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被引量:53
1
作者 张鹏 王良书 +2 位作者 石火生 李丽梅 谭慧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16-1323,共8页
本文在总结郯庐断裂带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深部构造特征、运动学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在华南华北碰撞造山时期,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发生了显著的... 本文在总结郯庐断裂带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深部构造特征、运动学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在华南华北碰撞造山时期,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发生了显著的左旋走滑剪切变形。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在晚侏罗至早始新世(50Ma前)的左旋走滑直接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的俯冲,板块俯冲边界的应力直接传递到郯庐断裂带导致其发生走滑运动;早白垩世中期至古近纪,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内部及两侧盆地的伸展则受控于深部岩石圈减薄、地幔底辟导致的裂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山东段 沂沭断裂带 构造演化 中新生代
下载PDF
胶东和鲁西地区中生代成矿作用重大差异性的内在因素 被引量:30
2
作者 徐贵忠 周瑞 +4 位作者 王艺芬 佘宏全 李兵 杜本明 宋明春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9-18,共10页
胶东和鲁西地区被沂沭断裂带所分隔 ,在中侏罗世末期 ,由于郯庐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左旋平移运动 ,二个地区最终拼合在一起。胶东和鲁西地区的金等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 ,但其成矿作用的规模、矿床类型和成矿机制均存在很大的差别... 胶东和鲁西地区被沂沭断裂带所分隔 ,在中侏罗世末期 ,由于郯庐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左旋平移运动 ,二个地区最终拼合在一起。胶东和鲁西地区的金等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 ,但其成矿作用的规模、矿床类型和成矿机制均存在很大的差别。研究表明 ,鲁西地区长期处于华北板块内部 ,而胶东地区则是长期处于华北板块的边缘地带 ,它曾经历了前寒武纪强烈的地质作用、早古生代洋—陆俯冲与碰撞造山作用、晚古生代缓慢隆起、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的陆—陆俯冲与强烈挤压以及燕山晚期岩石圈减薄与大规模构造 岩浆活动的复杂的构造环境和地质演化过程。因此可以认为 ,除上述综合地质构造作用因素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地区 沂沭断裂带 中生代 构造-岩浆活动 成矿作用 动力学背景 胶东地区
下载PDF
山东安丘-莒县断裂小店子—茅埠段新活动及其定量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宋方敏 杨晓平 +2 位作者 何宏林 李传友 张兰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0-211,共12页
小店子—茅埠段是沂沭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的组成部分,北起莒县小店子东北,南至莒县茅埠以南,总体走向10°~20°,倾向NW或SE,倾角60°以上,长约30km。可细分为5小段,从北到南依次是小店子—齐家庄、源河、库山—西莲池、... 小店子—茅埠段是沂沭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的组成部分,北起莒县小店子东北,南至莒县茅埠以南,总体走向10°~20°,倾向NW或SE,倾角60°以上,长约30km。可细分为5小段,从北到南依次是小店子—齐家庄、源河、库山—西莲池、青峰岭和三庄—宅科小段。各小段之间为左阶或右阶斜列,平面上呈向北收敛、向南撒开的帚状。断裂在卫片和航片上都显示出清楚的线性影像,地貌上表现为清楚的基岩陡坎。根据野外所获得的天然和探槽剖面以及年龄样品测试结果,确定其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早期,活动性质是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挤压逆断。距今约70ka以来,断裂的右旋位移量64~73m,位移速率0.91~1.04mm/a。距今约12ka以来,断裂的右旋位移量5.5~7.8m,位移速率0.46~0.65mm/a;垂直位移量2~3.8m,位移速率0.17~0.32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研究 莒县 新活动 东安 位移速率 沂沭断裂带 位移量 组成部分 线性影像 样品测试 探槽剖面 活动时代 全新世 右旋 倾角 航片 基岩 地貌 走滑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内部的差异活动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满洪敏 《华北地震科学》 2005年第3期13-21,共9页
