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朝军制中的“越骑”部队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子今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39,共6页
汉朝的军队编制中有"越骑"。如淳说"越人内附以为骑",晋灼说"取其材力超越也",学术界对两种观点历来争议纷纭,而学者以倾向晋灼说者为多。考虑"越骑"和"胡骑"、"羌骑"并... 汉朝的军队编制中有"越骑"。如淳说"越人内附以为骑",晋灼说"取其材力超越也",学术界对两种观点历来争议纷纭,而学者以倾向晋灼说者为多。考虑"越骑"和"胡骑"、"羌骑"并说的史例,似乎应当重视出身"越人"之说的合理性。"胡""越"既是民族概念也是方位概念。考虑到"越"也有方位概念的涵义,更有助于理解"越骑"称谓的历史文化指向。除了西汉建国时的项羽故事外,东汉衰微时也多见出身越地的马上英雄。孙吴军队中有"骑士"的事实,可以否定因"越人非善骑所出"、"骑非越人所长"而以为"越骑"与"越人"无关的简单化、绝对化的意见。汉朝军队中"胡骑"、"越骑"并置,也有显示"胡越宾服"的宣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朝 军队 越骑 胡越骑 越人
原文传递
思想史、《中庸》与音乐美学的新进路 被引量:8
2
作者 罗艺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4年第1期10-14,165,共5页
中国音乐美学到宋明理学,始真正获得思辨的美学品格;中国音乐美学的新进路,与当时"已发""未发"的哲学讨论有关。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心-情关系、理-欲关系乃至礼-乐关系,是发展的,不是静止的,至北宋有一个清晰的思想... 中国音乐美学到宋明理学,始真正获得思辨的美学品格;中国音乐美学的新进路,与当时"已发""未发"的哲学讨论有关。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心-情关系、理-欲关系乃至礼-乐关系,是发展的,不是静止的,至北宋有一个清晰的思想"向内转"的倾向;中国音乐美学史文献如《乐记》等,有长时段考察的必要,对《乐记》与《中庸》关系的认识,涉及文献思想来源问题,需要再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中庸》、《乐记》 已发-未发 中-和
下载PDF
论《乐记》之“感”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合林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共8页
“感”是古人认识到的世界万物存在与运行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基本方式。《乐记》论“感”,始于论“乐”,归于“治道”,主要在文艺活动和社会治理两个层面展开。就文艺活动言,包括“感物生乐”和“感乐化人”;就社会治... “感”是古人认识到的世界万物存在与运行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基本方式。《乐记》论“感”,始于论“乐”,归于“治道”,主要在文艺活动和社会治理两个层面展开。就文艺活动言,包括“感物生乐”和“感乐化人”;就社会治理言,包括“乐治”“慎感”及“审乐知政”。由此可知,“感”贯通于古人文艺活动和社会治理的全方位之中。在字义上,“感”出于“咸”,由“咬合”而“和合”,并演变为作为万物交流普遍形式之“感应”和人特有的心理反应方式之“情感”。《乐记》所论之“感”,深植于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沃土,是古人长期文学艺术活动的产物,属于典型的本土文论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感" "乐" "治道" "咸"
下载PDF
《乐记》“和合”美学思想的表现形式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成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3-135,共3页
"和合"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乐记》是先秦"和合之美"的集大成之作,它不仅集中表现了艺术的"和合"美学思想,而且蕴含了和谐美的主要表现形式,成为中国古代表达"和合"美学思想的基本... "和合"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乐记》是先秦"和合之美"的集大成之作,它不仅集中表现了艺术的"和合"美学思想,而且蕴含了和谐美的主要表现形式,成为中国古代表达"和合"美学思想的基本范式,对中国文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和合 表现形式
下载PDF
汉初《礼记·乐记》的版本材料与成书问题 被引量:4
5
作者 刘跃进 孙少华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年第4期25-28,共4页
对于《礼记·乐记》成书时代与作者的考察,过去多关注于史书记载及前人的评论,而未注意其版本材料的考察。通过比较史书记载的汉初《乐记》的版本及材料来源,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其作者及时代问题。
关键词 《史记·乐书》 《乐记》 《汉书·艺文志》 版本材料
下载PDF
《頖宫礼乐全书》所载歌谱曲线符号与曲线谱
6
作者 庞媛元 《中国音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9,160,共11页
成书于清顺治年间的《頖宫礼乐全书》是地方提学官半自发性质编撰的礼乐专著,以释奠乐为主要内容。该书所载歌谱是将传统形而上的《礼记·乐记》“上如抗”歌唱理论(简称《乐记》“歌论”)以符号化的曲线谱形式落实于祭孔雅乐曲谱... 成书于清顺治年间的《頖宫礼乐全书》是地方提学官半自发性质编撰的礼乐专著,以释奠乐为主要内容。该书所载歌谱是将传统形而上的《礼记·乐记》“上如抗”歌唱理论(简称《乐记》“歌论”)以符号化的曲线谱形式落实于祭孔雅乐曲谱实践中,继承并发展了朱载、李之藻的歌法图谱实践(“格图”),该谱的动态特质在目前可见的吉礼祭祀乐谱中是罕见的,其所载歌谱所用曲线符号为《乐记》“歌论”声法“减字”版的可能性较大,呈现雅乐“一字多声”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頖宫礼乐全书》 雅乐 歌谱 曲线谱 歌法
