不断凸显,制约着区域生态系统,资源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影响地加剧,云贵高原的生态环境系统正变得愈发脆弱与敏感,生物多样性受损、水资源短缺、人地矛盾突出、湖泊湿地服务功能退化等资源环境问题不断凸显,制约着区域生态系统,资源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式融合发展,构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网体系,开展多站点-多尺度-多方法-多要素-多过程的立体化协同观测与科学研究实验,成为了当前一项战略性、紧迫性、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基于云贵高原生态地理、气候环境、自然资源等多重特征,结合现有观测站点概况,本研究提出了构建高山峡谷冰川湿地水文气象生态植被综合观测网、高原盆地农田湿地水文气象生态植被综合观测网、中低山丘陵脆弱环境水文气象生态植被综合观测网3个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网的体系建设构想,并从观测指标体系、站点融合共建、天空地立体化观测、重大科学问题研究4个方面对未来工作进行了思考与展望,为云贵高原观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资源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要素 综合观测 体系建设 未来构想
下载PDF
云贵高原红壤退化人工草地土壤肥力变化与有效施肥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文亦芾 蒋文兰 +1 位作者 冉繁军 张宁 《草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84-90,共7页
采用 N、P、K三因素肥料试验研究了氮磷钾肥配施对退化人工草地的增产效应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NP处理与单施 N肥处理比较 ,1998年黑麦草增产 99.0 % ,鸭茅增产 2 2 .5 % ,白三叶增产 16 2 .5 % ;2 0 0 0年则为 2 19.1%、... 采用 N、P、K三因素肥料试验研究了氮磷钾肥配施对退化人工草地的增产效应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NP处理与单施 N肥处理比较 ,1998年黑麦草增产 99.0 % ,鸭茅增产 2 2 .5 % ,白三叶增产 16 2 .5 % ;2 0 0 0年则为 2 19.1%、14 .6 %和 78.3%。在施用氮肥基础上 ,施用磷肥增产效果更为突出。在南方红壤退化人工草地中 ,由于土壤长期侵蚀的影响 ,土壤磷素已经退化到“谷底”水平 ,而投入系统中的磷素一部分被铁铝氧化物所固定 ,另一部分通过刈割或采食被带出系统 ,磷素损失量高。因此 ,在退化人工草地中首要的养分限制因子是磷 ,其次为钾。提高土壤 p H,降低红壤固磷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红壤退化 人工草地 土壤肥力 施肥技术 养分限制
下载PDF
地质环境的地球化学研究——贺“环境地质学的出现”发表30周年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10周年 被引量:3
7
作者 万国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89-594,共6页
1972年刘东生院士撰文发表了“环境地质学的出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 1992年正式成立。刘东生院士的环境地质学学术观点聚焦于 :环境地质学发展的动力源于社会需要、地球环境系统的整体性及其与... 1972年刘东生院士撰文发表了“环境地质学的出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 1992年正式成立。刘东生院士的环境地质学学术观点聚焦于 :环境地质学发展的动力源于社会需要、地球环境系统的整体性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相互依存性。 30年来 ,地质环境的地球化学研究以区域环境质量和全球环境变化两大科学问题作为基本目标 ,经历了调查评价、区域综合和界面机理 3个发展阶段 ,研究重点是典型区域环境演化的发生学原理、谱系特征以及健康和生态效应。云贵高原地质环境的特殊性显示出青藏隆起对周边现代环境的影响。环境地质学以“地质学与人类”为宗旨 ,将在 2 1世纪为人类谋求更多的福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地球化学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云贵高原 青藏高原 人类
下载PDF
人口变动与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的关联度 被引量:1
8
作者 熊元彬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5年第12期106-113,共8页
人口变动是经济变迁的基础和核心,但不同的经济地理和历史环境又造就了各区域经济不同的发展特征,继而又影响着人口变动的速度和程度。云贵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较差,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客民、客商为生计和发展考虑,因... 人口变动是经济变迁的基础和核心,但不同的经济地理和历史环境又造就了各区域经济不同的发展特征,继而又影响着人口变动的速度和程度。云贵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较差,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客民、客商为生计和发展考虑,因而云贵丰富的矿产对他们起了较大的吸引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工业化的带动下,云贵劳动力市场得以逐步形成,继而在他们的带动下,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变动 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 西部建设
下载PDF
云贵高原湖泊水质现状及演变 被引量:92
9
作者 于洋 张民 +2 位作者 钱善勤 李大命 孔繁翔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0-828,共9页
