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与生物炭施用对黄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43
1
作者 乔丹丹 吴名宇 +4 位作者 张倩 韩燕来 张毅博 李培培 李慧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2-99,共8页
探明生物炭、秸秆和化肥配施对黄褐土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为降低黄淮海平原黄褐土生产障碍,建立合理培肥制度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3年定位试验,设置了不同的施肥制度:对照为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生物炭配施化肥(NPKB)、秸秆... 探明生物炭、秸秆和化肥配施对黄褐土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为降低黄淮海平原黄褐土生产障碍,建立合理培肥制度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3年定位试验,设置了不同的施肥制度:对照为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生物炭配施化肥(NPKB)、秸秆配施化肥(NPKS)、生物炭和秸秆配施化肥(NPKSB)5个处理。对不同处理条件下湿筛的土壤团聚体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后,能增加大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提升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性的提升幅度次序为NPKS>NPKSB>NPKB。在试验期内,添加生物炭能逐年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顺序为NPKSB>NPKB。在所有施肥处理中,NPKSB对提升大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效果最好。在本研究设置处理中,NPKSB对提升土壤团聚体基本性能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秸秆 黄褐土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有机和无机肥配比对黄褐土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丰度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军 申田田 +5 位作者 车钊 董召荣 金鑫 曹文超 吴小文 宋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1-650,共10页
【目的】土壤硝化与反硝化作用是氮循环的两个关键环节,本文研究不同比例的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硝化和反硝化进程产生的影响,为高效施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安徽农业大学农翠园试验基地的黄褐土上进行了小麦–玉米轮作田间试验。试... 【目的】土壤硝化与反硝化作用是氮循环的两个关键环节,本文研究不同比例的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硝化和反硝化进程产生的影响,为高效施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安徽农业大学农翠园试验基地的黄褐土上进行了小麦–玉米轮作田间试验。试验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在小麦、玉米总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单施无机肥(T1)、无机肥∶有机肥=2∶1(T2)、无机肥∶有机肥=1∶1(T3)、无机肥∶有机肥=1∶2(T4)、单施有机肥(T5)。在小麦拔节期,取0—20 cm土壤样品,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反硝化和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并结合反硝化能力、N_2O/(N_2O+N_2)产物比、土壤呼吸、硝化势和氨氧化细菌(AOB)与古菌(AOA)对硝化势相对贡献率的测定,分析江淮地区长期有机和无机肥配施对黄褐土硝化、反硝化微生物丰度及其功能的影响。【结果】单施无机肥或有机肥处理的硝化势均高于不同配比处理。与添加有机肥相比,增施无机肥会显著增加AOA的丰度和硝化贡献率。在反硝化方面,反硝化能力和土壤呼吸随着有机肥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单施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nir S和nos Z型反硝化菌丰度随着有机肥的增加而增加,而nir K型反硝化菌丰度呈减少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反硝化能力与nir S型、nos Z型反硝化菌丰度、有机质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nir K相关性不强。【结论】与单施无机肥或有机肥处理相比,有机和无机肥适当配施可降低土壤硝化势,并能调控AOA和AOB在硝化过程中的作用,有效地降低土壤反硝化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比 黄褐土 硝化势 氨氧化细菌 氨氧化古菌 反硝化能力 反硝化菌群
下载PDF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红壤和黄褐土K^+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占丽平 丛日环 +4 位作者 李小坤 鲁剑巍 王瑾 王筝 廖志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47-1157,共11页