原文传递
《礼记·乐记》文学批评思想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恩普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年第1期35-37,25,共4页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包含许多儒家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想,尤其是其中的《乐记》,可以说是一篇专门阐述儒家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想的专章。《乐记》中的儒家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想主要包括:乐感论,即关于音乐应感的思想。这一思想...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包含许多儒家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想,尤其是其中的《乐记》,可以说是一篇专门阐述儒家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想的专章。《乐记》中的儒家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想主要包括:乐感论,即关于音乐应感的思想。这一思想一方面表现为音乐是由人心感物而生的;另一方面是音乐的感物作用;乐礼论,即乐与礼的关系。乐与礼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文艺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乐记》中对乐与礼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乐准论,即音乐的评价标准,也即文艺批评的标准。音乐评价的标准包括“和”、“正”、“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文学批评 思想 探讨
下载PDF
《礼记·乐记》非作于西汉考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小苹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73,共6页
学术界对《礼记.乐记》的作者及成书问题争论较多,目前有一种说法是《乐记》成于西汉,各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汉书.艺文志》所记河间献王曾作《乐记》、桓谭引《乐记》有窦公见文帝事及应劭《风俗通》引《乐记》有武帝时丘仲制笛事。... 学术界对《礼记.乐记》的作者及成书问题争论较多,目前有一种说法是《乐记》成于西汉,各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汉书.艺文志》所记河间献王曾作《乐记》、桓谭引《乐记》有窦公见文帝事及应劭《风俗通》引《乐记》有武帝时丘仲制笛事。根据《汉纪》所录刘向语,《礼记.乐记》当是古文书,撰作年代应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焚书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古文《记》 河间献王《乐记》 乐家书记 “丘仲制笛”
下载PDF
试论《乐记》的美学思想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成 《焦作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6-9,共4页
《乐记》是中国古代早期美学思想系统总结性的经典文献 ,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后世文学理论有重要的多方面的影响。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乐记》的美学思想内涵作了梳理。
关键词 《乐记》 美学思想 阐释
下载PDF
话语体系转换视域下的儒家情论演变——以《乐记》“情礼”论与《复性书》“性情”论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道奎 《哲学评论》 2023年第1期145-165,共21页
“节情”与“止情”是先秦儒家与唐宋儒家在情论问题上的基本分野。先秦儒家以《乐记》为文本核心建构了“情—礼”论,试图以人情之常来论证礼乐制度的合理性;唐宋儒家则以《复性书》为文本源头建构了“性—情”论,并试图以此回应域外... “节情”与“止情”是先秦儒家与唐宋儒家在情论问题上的基本分野。先秦儒家以《乐记》为文本核心建构了“情—礼”论,试图以人情之常来论证礼乐制度的合理性;唐宋儒家则以《复性书》为文本源头建构了“性—情”论,并试图以此回应域外佛学与魏晋玄学的理论冲击。如果以福柯话语体系的视角来观察上述差异,则先秦“情—礼”话语体系导向“节情”,唐宋“性—情”话语体系导向“止情”;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但在概念与文本、知识与信仰系统、社会实践指向以及人性论上也具有一定差异,因而构成了话语体系转向。儒家情论问题的这个话语体系转向的实现,更多的是受域外佛学、魏晋玄学等外缘因素的影响。而话语体系的分析方法在认识儒家情论演化历程、推动当代儒学的第三期发展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理论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情论 话语体系 “情—礼” 《乐记》 《复性书》
下载PDF
周以诗乐化俗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17,I0004,共7页
