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progress in stem lodging resistance of the dominant wheat cultivars adapted to Yellow-Huai River Valleys Winter Wheat Zone in China since 1964 被引量:10
1
作者 ZHANG Hong-jun LI Teng +9 位作者 LIU Hong-wei MAI Chun-yan YU Guang-jun LI Hui-li YU Li-qiang MENG Ling-zhi JIAN Da-wei YANG Li LI Hong-jie ZHOU Y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438-448,共11页
Analysis of genetic progress for lodging-related traits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lodging resistance.Forty winter wheat cultivars widely grown in the Yellow-Huai River Valleys Winter Wh... Analysis of genetic progress for lodging-related traits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lodging resistance.Forty winter wheat cultivars widely grown in the Yellow-Huai River Valleys Winter Wheat Zone(YHWZ)of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1964–2015 were evaluated for several lodging-related traits in three cropping seasons.Plant height,height at center of gravity,length of the basal second internode,and lodging index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is period,and the average annual genetic gains for these traits were–0.50 cm or–0.62%,–0.27 cm or–0.60%,–0.06 cm or–0.63%,and–0.01 or–0.94%,respectively.Different from other traits,stem strength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with the breeding period,and the annual genetic gains were 0.03 N or 0.05%.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lodging index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lant height,height at center of gravity,and length of the basal second internode,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tem strength.Meanwhile,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plant height,height at center of gravity,and length of the basal first and second internodes.By comparison with the wild types,dwarfing gene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all lodging-related traits studied except for length of the basal first internode and stem strength.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plant height and stem strength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lodging resistance.Clustering analysis based on the first two principle components further indicated the targets of wheat lodging-resistant breeding have changed from reducing plant height to strengthening stem strength over the breeding periods.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increase of stem strength is vital to improve lodging resistance in this region under the high-yielding condition when plant height is in an optimal r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ticum aestivum lodging resistance stem strength genetic progress yellow-huai River Valleys Winter Wheat Zone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高产潜力与实现途径 被引量:102
2
作者 茹振钢 冯素伟 李淦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3388-3393,共6页
黄淮麦区是中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和高产区,对中国小麦生产以及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资源非农化、耕地利用非粮化的发展现状,指出未来提高小麦总产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单产。要充分挖掘小麦高... 黄淮麦区是中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和高产区,对中国小麦生产以及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资源非农化、耕地利用非粮化的发展现状,指出未来提高小麦总产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单产。要充分挖掘小麦高产潜力,培育高产品种是进一步提高单产的重要途径。文章根据黄淮麦区的生产条件及生态特点,分析不同时期高产品种产量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指出在大田条件下实现小麦高产潜力,千粒重与穗粒数并重是小麦新品种的发展方向。