采用连续流动法研究了低分子量有机酸影响下供试土壤的钾素吸附动力学特征,探讨了描述土壤K+吸附动力学的最优模型。结果发现,有机酸(苹果酸、柠檬酸)作用下,红壤吸附的K+量均低于对照(不加有机酸)处理,0.1 mmol L-1草酸处理除外。黄褐... 采用连续流动法研究了低分子量有机酸影响下供试土壤的钾素吸附动力学特征,探讨了描述土壤K+吸附动力学的最优模型。结果发现,有机酸(苹果酸、柠檬酸)作用下,红壤吸附的K+量均低于对照(不加有机酸)处理,0.1 mmol L-1草酸处理除外。黄褐土对K+的吸附因K+浓度的不同而差异明显。当K+浓度为0.1 mmol L-1时,有机酸作用下黄褐土吸附的K+量低于对照,而当K+浓度为1.0 mmol L-1时,有机酸作用下的黄褐土K+吸附量高于对照。K+吸附反应速度与时间的自然对数lnt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0.05=0.754,r0.01=0.874)。1.0 mmol L-1KCl处理的初始吸附速率较高,反应速度降低的较快。对红壤、黄褐土吸附K+的数据进行拟合,双常数方程、指数方程和Elovich方程拟合效果较好,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不好。双常数方程的相关系数(r)高于Elovich方程和指数方程,双常数方程是描述红壤和黄褐土在有机酸作用下K+吸附动力学的最优模型。结果表明,有机酸对两种土壤吸附能力的影响均表现为草酸>柠檬酸>苹果酸。有机酸作用下红壤和黄褐土的K+吸附过程主要受土壤电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黄褐土 低分子量有机酸 吸附动力学
下载PDF
铅胁迫对黄褐土微生物区系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彦雨 夏远巧 葛高飞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4-1120,共7页
为了筛选出黄褐土中对铅污染敏感的指示微生物,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铅浓度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向土壤中添加硝酸铅显著降低了可培养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微生物的种群数量,这种抑制作用随着铅浓度... 为了筛选出黄褐土中对铅污染敏感的指示微生物,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铅浓度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向土壤中添加硝酸铅显著降低了可培养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微生物的种群数量,这种抑制作用随着铅浓度的升高而增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弱。铅浓度、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两两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低浓度铅处理(100 mg kg^(-1))在培养初期(1 d)显著减少了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率分别为27.43%和30.89%;高浓度铅处理(2500 mg kg^(-1))在整个培养期内均对真菌数量产生显著抑制作用,且抑制率维持在90%左右。从培养初期到中期(1~14 d),随着铅浓度升高土壤微生物群落活性和功能多样性指数显著下降(中浓度铅处理除外),培养后期(28 d)各个浓度铅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和优势度均显著增加。与对照、低浓度铅和高浓度铅处理相比,中浓度铅处理(500 mg kg^(-1))更有利于保持黄褐土较高的微生物的群落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本研究中3种可培养微生物功能群对黄褐土添加硝酸铅的敏感度依次是放线菌,细菌和真菌。研究表明,在黄褐土地区真菌可以用来指示较为严重的土壤铅污染状况,放线菌和细菌可以用来指示铅污染程度较轻的土壤环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土 微生物区系 功能多样性
原文传递
硫和白云石对皖中黄褐土铅形态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梁丽芹 章力干 +2 位作者 周可金 马成泽 杨晓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9-923,共5页
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应用连续浸提分组方法,研究了S与白云石用量对黄褐土中重金属Pb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高S处理条件下,土壤pH下降,可交换态Pb有升高的趋势;白云石处理条件下,土壤pH升高,显著促进了可交换态Pb向碳酸盐结合态和... 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应用连续浸提分组方法,研究了S与白云石用量对黄褐土中重金属Pb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高S处理条件下,土壤pH下降,可交换态Pb有升高的趋势;白云石处理条件下,土壤pH升高,显著促进了可交换态Pb向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态转化,这种形态分布与白云石用量无明显关联,S的添加不足以改变白云石粉对黄褐土中Pb形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 形态 黄褐土
