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19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 被引量:62
1
作者 张志强 刘欢 +2 位作者 左其亭 于锦涛 李阳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49-858,共10页
科学认识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和时序变化特征,对了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基于MOD13Q1数据产品和国家气象站降水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Hurst指数,分析了200... 科学认识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和时序变化特征,对了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基于MOD13Q1数据产品和国家气象站降水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Hurst指数,分析了2000-2019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时序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0.0603/10 a,月际变化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过程,8月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值0.672;②流域中部植被覆盖明显改善,西北部和西部改善程度相对较低;③在空间上,呈现从西北至东南阶梯状增大的分布态势,河南省植被覆盖状况最佳;④降水量是影响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但对年际变化的影响较小,且对中游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上游地区;⑤未来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发展较好,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占流域总面积的64.51%。研究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植被覆盖度 MODIS-NDVI 像元二分模型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HURST指数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煤炭资源开发战略研判与生态修复策略思考 被引量:48
2
作者 卞正富 于昊辰 +4 位作者 雷少刚 尹登玉 朱国庆 牟守国 杨德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78-1391,共14页
黄河流域煤炭资源富集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亟待破解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按流域水系划分并结合《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有57个国家规划煤矿区应隶属黄河流域。为此,构建了黄河... 黄河流域煤炭资源富集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亟待破解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按流域水系划分并结合《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有57个国家规划煤矿区应隶属黄河流域。为此,构建了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揭示了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的时空规律;重新审视了煤炭资源开发强度测算方法,量化了黄河流域34个煤矿区的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矿区尺度煤炭资源开发强度与区域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匹配程度。结果发现,下游以高级协调为主,显著高于中上游且较稳定。但2010—2018年中上游变化趋势有差异:中游从初级协调(0.62)降至勉强协调(0.51);上游以初级协调为主,耦合协调度从0.60提升至0.62。随着能源战略重心西移,晋陕蒙宁四省区的煤炭开发强度不断增大,特别是榆横、榆神、吴堡、离柳等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已然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青海木里矿区从勉强协调(0.53)降至中度失调(0.25),降幅超50%;甘肃整体改善幅度较大,各矿区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基于此,研判黄河流域煤炭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战略:①要从“水资源-煤炭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的全局性视角探析黄河流域“煤水双保”;②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相匹配的煤炭开发方式亟需改进或退出;③煤炭资源开发应与更大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相协同;④加强闭矿后矿业废弃地与废弃矿井的资源化利用。鉴于黄河流域地域跨度大、矿区分布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潜在生态风险较高,点上问题亟待解决、线上问题不容忽视、面上问题更需重视。建议将黄河流域煤矿区划分为青甘保育区、蒙宁陕风沙区、晋陕黄土区、豫鲁平原区4类区域,未来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应实施分区管控、分类治理、分级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开发战略 生态修复 煤炭开发强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
下载PDF
黄河流域极端气温指数的气候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吴灿 赵景波 王格慧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5-535,共11页
利用黄河流域1963-2013年59个站点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结合线性拟合、M-K检验、Morlet小波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流域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黄河流域冷日、冷夜、冰日、霜冻、冷持续... 利用黄河流域1963-2013年59个站点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结合线性拟合、M-K检验、Morlet小波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流域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黄河流域冷日、冷夜、冰日、霜冻、冷持续日数分别以1.06、1.93、2.40、3.36、1.12d·10a-1(P<0.001)的趋势减少,而暖日、暖夜、夏日、热夜、暖持续日数、生物生长季分别以1.56、2.22、2.66、1.56、1.48、3.47d·10a-1(P<0.001)的趋势增加,日最低气温极小(大)值、日最高气温极小(大)值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率分别为0.25(0.4)、0.18(0.27)、-0.09℃·10a-1(P<0.05)。(2)研究区内6个子区域的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宁夏中北部、内蒙古中南部极端气温事件变化趋势最为显著。(3)夜指数(暖夜、冷夜)变化幅度大于昼指数(暖日、冷日),冷指数(极端最低、最高温度极小值)变化幅度小于暖指数(极端最低、最高温度极大值)。(4)黄河上中游比下游地区对极端气温变化更敏感。(5)WMO发布的16个指数均有3a、7a左右的短周期和26a左右的长周期,而暖(冷)持续日数、气温日较差、生物生长季还拥有一个16a左右的中长周期。(6)除日最低气温极小值、气温日较差、冷持续日数外,其余各项指数的突变年份均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分析 变化周期 影响因素 气候变化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黄河流域干燥度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史建国 张燕卿 +1 位作者 何文清 刘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2-247,共6页
根据国家气象局整编的1957~2001年(45 a)黄河流域93个气象站点气象资料,应用1998年FAO最新推荐的Penman-Monteith法计算干燥度中的潜在蒸散项,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生成黄河流域干燥度的分布图。研究结果显示,黄... 根据国家气象局整编的1957~2001年(45 a)黄河流域93个气象站点气象资料,应用1998年FAO最新推荐的Penman-Monteith法计算干燥度中的潜在蒸散项,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生成黄河流域干燥度的分布图。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干燥度空间分布格局受气候、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干燥度总的特点是北大南小,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递减趋势;从时间尺度上看,自1957年以来,干燥度总体上呈波动增大趋势,干燥度季节变化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全年以7~9月份干燥度最小,11月~翌年3月最大,且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干燥度 Penman-Monteith法 时空格局 克里格法
下载PDF
Natural runoff chang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春晖 杨志峰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4年第4期427-436,共10页
The driving factors of runoff changes can be divided into precipitationfactor and non-precipitation factor, and they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natural factor and humanactivity factor. In this paper, the ways and method... The driving factors of runoff changes can be divided into precipitationfactor and non-precipitation factor, and they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natural factor and humanactivity factor. In this paper,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these driving factors impacting on runoffchanges are analyzed at first,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runoff, the analytical method about impacts of precipitation and non-precipitation factors onbasin's natural runoff is derived. The amount and contribution rates of the two factors impacting onnatural runoff between every two adjacent decades during 1956-1998 are calculated in the YellowRiver Basin (YRB).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ount and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two factorsimpacting on natural runoff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regions. For the YRB, thenon-precipitation impact is preponderant for natural runoff reduction after the 1970s. Finally, bychoosing main factors impacting on the natural runoff, one error back-propagation (BP) artificialneural network (ANN) model has been set up, and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natural runoffreduction in the YRB is simulat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human activities could cause a 77 x10^8 m^3·a^(-1) reduction of runoff during 1980-1998 according to the climate background of1956-19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runoff PRECIPITATION non-precipitation natural factor humanactivities the yellow river basin (yrb)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