并从机械化生产对品种的要求出发,探讨了黄淮麦区小麦高产品种的高产空间与创育思路,提出进一步挖掘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高产潜力的有效途径:(1)小麦高产潜力的实现,应重新认识和定位穗光合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穗器官的光合优势,培育穗叶高光效品种。小麦穗器官除具有空间优势外,其光合特点类似于C4途径或介于C3—C4中间型,籽粒呼吸释放的CO2能被穗光合再次固定。鉴于穗光合对籽粒产量形成的较大贡献,应强化绿穗灌浆特性,发挥穗器官的光合优势,提升穗粒重。(2)提高单产水平,必须注重群体生物产量的提高。在保持现有收获指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茎秆强度,实现植株高大化、密植化,能有效改善群体穗叶空间结构。通过调节生长发育节律,培育小叶、壮秆、大穗型新品种,实现小麦高生物产量。高生物产量品种还应拉开穗层,使穗层由一层增至三层,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容穗数。(3)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已日趋成熟,有效利用杂种优势是今后挖掘高产潜力的重要途径。利用杂种优势挖掘高产潜力需同时兼顾品质性状的优化,充分考虑多个品质性状间的协调稳定。可通过多穗大穗实现高产,通过提高强势小花结实比例稳定品质,从而实现高产与优质并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淮麦区 高产潜力 高生物产量 高光效
下载PDF
黄淮冬麦区部分区域小麦品种构成及品质性状分析 被引量:25
3
作者 关二旗 魏益民 +5 位作者 张波 郭进考 张国权 刘彦军 罗勤贵 班进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59-1168,共10页
【目的】通过定点农户调查和田间采样分析,了解黄淮麦区主产区小麦生产的品种构成及小麦品质性状,为小麦品种选育和食品加工业的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年夏收时在陕西、河南、河北3省所属9个地市、27个县区、81个乡镇抽取... 【目的】通过定点农户调查和田间采样分析,了解黄淮麦区主产区小麦生产的品种构成及小麦品质性状,为小麦品种选育和食品加工业的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年夏收时在陕西、河南、河北3省所属9个地市、27个县区、81个乡镇抽取农户田间小麦主栽品种样品243份;2009年夏收时在同一区域抽取农户田间小麦主栽品种样品242份。统计小麦品种构成,分析小麦样品的籽粒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黄淮麦区调查区域小麦主栽品种数量较多(86个小麦品种),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种植比例较低(19.8%)。小麦籽粒千粒重(39.5g)、容重(787 g.L-1)、蛋白质含量(14.0%)较高,籽粒硬度大(56%),但沉淀值较低(26.7 mL);除沉淀值和粉质参数外,其它品质性状年际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调查地区生产的小麦属硬质、高蛋白质、中强筋产品;该区域具有生产高筋、强筋小麦的潜在优势。政府部门应加强稳产、高产、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推广,以提高小麦商品粮的质量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区食品加工产业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品种构成 品质性状 质量调查 黄淮麦区
下载PDF
黄淮麦区种植密度对晚播冬小麦花后氮素代谢和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金宝 秦霞 +2 位作者 孙佩贤 胡根海 曹银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2-116,122,共6页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晚播冬小麦氮素同化、分配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为黄河流域晚播冬小麦的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新麦18"为材料,研究了低(15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高(300万株/hm2)3个种植...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晚播冬小麦氮素同化、分配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为黄河流域晚播冬小麦的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新麦18"为材料,研究了低(15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高(30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对适度晚播(10-26)冬小麦花后氮素代谢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与正常播期(10-15)冬小麦相比,晚播冬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但因生育期缩短,其全株氮素积累量、籽粒含氮量、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有所降低。晚播冬小麦中、高密度处理旗叶的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且中密度处理叶片含氮量、籽粒和全株氮素积累量较高。最终,中、高密度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高于低密度处理。【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新麦18"在适度晚播条件下兼顾高产和高效利用氮素的适宜播种密度为225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麦区 晚播冬小麦 种植密度 氮素代谢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产量和生理性状的遗传增益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金松灿 王春平 +2 位作者 孔欣欣 蔡珊利 陈培军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共5页