郯庐断裂带在山东境内被称为沂沭断裂带的部分是其新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一段。许多学者对沂沭断裂带做过大量研究工作,指出沂沭带活动存在差异性,但较少关于差异活动的原因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沂沭带5条断... 郯庐断裂带在山东境内被称为沂沭断裂带的部分是其新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一段。许多学者对沂沭断裂带做过大量研究工作,指出沂沭带活动存在差异性,但较少关于差异活动的原因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沂沭带5条断裂的主要活动规律及其特点,对沂沭带进行了新的分段,并归纳了沂沭带不同断裂之间、同一断裂不同段落之间的活动差异及其差异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地貌、断裂结构、断裂空间组合、现代运动、深部构造环境等几个方面,分析阐述了造成沂沭带差异活动的可能原因,为更深入地研究沂沭带提供了新鲜的启示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差异活动 差异成因
下载PDF
依舒地堑汤原、方正断陷古近纪边界断裂活动特征 被引量:25
5
作者 王孔伟 张帆 +1 位作者 刘志宏 张兴洲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5-454,共10页
依舒地堑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为一新生代断陷盆地,汤原断陷和方正断陷为其两个面积较大的二级构造单元。通过对汤原断陷和方正断陷边界断裂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依舒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在始新世-渐新世依舒地堑边界断裂... 依舒地堑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为一新生代断陷盆地,汤原断陷和方正断陷为其两个面积较大的二级构造单元。通过对汤原断陷和方正断陷边界断裂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依舒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在始新世-渐新世依舒地堑边界断裂的活动整体上具有多中心、不均衡的特征,汤原断陷东部的边界断裂为控盆断裂,方正断陷东、西两侧的边界断裂对盆地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西部边界断裂为主要控盆断裂。断层的生长指数分析表明,依舒地堑内部的北西向断裂与边界断裂的活动具有一致的规律性,都起到协调边界断裂演化发展的作用。依舒地堑边界断裂转换引张方向是由莫霍面梯度带的倾斜方向所决定,梯度带的倾向与地堑的整体伸展方向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舒地堑 断陷盆地 边界断裂 传递断层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26
6
作者 罗文强 张尚坤 +7 位作者 于学峰 田京祥 杨斌 张岩 陈军 马祥县 唐璐璐 孙秀珠 《山东国土资源》 2018年第5期59-65,共7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沂沭断裂带的研究进展,整理分析了大量前人研究资料,对其深部结构特征、构造形成演化、成盆成矿作用等方面做了阐述。认为进一步研究应综合利用多地球物理场深部探测技术,获取高精度深部结构信息,研究沂沭断裂带岩石圈流... 为了更好地了解沂沭断裂带的研究进展,整理分析了大量前人研究资料,对其深部结构特征、构造形成演化、成盆成矿作用等方面做了阐述。认为进一步研究应综合利用多地球物理场深部探测技术,获取高精度深部结构信息,研究沂沭断裂带岩石圈流变结构、构造断裂体系分布,实现沂沭断裂带地质结构"透明化"。加强沂沭断裂带及周边韧性剪切带的时代、断裂带的同位素地质,以及沿断裂带中生代变动与古老基底变动的关系研究。开展对沂沭断裂带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时空演化、成岩构造动力学背景以及与金及多金属矿成矿作用之间的耦合关系的研究,并对比沂沭断裂带内及两侧金及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异同。断裂带各段盆地及控油机理的差异、断裂带与两侧金刚石矿带的关系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研究进展 形成演化 成矿作用 综述
下载PDF
基于GPS观测网的山东地区地壳运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殷海涛 李杰 +2 位作者 张玲 吴晨 董晓娜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6-281,共6页
