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巴蜀地区元明殿堂建筑转角及翼角布椽技术的“滞后现象” 被引量:1
1
作者 陈蔚 朱正 胡斌 《建筑师》 2020年第4期22-34,共13页
巴蜀地区殿堂建筑作为地域特色鲜明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技术发展历程和表现。其中作为地域特征被学术界关注的“滞后(古朴)”现象是尚未被完全解析的部分。本文在调查该地区大量现存元明殿堂建筑的基础上,以转角构造、翼角布椽为重点分析对... 巴蜀地区殿堂建筑作为地域特色鲜明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技术发展历程和表现。其中作为地域特征被学术界关注的“滞后(古朴)”现象是尚未被完全解析的部分。本文在调查该地区大量现存元明殿堂建筑的基础上,以转角构造、翼角布椽为重点分析对象,从剖析建筑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演进基本逻辑入手,总结巴蜀地区元明殿堂建筑翼角技术特点,并且对比它们与官式及江浙等地区做法的差异,进而总结出该地区古代建筑技术应用和演进发展的地域性特征,并对地方建筑技术演进“滞后现象”背后的文化认同文化习惯等因素进行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地区 元明 大木作 翼角 滞后现象
下载PDF
汉代至元明时期的“东食西传”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杜莉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11年第3期6-9,共4页
汉代至元明时期是中西饮食文化交流不断发展、壮大的时期,尤其是中国饮食文化向西方国家传播的内容不断丰富、途径不断增多,对西方人饮食生活的影响也不断增强。
关键词 汉代 元明时期 中国饮食文化 文化交流
下载PDF
河北发现元明时期管状火器——铜炮、铜铳的研究(上) 被引量:1
3
作者 郑绍宗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4-120,I0008-I0009,共9页
文章介绍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河北出土的铜火炮、铜火铳,并对其形制类别进行了研究。其中器表多有年款、铸造机构、发放和使用卫所等刻铭,对当时的军事设施、边防研究极为重要。这批材料的公布与研究,为我国早期热兵器发展史、军事科学技... 文章介绍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河北出土的铜火炮、铜火铳,并对其形制类别进行了研究。其中器表多有年款、铸造机构、发放和使用卫所等刻铭,对当时的军事设施、边防研究极为重要。这批材料的公布与研究,为我国早期热兵器发展史、军事科学技术史的深入研究极为珍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元明时期 管状热兵器 铜炮 铜铳
原文传递
元明时期云南“蛮夷语”地名考释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灵坪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1-174,182,共14页
文章从历史地名学和语言学的角度,试图结合古汉语、白语和彝语等语言的对勘,对《元混一方舆胜览》、《元史·地理志》以及景泰《云南通志》所载的"蛮夷语"地名的通名和专名分别进行史源和语源考辨。认为,元明地理资料中... 文章从历史地名学和语言学的角度,试图结合古汉语、白语和彝语等语言的对勘,对《元混一方舆胜览》、《元史·地理志》以及景泰《云南通志》所载的"蛮夷语"地名的通名和专名分别进行史源和语源考辨。认为,元明地理资料中所见的"蛮夷语"地名应当是与当时的官方标准地名相对应的当地"蛮"、"夷"语言中的地名词汇系统的记录,这些地名多能在现代彝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名 “蛮夷语” 元明时期
原文传递
元明时期道教道情的传播及其影响——以元明杂剧小说中的唱道情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泽洪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3-117,共5页
唱道情是宣扬道家思想的民间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在元明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当盛行。元代杂剧不乏道教题材的剧目,并有道士说唱道情的描写。而明代有关道教题材的小说,对道情说唱及道士放荡不羁形象的描写更为细致。元明时... 唱道情是宣扬道家思想的民间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在元明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当盛行。元代杂剧不乏道教题材的剧目,并有道士说唱道情的描写。而明代有关道教题材的小说,对道情说唱及道士放荡不羁形象的描写更为细致。元明时期道教注重通俗化的弘道宣教,由此促成唱道情与中国民间信仰的结合。元明时期杂剧小说中的唱道情,反映出历史上道教传播影响中国社会的一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时期 唱道情 愚鼓 杂剧小说 《韩湘子全传》