研究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对培育高产品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1980—2005年间河南省育成的8个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为研究材料,于2010—2011年和201l~2012年问连续2年种植,分析了近25年河南主栽品种的产量变化... 研究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对培育高产品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1980—2005年间河南省育成的8个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为研究材料,于2010—2011年和201l~2012年问连续2年种植,分析了近25年河南主栽品种的产量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产量和产量相关性状显著受环境和基因型及基因型与环境的影响。1980—2005年间河南小麦产量年遗传增益为63kg,/hm^2,千粒重和收获指数显著改良,其中,千粒重年遗传增益为0.42g,收获指数年遗传增益为0.29。株高随品种的选育年份呈显著降低趋势,平均每年降低株高0.42cm。而单位面积(m。)穗数、穗粒数和生物学产量均无显著变化。说明近25年来河南小麦产量的提高主要通过提高粒重来完成,今后再通过降秆来提高收获指数已不再现实,应在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同时适当放宽株高限制,提高茎秆质量的同时。加强改良新品种的收获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淮麦区 产量性状 遗传增益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近20年来育成大豆品种亲本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彩洁 李伟 +3 位作者 张礼凤 徐冉 张彦威 林延慧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3-510,共8页
为了解黄淮海地区育成品种的亲本情况,对包括北京地区、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和安徽省等黄淮海地区近20年来育成品种的亲本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6年黄淮海地区共育成了415个品种,其中北京地区育成品... 为了解黄淮海地区育成品种的亲本情况,对包括北京地区、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和安徽省等黄淮海地区近20年来育成品种的亲本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6年黄淮海地区共育成了415个品种,其中北京地区育成品种最多,为87个,江苏省育成品种最少,为39个。北京地区平均每个品种含有亲本数最少,为1.08个,安徽省平均每个品种含有亲本数最多,为1.39个。北京地区和安徽省亲本多使用外地种质,北京地区和河北省使用国外种质育成品种较多,河南省亲本多来自本省。分析还发现来自河南省的豫豆8号、豫豆10号和来自北京地区的中黄13、早熟18以及来自山东省的鲁豆4号和鲁豆11等品种在多个地区当作亲本使用,育成了较多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黄淮海地区 育成品种 亲本分析
下载PDF
黄淮南片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望俊森 张中州 +7 位作者 袁谦 甄士聪 史峰 王丽娜 张朋伟 徐立平 张立超 赵永涛 《山西农业科学》 2021年第12期1438-1443,共6页
利用黄淮南片150份小麦材料,测定并分析了小麦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及硬度指数6个品质相关性状指标,并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可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 利用黄淮南片150份小麦材料,测定并分析了小麦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及硬度指数6个品质相关性状指标,并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可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麦总淀粉含量为64.22%~71.94%,直链淀粉含量为18.78%~23.39%,支链淀粉含量为44.59%~51.67%,小麦籽粒硬度指数为14.57~77.58,蛋白质含量为12.24%~16.05%,湿面筋含量为29.40%~38.40%;总淀粉含量与支链淀粉含量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1.68%和2.74%,硬度指数变异系数最大,为21.45%,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3.93%、5.42%和5.36%。总淀粉含量与支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硬度指数、蛋白质含量及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支链淀粉含量、硬度指数和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湿面筋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支链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高达0.981,表明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具有紧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品质性状 相关性分析 黄淮南片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黄淮下游地区的生业初探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志鹏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7-186,共10页
本文综合动植物考古和人工遗物的研究成果,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黄淮下游地区的生业进行了初步的综合研究和探讨。本文将以采集和渔猎经济为主、以农作物栽培和家畜饲养为辅的生业模式称之为"初级... 本文综合动植物考古和人工遗物的研究成果,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黄淮下游地区的生业进行了初步的综合研究和探讨。本文将以采集和渔猎经济为主、以农作物栽培和家畜饲养为辅的生业模式称之为"初级开发型"的生业模式,将以农作物栽培和家畜饲养为主、以采集和渔猎经济为辅的生业模式称之为"开发型"的生业模式。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是由"初级开发型"的生业模式到"开发型"的生业模式转变的过渡阶段,后一经济模式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确立,在此后的新石器时代基本呈稳定的上升发展。龙山文化时期较之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生业有很大的进步,形成多品种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多种类的家畜饲养方式,因地制宜的稻旱混作模式广泛分布。黄淮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与末期的生业有明显的区域特点和时代特征,其形成受自然环境和气候演变的制约与影响,最终则取决于该地区古人自身的生存策略、文化状况等能动性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末期 黄淮下游地区 生业
原文传递