基于山东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络(CMONOSD)和周边国际IGS站点提供的2007年全年的观测数据,利用GAMIT/GLOBK软件进行了分析处理,得出各基准站间的基线值和站点速度场,并对山东省内主要断裂带——沂沭断裂带两侧的地壳运动状况以及山东相对... 基于山东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络(CMONOSD)和周边国际IGS站点提供的2007年全年的观测数据,利用GAMIT/GLOBK软件进行了分析处理,得出各基准站间的基线值和站点速度场,并对山东省内主要断裂带——沂沭断裂带两侧的地壳运动状况以及山东相对于周边地区的运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地区不同块体的运动状态相对平稳,且随中国大陆东部较均匀地向东南方向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地壳运动 GPS 沂沭断裂带 基线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重力场及地壳结构特征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鑫 张景发 +1 位作者 付萍杰 高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31-747,共17页
沂沭断裂带为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新构造运动显著,是华北地区的强震活动带之一。文中收集了该地区的布格重力数据,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重力场进行有效分离,研究区域地壳结构特征及断裂空间展布,并应用Parker变密度模型对区域莫霍面... 沂沭断裂带为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新构造运动显著,是华北地区的强震活动带之一。文中收集了该地区的布格重力数据,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重力场进行有效分离,研究区域地壳结构特征及断裂空间展布,并应用Parker变密度模型对区域莫霍面进行反演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重力区域场显示,沂沭断裂带形成了NNE走向的大型重力梯度带,分隔了鲁西、鲁东地块,成为区域内重要的地球物理分界线。2)重力局部场显示,中上地壳结构复杂,沂沭带内部呈现两堑一垒的重力异常格局,5条主干断裂形成线性梯度带分布于东、西地堑内,鲁西块体的多条NW向活动断裂交切于沂沭断裂带,多数断裂只交切于西地堑,而蒙山山前断裂和苍尼断裂横穿沂沭断裂带;下地壳结构相对简单,发生明显的褶曲构造,表现出大规模高、低密度异常相间排列的典型特征。3)区域莫霍面形态东高西低,沂沭断裂带形成了莫霍面陡变带,造成了东西分异格局,潍坊东—莒县—临沂一线出现莫霍面上隆区,具有强震发生的深部孕震环境。4)区域内地震多发于高、低重力异常转化带之间,特别是活动断裂对应的重力梯度条带之上,地震的发生与断裂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沂沭断裂带地震活动性最强,且东地堑强于西地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地壳结构 布格重力异常 小波多尺度分析 地震活动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陆内伸展构造:以沂沭断裂带的表现特征为例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洪奎 禚传源 +1 位作者 耿科 梁太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3-84,共12页
郯-庐断裂带构造系统是中亚-特提斯构造域转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及扬子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沂沭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中段研究其地质构造演化最佳的观测场所,也是露头分布集中、地质现象多样的... 郯-庐断裂带构造系统是中亚-特提斯构造域转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及扬子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沂沭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中段研究其地质构造演化最佳的观测场所,也是露头分布集中、地质现象多样的区段。沂沭断裂带在经历了大规模的左行平移、伸展、拉张及挤压作用后,形成了以堑垒构造、盆岭构造、羽状构造系统及大陆边缘花岗岩系为典型陆内伸展构造的特征表现形式。沂沭断裂带堑垒构造为马站—苏村地堑、汞丹山地垒和安丘—莒县地堑两堑夹一垒的构造格局,是由白垩纪以来陆内伸展造成的差异性升降运动所致,其运动学方式多样,构造变形特征性质复杂,形成围绕沂沭断裂带的羽状断裂系统,鲁西地区以NW向的断裂构造为主,鲁东地区则是NE走向的断裂构造。