下载PDF
皂角苷对红壤和黄褐土中Pb^(2+)、Zn^(2+)的解吸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常红 李利芬 黄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3-100,共8页
以Pb^(2+)、Zn^(2+)污染的红壤和黄褐土为材料,以皂角苷为解吸剂,研究不同皂角苷浓度(0~20 g·L-1)、p H(3~7)、解吸次数(1~3次)下土壤中重金属的解吸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皂角苷浓度升高,其从土壤中解吸Pb^(2+)和Zn^(2+)的量增大;... 以Pb^(2+)、Zn^(2+)污染的红壤和黄褐土为材料,以皂角苷为解吸剂,研究不同皂角苷浓度(0~20 g·L-1)、p H(3~7)、解吸次数(1~3次)下土壤中重金属的解吸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皂角苷浓度升高,其从土壤中解吸Pb^(2+)和Zn^(2+)的量增大;皂角苷溶液p H越高,对Pb^(2+)和Zn^(2+)的解吸率越低。皂角苷对土壤中Zn^(2+)的解吸率明显高于Pb^(2+),红壤中Zn^(2+)的解吸率最高可达47%,而黄褐土中Zn^(2+)的解析率则为30%。单次解吸,红壤中含量降低最大的是酸溶态的Pb^(2+)和Zn^(2+),分别为38%和34%;可氧化态Zn^(2+)的含量下降较少,约为14%,但下降程度仍高于黄褐土。黄褐土中可还原态Pb^(2+)的含量减少最多,达26%,且各形态的解吸量均显著低于红壤。皂角苷对供试红壤中Pb^(2+)、Zn^(2+)的解吸效果好于黄褐土,可能是红壤与黄褐土的矿物组成和表面电荷性质不同所致。加入皂角苷后,红壤的Zeta电位下降,黄褐土的升高,两种土壤的Zeta电位均向零趋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角苷 PB2+ Zn2+ 红壤 黄褐土 解吸
下载PDF
纳米Fe、Si降解黄褐土中PCB77 被引量:1
7
作者 程波 吴康 +3 位作者 司雄元 王寅 檀华蓉 司友斌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08-614,共7页
采用振荡培养实验研究了纳米Fe0、纳米Si0和纳米Fe3O4对黄褐土中PCB77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土壤中PCB77投加量为20 mg kg-1,仅投加纳米Fe0时,投加量为40 mg g-1,反应24 h后PCB77含量接近最低,纳米Fe0对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的PCB77降解... 采用振荡培养实验研究了纳米Fe0、纳米Si0和纳米Fe3O4对黄褐土中PCB77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土壤中PCB77投加量为20 mg kg-1,仅投加纳米Fe0时,投加量为40 mg g-1,反应24 h后PCB77含量接近最低,纳米Fe0对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的PCB77降解过程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Kobs分别为0.0057 h-1和0.0081 h-1;反应64h后,反应体系中PCB77残留率分别为68.2%,和53.2%,可见灭菌土壤较未灭菌土壤中PCB77降解效果降低。纳米双元体系能促进PCB77的降解,当纳米Si0:纳米Fe0=1∶10时,土壤中PCB77降解效果最好,反应64h后,土壤中PCB77残留率仅为53%,当纳米Fe3O4∶纳米Fe0=1∶4时,土壤中PCB77降解效果较佳,反应64h后,土壤中PCB77残留率仅为42.5%。土壤中PCB77降解产物中除联苯外未发现其他降解产物,可能是PCB77在纳米Fe0表面连续脱氯的原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Fe0 纳米Si0 纳米FE3O4 黄褐土 PCB77 降解
原文传递
黄褐土玉米秸秆腐解菌株筛选及其促腐能力研究
8
作者 张倩 徐春燕 +3 位作者 张铎 王亚会 梁新盈 李慧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3-243,共11页
作物秸秆在黏板土壤中腐解慢,严重制约其培肥改土效果,从黏板酸化黄褐土中筛选土著玉米秸秆高效腐解菌株,可弥补外源腐解菌土壤定殖能力弱、腐解效果差及作物生长不良等问题,对秸秆养分高效转化、土壤地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平板划... 作物秸秆在黏板土壤中腐解慢,严重制约其培肥改土效果,从黏板酸化黄褐土中筛选土著玉米秸秆高效腐解菌株,可弥补外源腐解菌土壤定殖能力弱、腐解效果差及作物生长不良等问题,对秸秆养分高效转化、土壤地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平板划线法、刚果红培养基初筛、滤纸条/秸秆崩解复筛等方法筛选黏板酸化黄褐土秸秆土著腐解菌株;通过产酶(滤纸酶、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能力测定等评价菌株的秸秆促腐能力;通过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菌株的种属鉴定;采用土培法对菌株实际促腐效果进行评价。共筛出2株高效秸秆腐解菌株XJ8和XJ3,初步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将两者接入黄褐土中,培养28 d玉米秸秆腐解率达45.58%、44.33%,高出不接菌对照秸秆腐解率6.33%以上。综上,所筛蜡样芽孢杆菌(B. cereus)、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可用于商品化秸秆腐解菌剂生产,加速黏板土壤的秸秆腐解速率,提高秸秆养分转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土 玉米秸秆 腐解菌 蜡样芽孢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