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及建议 被引量:9
9
作者 赵虹 王西成 +2 位作者 胡卫国 曹廷杰 刘钊 《种业导刊》 2016年第11期5-12,共8页
对2010年以来小麦生育期间黄淮南片麦区非生物灾害和病虫害发生特点,以及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品种的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冬春干旱、春季倒春寒冻害,灌浆后期高温、干热风、倒伏等灾害,以及纹枯病、赤霉病、根腐病、叶锈病、... 对2010年以来小麦生育期间黄淮南片麦区非生物灾害和病虫害发生特点,以及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品种的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冬春干旱、春季倒春寒冻害,灌浆后期高温、干热风、倒伏等灾害,以及纹枯病、赤霉病、根腐病、叶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是影响该区小麦生产和品种利用的主要因素。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品种一般为冬春抗寒、抗倒性较好,后期根系活力强,耐热性好、灌浆快,抗(耐)病性好[抗(耐)赤霉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的品种。对品种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淮南片麦区不同地区小麦品种利用原则。对2012年以来部分新审定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小麦品种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这些品种的利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利用 建议 黄淮南片麦区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黄淮下游地区先民获取动物资源的生业方式初探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志鹏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0-165,120,共7页
本文综合动物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对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中期(约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5300年)黄淮下游地区与动物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业进行了初步的综合研究和探讨。黄淮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还未发现家畜饲养的证据,为纯粹的狩猎经济... 本文综合动物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对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中期(约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5300年)黄淮下游地区与动物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业进行了初步的综合研究和探讨。黄淮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还未发现家畜饲养的证据,为纯粹的狩猎经济或以狩猎经济为主。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下游地区的后李文化和淮河中下游地区的顺山集文化时期已经开始驯化、饲养家畜(狗和猪),但获取动物资源方式仍以狩猎和渔捞经济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这一阶段的生业属于"低水平的食物生产阶段",获取肉食资源的模式处于"初级开发型"阶段。总体来讲,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黄淮下游地区的渔猎采集经济采取了强化利用自然资源的广谱渔猎经济策略,并出现了适应定居生活,强化利用水生动物资源的现象。黄淮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阶段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有较大的区域特色,也受自然环境与气候演变较大的影响,但该地区古人在适应气候环境条件下的定居生活、生存策略与文化行为模式等人类能动性的一面才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早期 新石器时代中期 黄淮下游地区 动物资源
原文传递
黄淮海井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丽艳 李远华 吴玉芹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3,共3页
黄淮海流域水土资源组合的严重错位使该区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农业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面临严峻挑战。分析了黄淮海井灌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讨论了目前井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针对制... 黄淮海流域水土资源组合的严重错位使该区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农业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面临严峻挑战。分析了黄淮海井灌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讨论了目前井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针对制约井灌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井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和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流域 井灌区 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馒头加工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峰 殷贵鸿 +4 位作者 韩玉林 王丽娜 唐建卫 李新平 杨光宇 《粮油食品科技》 2011年第3期14-18,共5页
