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丽使臣的“小中华馆”与朝鲜“小中华”意识的起源 被引量:12
1
作者 黄修志 《古代文明》 CSSCI 2012年第4期88-96,114,共9页
"小中华"最初是宋人在高丽文宗时期(1046—1083年)赠予高丽的称号,它与宋朝将高丽使馆命名为"小中华馆"这一事件紧密相连。高丽基于慕华思想和抵抗辽金的需要,努力派遣使臣与宋朝结盟,而共同的战略利益和高丽使臣... "小中华"最初是宋人在高丽文宗时期(1046—1083年)赠予高丽的称号,它与宋朝将高丽使馆命名为"小中华馆"这一事件紧密相连。高丽基于慕华思想和抵抗辽金的需要,努力派遣使臣与宋朝结盟,而共同的战略利益和高丽使臣高水平的诗文也使宋朝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由此"小中华馆"诞生在宋丽外交中。这一称谓当时更多地带有外交色彩,还没有成为总体性的文化自觉。高丽末期,以李穑为代表的高丽儒臣在朱子学和元明易代的影响下,对"小中华馆"进行了重新追述和诠释,使之超越了宋丽外交的历史语境,赋予其鲜明的现实意义和华夷意识。此后,"小中华"开始升华为高丽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体认,并上升为儒臣士族的政治理想,这反映了新兴的儒臣势力的崛起。因此,宋代的"小中华馆"是后来朝鲜王朝反复强调的"小中华"意识的思想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中华馆 小华集 小中华意识 李穑 朱子学
下载PDF
易学与《中庸》《孟子》的交锋——从朱陆“无极太极之辩”切入
2
作者 马天威 《周易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54,共11页
宋明理学与经典关联紧密,经典义理与理学家的阐发处于相互“交织”的状态。交织意味着被解释的经典本身的思路与作为解释者的哲学家的洞见都是哲学的主体。先秦经典之间存在分歧,但理学家试图将群经统为一贯,使得儒家哲学内部存在分裂... 宋明理学与经典关联紧密,经典义理与理学家的阐发处于相互“交织”的状态。交织意味着被解释的经典本身的思路与作为解释者的哲学家的洞见都是哲学的主体。先秦经典之间存在分歧,但理学家试图将群经统为一贯,使得儒家哲学内部存在分裂与统一的对拉力量,因此需要以一种理路为“解释主轴”来统合其他经典。朱子与象山分别以易学与《中庸》《孟子》为主轴,“无极太极之辩”正是二者交锋的集中体现。朱子坚持易学本体论结构,区分形而上与形而下,将“无极而太极”解释为天理,这种结构源于《易传》的道器之分;而象山则从《中庸》《孟子》心性论的贯通性出发,认为极就是中,无极就是无中,因此“无极而太极”必非周子本义。朱陆之辩也与四书升格运动的高峰相耦合。儒家哲学的内在张力也是发展的动力之源。经典与哲学的互动为中国哲学史书写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中庸》 《孟子》 无极而太极 朱陆之辩
原文传递
易学与古代历史思维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怀祺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31-36,共6页
易学对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研究这一课题对于从深层次上认识中国史学的民族特点及其变化 ,以及进一步总结继承文化优秀遗产 ,以推进史学的发展 ,有重要的意义。易学对史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历史思维方式上 ,突出表现在天人一体的思维、... 易学对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研究这一课题对于从深层次上认识中国史学的民族特点及其变化 ,以及进一步总结继承文化优秀遗产 ,以推进史学的发展 ,有重要的意义。易学对史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历史思维方式上 ,突出表现在天人一体的思维、通变的思维、“天下同归而殊途 ,一致而百虑”的思维以及表现为忧患意识的经世思维 ;从《周易》的经、传到司马迁、章学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史学思想 历史思维 天人一体 天人关系
下载PDF
当今向孔子借鉴什么?——兼探孔子思想与《周易》的关系
4
作者 朱安群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71-77,共7页
处在钱潮滚滚,充满焦躁危疑忧惧情绪,人与自然、人与人疏离感日益加剧的今天,人们开私塾,拜孔子,背儒经,无疑是希望收到调整心态、从容对待潮流挑战的效果。孔子的价值观中有哪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达成这个目的?现认为,要认识孔子其人其... 处在钱潮滚滚,充满焦躁危疑忧惧情绪,人与自然、人与人疏离感日益加剧的今天,人们开私塾,拜孔子,背儒经,无疑是希望收到调整心态、从容对待潮流挑战的效果。孔子的价值观中有哪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达成这个目的?现认为,要认识孔子其人其学,必须抓住"道",而孔子之道又导源于《周易》。探源讨流,说明孔子思想中最值得当今汲取或借鉴的东西是:一、周易和孔子之道的理想境界———中和之道;二、周易的忧患意识和孔子的担当精神;三、周易的"彰往察来"和孔子的"过则勿惮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周易 中和 忧患意识 过而能改