利用2008年云贵高原13个湖泊丰水期的全面水质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云贵高原湖泊水质现状,通过与历史资料对比,揭示20年来的水质变化,并分析水质变化的原因.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将23个水质参数概括为6个主要成分,除程海外所有湖泊水质均与... 利用2008年云贵高原13个湖泊丰水期的全面水质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云贵高原湖泊水质现状,通过与历史资料对比,揭示20年来的水质变化,并分析水质变化的原因.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将23个水质参数概括为6个主要成分,除程海外所有湖泊水质均与第一主成分密切相关.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体富营养化、有机污染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是除程海外湖泊污染的主要驱动因子,程海水质变化主要受水体的矿化度增加所驱动.另外,根据各主成分得分,本文也对13个湖泊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就湖泊的保护和治理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水质 主成分分析 湖泊污染
下载PDF
昆明准静止锋结构 被引量:63
10
作者 段旭 李英 孙晓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5-209,共5页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 选取1993-1995年冬、 春季节中10个昆明准静止锋典型个例作了合成计算, 分析了昆明准静止锋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 锋面呈准南北向, 平均位于103.5°~104°E附近, 垂直高度...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 选取1993-1995年冬、 春季节中10个昆明准静止锋典型个例作了合成计算, 分析了昆明准静止锋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 锋面呈准南北向, 平均位于103.5°~104°E附近, 垂直高度约700 hPa。受云贵高原阻挡作用的影响, 昆明准静止锋低层的温度场、 湿度场和风场等的结构与一般冷锋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准静止锋 云贵高原 结构 探空资料 温度场 湿度场 风场
下载PDF
云贵高原典型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及特征研究 被引量:51
11
作者 倪兆奎 王圣瑞 +2 位作者 金相灿 焦立新 李跃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681-2689,共9页
选取滇池、洱海和抚仙湖3个云贵高原不同营养水平的湖泊,通过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植物群落结构、水质类别、营养水平及流域人口和经济活动等进行研究,总结了云贵高原湖泊发展演化过程中的特征及差异性.结果表明:滇池、洱海和抚仙湖的植... 选取滇池、洱海和抚仙湖3个云贵高原不同营养水平的湖泊,通过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植物群落结构、水质类别、营养水平及流域人口和经济活动等进行研究,总结了云贵高原湖泊发展演化过程中的特征及差异性.结果表明:滇池、洱海和抚仙湖的植物群落结构、水质类别和营养状态均耦合良好,流域人口和经济活动是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流域人口和经济的每一次飞跃,均会导致湖泊水质类别和营养水平明显升高.云贵高原不同类型湖泊的发展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不仅受控于营养盐的输入,同时也受到湖泊自身特点的影响.滇池是浅水湖泊,其富营养过程与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发生过程基本一致;中等水深湖泊——洱海,其水位变化直接影响了沉水植物的存活,沉水植物的退化和消失与湖泊水质的下降和营养状态的上升关系密切;深水湖泊——抚仙湖,由于水深和基质的影响,大型水生植物很难生长,湖泊水质的下降与藻类数量的增长呈现较好的正向关系.云贵高原湖泊富营养化序列相似,但时间不同步.20世纪70年代是滇池进入中营养水平的关键年代,80年代末是滇池进入富营养化的关键时期;同时,20世纪80年代末也是洱海进入中营养水平的关键转型年代,90年代末期是洱海进入富营养化的加速阶段,同时也是抚仙湖水质下降的加速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滇池 洱海 抚仙湖 富营养化 演变
原文传递
云贵高原湖泊夏季浮游植物组成及多样性 被引量:37
12
作者 张民 于洋 +2 位作者 钱善勤 李大命 孔繁翔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9-836,共8页
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对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2008年云贵高原湖泊丰水期浮游植物调查数据,系统地分析了云贵高原13个湖泊中浮游植物的种群密度、生物量、组成及其多样性.云贵高原13个湖泊... 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对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2008年云贵高原湖泊丰水期浮游植物调查数据,系统地分析了云贵高原13个湖泊中浮游植物的种群密度、生物量、组成及其多样性.云贵高原13个湖泊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09种(绿藻52种、蓝藻23种、硅藻20种、其他14种).13个湖泊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在0.5-2.2之间,其值大小与单个环境因子无显著相关.相关分析发现浮游植物总量与总氮、总磷、CODMn、硝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物种丰富度与总氮、总磷(0.1mg/L范围内)、CODMn含量亦显著正相关.另外,研究也发现各湖泊间浮游植物组成的相似性与各湖泊间营养状态差异显著负相关.由此可见,湖泊的营养状态不仅影响浮游植物的总量、组成以及物种丰富度,而且也影响各湖泊物种组成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浮游植物 生物多样性 湖泊