周用诗乐代替舞乐来教化风俗,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秩序维持了长期的稳定。诗乐可以引导正确的感官,引导正确的认识和行为。诗乐可以使人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养成顺气与和气,培植稳定的、优良的德性。诗乐可以调节夫妻间的关系,实现... 周用诗乐代替舞乐来教化风俗,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秩序维持了长期的稳定。诗乐可以引导正确的感官,引导正确的认识和行为。诗乐可以使人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养成顺气与和气,培植稳定的、优良的德性。诗乐可以调节夫妻间的关系,实现性别的和谐;可以调整君臣间的关系,实现阶层的和谐。诗乐通过从上至下的风和从下至上的谏来教化风俗,使得小的风俗统合为大的风俗,旧的风俗转化为新的风俗。跟礼制、法制和行政比起来,诗乐更深入、更持久、更稳定,是最好的教化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歌诗 诗经 化俗 乐记
下载PDF
《易传》对《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 ——兼谈《乐记》中两个相互游离的美学观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义宾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39,共8页
《乐记)受到了《荀子》和《易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美学观。其中源于《荀子》一系的美学思想以现成性的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的源泉在于心与物相感,而源于《易传》一系的美学思想则以生性的生活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 《乐记)受到了《荀子》和《易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美学观。其中源于《荀子》一系的美学思想以现成性的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的源泉在于心与物相感,而源于《易传》一系的美学思想则以生性的生活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以生活世界的本体为源泉。在以西方主客二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语境中,现代人对源于《荀子》的美学思想有明确的理解,但对源于《易传》的美学思想却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文化“误读”,以致于多数现代学者将其全盘否定.其实,只有来自《易传》的美学思想才是《乐记》理论的精华,它真正代表了中国美学的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难以解读的中国学术思想,是中国人对世界立明的独特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乐记 礼乐
下载PDF
儒家乐教中的感应原理——以《乐记》与《周易·咸卦》为中心
13
作者 谭惟 《周易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1-78,共8页
关于感应思想的研究近年已经拓深到中国哲学和宗教学学科的建构领域,但儒家乐教中蕴含的感应原理却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彰显。立足《乐记》文本,并藉以中国哲学概念范畴体系中的“体相用”概念框架,可以体系性地呈现儒家的乐教思想:乐... 关于感应思想的研究近年已经拓深到中国哲学和宗教学学科的建构领域,但儒家乐教中蕴含的感应原理却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彰显。立足《乐记》文本,并藉以中国哲学概念范畴体系中的“体相用”概念框架,可以体系性地呈现儒家的乐教思想:乐教之体为天地之和,乐教之相为礼乐之文,乐教之用为天下皆宁。在与《周易》咸卦义理相比照的视域下,儒家乐教体相用的三个维度分别彰显了感应原理的必然性、运行机制及气化功能等多重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 《乐记》 《周易》 乐教 体相用
原文传递
《乐记》中先秦舞蹈的价值取向刍议
14
作者 郭瀚繁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1-29,共9页
先秦舞蹈经历了表演性乐舞的确立、雅舞的建立、俗舞的兴盛,并引发雅俗之舞的争论,其实质是以“德”的评价标准为导向下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化。基于此,先秦舞蹈的价值评判标准具有超越艺术本体之上的非单一性、多元化特质。本文以先秦... 先秦舞蹈经历了表演性乐舞的确立、雅舞的建立、俗舞的兴盛,并引发雅俗之舞的争论,其实质是以“德”的评价标准为导向下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化。基于此,先秦舞蹈的价值评判标准具有超越艺术本体之上的非单一性、多元化特质。本文以先秦代表性论著《乐记》为研究对象,通过其中对艺术的阐释与分析,结合先秦舞蹈的实际发展情状,从史论互应中明确舞蹈在“德”的评判标准下,表现出“唯乐不可以为伪”的艺术之“真”;“美善一体”中对美的追求;文采节奏下“雅”之典范的价值取向。先秦舞蹈虽未形成系统的、明确的评判标准与价值体系,但在“礼制”的规范中,在“德”的伦理性阐释里,已然逐渐显露出舞蹈艺术的价值判断,为后世舞蹈审美意识的进一步确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舞蹈 《乐记》 价值取向 “真” “美” “雅”
原文传递
论战国时代儒家乐教的失落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传召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7-105,158,共10页
