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遥感技术研究依兰-伊通断裂带 被引量:17
1
作者 荆凤 申旭辉 +2 位作者 洪顺英 陈正位 E.Rogozhin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9-84,共6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的大型走滑断裂,在沈阳以北由一支分为两支:依兰—伊通断裂带和敦化-密山断裂带。利用遥感数据并结合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对郯庐断裂带北段的依兰-伊通断裂带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该断裂带的形态特征将其划分成三...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的大型走滑断裂,在沈阳以北由一支分为两支:依兰—伊通断裂带和敦化-密山断裂带。利用遥感数据并结合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对郯庐断裂带北段的依兰-伊通断裂带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该断裂带的形态特征将其划分成三段(沈阳—开原段、开原—依兰段、依兰—萝北段)。沈阳—开原段为单条断裂,它分隔了下辽河平原和辽东山地;开原—依兰段为双边不对称断裂,两支断裂相向内倾形成地堑,隔大黑山分隔了松辽盆地和那丹哈达岭;依兰-萝北段断裂较为隐伏,该段是小兴安岭和三江盆地的分界。通过分析依兰—伊通断裂带对河流和其他断裂的错动情况,进一步揭示了郯庐断裂带曾经历了早期左旋走滑和后期右旋走滑的历史。另外还对伊通地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及说明,通过对其DEM作横向和纵向的剖面分析证实了其西北边界为主要控盆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依兰-伊通断裂带 伊通地堑 遥感
下载PDF
依兰-伊通断裂带尚志段晚全新世以来的强震复发间隔:来自古地震与历史文献的约束 被引量:9
2
作者 余中元 张培震 +3 位作者 闵伟 韦庆海 刘玉刚 刘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4-861,共18页
尽管依兰-伊通断裂中生代—早新生代以来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和丰富成果,但受研究条件和手段所限,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强震复发间隔长期以来缺乏可靠的研究结果,致使无法科学认识其活动习性和地震危险性... 尽管依兰-伊通断裂中生代—早新生代以来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和丰富成果,但受研究条件和手段所限,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强震复发间隔长期以来缺乏可靠的研究结果,致使无法科学认识其活动习性和地震危险性。基于高精度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该断裂尚志段存在至少长约25km的线性断层槽谷和陡坎。探槽开挖揭露出该断裂在全新世晚期发生EⅠ和EⅡ两期古地震事件,运动方式为走滑兼逆冲挤压,伴随明显的地层褶皱与缩短变形,累计垂直同震位移量约为(3.2±0.1)m。^(14)C测试年代结果约束古地震事件EⅠ发生于(440±30)^(180±30)a BP,事件EⅡ发生于(4 090±30)^(3 880±30)a BP。晚全新世以来的强震复发间隔约为(3 675±235)a。进一步的史料挖掘研究表明,EⅠ事件可能对应于朝鲜《日省录》记录的于公元1810年(清朝)发生在该地区的宁古塔历史地震,震级约7.0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兰-伊通断裂 晚全新世 古地震 复发间隔 历史记录 约束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在辽北地区三叠纪左行韧性剪切带的发现及变形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李东涛 胡晋伟 +3 位作者 李景弘 孙鹏慧 王晓鸥 刘忠元 《地质与资源》 CAS 2008年第4期254-258,共5页
郯庐断裂带位于辽北地区的部分为区域上郯庐断裂北延分支依兰-伊通断裂带的一段,在1∶5万区调中发现有北东向展布的三叠纪左行韧性剪切带,此韧性剪切带控制一系列三叠纪侵入岩的分布并对古生代地质体的展布进行改造.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依兰-伊通断裂带 三叠纪 左行韧性剪切带 辽北
下载PDF
依兰—伊通断裂带舒兰段深部电性结构研究
4
作者 操聪 赵凌强 +3 位作者 齐彦福 吕宏斌 郑勇 杨雄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2,共8页