下载PDF
云贵高原近45年来日照及能见度变化及其成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36
13
作者 郑小波 罗宇翔 +3 位作者 段长春 ZHAO Tian-liang 陈娟 康为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92-998,共7页
利用云贵高原1961—2005年184个气象站的日照时数、总云量和能见度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的日照、云量、中低空水汽和能见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云贵高原的总云量、中低层大气水汽含量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条件下,有85%的台站出现日照... 利用云贵高原1961—2005年184个气象站的日照时数、总云量和能见度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的日照、云量、中低空水汽和能见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云贵高原的总云量、中低层大气水汽含量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条件下,有85%的台站出现日照时数减少,减少量在12.2h.(10a)-1到173.7h.(10a)-1之间。Mann-Kendall检验的结果表明:日照时数减少的台站中有63.7%的站出现突变现象,突变发生的年代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发生在80~90年代,21世纪以来这种减少现象不明显。同时年平均能见度从60年代的34km下降到目前的27km。云量、高空水汽和能见度条件分析表明,高原对流层气溶胶和污染物浓度的增加是导致日照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气候变化 日照 能见度 云量
下载PDF
近47年云贵高原汛期强降水和极端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31
14
作者 王学锋 郑小波 +2 位作者 黄玮 杨鹏武 周德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50-1355,共6页
利用云贵高原159个常规气象站1961~2007年汛期(5~10月)逐日降水量,用百分位法定义站点强降水和极端降水阈值,对强降水和极端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贵高原汛期强降水和极端降水阈值地理分布差异较大,与汛期降水量关系不... 利用云贵高原159个常规气象站1961~2007年汛期(5~10月)逐日降水量,用百分位法定义站点强降水和极端降水阈值,对强降水和极端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贵高原汛期强降水和极端降水阈值地理分布差异较大,与汛期降水量关系不大,而与站点海拔高度显著负相关;1961~2007年汛期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降水日数显著减少,降水有集中的趋势;强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具有与汛期降水量相似的年际波动特征,极端降水与汛期降水的相关高于强降水;以强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与汛期降水量的比重表征事件的强度,两者均呈显著增加的变化趋势,并在1990年代初期发生了显著增加的突变;强降水和极端降水与夏季季风强弱变化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极端降水 夏季风 云贵高原
原文传递
云贵高原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C、N、P空间分布 被引量:31
15
作者 张利青 彭晚霞 +5 位作者 宋同清 邹冬生 曾馥平 宋敏 俞孜 刘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056-2065,共10页
土壤微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进程中的先锋种类,具有重要的生态修复功能,但空间分布格局是否存在的争议很大。以云贵高原典型喀斯特坡耕地为对象,基于网格法取样,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综合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 土壤微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进程中的先锋种类,具有重要的生态修复功能,但空间分布格局是否存在的争议很大。以云贵高原典型喀斯特坡耕地为对象,基于网格法取样,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综合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云贵高原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磷(Pmic)以及碳氮比(Cmic/Nmic)适宜,氮(Nmic)的含量较低,变异均很大,空间自相关性明显,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块金值C0较小(0.0016—0.0087),C0/(C0+C)均<25%(2.6%—10.2%),变程a较短(22.2—51.0 m),其强烈的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变异引起。Kriging等值线图表明,Cmic、Nmic和Cmic/Nmic的高值区分布在坡的中上部,Pmic的高值区则在坡的中下部和坡脚。云贵高原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不仅存在着小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且不同土壤微生物属性的空间分布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C、N、P 空间变异 喀斯特 坡耕地 云贵高原
下载PDF
清洁大气背景下贵阳空气质量变化及气象作用 被引量:24
16
作者 舒卓智 赵天良 +3 位作者 郑小波 邱玉珺 仕仁睿 贾梦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460-4468,共9页