下载PDF
铅污染对黄褐土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9
作者 张紫彦 胡晶晶 +3 位作者 张锐锐 王春香 陈诺 葛高飞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6期947-954,共8页
为研究重金属铅对黄褐土真菌群落组成和丰度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试验(28d),利用宏基组测序技术和稀释平板法,检测了不同浓度铅处理条件下黄褐土真菌的群落组成、丰度和可培养种群数量。结果表明,铅胁迫对真菌生物的抑制作用随着铅浓度... 为研究重金属铅对黄褐土真菌群落组成和丰度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试验(28d),利用宏基组测序技术和稀释平板法,检测了不同浓度铅处理条件下黄褐土真菌的群落组成、丰度和可培养种群数量。结果表明,铅胁迫对真菌生物的抑制作用随着铅浓度的升高而增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弱。高浓度铅处理(2500 mg·kg^(-1))在1~28d均显著抑制了可培养真菌的数量。培养前期(1~7d)对照处理的土壤真菌OTU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培养中后期(14~28 d)中浓度铅(500 mg·kg^(-1))处理的真菌OTU最高;重度铅污染处理(2500 mg·kg^(-1))的真菌多样性在不同培养期均最低。在门水平上共检测到14个门,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黄褐土第一真菌门,其次是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培养1 d时的高浓度铅处理除外)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铅添加1 d时,高浓度铅处理显著降低了Ascomycota的丰度;在7~28d的培养期,Ascomycota的丰度随着铅浓度增加呈现增加趋势,Basidiomycota则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铅添加对Mortierellomycota的丰度影响不大。未知真菌群落(Unidentified和Unassigned)的丰度在培养期内均随土壤铅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阐明了铅添加对黄褐土真菌多样性的影响规律,可为黄褐土铅污染的诊断和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土 真菌 多样性
下载PDF
氮肥减施对黄褐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凌云 和爱玲 +3 位作者 杨焕焕 刘高远 郭中义 杜君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32,共12页
为了明确黄褐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最佳的氮肥减施量,2018—2020年在黄褐土区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肥(FP,施氮225 kg/hm^(2))、优化施肥(CF,施氮180 kg/hm^(2))、常规施肥基础上减氮10%(90%FP,施氮202.5 kg/hm^(2))、常规施肥基... 为了明确黄褐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最佳的氮肥减施量,2018—2020年在黄褐土区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肥(FP,施氮225 kg/hm^(2))、优化施肥(CF,施氮180 kg/hm^(2))、常规施肥基础上减氮10%(90%FP,施氮202.5 kg/hm^(2))、常规施肥基础上减氮20%(80%FP,施氮180 kg/hm^(2))、常规施肥基础上减氮30%(70%FP,施氮157.5 kg/hm^(2))、控失尿素和普通尿素7∶3配施(CRU,施氮180 kg/hm^(2))共7个处理,探讨氮肥减施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施氮处理中,2个轮作周年,CF处理小麦、玉米产量均最高,CRU处理次之,两者无显著差异。与FP处理相比,在减氮20%条件下,2个轮作周年,CF处理和CRU处理小麦产量分别提高3.62%和2.57%,玉米产量分别提高3.53%和1.85%;80%FP处理小麦、玉米产量均降低,但不显著。减氮30%处理小麦、玉米产量均较FP处理明显减产。2个轮作周年,CF处理和CRU处理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含量较高,高于其他处理,但两者差异不显著,70%FP处理总体上较FP处理显著降低土壤水解氮含量。2个轮作周年,CF处理和CRU处理小麦、玉米的氮肥回收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较高,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FP处理。其中,CRU处理小麦和玉米的氮肥回收率分别提高32.1%~50.8%和41.7%~44.2%,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31.7%~35.6%和29.5%~31.9%,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7.4%~28.9%和26.9%~27.7%。综上,黄褐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减氮20%条件下优化施肥、控失尿素和普通尿素7∶3配施均能提高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而减氮30%则存在减产风险。综合考虑,控失尿素和普通尿素7∶3配施并一次性施肥为黄褐土区小麦—玉米轮作区的最佳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轮作 氮肥减施 产量 氮肥利用率 黄褐土
