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体系的戏论:论高友工的抒情传统 被引量:14
1
作者 龚鹏程 《美育学刊》 2013年第4期51-63,共13页
高友工是陈世骧之后最重要的抒情传统论者,但我认为高先生所构造的抒情传统论,虽体系俨然,自足自适,但用在中国文学的解释上,却是一套戏论。论高友工,首先应知他不是由体类论文学。恰好相反,他是说文化或文学的某些传统倾向会影响到体... 高友工是陈世骧之后最重要的抒情传统论者,但我认为高先生所构造的抒情传统论,虽体系俨然,自足自适,但用在中国文学的解释上,却是一套戏论。论高友工,首先应知他不是由体类论文学。恰好相反,他是说文化或文学的某些传统倾向会影响到体类的发展。其次,当知高友工不是比较文学或比较文化的进路,只是一种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解释。再者,其解释,形式上采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对比分析,以确立两个理想型;内容上,对中国文化的解说则采取当代新儒家的心性论取向。高先生此说是经不起推敲的,可以从形式、理念、历史等方面来反驳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抒情传统 中国文学 结构主义 心性论
下载PDF
政治博弈中的“抒情传统论”
2
作者 罗雅琳 《探索与争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4-163,F0004,180,共12页
“抒情传统论”的提出和延展过程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政治背景:一是1950年代的冷战对峙和19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文化变革,使普实克在不同时期关于“抒情”的讨论发生着从个人主义向现代主义的重点转换;二是传统、理想和生命是我国... “抒情传统论”的提出和延展过程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政治背景:一是1950年代的冷战对峙和19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文化变革,使普实克在不同时期关于“抒情”的讨论发生着从个人主义向现代主义的重点转换;二是传统、理想和生命是我国台湾地区“抒情传统论”中的三大关键词,三者与陈世骧、高友工的“抒情传统论”之间既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又存在一定的重点偏移,这种选择性的继承与偏移,回应着1970年代台湾地区的特殊文化意识和政治心理。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得出两个发现:第一,“抒情”的“非政治”只是表象,“抒情传统”生成于明确的政治语境中,相关论述对历史、传统、生命、理想的召唤总是隐含着对于另一种政治状态的构想;第二,“抒情”的内涵不能被简化为个人主义或审美主义,其中的现代主义因素值得进一步开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传统 普实克 高友工 现代主义
原文传递
从“文类研究”到“文化政治”:“中国抒情传统”论述的典范建构及话语更迭 被引量:2
3
作者 沈一帆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31,共9页
在有关“中国抒情传统”论题的论争中,研究者常常混淆两个关键概念——“抒情传统”与“抒情传统”论述。前者是对中国文学史事实的一种判断和归纳;后者则是围绕这种判断和归纳而形成的一整套知识话语、认知框架乃至诗思方式。从“抒情... 在有关“中国抒情传统”论题的论争中,研究者常常混淆两个关键概念——“抒情传统”与“抒情传统”论述。前者是对中国文学史事实的一种判断和归纳;后者则是围绕这种判断和归纳而形成的一整套知识话语、认知框架乃至诗思方式。从“抒情传统”到“抒情传统”论述的转变,推动了近年来中国抒情传统研究中所谓“建构论”的兴起。在“建构论”的视野下,“抒情传统”论述自陈世骧、高友工至王德威的学术谱系之生成,正反映出该理论所经历的由“文类研究”到“文化政治”的范式更迭。由此而形成的两种形态迥异的现代性方案,显示出“抒情传统”论述,由内缘而外缘、由捍卫审美自律而重归意识形态的发展路向,为重思近代以来中国文论现代转化的曲折过程及不同路径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传统 文类研究 文化政治 话语范式 谱系建构 文学现代性 陈世骧 高友工 王德威
原文传递
批评逻辑与意义探究——台湾“中国抒情传统”论争的反思
4
作者 石了英 《华文文学》 2022年第6期90-99,共10页