利用贵阳市2013~2016年空气质量监测及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云贵高原城市空气变化及气象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近4a贵阳区域SO_2、NO_2、O_(3_8h)、PM_(10)、PM_(2.5)和CO年平均浓度分别为(20.78±19.71),(28.32±9.59),(107.... 利用贵阳市2013~2016年空气质量监测及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云贵高原城市空气变化及气象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近4a贵阳区域SO_2、NO_2、O_(3_8h)、PM_(10)、PM_(2.5)和CO年平均浓度分别为(20.78±19.71),(28.32±9.59),(107.59±27.54),(67.56±34.32),(42.53±24.52)μg/m3和(0.74±0.22)mg/m^3,除SO_2浓度接近或超出我国中东部城市之外,其它污染物均表现为相对清洁水平;地面O_3浓度逐年明显上升,但其它大气污染物水平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呈现与我国中东部一致的空气质量年际、月际和日变化特征.各功能区污染物区域差异明显,颗粒物和SO_2、NO_2、CO浓度水平表现为工业区>居民区>郊区,O_3浓度呈现为郊区>居民区>工业区的特征,表明人为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近4a O_3与PM_(2.5)夏季白天呈显著正相关,冬季显著负相关,反映了云贵高原城市空气质量的复合污染特性.大气污染物浓度与温度、边界层高度、太阳直接辐射和气压的相关性显著,而与相对湿度和风速相关性较弱,这不同于中东部地区风速主导大气污染物水平变化的特征.云贵高原夏季作为主要雨季,小雨和中雨量级降水对PM_(2.5)吸湿增长较弱,中雨以上降水对PM_(2.5)具有清除作用;而在PM_(2.5)浓度较高和干冷的冬季,小雨的PM_(2.5)吸湿增长明显,中雨以上降水对PM_(2.5)清除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贵阳 大气污染物 气象条件 云贵高原
下载PDF
中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区春旱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袁淑杰 缪启龙 +3 位作者 谷晓平 邱新法 周涛 康为民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96-800,共5页
利用1951~2004年54年88个站3~5月日降水量资料,计算云贵喀斯特地区春旱强度指数,对该区春旱强度指数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分析,揭示云贵喀斯特地区春旱强度指数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结果表明:全区范围内春旱强度指数序列变化... 利用1951~2004年54年88个站3~5月日降水量资料,计算云贵喀斯特地区春旱强度指数,对该区春旱强度指数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分析,揭示云贵喀斯特地区春旱强度指数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结果表明:全区范围内春旱强度指数序列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和突变点,春旱强度指数存在22年左右的周期特征。特重区、严重区13~15年的周期也很显著,并存在2~3年的主周期;中旱区和轻旱区还具有9~11年的周期,存在3~4年的主周期。根据主周期进行预测,特重区、严重区干旱程度将加重;轻旱区、中旱区干旱程度将减轻。同时还分析了春旱的分布特征、形成的环流场和物理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喀斯特 小波分析 多时间尺度 春旱
下载PDF
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的发育模式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德文 崔之久 刘耕年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3-300,共8页
基于对湘、桂、黔、滇、藏等地岩溶区红色风化壳的野外和室内研究,从表生地貌学、粘土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角度分析红色石灰土性质与地貌演化的关系,提出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的二阶段模式:1)地貌夷平-风化物质积累阶段,在地貌演化过程中溶... 基于对湘、桂、黔、滇、藏等地岩溶区红色风化壳的野外和室内研究,从表生地貌学、粘土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角度分析红色石灰土性质与地貌演化的关系,提出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的二阶段模式:1)地貌夷平-风化物质积累阶段,在地貌演化过程中溶蚀残余物质不断积累,最后在夷平面上形成厚层连续的泥质风化壳。夷平面的地貌水文条件有利于粘粒的形成和保存,但限制了富铝化作用的有效进行,造就了岩溶风化壳粘粒含量高、富铝化程度低的特点。这与研究区23个红色岩溶风化壳剖面化学、粒度特征和粘土矿物组合特点一致。2)地貌切割一风化壳淋溶阶段,原始夷平面上的风化壳大多呈灰色。只有在构造隆升和地表微切割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淋溶条件开始改善的情况下,风化壳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转为红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岩溶风化壳 二阶段发育模式 夷平面 构造隆升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下载PDF
1961~2005年云贵高原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1
19
作者 郑小波 王学锋 +1 位作者 罗宇翔 陈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7-664,共8页