下载PDF
不同水分状况对红壤和黄褐土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丛日环 李小坤 +3 位作者 鲁剑巍 周六凤 姜存仓 廖志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72-1077,共6页
通过120 d的实验室恒温(25±1)℃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含水量0、25%和40%及干湿交替)对红壤和黄褐土速效钾(K)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施钾与否,红壤恒湿处理(25%和40%)的速效K高于干燥土壤,并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有增... 通过120 d的实验室恒温(25±1)℃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含水量0、25%和40%及干湿交替)对红壤和黄褐土速效钾(K)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施钾与否,红壤恒湿处理(25%和40%)的速效K高于干燥土壤,并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有增加的趋势;黄褐土与红壤相反,恒湿处理的速效钾低于干燥土壤。同一土壤25%和40%含水量恒湿处理的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表明土粒表面水膜的厚薄不是影响土壤钾有效性的控制因素。干湿交替条件下,红壤速效钾变化不明显,黄褐土速效钾逐渐增加,干燥过程可促进黄褐土层间K^+的释放。随着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红壤固钾能力有增加的趋势,黄褐土的固钾能力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黄褐土 土壤速效钾 土壤水分 干湿交替
下载PDF
豫南白浆化黄褐土系统分类及高级分类参比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玲 吴克宁 +1 位作者 陈伟强 吕巧灵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1-126,共6页
根据土壤理化性质,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中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对河南南部地区白浆化黄褐土的4个代表性土壤剖面进行检索,确定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属于淋溶土纲,湿润淋溶土亚纲、漂白湿润淋溶土土类及相应的亚类;... 根据土壤理化性质,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中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对河南南部地区白浆化黄褐土的4个代表性土壤剖面进行检索,确定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属于淋溶土纲,湿润淋溶土亚纲、漂白湿润淋溶土土类及相应的亚类;并分别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联合国制定的世界土壤图图例(FAO UNESCO)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不同分类系统作出高级分类归属和参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溶土 浆化 黄褐土 土系 分类参比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土壤图 世界 FAO 河南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黄褐土氮磷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30
13
作者 胡宏祥 汪玉芳 +4 位作者 陈祝 刘晶 徐启荣 马友华 王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1-105,共5页
采用室内模拟装置淋溶土柱的方法,研究了水稻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氮磷淋溶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淋失液中总氮含量表现为:NS(无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SF(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SDF(秸秆还田+优化施肥量氮磷钾均减20%)... 