下载PDF
略论元明时期云南白族地区所有权的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方慧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8年第5期63-67,共5页
元明时期,随着云南白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与祖国内地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联系的不断加强,白族地区所有权形式发生重大变化,本文对这种变化及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行剖析。
关键词 元明时期 白族地区 所有权 变化
下载PDF
论元明清时期江西宗族与书院发展
7
作者 施由明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0-184,共5页
元明清时期中国书院已纳入官学化轨道,但其时个人所办书院和家族、乡里所办书院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其动力是为培养宗族人才,提高宗族族人文化素质和促进族人科举入仕。宗族前后相继、持续办书院,使书院延续时间更长。宗族还热心捐助地域... 元明清时期中国书院已纳入官学化轨道,但其时个人所办书院和家族、乡里所办书院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其动力是为培养宗族人才,提高宗族族人文化素质和促进族人科举入仕。宗族前后相继、持续办书院,使书院延续时间更长。宗族还热心捐助地域社会中的官办书院。从而,元明清时期儒学人才往往从宗族中群出,并由此产生众多文化世家,对维护地域社会的稳定产生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 宗族 书院
下载PDF
元明爪哇航路上的勾栏山新探
8
作者 梁文力 《历史地理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68-79,151,152,共14页
勾栏山是元明时期中国通往爪哇航线上最重要的地点之一。学者通常认为其地即今加里曼丹岛西南的格兰岛,但在印度尼西亚新发现的汉文石刻表明,塞鲁图岛才是勾栏山所在。对比地理遥感数据和传世文献,文献中关于勾栏山附近山形水势的记载... 勾栏山是元明时期中国通往爪哇航线上最重要的地点之一。学者通常认为其地即今加里曼丹岛西南的格兰岛,但在印度尼西亚新发现的汉文石刻表明,塞鲁图岛才是勾栏山所在。对比地理遥感数据和传世文献,文献中关于勾栏山附近山形水势的记载与塞鲁图岛及其周边的地理环境基本一致,与格兰岛则大相径庭。元朝用兵爪哇间接促成了勾栏山在元末明初的兴盛,而明朝海禁政策及岛上动物资源枯竭可能是导致该岛在明中叶以后地位下降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时期 勾栏山 地理位置 数字人文
下载PDF
元明时期河湟地区新诸族族体形成共性问题研究
9
作者 陈文祥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0,213,共11页
元明时期河湟地区新形成的几个民族在族体形成上有着鲜明的共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共性、族体形成的宏观制度共性和族体形成的模式共性。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是诸族形成的基础性条件,而社会制度是诸族实现内部... 元明时期河湟地区新形成的几个民族在族体形成上有着鲜明的共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共性、族体形成的宏观制度共性和族体形成的模式共性。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是诸族形成的基础性条件,而社会制度是诸族实现内部整合和凝聚的黏合剂。基于此,河湟地区新形成诸族才能形成稳定的文化凝核,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滚动,吸收多元民族因素并凝聚出新的“一主多元”族体雪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时期 河湟地区 民族过程 整体史观
原文传递
元明之际浙东文人的文学史观与复古旨归
10
作者 黄鹏程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20,159,共12页