“中国抒情传统”论述在台湾历经近四十年的热议之后,2009年突遇“热讽”。批判的矛头直指此一学术谱系的理论奠基者高友工先生,龚鹏程以“戏论”“谬说”评价其学术观点,颜昆阳以“死路”“绝路”定义其研究方法。高友工在“形式”能... “中国抒情传统”论述在台湾历经近四十年的热议之后,2009年突遇“热讽”。批判的矛头直指此一学术谱系的理论奠基者高友工先生,龚鹏程以“戏论”“谬说”评价其学术观点,颜昆阳以“死路”“绝路”定义其研究方法。高友工在“形式”能够体现“精神”这一背景下,试图将“体类美典”与“文化美典”两大论述路径融合统一到对中国美学的阐发中,这种学术意图未被龚鹏程认可和理解,造成了龚鹏程的“戏论”之说。颜昆阳和高友工关于人文学术研究范式的差异理解是二人分歧的根本原因所在。龚鹏程、颜昆阳“苛评”高友工,使用了以不同观点驳斥对象论述之失误、反证说明对象论述之偏颇、先将对象论述绝对化再指陈其失当的三种批评模式,这三种模式在当下学界颇具代表性。二位教授对高友工的批判虽然“矫枉过正”,但对于“中国抒情传统”议题的持续传承与开放讨论自有其学术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中国抒情美学 抒情传统 龚鹏程 颜昆阳
下载PDF
经验·形式·道德——高友工美学论域中的“抒情诗”辨 被引量:1
5
作者 石了英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3-188,共16页
在"中国抒情传统"奠基者高友工的美学论域中,以"抒情"命名的中国古典诗,绝不可以简单理解为"以抒发感情为内容的诗歌"。高友工从西方现代主义美学汲取"经验"和"形式"因素,又从中国... 在"中国抒情传统"奠基者高友工的美学论域中,以"抒情"命名的中国古典诗,绝不可以简单理解为"以抒发感情为内容的诗歌"。高友工从西方现代主义美学汲取"经验"和"形式"因素,又从中国儒家诗学继承"道德"理想,从而在"自我现时经验"、"内化的形式"、"道德理想之体现"三个层面定义"抒情诗",显现出其化合中西美学的探索心迹。高氏定义的"抒情诗"本质上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现代再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抒情美学 抒情诗 经验 形式
原文传递
跨文化语境下高友工的中国抒情传统与唐诗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赵鸿飞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1-188,共8页
跨文化语境下,海外汉学家高友工教授构建了以"中国抒情传统"为鹄的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谱系,该谱系跨越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范畴,涵盖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传统、中国文化的表达模式及其中国文学的美学特质等诸多层面,是... 跨文化语境下,海外汉学家高友工教授构建了以"中国抒情传统"为鹄的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谱系,该谱系跨越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范畴,涵盖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传统、中国文化的表达模式及其中国文学的美学特质等诸多层面,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宏大叙事。而他的唐诗研究,则是宏大叙事下一种与前者相互激发、并行不悖的个体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跨文化语境 中国抒情传统 唐诗研究
下载PDF
文体学与文化史融合路径探究——论高友工的“中国抒情诗史”建构
7
作者 石了英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2-17,共6页
“中国抒情诗史”是高友工建构“中国抒情传统”“中国抒情美学”的重要维度。高友工坚持中国抒情诗的文体学研究,细致辨析各抒情文类的形式成规和美学风格,将中国抒情诗的文体演变史置于中国文化史中予以观照,重视发掘社会历史文化转... “中国抒情诗史”是高友工建构“中国抒情传统”“中国抒情美学”的重要维度。高友工坚持中国抒情诗的文体学研究,细致辨析各抒情文类的形式成规和美学风格,将中国抒情诗的文体演变史置于中国文化史中予以观照,重视发掘社会历史文化转变与抒情文体形式演变的互动共生关系,以揭示中国抒情美学的发展脉络。高友工对文化史研究视野的践行并不充分,其高足林顺夫予以补充。文体学与文化史融合的研究路径,可为当下的文学史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传统 抒情诗 文学史 文体学 文化史 高友工 林顺夫