采用室内模拟装置淋溶土柱的方法,研究了水稻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氮磷淋溶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淋失液中总氮含量表现为:NS(无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SF(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SDF(秸秆还田+优化施肥量氮磷钾均减20%)处理>CK(无秸秆还田、无施肥)处理;土壤淋失液中可溶性磷和总磷含量均表现为:SF(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NS(无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SDF(秸秆还田+优化施肥量氮磷钾均减20%)处理>CK(无秸秆还田、无施肥)处理,并且呈现出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的趋势;经过淋溶后,表层土壤中全氮含量最高的是SF(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为0.486g/kg,最低的是CK(无秸秆还田、无施肥)处理,为0.440g/kg,全磷含量最高的是NS(无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为0.306g/kg,最低的是CK(无秸秆还田、无施肥)处理,为0.261g/kg;但表层土壤中速效磷含量最高的是SF(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为29.353mg/kg,最低的是CK(无秸秆还田、无施肥)处理,为21.210mg/kg。研究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减少有利于降低土壤氮磷的淋失,在优化施肥量条件下,黄褐土实行秸秆还田会降低土壤氮素的淋失,但会提高土壤磷素的淋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化肥 黄褐土 氮磷淋失
下载PDF
陕南土坎梯地垮坎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19
14
作者 朱建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4-47,共4页
陕南梯地垮坎,以黄褐土山地坡改梯最为严重,一般当年修的梯地在翌年雨季中有30%~40%梯坎出现崩塌或滑塌。从1989年以来,在陕南一些地方曾试验过挡板法、掺沙法和塑料编织袋法筑坎修地,但收效甚微。梯坎难以巩固的原因有... 陕南梯地垮坎,以黄褐土山地坡改梯最为严重,一般当年修的梯地在翌年雨季中有30%~40%梯坎出现崩塌或滑塌。从1989年以来,在陕南一些地方曾试验过挡板法、掺沙法和塑料编织袋法筑坎修地,但收效甚微。梯坎难以巩固的原因有六个方面:1.土壤含粘量高,排水能力差;2.雨多强度大;3.地面坡度陡;4.筑坎质量不高;5.排水系统不完善;6.没有采取植物护埂措施,甚至破坏地边埂。实践证明:任何单一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陕南土坎梯地垮坎问题,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应建立以排水固坎为中心,坡面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这是防治土坎梯地垮坎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 土坎梯地 土壤侵蚀 防治
下载PDF
水旱轮作条件下不同类型土壤供钾能力及钾素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占丽平 李小坤 +4 位作者 鲁剑巍 丛日环 王瑾 王筝 廖志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1-599,共9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黑麦草-水稻轮作条件下不同类型土壤供钾能力及钾素动态变化,以期为土壤供钾机制研究及合理的钾素调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施钾条件下(NP处理),潮土上种植作物的生物量和吸钾量最高,黄褐土次之,红壤最低;施钾条件...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黑麦草-水稻轮作条件下不同类型土壤供钾能力及钾素动态变化,以期为土壤供钾机制研究及合理的钾素调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施钾条件下(NP处理),潮土上种植作物的生物量和吸钾量最高,黄褐土次之,红壤最低;施钾条件下(NPK处理),3种土壤上种植作物的生物量无显著差异,作物吸钾量为黄褐土>潮土>红壤。整个轮作期,红壤、黄褐土和潮土NPK处理的作物生物量较NP处理分别增加55.6%、45.2%和23.2%,作物吸钾量分别增加368.8%、166.8%和74.5%。轮作前季(黑麦草季),NP处理的3种土壤水溶性钾含量和交换性钾含量均降低,潮土非交换性钾含量明显降低,红壤和黄褐土非交换性钾含量在前期变化不大,中期有升高的趋势,后期显著降低;NPK处理的土壤钾含量均高于NP处理,且各种形态钾含量的变化趋势与NP处理基本相同。轮作后季(水稻季),NP处理的3种土壤水溶性钾含量变化不大,交换性钾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非交换性钾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PK处理的土壤交换性钾含量在水稻生长前期明显升高,中期下降,后期有略微上升,水溶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有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综上所述,在不施钾条件下,轮作期内各土壤钾素消耗量较大,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降低,并促进了非交换性钾的释放;施钾能提高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并向非交换性钾方向转化,施钾对黑麦草和水稻有显著增产效果,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供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供钾能力 红壤 黄褐土 潮土 黑麦草 水稻
下载PDF
外源稀土对土壤中稀土和重金属可交换态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丁士明 张自立 +2 位作者 梁涛 孙琴 查立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2-126,共5页