利用云贵高原1961-2005年9个日射站辐射和气候观测资料以及能见度观测资料等,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该区域到达地表太阳总辐射量(以下简称总辐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该区年总辐射的空间分布特点是西部高于东部,丽... 利用云贵高原1961-2005年9个日射站辐射和气候观测资料以及能见度观测资料等,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该区域到达地表太阳总辐射量(以下简称总辐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该区年总辐射的空间分布特点是西部高于东部,丽江站最高(6207MJ·m-2·a-1),遵义站最低(3340MJ·m-2·a-1)。1961-2005年间,该区6个站的年总辐射呈年际或年代际变化,但无线性变化趋势(P〉0.1),其余3个站(蒙自、贵阳、遵义)的年总辐射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间呈显著下降趋势(P〈0.001),其后略有增加(蒙自)或增加明显(贵阳)。蒙自总辐射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能见度降低,遵义下降则与总云量增加和能见度较低有关,贵阳总辐射下降则与总云量增加有关,总云量增加导致日照时数减少。总体而言,1961~2005年云贵高原总辐射的年际变化或年代际变化与总云量及日照时数有关,城市站(昆明、贵阳)日照时数随能见度降低而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地表辐射变化 日照 云量 能见度
下载PDF
Season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euphotic zone and longterm variations in water transparency in a clear oligotrophic Lake Fuxian, China 被引量:19
20
作者 Qichao Zhou Yunlin Zhang +4 位作者 Kaidi Li Licheng Huang Fengle Yang Yuanyang Zhou Junjun Ch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185-197,共13页
To assess the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and long-term trends in water optical properties in Lake Fuxian, investigations based on field work in four seasons and a long-term analysis of data from 1980 to 2014 were... To assess the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and long-term trends in water optical properties in Lake Fuxian, investigations based on field work in four seasons and a long-term analysis of data from 1980 to 2014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the euphotic depth(Z(eu)) across the four seasons, an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Z(eu) and potential influencing factors in seasons other than summer, suggesting that the water itself may be a major factor regulating the Z(eu)in general. Nevertheles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Z(eu) between the north region(NR) and the south region(SR) were observed in all seasonal tests except spring. This finding relates to a higher abundance of 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 in the NR due to runoff, especially in the rainy seasons(summer and autumn).CDOM and its terrigenous component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Z(eu)in summer, with the highest precipitation, and impacts from suspended solids and non-algal particles were also found in the NR in summer. The Secchi disk depth in the lake decreased clearly over the years,with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increasing permanganate index and air temperature, implying that organic contaminants(CDOM and/or phytoplankton) are important regulators of water transparency. We estimate that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climate warming and changes i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are also indirect regulating factors. These finding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protection of Lake Fuxian, owing to the importance of light penetration in aquatic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 Diffus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Euphotic depth Secchi disk depth 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yunnan-guizhou plateau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