下载PDF
朱熹“权”说论辨
5
作者 刘小红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40-45,共6页
朱熹之权说是在对汉儒及程颐“权”思想批判、继承基础上理论建构的,可谓最具思辨性,也最具体系性。朱熹对权与义、权与中、权与道之论析提升了权作为一个范畴的理论深度,但囿于其理学体系的逻辑架构,他为行“权”限设了几乎难以达致的... 朱熹之权说是在对汉儒及程颐“权”思想批判、继承基础上理论建构的,可谓最具思辨性,也最具体系性。朱熹对权与义、权与中、权与道之论析提升了权作为一个范畴的理论深度,但囿于其理学体系的逻辑架构,他为行“权”限设了几乎难以达致的标准,导致产生了诸多的消极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汉儒 程颐
下载PDF
论阳明之“意”的含义及其意义
6
作者 张会永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5期10-12,共3页
"意"之学说在阳明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学界对这一问题也有许多争论。文章惟一通过分析流行的关于"意"之含义的观点,指出应该把阳明之"意"理解为"意念"。同时,文章也论证了"意"在... "意"之学说在阳明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学界对这一问题也有许多争论。文章惟一通过分析流行的关于"意"之含义的观点,指出应该把阳明之"意"理解为"意念"。同时,文章也论证了"意"在阳明哲学体系中所起到的桥梁作用,指出"意"是把阳明"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三大命题贯通起来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意” 意念 阳明学
下载PDF
弘一法师书法学习观管窥
7
作者 倪旭前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91-96,共6页
弘一法师从自己实践经验出发,主张学书应先学篆书,要用篆隶笔意去写楷书乃至行草;除了临写篆字外,还要同时临习大楷、中楷、小楷等,各种书体都要写,采取"由博而约"的学习法;学习书法应该"入格而出格",既能学习古人... 弘一法师从自己实践经验出发,主张学书应先学篆书,要用篆隶笔意去写楷书乃至行草;除了临写篆字外,还要同时临习大楷、中楷、小楷等,各种书体都要写,采取"由博而约"的学习法;学习书法应该"入格而出格",既能学习古人名碑法帖,又能创作有别于古人范式的个性风格作品;出家人重在研究佛法,其最上乘的艺术在佛法的修行中得来。弘一这些观点是否合理,是否都适合大家学习,值得我们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弘一 学书观 篆书 佛法
下载PDF
董仲舒公羊学对儒家仁义论的创造性阐释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文东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62-68,共7页
仁与义在《春秋》中是针对天与王、人与我关系的范畴,《公羊传》是沟通孔孟和董仲舒的桥梁,在此之前孔孟发明仁义以论说王者之道和人、我关系及个体立身处世之道德准则、原则和规范,在此之后,董仲舒的今文公羊学将仁、义合论,从范畴内... 仁与义在《春秋》中是针对天与王、人与我关系的范畴,《公羊传》是沟通孔孟和董仲舒的桥梁,在此之前孔孟发明仁义以论说王者之道和人、我关系及个体立身处世之道德准则、原则和规范,在此之后,董仲舒的今文公羊学将仁、义合论,从范畴内涵、哲学根据、实施对象和方法等方面系统阐述并深化了仁义论,他对儒家仁义论的创造性阐释在于认为:仁是天的本质属性,仁取之于天,具有外在的超越性本源;首次明确提出仁的博爱原则;区分了仁与义,仁指向安人、爱人,义指向正我、修己。董仲舒的仁义论参与塑造和建立了西汉以仁义之道为核心的国家治理观念、教化体系和礼仪制度,对于中国传统主流社会的人伦道德、意识形态、礼法秩序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公羊学 春秋 仁义论
下载PDF
天台智顗的管理智慧
9
作者 骆海飞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3年第1期155-161,225,共8页
智顗是佛教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在浮度诸方与住寺领众之际表现出非凡的管理智慧。他应机说法,巧结善缘,为天台宗的创立赢得了丰厚的人脉资源;他取舍进退,张弛有度,为天台宗的创立营造起良好的外部环境;他随方毗尼,与时俱进,为天台宗... 智顗是佛教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在浮度诸方与住寺领众之际表现出非凡的管理智慧。他应机说法,巧结善缘,为天台宗的创立赢得了丰厚的人脉资源;他取舍进退,张弛有度,为天台宗的创立营造起良好的外部环境;他随方毗尼,与时俱进,为天台宗寺院的法制建设保驾护航;他躬身垂范,奖训得宜,成为天台宗僧团的现实依托与精神象征。借由非凡的管理智慧,佛教天台宗从无到有,绵延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台智顗 管理智慧 应机说法 随方毗尼 取舍进退 躬身垂范
下载PDF