通过土壤旱作和淹水 2种培养方式 ,研究了不同时期添加外源稀土对黄褐土中稀土和重金属Fe、Mn、Zn可交换态含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稀土处理显著提高土壤中可交换态含量 ,其分配系数也随之增大 ,但绝大部分仍维持在 1 0 %以下 .淹水... 通过土壤旱作和淹水 2种培养方式 ,研究了不同时期添加外源稀土对黄褐土中稀土和重金属Fe、Mn、Zn可交换态含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稀土处理显著提高土壤中可交换态含量 ,其分配系数也随之增大 ,但绝大部分仍维持在 1 0 %以下 .淹水条件下交换态稀土的含量比旱作高 ,但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 .随稀土处理浓度的升高 ,交换态稀土组成逐渐向外源稀土成分靠近 ,并在 2 0 0mg·kg- 1以上达到相对稳定 .土壤中交换态Fe、Mn、Zn的含量随稀土处理浓度的升高呈线性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重金属 交换态 黄褐土
下载PDF
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对贫瘠黄褐土改良的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朱琳 安立超 +3 位作者 戴昕 于家伊 王勇 李鸣晓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954-1963,共10页
为了阐明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改良贫瘠土壤的作用机制,以贫瘠黄褐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不施肥、长期(>5 a)施用化肥、中长期(5 a)施用少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和短期(1 a)施用大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4种施肥方式,分别记为CK组、CF组、LOF-... 为了阐明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改良贫瘠土壤的作用机制,以贫瘠黄褐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不施肥、长期(>5 a)施用化肥、中长期(5 a)施用少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和短期(1 a)施用大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4种施肥方式,分别记为CK组、CF组、LOF-5组和MOF-1组,对比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OM (有机质)、活性有机碳、营养元素和团聚体等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施用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OM、活性有机碳含量,其中,MOF-1组提高效果最显著,与CK组相比,w(OM)可提高173.29%,w(ROC)(ROC为易氧化有机碳)增加了39.17%,w(POC)(POC为颗粒有机碳)和w(DOC)(DOC为可溶性有机碳)分别是CK组的13.85和10.32倍.②中长期(5 a)施用少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可增加土壤中较大粒径团聚体的占比,且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团粒结构的稳定性,LOF-5组>2 mm粒级的团聚体占比是CK组的4.68倍;与CK组相比,LOF-5组MWD (平均重量直径)增加了100.00%,GMD (几何平均直径)增加了82.98%,>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质量占比(DR0.25)增加了27.20%.③中长期(5 a)施用少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可增加土壤中w(TN)(TN为全氮)和w(AN)(AN为速效氮),与CK组相比,LOF-5组w(TN)和w(AN)分别增加了77.42%和20.82%.施用餐厨垃圾有机肥也可同时增加土壤中w(AP)(AP为速效磷)和w(AK)(AK为速效钾),MOF-1组增加效果较佳,w(AP)和w(AK)分别是CK组的9.43和3.39倍.研究显示,中长期(5 a)施用少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可提升土壤固碳能力,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的有效性,从而提升耕地土壤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是我国贫瘠黄褐土改良的有效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生物有机肥 贫瘠土壤 黄褐土 有机碳 团聚体
下载PDF
土壤中稀土对有效氮形态分配和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丁士明 张自立 +1 位作者 梁涛 孙琴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5-379,共5页