依兰-伊通断裂带是划分我国中蒙和中朝2个活动地块的重要边界断裂,也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断裂系统,以往研究认为该断裂活动较弱,但该断裂舒兰段在全新世有过强烈活动。针对这一问题,2021年在穿过依兰-伊通断裂带舒兰段位置布设了一条... 依兰-伊通断裂带是划分我国中蒙和中朝2个活动地块的重要边界断裂,也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断裂系统,以往研究认为该断裂活动较弱,但该断裂舒兰段在全新世有过强烈活动。针对这一问题,2021年在穿过依兰-伊通断裂带舒兰段位置布设了一条大地电磁剖面,对所获取的14个宽频测点数据进行了精细化处理和二维反演,获得了断裂带及其两侧地块的深部电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依兰-伊通断裂带舒兰段及其邻近地区电性结构表现为东西横向分块的特点,其中主断裂呈现延伸至中下地壳的中低阻条带,强度较弱,其东西两侧为高阻,强度较强。结合中国大陆其他活动断裂区的大地电磁探测结果,推测依兰-伊通断裂带舒兰段的电性结构分布特点有利于断层活动和形变累积,未来需要注意其地震孕育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 电性结构 依兰—伊通断裂 舒兰段
下载PDF
依兰‒伊通断裂带晚中生代走滑与伸展构造变形及其应力场
5
作者 顾承串 朱光 +2 位作者 赵田 李云剑 张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1-733,共23页
NE走向、延伸超过900km的依兰‒伊通断裂带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大型断裂构造。然而关于该断裂带起源型式、伸展变形特征以及初始断陷时间长期以来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对依兰‒伊通断裂带起源期和伸展构造变形规律、变形时间以及应力场特... NE走向、延伸超过900km的依兰‒伊通断裂带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大型断裂构造。然而关于该断裂带起源型式、伸展变形特征以及初始断陷时间长期以来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对依兰‒伊通断裂带起源期和伸展构造变形规律、变形时间以及应力场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火山岩锆石U-Pb定年以及断层擦痕位移矢量反演研究。结果表明,依兰‒伊通断裂带在尚志隆起以及白垩纪‒古近纪地堑外侧保存着左行走滑断层或韧性剪切带,代表了其起源期构造。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及未变形火山岩的年龄(125 Ma),限定起源时间为晚侏罗世初‒早白垩世初。早白垩世中期之前依兰‒伊通断裂带转变为伸展变形,南段控制发育的叶赫地堑具有典型的断陷盆地特征。在出露的花岗岩基底及地堑内下白垩统均可见一期NE走向正断层发育。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依兰‒伊通断裂带起源期左行走滑活动是在近S-N向(偏NNW向)的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发育,晚期又叠加了NW-SE向的拉张应力场作用,导致该断裂带转为正断活动。本文认为太平洋区伊泽奈崎板块早白垩世初向东亚大陆下平板俯冲,随后俯冲板片后撤导致强烈的弧后伸展,是依兰‒伊通断裂带晚中生代左行走滑与伸展活动的动力学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左行走滑 伸展断陷 应力场 依兰‒伊通断裂带
下载PDF
太平沟断裂的新发现与1963年黑龙江萝北5.8级地震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余中元 闵伟 +2 位作者 韦庆海 刘玉刚 高峰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39,共9页
黑龙江省萝北地区是东北现代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中小地震密集成带分布,曾于1963年发生5.8级地震,但其发震构造一直不清楚。精定位后的震中分布图像和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地震总体呈NEE方向密集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山... 黑龙江省萝北地区是东北现代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中小地震密集成带分布,曾于1963年发生5.8级地震,但其发震构造一直不清楚。精定位后的震中分布图像和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地震总体呈NEE方向密集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山前太平沟一带,地震类型以右旋走滑为主。通过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解译结果发现太平沟一带发育一条长约25km,走向约N70oE的线性异常带。野外地表调查发现该线性异常表现为断续分布的断裂陡坎、冲沟位错和滑坡。陡坎走向约N65oE—N75oE,倾向SE,高约1.0—2.5m;滑坡发育有典型的弧形圈椅构造,规模大小不等,多与断裂陡坎伴生。综合现代地震活动图像、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调查结果,特别是结合2013年11月和2014年2月该地区的2次小震活动及现代地震活动的空间图像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太平沟断裂属于依兰-伊通断裂带的分支断裂,晚第四纪期间曾经强烈活动,具备中强地震的发震能力,可能是萝北1963年5.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兰-伊通断裂带 太平沟断裂 萝北5.8级地震 发震构造