论周敦颐的“诚”——兼与《中庸》比较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德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49-51,共3页
“诚”是宋明理学和先秦儒家的重要概念。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在他的学说中,尤其在《通书》中,对“诚”多有论及。《中庸》是先秦儒家学派中弘道派的代表作,其中有多处对“诚”的系统论述。从中可以看出《通书》与《中庸》在内容和... “诚”是宋明理学和先秦儒家的重要概念。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在他的学说中,尤其在《通书》中,对“诚”多有论及。《中庸》是先秦儒家学派中弘道派的代表作,其中有多处对“诚”的系统论述。从中可以看出《通书》与《中庸》在内容和思想上的承继关系。讨论周敦颐的诚,可以增强我们现代人对诚信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周敦颐 《中庸》
下载PDF
《周易》中庸思想管窥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尚榘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4-66,共3页
中庸是儒家倡导的人生最佳准则。中庸思想在《周易》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从《周易》爻位、卦象、谦节卦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可知《周易》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庸思想 。
关键词 周易 中庸思想
下载PDF
德业风流,师表一世:论宋代韩亿家族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静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8,共8页
从北宋真宗到南宋孝宗的两百余年间,韩亿家族在举业、仕途、学术上等方面取得较大的发展,并通过婚姻、同事、交游等方式积极拓展人际关系。在努力提高个人政治、文学、思想修养和家族社会政治地位的同时,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言传身教,... 从北宋真宗到南宋孝宗的两百余年间,韩亿家族在举业、仕途、学术上等方面取得较大的发展,并通过婚姻、同事、交游等方式积极拓展人际关系。在努力提高个人政治、文学、思想修养和家族社会政治地位的同时,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言传身教,家法谨严,德业双修,成为当时士人学习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韩亿 新兴士族 忠宪家法
下载PDF
论《周易》的“立人之道”及“崇德广业” 被引量:1
13
作者 史少博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25,共4页
《周易》博大精深,寓意深远,为人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道理。《周易》告诫人们:"立人之道",必须具备"诚"和"仁",如果一个人不讲"诚"、失掉"仁",既得一时之利,也会最终失去民心,断送自... 《周易》博大精深,寓意深远,为人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道理。《周易》告诫人们:"立人之道",必须具备"诚"和"仁",如果一个人不讲"诚"、失掉"仁",既得一时之利,也会最终失去民心,断送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并且,"崇德"和"广业"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只有"崇德",才能"广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立人之道 崇德广业
下载PDF
严虞惇《读诗质疑》研究
14
作者 冉金娥 《阴山学刊》 2020年第4期25-32,共8页
严虞惇是明末清初潜心《诗经》的学者,主张经经纬史、经世致用的治经思想。其《读诗质疑》主张《序》说,多采毛《传》、郑《笺》,至有曲从者,反对朱熹叶韵说、“淫诗”说,具有明显的汉学倾向。虽然《读诗质疑》采用集注体,欲集前人之大... 严虞惇是明末清初潜心《诗经》的学者,主张经经纬史、经世致用的治经思想。其《读诗质疑》主张《序》说,多采毛《传》、郑《笺》,至有曲从者,反对朱熹叶韵说、“淫诗”说,具有明显的汉学倾向。虽然《读诗质疑》采用集注体,欲集前人之大成,然其引用诸家之说定例不严,出处多有混淆,名物训诂亦有简略及不当者。其用力之处不及乾嘉学术之精深,不为后世所重,但也具有一定的学术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虞惇 读诗质疑 汉学 宋学
下载PDF
熊十力易学的“隐”“显”论说与哲学建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世柳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5-50,共6页