下载PDF
论高友工的中国抒情传统建构——中国抒情诗史的文体学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石了英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7年第1期142-148,共7页
高友工中国文学"抒情传统"建构思路之一是以律诗为中心,考察其"前史"与"后传",为中国抒情诗的文体演变秩序勾勒一个史之简纲。如果说从五言诗到律诗的文体演变,表现在"描写"与"抒情"... 高友工中国文学"抒情传统"建构思路之一是以律诗为中心,考察其"前史"与"后传",为中国抒情诗的文体演变秩序勾勒一个史之简纲。如果说从五言诗到律诗的文体演变,表现在"描写"与"抒情"这两种表现手法的逐渐融合上,词体,尤其是南宋词对律体表现性能的拓展,主要表现在节律(时间)与图式(空间)的争衡与融合中。从文体学考察中国抒情诗史,高友工既注重辨析各类抒情文体的形式规则,并从文体考察风格,又注重追溯文体各要素的崇替规律,所遵循的实际上是一种新批评派的"内部文学史"建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抒情诗 中国诗史
下载PDF
高友工的“内化原则”与中国抒情传统建构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宝锋 《阅江学刊》 2013年第6期119-124,共6页
高友工建构出的中国抒情传统理论在整个汉学界都影响深远,他认为,中国文化中最有影响的主脉就是"抒情传统",而"内化"恰恰是这一"传统"的关键原则。从"内化原则"出发,高友工对整个中国传统诗学... 高友工建构出的中国抒情传统理论在整个汉学界都影响深远,他认为,中国文化中最有影响的主脉就是"抒情传统",而"内化"恰恰是这一"传统"的关键原则。从"内化原则"出发,高友工对整个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情感生发机制做出的阐释,对于主体的认知结构的理解等为后人继承"抒情精神"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内化原则 抒情传统
下载PDF
“强制”之后的阐释机制与现代文论建构的中国选择——兼及高友工“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建构的现代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婉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110-115,共6页
张江的"强制阐释论"是对西方理论过度侵入当下本体文论建构的一种反驳,是对西方文论体系根本缺陷及其逻辑支点的有效指斥。而"强制"之后西方理论在当下文论建设的合理定位,特别是西方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本土文论建... 张江的"强制阐释论"是对西方理论过度侵入当下本体文论建构的一种反驳,是对西方文论体系根本缺陷及其逻辑支点的有效指斥。而"强制"之后西方理论在当下文论建设的合理定位,特别是西方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本土文论建构的主体意识、理论的越界叙事及其与指导文艺实践的关系乃至文艺阐释过程中人文精神与审美意蕴的坚守,都是建立有效阐释机制不容回避的问题,而高友工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路径对"强制"之后的文论建设不无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阐释 文论建设 高友工 抒情美学 本体阐释
下载PDF
从媒介功能考察美典类型——论高友工对莱辛诗画论的修正
11
作者 石了英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8-134,共7页
莱辛在《拉奥孔》中的核心观点可以提炼成"媒介决定论"和"诗画异质论"。高友工从艺术媒介考察美典类型,认为每种艺术媒介都有"代表现实"和"象征心象"两种功能,充分发挥了媒介"象征心象&qu... 莱辛在《拉奥孔》中的核心观点可以提炼成"媒介决定论"和"诗画异质论"。高友工从艺术媒介考察美典类型,认为每种艺术媒介都有"代表现实"和"象征心象"两种功能,充分发挥了媒介"象征心象"功能的抽象性艺术才是抒情艺术,这种认识拓展深化了莱辛的"媒介决定论"。对莱辛的"诗画异质论",高友工借取西方乐论反观中国抒情诗(律诗),着重论述了中国抒情诗的"空间象征性",不仅修正了莱辛将叙事诗当成诗的认识偏限,而且将中国抒情诗以时间性的艺术媒介展现一个心理空间架构的特质揭示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莱辛 中国抒情诗 抒情美典 艺术媒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