选用黄淮麦区南部主栽品种和近几年国家审定的品种共42个,研究其馒头加工品质与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关系及影响馒头品质的主要小麦品质性状。结果表明:42个小麦品种馒头总评分75.8分,达到80分以上的占24%;适合制作优质馒头的品种有豫农03... 选用黄淮麦区南部主栽品种和近几年国家审定的品种共42个,研究其馒头加工品质与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关系及影响馒头品质的主要小麦品质性状。结果表明:42个小麦品种馒头总评分75.8分,达到80分以上的占24%;适合制作优质馒头的品种有豫农035、郑育麦029、周99133、周麦16、花培5号、周麦19、偃展4110、漯4518、豫麦34和丰舞981。馒头总评分与面粉白度和亮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面粉灰分、直链淀粉和膨胀势呈显著负相关。对主要小麦品质性状进行协调选择是选育优质馒头小麦品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质性状 馒头加工品质 黄淮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13
作者 李凤廷 尹钥佳 +3 位作者 张艳 刘威 豆丹丹 邓秀林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66-73,共8页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对于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高水平保障粮食安全体系意义重大。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涉及三大平原、多个区域,需要因地制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探索差异化建设路径。以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理论内涵为基础,分...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对于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高水平保障粮食安全体系意义重大。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涉及三大平原、多个区域,需要因地制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探索差异化建设路径。以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理论内涵为基础,分析了黄淮海地区的比较优势,认为该地区区位、流通优势突出,粮食加工规模较大,适宜选择流通加工一体化的建设路径,通过做大做强粮食流通和加工产业,构建国内粮食流通主通道,打造粮食安全国内大循环产业示范带。在建设思路上,需聚焦五大核心片区,优化产业总体布局;完善府际协作关系,引导企业协力共建;健全“三链协同”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推进策略上,应建立“两辅”机制,保障农民收益;明确企业主导地位,发挥带动作用;落实各级责任,促进府际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黄淮海地区 基础优势 建设路径
下载PDF
黄淮北片主栽小麦品种冬春性与主要春化基因组成的关系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彦坤 张文胜 +5 位作者 王秀堂 傅晓艺 贾丹 高振贤 史占良 何明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40-1448,共9页
为探明我国黄淮北片麦区冬小麦的冬春性与春化基因分布的关系,以该麦区的48个主导小麦品种为材料,依据不同小麦品种的低温春化需求来分析品种的冬春特性,同时分析了主要的春化基因分子标记在上述品种中的组成。结果表明,黄淮北片麦区以... 为探明我国黄淮北片麦区冬小麦的冬春性与春化基因分布的关系,以该麦区的48个主导小麦品种为材料,依据不同小麦品种的低温春化需求来分析品种的冬春特性,同时分析了主要的春化基因分子标记在上述品种中的组成。结果表明,黄淮北片麦区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占75.0%,春性品种和冬性品种各占10.4%,弱春性品种占4.2%。春化基因检测结果显示,黄淮北片麦区的主栽小麦品种的主要基因型为vrnA1/vrn-B1/vrn-D1/vrn-B3,占77.1%,其余品种含有Vrn-D1基因(22.9%,11个),未发现携带显性基因VrnA1、Vrn-B1及Vrn-B3的品种。黄淮北片主栽品种调查结果显示,根据vrn-A1/vrn-B1/vrn-B3/vrn-D1全隐性基因型推测的品种的冬性和表现型的一致性高达97.3%,根据显性基因Vrn-D1推测的春性与表现型的一致性为54.5%。总的来说通过春化基因组成推测的冬春性与根据低温需求鉴定的冬春性的一致性为87.5%,表明可以通过检测春化基因分子标记来对品种的冬春性进行快速推测,实际工作中若能利用春化基因分子检测与田间观察相结合,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品种的冬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淮北片 冬春性 春化基因
下载PDF
2010-2014年黄淮北片小麦预试品种主要性状变化趋势 被引量:3
15
作者 肖磊 侯庆迎 裴艳婷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0期695-700,共6页
[目的]通过研究2010-2014年间黄淮北片水地组预备试验小麦参试品种的变化趋势,为联合体工作的顺利开展、新品种选育及参试品种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各年份产量排名前30%的参试品种,以年份为单位计算各主要性状平均值,横向分... [目的]通过研究2010-2014年间黄淮北片水地组预备试验小麦参试品种的变化趋势,为联合体工作的顺利开展、新品种选育及参试品种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各年份产量排名前30%的参试品种,以年份为单位计算各主要性状平均值,横向分析、并比较5a间参试品种主要性状变化趋势。[结果]5a间参试品种产量波动性较大,以2012年更换对照品种后,产量持续降低3年,之后出现突破性飞跃。亩穗数以更换对照品种后,呈稳定提高趋势;穗粒数呈曲折递减趋势,5a间共计减少3.47粒,年均减少0.69粒;千粒重呈曲折上升趋势,累积提高3.24g,年均增加0.65g;株高5a间曲折升高,累积增加5.35cm,年均增加1.07cm;生育期呈现递减趋势,4a间共计降低7.3d;熟相以1级为主,由向3级转变的趋势;生长习性以3级为主,占参试品种的75%以上。[结论]分析主要性状变化趋势,发现5a间黄淮北片水地组预备试验小麦新品种逐渐向稳穗数、增粒重、提株高和缩生育期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北片 小麦 预备试验 主成分
下载PDF
北部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等位变异 被引量:1
16
作者 薛新慧 李洪杰 +6 位作者 周阳 刘宏伟 杨丽 买春艳 于立强 任永康 张宏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47-1456,共10页
