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余华小说创作的音乐性特征探析
1
作者
陈倩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02-108,共7页
艺术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音乐影响了余华的写作,余华不仅在随笔集中记录了自己对音乐感悟,更是直接在小说创作中借鉴音乐的元素与技巧,使得其小说文本具有明显的音乐性特征。本文运用音乐、文学、美学等理论,从余华小说的...
艺术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音乐影响了余华的写作,余华不仅在随笔集中记录了自己对音乐感悟,更是直接在小说创作中借鉴音乐的元素与技巧,使得其小说文本具有明显的音乐性特征。本文运用音乐、文学、美学等理论,从余华小说的主题、叙事、语言等角度切入,对余华小说创作的音乐性特征进行系统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音乐性
生成背景
主题
叙事
语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回归传统还是继续“先锋”——余华作品中“父亲”形象分析
被引量:
5
2
作者
吴崑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8-10,共3页
自相继发表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后,有评论根据上述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变化,认为余华叙事风格发生明显变化是其由先锋重又回归传统的表现。余华是否已然向传统回归?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认为余华虽已进入...
自相继发表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后,有评论根据上述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变化,认为余华叙事风格发生明显变化是其由先锋重又回归传统的表现。余华是否已然向传统回归?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认为余华虽已进入转型期,但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却仍然保持着与其"先锋期"相似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父亲形象
转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比喻看余华小说创作的转型
被引量:
2
3
作者
王萍
《皖西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91-94,共4页
余华在90年代初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创作转型,其语言风格也发生了相应转变,但学术界对其语言转型的研究明显缺席。选取余华小说中极具特色,并且变化显著的比喻来考察其创作转型,通过前后时期的对比来揭示其用喻的特点和变化,以期为转型研...
余华在90年代初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创作转型,其语言风格也发生了相应转变,但学术界对其语言转型的研究明显缺席。选取余华小说中极具特色,并且变化显著的比喻来考察其创作转型,通过前后时期的对比来揭示其用喻的特点和变化,以期为转型研究提供语言科学的依据,并且揭示转型背后的语言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比喻
转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艺术表现之比较
被引量:
1
4
作者
陶楠楠
赵欣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4期11-15,共5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逐渐受到大量观众和影视行业人士的追捧。《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被张艺谋导演改编成同名电影,二者从不同艺术视角出发对“活着”这一主题展开了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且都获得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逐渐受到大量观众和影视行业人士的追捧。《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被张艺谋导演改编成同名电影,二者从不同艺术视角出发对“活着”这一主题展开了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且都获得了较大成功。探析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在艺术表现中的差异对于进一步了解电影改编文学作品具有重要价值。该文从故事情节、叙事方式与风格、人物形象刻画、主要意象及主题表达5个方面的对比来分析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的差异。不同视角下的艺术呈现,给予读者、观众不同的感受,文学小说《活着》侧重于对人物命运的思考,字里行间透露着沉重的压抑感与窒息感,让人思考“活着”的本真意义;而电影《活着》更倾向于对社会历史的反思,更易使观众与影片人物产生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艺术表现
比较
余华小说
张艺谋电影
苦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抵达梦魇的叙述——也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被引量:
2
5
作者
柳应明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9-14,共6页
作为先锋作家的一员,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独具特色。他通过现实的陌生化、人物的符号化、对时间的重构、叙述的重复与循环等方法,使小说文本的意蕴变得格外丰富。
关键词
余华小说
叙事艺术
意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反叛到皈依--论余华小说的家庭书写
被引量:
2
6
作者
李钦彤
王晓丽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29-33,共5页
面对中国家庭伦理,现代作家理性批判而又情感依恋,余华则不再矛盾。余华逐渐摆脱童年的记忆,从小说《活着》开始,从对家庭的彻底否定转向全面认同,并对中国文化的意义建构重估后再次审视。从这个意义上讲,余华后期作品并没有从先锋走向...