受侏罗纪以来沂沭断裂带强烈的左行平移作用,形成了广泛发育的裂陷盆地和伸展盆山耦合系统,可进一步归纳为泛裂陷型盆地系、狭窄型裂陷盆地系、菱形状裂陷盆地系和胶莱盆地系统四种类型,这些裂陷盆地与隆升山体共同构成了典型的盆岭构造体系。与盆岭构造相伴的岩浆事件形成了大陆弧花岗岩系统,胶北俯冲型大陆弧花岗岩主要有玲珑造山早期二长花岗岩组合、郭家岭造山中期花岗闪长岩组合、伟德山造山晚期闪长岩-花岗岩组合和崂山后造山晶洞过碱性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鲁西俯冲型陆内弧花岗岩包括铜石造山早期闪长(玢)岩-二长(斑)岩-正长斑岩组合、济南—莱芜造山中期辉长岩-闪长岩组合、沂南造山中期闪长岩-闪长玢岩-花岗岩组合等。大陆弧花岗岩与山东的金矿、多金属矿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沂沭断裂带 堑垒构造 盆岭构造 羽状构造系统 大陆弧花岗岩
下载PDF
Tectonic Taphrogenesis and Paleoseismic Records from the Yishu Fault Zon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Caledonian Movement 被引量:19
10
作者 TIAN Hongshui ZHANG Zengqi +3 位作者 ZHANG Banghua ZHU Jiewang SANG Zhongxi LI Hongku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936-947,共12页
The Yishu fault zone (mid-segmen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was formed in the Presinian. Periodic tectonic activities and strong seismic events have occurred along the fault zone.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Cale... The Yishu fault zone (mid-segmen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was formed in the Presinian. Periodic tectonic activities and strong seismic events have occurred along the fault zone.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Caledonian Movement, with the proceeding of the marine transgression from the Yishu paleo-channel to the western Shandong, uneven thick sediments, composed mainly of sand, mud and carbonates of littoral, lagoon, and neritic facies, were deposited in the Yishu fault zone and western Shandong, and constructed the bottom part of the Lower Cambrian consisting of the Liguan and Zhushadong formations. Through field observations and the lab-examinations, various paleoseismic record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Liguan Formation and the Zhushadong Formations of the Yishu fault zone and its vicinity, including some layers with syn-sedimentary deformation structures that were triggered by strong earthquakes (i.e. seismite, seismo-olistostrome, and seismo-turbidite). Paleoseismic records developed in the Zhushadong Formation are mainly seismites with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such as liquefied diapir, small liquefied-carbonate lime-mud volcano, liquefied vein, liquefied breccia, convolute deformation (seismic fold), graded fault, soft siliceous vein, and deformation stromatolite, as well as seismites with brittle deformation structures of semiconsolidated sediments. Paleoseismic records preserved in the Liguan Formation are not only seismo-olistostrome