了解2017-2021年中国北部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在适应性、品质、产量和抗性相关基因上的育种选择以及与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中在这些基因上的遗传差异,利用61个功能标记对来自这两个麦区的160份小麦育成品种进行分析,发现北部麦区新育成... 了解2017-2021年中国北部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在适应性、品质、产量和抗性相关基因上的育种选择以及与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中在这些基因上的遗传差异,利用61个功能标记对来自这两个麦区的160份小麦育成品种进行分析,发现北部麦区新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黄淮麦区品种。聚类分析发现,北部麦区新育成的部分品种与黄淮麦区品种聚为一类,表明两个麦区的部分品种具有相同的血缘。两个麦区品种中与产量相关基因的优异等位变异频率相近,但北部麦区品种中与品质和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的优异等位变异频率高于黄淮麦区品种。在北部麦区5个省份中,宁夏品种中与品质和产量相关基因的优异等位变异频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麦区 功能标记 黄淮麦区 优异等位变异
下载PDF
国外种质对黄淮海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彩洁 李伟 +3 位作者 徐冉 张礼凤 张彦威 林延慧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8-203,共6页
对黄淮海地区自1980年以来国外种质的衍生品种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了其对黄淮海地区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分析发现黄淮海地区育成的550个品种共使用了42个国外种质,遗传贡献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Mamotan、William、Clark63、Magnolia和Will... 对黄淮海地区自1980年以来国外种质的衍生品种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了其对黄淮海地区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分析发现黄淮海地区育成的550个品种共使用了42个国外种质,遗传贡献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Mamotan、William、Clark63、Magnolia和Williams82。在黄淮海地区7个省份和地区中,北京地区和江苏省大豆育成品种中具有国外种质血缘的品种占有比例较高,分别使用了23个和9个国外种质;山东省和山西省育成品种中具有国外种质血缘的品种比例较低,分别使用了16个和12个国外种质。分析还发现,后期育成品种中具有国外种质血缘的比例高于前期育成品种,黄淮海各个地区利用的国外种质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黄淮海地区 国外种质 遗传贡献
下载PDF
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成熟至收获期气象条件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国臣 武婷婷 +2 位作者 孙石 耿臻 韩天富 《大豆科技》 2020年第3期11-15,共5页
发芽率低一直是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种子生产中的突出问题。本研究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收集黄淮海南组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9个试验点、31个(次)参试品种的种子,进行室内发芽率测试,并收集相关地点大豆成熟至收获期的气象资料,分析气... 发芽率低一直是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种子生产中的突出问题。本研究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收集黄淮海南组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9个试验点、31个(次)参试品种的种子,进行室内发芽率测试,并收集相关地点大豆成熟至收获期的气象资料,分析气象因子与大豆发芽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地点大豆种子发芽率差异极显著,品种间也有显著差异。大豆种子发芽率与成熟至收获期的降雨量、降雨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日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日照时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的结果对黄淮地区大豆种子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南部 大豆 成熟收获期 气候条件 种子发芽率
下载PDF
黄淮麦区部分推广小麦品种面条加工品质性状的研究
19
作者 康明辉 黄峰 +3 位作者 王世杰 海燕 殷贵鸿 韩玉林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22-225,共4页
为了探讨黄淮麦区推广小麦品种面条加工品质性状的表现水平、遗传多样性状况并评选优质面条品种,本研究对黄淮麦区42个小麦主栽品种的26项籽粒或面粉品质指标和面条加工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面条总分平均75.3分,最高分... 为了探讨黄淮麦区推广小麦品种面条加工品质性状的表现水平、遗传多样性状况并评选优质面条品种,本研究对黄淮麦区42个小麦主栽品种的26项籽粒或面粉品质指标和面条加工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面条总分平均75.3分,最高分为89分,各个单项指标变异幅度均很大,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通过遗传改良我国黄淮麦区小麦面条品质有一定的潜力。适合做优质面条的品种有花培5号、周18、周13和邯郸61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面条加工品质 黄淮流域
下载PDF
论金元之后黄淮关系的发展演变
20
作者 徐成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09年第4期28-33,共6页
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黄河决口,拉开了长期夺淮的序幕,。金代黄河下游尚未形成固定流路,但河道逐渐南摆。入元以后,开始经由涡、颍、濉等河而全面夺淮。明代,由于"保漕"、"护陵"等因素,从而使得黄淮关系变得日... 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黄河决口,拉开了长期夺淮的序幕,。金代黄河下游尚未形成固定流路,但河道逐渐南摆。入元以后,开始经由涡、颍、濉等河而全面夺淮。明代,由于"保漕"、"护陵"等因素,从而使得黄淮关系变得日趋复杂化。清代,保证运道通畅依然是处理河、淮关系的前提,而此时黄河已南行700余年,下游河道淤积严重,终于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再次改道,流向东北,离开了淮河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淮河 关系 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