熊十力受《周易》经传启发,创造性地提出了易学的“隐”“显”论说结构。这一论说结构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体系,以“隐”“显”论说结构发论体用不二之境,辨明心物合一之说,通过体的功能转变,以翕辟成变的健... 熊十力受《周易》经传启发,创造性地提出了易学的“隐”“显”论说结构。这一论说结构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体系,以“隐”“显”论说结构发论体用不二之境,辨明心物合一之说,通过体的功能转变,以翕辟成变的健动外化来沟通体与用,由内而外,由隐及显,最终成就了其内圣外王学说。“隐”“显”论说结构对熊十力哲学体系的建构具有根基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隐显 新唯识论
原文传递
《金瓶梅》的遗留问题与清初白话小说创作格局之形成 被引量:1
16
作者 施文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32-39,46,共9页
《金瓶梅》中的因果报应模式实为本土信仰与外来佛教结合后的产物。本土信仰,即易学思维下相生相倚的循环论导致了其果报论的不彻底性,而为色空思想所笼罩的"欲望与自我救赎"这一创作主旨也在作者对世俗"色相"的过... 《金瓶梅》中的因果报应模式实为本土信仰与外来佛教结合后的产物。本土信仰,即易学思维下相生相倚的循环论导致了其果报论的不彻底性,而为色空思想所笼罩的"欲望与自我救赎"这一创作主旨也在作者对世俗"色相"的过度描写中极大地偏离了"自我救赎"的终极旨归,并最终导致了原初的制欲意图以失败告终。作为《金瓶梅》的遗留问题,制欲机制的失败及其背后所隐含着的深层信仰危机为其后的清人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并对清初白话小说(以两性关系为题材)的创作格局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欲机制 因果报应 易学思维 色空思想
下载PDF
试论钱穆史学视域中的“易学三期说”思想
17
作者 杨生照 《国际儒学论丛》 2016年第1期143-153,251,252,共13页
历史学家钱穆曾从史学视域,运用疑古剥皮法对《周易》进行研究,提出了他的“易学三期说”思想:卦爻象是一种古代文字,并与“数”有着内在统一性,为先秦易学第一期;卦爻辞最初为卜筮之辞,后被编纂成书与周人代殷而立有关,为先秦易学第二... 历史学家钱穆曾从史学视域,运用疑古剥皮法对《周易》进行研究,提出了他的“易学三期说”思想:卦爻象是一种古代文字,并与“数”有着内在统一性,为先秦易学第一期;卦爻辞最初为卜筮之辞,后被编纂成书与周人代殷而立有关,为先秦易学第二期;《易传》十篇非孔子所作,而是战国晚期至秦汉间新儒家学者在融汇儒道思想的基础上创构而成的一部内含“德性天人观”的哲学著作,为先秦易学第三期。这些看法在今天已几成共识,但在当时却是开创性的。其中所表达的史学科学化诉求及努力,一方面对思考中国文化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隐藏着一种传统与现代的紧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周易 史学视域 易学三期说
下载PDF
王肯堂《医学穷源集》运气学诊疗体系初探
18
作者 刘明洋 韩海伟 《中医药信息》 2021年第8期63-65,共3页
王肯堂为明代中后期著名医家,在其晚年所作《医学穷源集》中,医疗风格忽然改变,形成了一种以运气学贯穿理、法、方、药的全新体系,冲破了以往诊治疾病“平脉辨证”的固有局面,认为运气学为“审证之捷法,疗病之秘钥”。这种综合分析法,... 王肯堂为明代中后期著名医家,在其晚年所作《医学穷源集》中,医疗风格忽然改变,形成了一种以运气学贯穿理、法、方、药的全新体系,冲破了以往诊治疾病“平脉辨证”的固有局面,认为运气学为“审证之捷法,疗病之秘钥”。这种综合分析法,是中医学“天人相应”以及“三因制宜”思想的完美体现,并且从多维角度分析病情,有利于更全面、深入地把握病机,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穷源集 王肯堂 运气学
下载PDF
平田篤胤《毉宗仲景考》评介
19
作者 杨晓越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328-333,共6页
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平田篤胤在《毉宗仲景考》一书中指出,《伤寒论》的作者是葛洪的从祖祖父葛玄,戴霸、张机、仲景等称呼都是葛玄的寓名。平田又以葛玄为基点,向前追溯、向后延伸,指出中国医方最初是由神仙所造,根本上是由日本的神创造... 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平田篤胤在《毉宗仲景考》一书中指出,《伤寒论》的作者是葛洪的从祖祖父葛玄,戴霸、张机、仲景等称呼都是葛玄的寓名。平田又以葛玄为基点,向前追溯、向后延伸,指出中国医方最初是由神仙所造,根本上是由日本的神创造,中国医道根源于日本的神道。平田的结论并不可信,他实际上是用考证来阐释其所主张的"神医道"思想,与他的复古神道思想相契合,也反映出平田主张日本优于中国的中国观。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此种中国观也可看做是,日本近世中后期以来,一种以国学家为代表的知识阶层,乃至日本国强调日本至上的强烈民族主义的中国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田篤胤 《毉宗仲景考》 张仲景 神医道 复古神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