with a slump fold, load structure, and ball-and-pillows, but also seismo-turbidite with convolution bedding, graded bedding and wavy-bedding. However, in the western Shandong area, the closer to the Yishu fault zone, the greater the thickness of the Liguan Formation and the Zhushadong Formation, the greater the number and type of layers with paleoseismic records, and the higher the earthquake intensity reflected by associations of seismic records. This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ectonic taphrogenesis accompanied by strong earthquake events occur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edonian Movement paleoseismic record tectonic taphrogenesis yishu fault zone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的地震成因岩石新认识 被引量:18
11
作者 田洪水 李洪奎 +2 位作者 王金光 郭广军 张增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6-505,共10页
将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成因岩石划分为四种类型,它们是具有地震成因构造的震积岩、震断层构造岩、震火山岩及隐爆地震角砾岩。前两类是构造地震的记录,而后两类是火山地震及隐爆火山地震的记录。由于震断层构造岩沿长期活动性... 将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成因岩石划分为四种类型,它们是具有地震成因构造的震积岩、震断层构造岩、震火山岩及隐爆地震角砾岩。前两类是构造地震的记录,而后两类是火山地震及隐爆火山地震的记录。由于震断层构造岩沿长期活动性断层分布,大多遭受了若干期强地震活动的改造,所以不易确定其最初的形成时期。因此,笔者重点对分布于沂沭断裂地震带及附近的其它三类地震成因岩石(包括震积岩、震火山岩和隐爆地震角砾岩)作了研究,论述了三类地震成因岩石的特征、时空分布、反映的地震作用机理及意义。认为:地震成因岩石不仅是强地震事件和激烈构造活动的记录;而且,因为由强地震形成的不同等级断层和裂隙构成了一个高渗透性的能够沟通不同深度石油和成矿流体的网络,所以深入研究地震成因岩石有助于完善大断裂地震带及近区的石油聚集与成矿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成因岩石 新认识 沂沭断裂带
下载PDF
山东安丘古近纪冲积层中的地震记录 被引量:18
12
作者 田洪水 王金光 +1 位作者 吕明英 王立法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7-453,共7页
在山东安丘市沂沭断裂带分布区,发现古近纪朱壁店组冲积相沉积中发育一些震积岩层,它们是一套以振动液化砂岩墙、液化砂岩脉、裂隙充填砂砾岩墙、震塌岩、震成小断裂及塌陷构造等为震积特征的震积岩组合。这些古近纪震积岩表明,沂沭断... 在山东安丘市沂沭断裂带分布区,发现古近纪朱壁店组冲积相沉积中发育一些震积岩层,它们是一套以振动液化砂岩墙、液化砂岩脉、裂隙充填砂砾岩墙、震塌岩、震成小断裂及塌陷构造等为震积特征的震积岩组合。这些古近纪震积岩表明,沂沭断裂带在新生代早期是一个构造活动强烈、强地震频繁发生的时期。由这些震积岩所记录的地震灾变事件,是该地区继燕山构造旋回结束后进入喜马拉雅构造旋回的响应。安丘古近纪朱壁店组震积岩的发现,为研究沂沭断裂带的活动史及区域地层调研提供了新的实际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纪 朱壁店组 震积岩 冲积层 沂沭断裂带
下载PDF
山东龙泉站金矿区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洪奎 杨锋杰 +3 位作者 牛树银 李英平 田京祥 郝兴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5-639,共5页
山东龙泉站金矿区的金矿产于沂水-汤头断裂主裂面下盘的糜棱岩化碎裂岩和花岗质碎裂岩中。对区内典型金矿床硫、氢、氧、碳和铅等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资料表明:黄铁矿的δ34S值的变化为+2.7‰-+4.4‰,δ18OH2O值为-1.78‰-+4.07‰,δD(SMOW... 山东龙泉站金矿区的金矿产于沂水-汤头断裂主裂面下盘的糜棱岩化碎裂岩和花岗质碎裂岩中。对区内典型金矿床硫、氢、氧、碳和铅等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资料表明:黄铁矿的δ34S值的变化为+2.7‰-+4.4‰,δ18OH2O值为-1.78‰-+4.07‰,δD(SMOW)值为-74‰--77‰,δ13C平均值为-4.18‰--5.1‰,铅同位素具有正常铅的特点,说明区内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地下深处,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大气降水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龙泉站 金矿 同位素 物质来源 成矿流体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断裂的断层泥分形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华林 耿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07-315,共9页