面对中国家庭伦理,现代作家理性批判而又情感依恋,余华则不再矛盾。余华逐渐摆脱童年的记忆,从小说《活着》开始,从对家庭的彻底否定转向全面认同,并对中国文化的意义建构重估后再次审视。从这个意义上讲,余华后期作品并没有从先锋走向民间,而是延续了一贯的先锋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家庭书写
意义建构
先锋风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余华小说的修辞艺术
被引量:
2
7
作者
柳应明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37-42,共6页
作为先锋作家的一员,余华在小说形式方面的探索颇多骄人的成绩,特别是对具体修辞格的运用多有创新,使小说文本意蕴格外丰富起来。分析余华小说中的反讽,隐喻和象征,简化与省略等修辞手法。
关键词
余华小说
修辞艺术
反讽
隐喻和象征
简化与省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余华不同时期小说的语言词汇策略
被引量:
1
8
作者
王萍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28-31,共4页
余华的创作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其词汇策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怪异陌生化时期,通过改变词汇的陪义和义域来达到新奇怪异的效果到审美简化时期,深入民间语境选择词汇,语言平实自然的转变;又到语言狂欢时期转向大量引用流行语,使文本...
余华的创作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其词汇策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怪异陌生化时期,通过改变词汇的陪义和义域来达到新奇怪异的效果到审美简化时期,深入民间语境选择词汇,语言平实自然的转变;又到语言狂欢时期转向大量引用流行语,使文本极具时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不同时期
词汇策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余华小说的比喻思维——以《文城》为例
9
作者
刘佳慧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177-181,共5页
比喻思维是艺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说本体中可以表现作者个性的特殊思维。余华新作《文城》中的比喻丰富多样,呈现出余华的艺术创生力。将《文城》中的比喻提取出来,进行归纳总结,从比喻思维与象征手法、叙述结构、人物心理之间...
比喻思维是艺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说本体中可以表现作者个性的特殊思维。余华新作《文城》中的比喻丰富多样,呈现出余华的艺术创生力。将《文城》中的比喻提取出来,进行归纳总结,从比喻思维与象征手法、叙述结构、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可以对余华比喻思维的特征进行初步探究,揭示余华比喻思维的思想基础和艺术规律,为进一步探究余华小说的苦难叙事、结构解读、人物剖析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比喻思维
《文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冷暖色:余华小说的人文关怀
10
作者
王智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62-64,83,共4页
余华小说具有鲜明的特色:先锋小说实验性质的展示,包含温情的苦难的追述,更有作家作为"人"进入灵魂深处的思考。时代的变换,是促使余华形成这些改变的历史契机,由外部因素致使个人写作视角的新发现,并一道作用于余华献给读者...
余华小说具有鲜明的特色:先锋小说实验性质的展示,包含温情的苦难的追述,更有作家作为"人"进入灵魂深处的思考。时代的变换,是促使余华形成这些改变的历史契机,由外部因素致使个人写作视角的新发现,并一道作用于余华献给读者的文本中。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余华不仅具有先锋解构的技巧,也有对历史写实的运用,这样使得作家文本具有冷暖鲜明又交织共融的特色。余华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一直与时俱进,同时又具有共时性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冷色
暖色
人文关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天真的叙述者——余华小说叙述个性别解
11
作者
王卫平
陈广通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1-6,共6页
余华作品中表现出的冷酷、残忍在他甫一出道就被广泛关注。对于这个世界的叙述,人们最常用的形容词是冷静、冷漠,是"情感的零度"。所谓的冷静、冷漠的形容有些用力过猛,而以"平静"来代替似乎更为妥当。从"平...