下载PDF
依兰—伊通断裂带以东白垩系沉积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潜力
7
作者 张伟 孟元林 王文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2-30,共9页
依兰—伊通断裂带以东白垩系沉积盆地已开展了一定的勘探工作,部分盆地尚未勘探。为了预测研究区的油气勘探潜力,应用区内地震、地球化学、试油数据等资料,从构造演化和成因类型等方面分析沉积盆地构造特征,在岩样分析的基础上对比烃源... 依兰—伊通断裂带以东白垩系沉积盆地已开展了一定的勘探工作,部分盆地尚未勘探。为了预测研究区的油气勘探潜力,应用区内地震、地球化学、试油数据等资料,从构造演化和成因类型等方面分析沉积盆地构造特征,在岩样分析的基础上对比烃源岩评价指标并分析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以佳木斯隆起为主的北强南弱的拼合地块活动强度与同期活动的断裂共同控制沉积盆地的形成与展布,北部沉积盆地规模大,向南部过渡为小型沉积盆地,以残留单断式为主,北部沉积盆地后期改造强度比南部大得多。各断陷盆地油气形成条件迥异:北部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但氯仿沥青“A”含量极低,热演化程度极高,Ro最高达3.7%,所以北部沉积盆地的烃源岩可能以生气为主;南部沉积盆地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好,高成熟—过成熟烃源岩适于生油,未熟—低熟烃源岩可能形成油页岩。研究成果为依兰—伊通断裂带以东白垩系沉积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沉积盆地类型 烃源岩 有机质热演化 油气潜力 依兰-伊通断裂带
下载PDF
吉林省四平市石岭镇榆树林村-放牛沟村剖面登娄库组构造演化特征
8
作者 柳成志 胡微 林荣达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26期6420-6423,共4页
实测剖面地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石岭镇境内,位于距四平市区约30 km的303国道两侧。通过对该剖面登娄库组野外露头的精细测量和细致研究,对其构造样式和动力学机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共识别出39条各类断层和多种类型的褶皱,其中断层... 实测剖面地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石岭镇境内,位于距四平市区约30 km的303国道两侧。通过对该剖面登娄库组野外露头的精细测量和细致研究,对其构造样式和动力学机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共识别出39条各类断层和多种类型的褶皱,其中断层以小型逆断层为主,少数为走滑断层,走向均为NNE向和SWW向,这与依兰-伊通断裂带走向大致相同。通过对剖面内各断层、断层组合及褶皱形态的综合研究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得出该剖面登娄库组构造运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运动方向变化的影响,先后经历了早白垩世末期至晚白垩世早期(100Ma左右)左行走滑正断层运动和早第三纪右行走滑逆断层运动两个期次的构造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兰-伊通断裂带 区域构造背景 动力学机制 构造期次 构造演化特征
下载PDF
吉林省梨树县石岭镇榆树林村——放牛沟登娄库组剖面沉积演化特征
9
作者 王超然 林荣达 +1 位作者 刘朋远 张惠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0-144,共5页
剖面地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石岭镇境内,区域构造虽属郯庐断裂带北段西支依兰—伊通断裂带,但剖面地层形成年代却早于依兰—伊通断裂带[1]。剖面出露的登娄库组地层厚度共288.6 m,其底部与营城组火山碎屑岩成角度不整合接触,上部地层未... 剖面地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石岭镇境内,区域构造虽属郯庐断裂带北段西支依兰—伊通断裂带,但剖面地层形成年代却早于依兰—伊通断裂带[1]。剖面出露的登娄库组地层厚度共288.6 m,其底部与营城组火山碎屑岩成角度不整合接触,上部地层未完全揭露。通过对剖面地层的细致考察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该剖面登娄库组地层主要沉积了一套粒度较粗的陆源碎屑岩,岩性以砂岩、砾岩为主,总体反映了构造运动强烈、周边地形起伏大、山区剥蚀强烈等特点的沉积环境。受断陷脉动式沉降[2]活动的影响,地层沉积相演化规律为:湖相→扇三角洲相→湖相→扇三角洲相,并在湖相和扇三角洲相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识别出4种沉积亚相和8种沉积微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娄库组 依兰—伊通断裂带 沉积相演化规律 构造运动 脉动式沉降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