在土壤旱作和淹水培养两种方式下 ,通过添加外源稀土研究了黄褐土中稀土对有效氮形态分配和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旱培条件下 ,土壤中稀土含量的提高增加铵态氮和水解氮的含量 ,减少硝态氮的含量 ,两周内增加矿质态氮的含量 ,八周以... 在土壤旱作和淹水培养两种方式下 ,通过添加外源稀土研究了黄褐土中稀土对有效氮形态分配和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旱培条件下 ,土壤中稀土含量的提高增加铵态氮和水解氮的含量 ,减少硝态氮的含量 ,两周内增加矿质态氮的含量 ,八周以后则无显著影响 ;有效氮的含量在稀土含量较低时升高 ,高含量时则下降 ,实验确定外源稀土对旱培土壤有效氮作用的无观察效应浓度 (NOEC)为 44 3 .8mg·kg- 1 。在淹水培养条件下 ,稀土含量较低时对土壤铵态氮和水解氮含量无显著影响 ,含量较高时则降低铵态氮和水解氮含量 ,外源稀土对淹水土壤铵态氮和水解氮含量影响的无观察效应浓度分别为 171.2 ,2 5 6.9mg·kg- 1 。分析表明 ,土壤中稀土含量的变化对氮素的影响在旱培条件下主要与稀土对土壤硝化过程作用有关 ,淹水条件下与稀土对土壤氨化过程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氮素 形态转化 安全性评价 黄褐土 稀土
下载PDF
生物质炭和微生物菌肥对酸化黄褐土农田土壤改良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吕金岭 李太魁 寇长林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1-69,共9页
为应对黄褐土农田土壤已经存在的酸化问题,探究合适的调控方法,以酸化黄褐土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传统施肥(CT)、微生物菌肥(WJ)、高量(T20,炭∶土=1∶20)和低量(T200,炭∶土=1∶200)生物质炭添加5种处理,采用桶栽试验... 为应对黄褐土农田土壤已经存在的酸化问题,探究合适的调控方法,以酸化黄褐土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传统施肥(CT)、微生物菌肥(WJ)、高量(T20,炭∶土=1∶20)和低量(T200,炭∶土=1∶200)生物质炭添加5种处理,采用桶栽试验开展玉米季土壤酸化调控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CT处理在玉米收获后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质(SOM)、交换性钙离子、交换性镁离子、交换性钠离子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说明常规施肥方式不利于酸化黄褐土土壤改良。而WJ、T20、T200处理土壤pH值和SOM含量均较CK显著提升,其中pH值在玉米收获后分别达到4.80、6.45、5.92,SOM含量分别达到14.5、26.5、17.3 g/kg,说明生物质炭和微生物菌肥添加可以显著缓解酸化,改善黄褐土土壤质量。同时,WJ、T20和T200处理土壤交换性钾离子、交换性钠离子、交换性钙离子和交换性镁离子含量显著高于CK和CT处理,说明添加微生物菌肥和生物质炭可有效固持黄褐土土壤中关键盐基离子。不同处理玉米关键生长期的光合指标显示,WJ、T20和T200处理玉米大喇叭口期叶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灌浆期叶片Pn、Gs、Tr均显著高于CK和CT处理,说明添加微生物菌肥和生物质炭不仅改善了黄褐土土壤酸化问题,而且提升了玉米的光合生理指标。且T20处理玉米生长季光合指标(Pn、Gs、Ci和Tr)、土壤pH值、玉米地上部干质量和根干质量等指标均较T200处理显著提升,说明加大生物质炭施用量可能更有益于黄褐土土壤酸化的缓解。综上,添加生物质炭和微生物菌肥是改良酸化黄褐土农田土壤的有效手段,而加大生物质炭用量可以进一步提升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土 酸化 土壤改良 玉米 光合响应 生物质炭 微生物菌剂
下载PDF
低剂量混合稀土积累对黄褐土微生物主要类群的生态效应 被引量:10
20
作者 唐欣昀 孙亦阳 +2 位作者 夏觅真 温崇庆 张自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2137-2141,共5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低剂量模拟叠加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低剂量混合稀土在黄褐土中积累对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的生态效应 .结果表明 ,低剂量稀土的持续积累对土壤细菌、放线菌产生刺激、抑制、再刺激的交替作用 ;对真菌也产生类似...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低剂量模拟叠加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低剂量混合稀土在黄褐土中积累对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的生态效应 .结果表明 ,低剂量稀土的持续积累对土壤细菌、放线菌产生刺激、抑制、再刺激的交替作用 ;对真菌也产生类似的作用 ,但抑制作用不显著 ,而刺激作用持续、明显 .混合稀土对 3类土壤微生物数量抑制程度顺序为 :细菌 >放线菌 >霉菌 .稀土积累至 15 0mg·kg-1时 ,土壤各类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均发生显著的改变 ,耐稀土微生物数量大幅度增加 ,细菌中的G-细菌、链霉菌的白孢类群、真菌中青霉分别成为优势种群 .对低浓度稀土积累的田间土壤微生物学参数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稀土对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EC50 (半抑制浓度 )值分别为 2 4 1、4 1 6~ 73 8和 5 5 3~ 15 0 1mg·kg-1,30mg·kg-1值可以初步确定为稀土在黄褐土中积累的安全临界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稀土 黄褐土 土壤微生物 低剂量积累 EC50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