余华作品中表现出的冷酷、残忍在他甫一出道就被广泛关注。对于这个世界的叙述,人们最常用的形容词是冷静、冷漠,是"情感的零度"。所谓的冷静、冷漠的形容有些用力过猛,而以"平静"来代替似乎更为妥当。从"平静自然地呈现‘自然’"这一角度,把余华的创作与帕慕克所谓的"天真的小说家"加以沟通,从而实现对于作家创作心性的初步把握。作为天真小说家的余华,从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到《第七天》一直坚持"叙述"在小说创作中的主体地位,甚至认为"叙述"就是小说本身,所以可称他为"天真的叙述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平静
冷漠
天真
自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夜幕中跳动的音符——余华小说中黑夜意象解读
12
作者
皮进
张准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74-76,共3页
死亡是余华小说中凸现的主题,其小说透过黑夜意象来诠释人生的意义,我们不仅看到他对真实生命过程的关注,同时看到现代人生存的困惑和死亡的际遇,这显示他创作中对人的生存意义的独特审视。
关键词
余华小说
死亡
黑夜意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余华小说创作的音乐性特征探析
1
作者
陈倩
机构
西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02-108,共7页
文摘
艺术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音乐影响了余华的写作,余华不仅在随笔集中记录了自己对音乐感悟,更是直接在小说创作中借鉴音乐的元素与技巧,使得其小说文本具有明显的音乐性特征。本文运用音乐、文学、美学等理论,从余华小说的主题、叙事、语言等角度切入,对余华小说创作的音乐性特征进行系统探究。
关键词
余华小说
音乐性
生成背景
主题
叙事
语言
Keywords
yu
hua
s
novel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background
theme
narration
language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回归传统还是继续“先锋”——余华作品中“父亲”形象分析
被引量:
5
2
作者
吴崑
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8-10,共3页
文摘
自相继发表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后,有评论根据上述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变化,认为余华叙事风格发生明显变化是其由先锋重又回归传统的表现。余华是否已然向传统回归?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认为余华虽已进入转型期,但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却仍然保持着与其"先锋期"相似的态度。
关键词
余华小说
父亲形象
转变
Keywords
yu
hua
'
s
novel
father
image
transformation
分类号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比喻看余华小说创作的转型
被引量:
2
3
作者
王萍
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皖西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91-94,共4页
基金
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计划项目"变异修辞与新时期小说语言研究"(07SJB740007)
文摘
余华在90年代初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创作转型,其语言风格也发生了相应转变,但学术界对其语言转型的研究明显缺席。选取余华小说中极具特色,并且变化显著的比喻来考察其创作转型,通过前后时期的对比来揭示其用喻的特点和变化,以期为转型研究提供语言科学的依据,并且揭示转型背后的语言机制。
关键词
余华小说
比喻
转型
Keywords
yu
hua
's
novel
metaphor
transformation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艺术表现之比较
被引量:
1
4
作者
陶楠楠
赵欣欣
机构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出处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4期11-15,共5页
文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逐渐受到大量观众和影视行业人士的追捧。《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被张艺谋导演改编成同名电影,二者从不同艺术视角出发对“活着”这一主题展开了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且都获得了较大成功。探析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在艺术表现中的差异对于进一步了解电影改编文学作品具有重要价值。该文从故事情节、叙事方式与风格、人物形象刻画、主要意象及主题表达5个方面的对比来分析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的差异。不同视角下的艺术呈现,给予读者、观众不同的感受,文学小说《活着》侧重于对人物命运的思考,字里行间透露着沉重的压抑感与窒息感,让人思考“活着”的本真意义;而电影《活着》更倾向于对社会历史的反思,更易使观众与影片人物产生共鸣。
关键词
《活着》
艺术表现
比较
余华小说
张艺谋电影
苦难
Keywords
To
Live
Artistic
expression
Comparison
yu
hua
's
novel
Zhang
Yimou's
film
Suffering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抵达梦魇的叙述——也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被引量:
2
5
作者
柳应明
机构
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
出处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9-14,共6页
文摘
作为先锋作家的一员,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独具特色。他通过现实的陌生化、人物的符号化、对时间的重构、叙述的重复与循环等方法,使小说文本的意蕴变得格外丰富。
关键词
余华小说
叙事艺术
意蕴
Keywords
yu
hua
's
novel
narrative
art
connotation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反叛到皈依--论余华小说的家庭书写
被引量:
2
6
作者
李钦彤
王晓丽
机构
浙江大学中文系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29-33,共5页
文摘
面对中国家庭伦理,现代作家理性批判而又情感依恋,余华则不再矛盾。余华逐渐摆脱童年的记忆,从小说《活着》开始,从对家庭的彻底否定转向全面认同,并对中国文化的意义建构重估后再次审视。从这个意义上讲,余华后期作品并没有从先锋走向民间,而是延续了一贯的先锋风格。
关键词
余华小说
家庭书写
意义建构
先锋风格
Keywords
yu
hua
's
novel
narration
of
family
meaning
construction
avant-garde