元明之际,浙东文人的文学复古与立身志意融合统一。首先,浙东文人以体、法浑融的三代之文为起点,建构起宗经、尊古而审时的文学史观,“文”的历时叙述与“时”的现实关切紧密结合。其次,浙东文人聚焦古律之变,提倡诗歌音调的尚古。尊尚... 元明之际,浙东文人的文学复古与立身志意融合统一。首先,浙东文人以体、法浑融的三代之文为起点,建构起宗经、尊古而审时的文学史观,“文”的历时叙述与“时”的现实关切紧密结合。其次,浙东文人聚焦古律之变,提倡诗歌音调的尚古。尊尚古体诗的创作风气与讲求协和音调、反对诗歌律化的理论旨趣相辅相成,寄寓了浙东文人的政治理想。再次,浙东文人的立身志意与文学正变观念相互交织,君子之志彰显文学师古的主体价值,形成“人”与“文”的精神同构。最后,“流而为文人”、正变诗风、复古气象等论说,关涉明代文学复古路径的意、辞分衍。元明之际,浙东文人的文学复古与明中后期转向审美化、精细化的文学复古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之际 浙东文人 文学史观 文学复古
下载PDF
上海青浦区塘郁元明时期码头遗址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继英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4-77,共14页
199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研究部对青浦区西南的塘郁遗址进行发掘。遗址位于古河道岸边,东岸有两处木构建筑遗迹,上面残存大量元代的瓷器。根据遗迹和出土瓷器等,推断塘郁遗址是元代的简易码头,延用到明代。这是上海地区发现的... 199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研究部对青浦区西南的塘郁遗址进行发掘。遗址位于古河道岸边,东岸有两处木构建筑遗迹,上面残存大量元代的瓷器。根据遗迹和出土瓷器等,推断塘郁遗址是元代的简易码头,延用到明代。这是上海地区发现的较早的码头遗址,对研究上海河道史、水上贸易交通史及元代瓷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码头遗址 上海 塘郁遗址 木构建筑 瓷器 元明时期
原文传递
三朝本《三国志》版本略谈 被引量:1
12
作者 舒和新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年第4期96-96,F003,共2页
由于三朝本《三国志》系经过多次补版印刷 ,其版式不一 ,对其版本的认识容易产生混乱 ;综合多方面资料 ,至少存在三种三朝本《三国志》。
关键词 三国志 宋衙州刊版 元明递修 嘉靖补版
下载PDF
元末明初中国移民朝鲜半岛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邵张彬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20-24,共5页
元明交替之时正是朝鲜半岛高丽向朝鲜王朝过渡之际。此间中国向朝鲜半岛的移民,体现了中朝双方的利益之争与封贡关系的重构。移民历程分为三个时期:元朝—高丽封贡体制时期,元朝—高丽封贡体制破坏、元明交替时期,明朝—朝鲜封贡体制时... 元明交替之时正是朝鲜半岛高丽向朝鲜王朝过渡之际。此间中国向朝鲜半岛的移民,体现了中朝双方的利益之争与封贡关系的重构。移民历程分为三个时期:元朝—高丽封贡体制时期,元朝—高丽封贡体制破坏、元明交替时期,明朝—朝鲜封贡体制时期。每一时期移民的原因、类型、进程都极具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历史影响。红巾军进入朝鲜半岛在客观上削弱了元朝对高丽的控制;女真族部落进入高丽,最终促使李成桂势力崛起与朝鲜王朝建立;移民促进了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经济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明初 移民 朝鲜半岛
下载PDF
元末明初何真形象的建构及其政治文化史意涵——以当朝国史《明实录》传记为中心
14
作者 刘小龙 《现代传记研究》 2022年第2期208-220,共13页
当朝国史《明实录》建构的何真形象,乃是元末乱世保境安民的乡豪、元明易代之际识时务知天命的顺臣、为新朝奔波劳苦的功臣。可见,明代官方对何真的盖棺定论是正面的、肯定的。结合其他文献综合分析,可知《明实录》建构的何真形象基本... 当朝国史《明实录》建构的何真形象,乃是元末乱世保境安民的乡豪、元明易代之际识时务知天命的顺臣、为新朝奔波劳苦的功臣。可见,明代官方对何真的盖棺定论是正面的、肯定的。结合其他文献综合分析,可知《明实录》建构的何真形象基本符合史实。但是,史官们有意遮蔽、弱化了何真的另外两种形象,即好儒的文人、故元王朝的忠臣。这一人物形象建构过程贯穿着当朝政治压力、正统修史理念感召二者之间的博弈,体现了史学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共进与互动的关系。这例个案的考察,也表明研究相关历史人物,需要重视《明实录》传记及相关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明初 何真 《明实录》 传记 形象建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