利用岩石碎裂数目的分形理论,分析、计算了沂沐断裂带及其西侧北西向断裂的断层泥粒度成分的分维值,讨论了断层泥粒度成分分维的地震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沂沐断裂带内的断裂活动强度大于北西向断裂活动强度;F2是沂沐断裂带中... 利用岩石碎裂数目的分形理论,分析、计算了沂沐断裂带及其西侧北西向断裂的断层泥粒度成分的分维值,讨论了断层泥粒度成分分维的地震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沂沐断裂带内的断裂活动强度大于北西向断裂活动强度;F2是沂沐断裂带中活动最强的一条断裂;断层泥粒度成分分维值可作为表征断裂活动时代、破裂形式和断层泥形成年代等的参量;分维值还与断层泥的母岩、厚度、粘土矿物含量和所处的断裂部位等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断层泥 断裂活动 地震地质 分形特征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不同地质时期地震液化脉构造对比 被引量:15
15
作者 田洪水 袁静 +2 位作者 张慎河 魏焕卫 张邦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6-501,共6页
在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已发现震旦纪石旺庄组、寒武纪馒头组、古近纪朱壁店组和沙河街组四个层位发育震积岩,它们均是具有地震液化脉构造和其它地震成因层内构造的震积岩层。通过对比与分析,确认不同地层层位的液化脉构造具有某些共同特... 在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已发现震旦纪石旺庄组、寒武纪馒头组、古近纪朱壁店组和沙河街组四个层位发育震积岩,它们均是具有地震液化脉构造和其它地震成因层内构造的震积岩层。通过对比与分析,确认不同地层层位的液化脉构造具有某些共同特征,这反映了不同层位的液化脉构造的成因具同一性。笔者认为将具有地震液化脉构造共同特征的前寒武纪“molar tooth构造”,称作“泥亮晶灰岩液化脉构造”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脉构造 特征 地震成因 沂沭断裂带
下载PDF
从水系的分布形态探讨沂沭断裂带的运动特征 被引量:14
16
作者 林爱明 饶刚 闫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5-136,共12页
郯城—庐江断裂带是纵贯中国大陆东部,长达2 000km以上的大断裂带。该研究利用DEM数据和ETM,以及谷歌卫星影像来分析郯城—庐江断裂带中段的沂沭断裂带周边的水系的几何分布形态特征。三维卫星图像解译和野外调查的结果显示:(1)沿断裂... 郯城—庐江断裂带是纵贯中国大陆东部,长达2 000km以上的大断裂带。该研究利用DEM数据和ETM,以及谷歌卫星影像来分析郯城—庐江断裂带中段的沂沭断裂带周边的水系的几何分布形态特征。三维卫星图像解译和野外调查的结果显示:(1)沿断裂带周边发育的水系的几何分布形态主要受由F1—F44条主要断层所组成的沂沭断裂带构造所制约;(2)沿断裂带发育的水系不具有典型的走滑断层的系统化的同步转折和位错的变形特征;(3)沂沭断裂带东侧的F1和F2断裂是现今的活动断裂,而F3和F4断裂在第四纪基本没有明显的活动迹象;(4)F1和F2断裂以垂向运动为主,具有高角度的逆断层或正断层的运动特征。该研究结果显示沿断裂发育的水系地貌和几何分布特征可作为评价断裂的活动性和运动特征的地貌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同步转折 活动断裂 郯城—庐江断裂带 沂沭断裂带 地震位移
下载PDF
早寒武世初期沂沭断裂带地震效应 被引量:13
17
作者 田洪水 张邦花 +2 位作者 祝介旺 张增奇 李洪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5-656,共12页
早寒武世初期,随着从古沂沭海峡向西海侵的发展,鲁西地区沉积了厚度不等的主要由砂岩、泥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滨海、潟湖及浅海相沉积,其层位属下寒武统底部的李官组和朱砂洞组。在它们沉积过程中,沂沭断裂带正发生着伴有频繁海底地震的... 早寒武世初期,随着从古沂沭海峡向西海侵的发展,鲁西地区沉积了厚度不等的主要由砂岩、泥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滨海、潟湖及浅海相沉积,其层位属下寒武统底部的李官组和朱砂洞组。在它们沉积过程中,沂沭断裂带正发生着伴有频繁海底地震的构造裂陷活动,使海底沉积物在自沂沭断裂带向西200 km范围内产生了不同的地震效应,形成了各种地震成因的同沉积变形构造。发育在朱砂洞组中的地震效应记录除有少量半固结沉积物的脆性变形外,主要是液化底劈、碳酸盐灰泥火山、液化脉、液化角砾岩、震褶曲、粒序断层和硅质脉等软沉积物变形;李官组中既有含滑塌褶曲、负载构造、球—枕构造等震滑塌堆积,也有震浊积岩。由海底地震效应记录所反映的震级为5~8.9级。这些证据表明沂沭断裂带在早寒武世初期发生了强构造活动。从海底工程地质的角度来分析,上述地震效应是地震对海底沉积层的破坏形式,这为认识海底工程地基岩土层的地震破坏提供了直观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沉积变形 地震效应 海底地震 沂沭断裂带 早寒武世