style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余华小说的修辞艺术
被引量:
2
7
作者
柳应明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37-42,共6页
文摘
作为先锋作家的一员,余华在小说形式方面的探索颇多骄人的成绩,特别是对具体修辞格的运用多有创新,使小说文本意蕴格外丰富起来。分析余华小说中的反讽,隐喻和象征,简化与省略等修辞手法。
关键词
余华小说
修辞艺术
反讽
隐喻和象征
简化与省略
Keywords
yu
hua
's
novel
rhetoric
art
irony
metaphor
and
symbolizing
simplify
and
omit
分类号
I24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余华不同时期小说的语言词汇策略
被引量:
1
8
作者
王萍
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28-31,共4页
基金
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计划项目<变异修辞与新时期小说语言研究>(07SJB740007)阶段性成果
文摘
余华的创作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其词汇策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怪异陌生化时期,通过改变词汇的陪义和义域来达到新奇怪异的效果到审美简化时期,深入民间语境选择词汇,语言平实自然的转变;又到语言狂欢时期转向大量引用流行语,使文本极具时代特色。
关键词
余华小说
不同时期
词汇策略
Keywords
yu
hua
's
novel
different
period
Word
Strategy
分类号
H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余华小说的比喻思维——以《文城》为例
9
作者
刘佳慧
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
出处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177-181,共5页
文摘
比喻思维是艺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说本体中可以表现作者个性的特殊思维。余华新作《文城》中的比喻丰富多样,呈现出余华的艺术创生力。将《文城》中的比喻提取出来,进行归纳总结,从比喻思维与象征手法、叙述结构、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可以对余华比喻思维的特征进行初步探究,揭示余华比喻思维的思想基础和艺术规律,为进一步探究余华小说的苦难叙事、结构解读、人物剖析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
余华小说
比喻思维
《文城》
Keywords
yu
hua
's
novel
metaphorical
thinking
Wencheng
分类号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冷暖色:余华小说的人文关怀
10
作者
王智
机构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62-64,83,共4页
文摘
余华小说具有鲜明的特色:先锋小说实验性质的展示,包含温情的苦难的追述,更有作家作为"人"进入灵魂深处的思考。时代的变换,是促使余华形成这些改变的历史契机,由外部因素致使个人写作视角的新发现,并一道作用于余华献给读者的文本中。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余华不仅具有先锋解构的技巧,也有对历史写实的运用,这样使得作家文本具有冷暖鲜明又交织共融的特色。余华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一直与时俱进,同时又具有共时性的性质。
关键词
余华小说
冷色
暖色
人文关怀
Keywords
yu
hua
's
novel
cold
color
warm
color
humanistic
care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天真的叙述者——余华小说叙述个性别解
11
作者
王卫平
陈广通
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1-6,共6页
文摘
余华作品中表现出的冷酷、残忍在他甫一出道就被广泛关注。对于这个世界的叙述,人们最常用的形容词是冷静、冷漠,是"情感的零度"。所谓的冷静、冷漠的形容有些用力过猛,而以"平静"来代替似乎更为妥当。从"平静自然地呈现‘自然’"这一角度,把余华的创作与帕慕克所谓的"天真的小说家"加以沟通,从而实现对于作家创作心性的初步把握。作为天真小说家的余华,从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到《第七天》一直坚持"叙述"在小说创作中的主体地位,甚至认为"叙述"就是小说本身,所以可称他为"天真的叙述者"。
关键词
余华小说
平静
冷漠
天真
自然
Keywords
yu
hua
's
novel
tranquility
indifference
naivety
unaffectedness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夜幕中跳动的音符——余华小说中黑夜意象解读
12
作者
皮进
张准
机构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文史系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74-76,共3页
文摘
死亡是余华小说中凸现的主题,其小说透过黑夜意象来诠释人生的意义,我们不仅看到他对真实生命过程的关注,同时看到现代人生存的困惑和死亡的际遇,这显示他创作中对人的生存意义的独特审视。
关键词
余华小说
死亡
黑夜意象
Keywords
yu
hua
's
novel
death
dark
night
image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余华小说创作的音乐性特征探析
陈倩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回归传统还是继续“先锋”——余华作品中“父亲”形象分析
吴崑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从比喻看余华小说创作的转型
王萍
《皖西学院学报》
200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艺术表现之比较
陶楠楠
赵欣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抵达梦魇的叙述——也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柳应明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从反叛到皈依--论余华小说的家庭书写
李钦彤
王晓丽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论余华小说的修辞艺术
柳应明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论余华不同时期小说的语言词汇策略
王萍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论余华小说的比喻思维——以《文城》为例
刘佳慧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冷暖色:余华小说的人文关怀
王智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天真的叙述者——余华小说叙述个性别解
王卫平
陈广通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夜幕中跳动的音符——余华小说中黑夜意象解读
皮进
张准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