自周初至孔子之时,乐教作为人文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始终受到关注、推崇与系统性地实施,而其彻底的失落则发生于孔子身后的战国时代。由于乐教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及其与时代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儒门之外,乐教乏人问津或遭受峻厉批... 自周初至孔子之时,乐教作为人文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始终受到关注、推崇与系统性地实施,而其彻底的失落则发生于孔子身后的战国时代。由于乐教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及其与时代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儒门之外,乐教乏人问津或遭受峻厉批判。而于儒门之内,孟子对于乐教已十分陌生,这是应当受到重视的孔孟之间又一重大分别;荀子则着力将"乐"纳入自身"隆礼重法"的思想架构之中,其对乐教的理解已与过往的时代迥然有异。乐教的失落,深刻影响了后世儒家学术与精神气质的养成。而对这一历程的自觉认识,对于当今儒家教育的重建、人文教育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乐教 《乐记》 孟子 荀子
原文传递
声、音、乐的审美维度 被引量:3
16
作者 廖幸瑶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29-33,共5页
本文从声、音、乐的审美维度对《乐记》和《声无哀乐论》两者进行具体辨析,通过比较去发现它们音乐美学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力求找出其异同的原因,并说明批判继承两者音乐美学观对建构当代中国音乐美学的... 本文从声、音、乐的审美维度对《乐记》和《声无哀乐论》两者进行具体辨析,通过比较去发现它们音乐美学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力求找出其异同的原因,并说明批判继承两者音乐美学观对建构当代中国音乐美学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声无哀乐论》
下载PDF
《乐记》中的艺术学思想 被引量:3
17
作者 凌继尧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6-120,共5页
《乐记》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艺术学著作,它对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什么是艺术?为什么需要艺术?艺术和知觉者有怎样的互动关系?由于《乐记》对艺术的研究的系统性,所以它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乐记》 艺术学 艺术本质 艺术功能 艺术思想
下载PDF
《乐记》袭《易》考——《乐记》对《周易》思想的继承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晓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59-164,共6页
《乐记》之形成受《周易》深刻影响,对这一问题采用文献学方法进行论述、梳理,认为《乐记》或秉承其思想:礼乐法天地的天人感应思想、对立统一思想和变易的辩证思想、简易思想、崇德思想;或用其词句、袭其段落。通过诠释这些沿袭方式,... 《乐记》之形成受《周易》深刻影响,对这一问题采用文献学方法进行论述、梳理,认为《乐记》或秉承其思想:礼乐法天地的天人感应思想、对立统一思想和变易的辩证思想、简易思想、崇德思想;或用其词句、袭其段落。通过诠释这些沿袭方式,揭示了《乐记》把《周易》自然宇宙之学重构为社会人事之学,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周易 礼乐 阴阳 对立统一
下载PDF
论《乐记》中“和合”文艺思想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成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5-89,63,共6页
“和合”是中国古典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的重要理论范畴 ,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命题和古典文学所追求的审美理想。《乐记》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之上 ,从多方面集中阐述了“和合”文学思想 ,对后世文学创作和古代文论的构建及其特点的形... “和合”是中国古典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的重要理论范畴 ,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命题和古典文学所追求的审美理想。《乐记》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之上 ,从多方面集中阐述了“和合”文学思想 ,对后世文学创作和古代文论的构建及其特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和合 内容 形式 多样 统一 和谐
下载PDF
试论《乐记》之“象”
20
作者 张绍时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24,共6页
“象”在《乐记》中有着丰富的内涵,“气以成象”中的“象”是直观可感的审美形象(气象),“声者,乐之象也”中的“象”是乐的表现形态(声象),“乐者,所以象德也”中的“象”强调的是乐的伦理道德功能(乐象)。气象、声象、乐象等有关“... “象”在《乐记》中有着丰富的内涵,“气以成象”中的“象”是直观可感的审美形象(气象),“声者,乐之象也”中的“象”是乐的表现形态(声象),“乐者,所以象德也”中的“象”强调的是乐的伦理道德功能(乐象)。气象、声象、乐象等有关“象”的命题关涉到乐的发生、形态和功能,“象”在乐中相应地具有本体、媒介、功能等多重意义。从《易经》之卦符体系到《乐记》之声符体系的发展,也可视为“象”从哲学领域向文论领域的转化。《乐记》之“象”及相关命题对古代文论的“物感”说、“意象”论及重“德”思想都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气象 声象 乐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