下载PDF
苍山5.2级地震的地形变特征及机制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杰 冯志军 马玉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17-424,共8页
运用新方法对苍山地震前后的形变资料进行了异常识别,重点分析形变异常的变化特征及机制。结果显示:①苍山地震是大面积应力积累、调整的结果;②以外围区100~200km中短及短期异常为主,而震中100km内的近源区异常并不显著;③进入... 运用新方法对苍山地震前后的形变资料进行了异常识别,重点分析形变异常的变化特征及机制。结果显示:①苍山地震是大面积应力积累、调整的结果;②以外围区100~200km中短及短期异常为主,而震中100km内的近源区异常并不显著;③进入短期的异常标志是中短期异常出现转折或反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变 断裂带 地震地质 地震预报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北段东支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及活动性 被引量:11
19
作者 徐建国 徐华 +5 位作者 张涛 张卓 祁晓凡 侯建华 纪汶龙 刘宏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6-790,共15页
沂沭断裂带北段即潍坊市朱里以北的隐伏构造区,其主要隐伏活动断裂对第四系的发育具有控制作用。沂沭断裂带的活动性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其东支主干断裂是新构造运动强活动带,对地震的发生具有控制作用。莱州湾地区所开展的1∶5万区域... 沂沭断裂带北段即潍坊市朱里以北的隐伏构造区,其主要隐伏活动断裂对第四系的发育具有控制作用。沂沭断裂带的活动性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其东支主干断裂是新构造运动强活动带,对地震的发生具有控制作用。莱州湾地区所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通过大量的地面调查、物探、钻探等工作,对沂沭断裂带北段安丘-莒县断裂、昌邑-大店断裂的空间分布及活动性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两条主干断裂呈NNE向大致平行展布延伸,进入莱州湾海域,其中昌邑-大店断裂活动性质表现为走滑为主兼具逆冲运动,倾角近直立,倾向大致以东冢村北为界,由南段的倾向东转为北段的倾向西,该断裂最晚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安丘-莒县断裂控制了新生代地层的空间分布,新生代以来活动方式以向西正断为主,错断全新世地层并造成地表建筑物的开裂,目前仍处于活动期。本次调查首次确定了昌邑潜凸起的存在,该凸起位于断裂带北段东支两条主断裂之间,凸起区第四系厚度明显变薄,局部基岩出露;以柳疃断裂为界,北段潜凸区第四系下伏地层为新近纪明化镇组、馆陶组;南段潜凸区第四系下伏地层为新近纪八亩地组、牛山组,古近纪朱碧店组和白垩纪红土崖组。昌邑潜凸起区的发现对于莱州湾南岸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主干断裂 昌邑潜凸起 浅部构造 活动性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重力场及时空动态演化特征 被引量:10
20
作者 祝意青 韩海华 郭树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1-67,共7页
利用鲁南地区1996—2006年的流动重力测量资料,研究了沂沭断裂带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研究表明:重力场变化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重力场有规律的变化与区域应力-应变场微动态活动有关。区域重力场总的趋势变化为齐村至郯城坳陷... 利用鲁南地区1996—2006年的流动重力测量资料,研究了沂沭断裂带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研究表明:重力场变化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重力场有规律的变化与区域应力-应变场微动态活动有关。区域重力场总的趋势变化为齐村至郯城坳陷区一带重力正值变化,蒙阴隆起区一带重力负值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演化 地壳运动 构造活动 沂沭断裂带 流动重力测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