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叶衍兰的词学贡献及其文化意义
被引量:3
- 1
-
-
作者
谢永芳
-
机构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93-99,共7页
-
基金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明清词学文献整理与区域词学研究"(编号2009Y159)
-
文摘
以缠绵清绝的《秋梦庵词钞》成为独秀一时的词坛"春兰"、将岭南诗的雄直之气与浙西词派的审美观念融合为自成一格的词学趣尚、以承上启下的词学交游活动推动近世广东词坛的去边缘化进程,是构成叶衍兰词学贡献紧密相连的三个方面。有效推动近世广东词坛的去边缘化进程是叶衍兰最主要的词学贡献,也是其词学贡献文化意义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
关键词
叶衍兰
《秋梦庵词钞》
去边缘化
词学贡献
文化意义
-
Keywords
ye yanlan
Qiu Meng An Ci Chao
de - marginalization
contribution in Ci - poetry
cultural significance
-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粤三家”词
被引量:2
- 2
-
-
作者
范松义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出处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62-68,共7页
-
文摘
清咸、同至光绪初年,“粤三家”沈世良、汪王泉、叶衍兰是岭南词坛成就最高的词人。他们同受浙西词派影响,但程度不同,词风并不相近。沈世良和汪王泉可归入浙派,但沈词凄楚蕴藉而汪词清虚悠远,汪氏另有不少绮丽之作。至于叶衍兰则词风靡丽,受浙派影响最小,实属常州词派。“粤三家”处于岭南词风由“浙”至“常”的转换期,通过三家之创作可以窥见当时岭南词演进的轨迹。
-
关键词
粤三家
沈世良
汪王泉
叶衍兰
-
Keywords
three Ci Poets in Guangdong
Shen Shiliang
Wang quan
ye yanlan
-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叶衍兰的诗学观念与创作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左岩
-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
出处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71-74,共4页
-
文摘
叶衍兰主张诗歌在抒发个体真性情的同时,保持高雅的文化品味,对于各种文学风格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个人天性,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品格。在创作上,叶衍兰《海云阁诗钞》具有明显的词化倾向,蕴涵着花间词的美学特质,对晚清岭南文学颇具典型意义。
-
关键词
叶衍兰
《海云阁诗钞》
诗学观念
词体特质
-
Keywords
ye yanlan
Haiyunge Anthology
poetry study idea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i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清代学者象传》的生成与传播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吴学婷
-
机构
中国国家博物馆
-
出处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6-118,共13页
-
文摘
《清代学者象传》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书画特色藏品,记录了清代主要学者肖像及传记,是了解清代学者形象的重要文献。关于这套画册的缘起与生成、选录与编纂的标准、画成之后的刊印和发行、传播与影响等,在学术界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即在梳理时人与后人文献的基础上,尽可能厘清叶衍兰、叶恭绰等人编著《清代学者象传》的来龙去脉。《清代学者象传》是迄今为止了解清代学术最为完备的图像资源。以图证史,该图册也是研究清代学术演变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从文献学和传播学角度对其展开探讨也就尤为必要。
-
关键词
叶衍兰
清代
学者
肖像
传播
-
Keywords
ye yanlan
the Qing dynasty
scholar
portrait
spreading
-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
-
题名叶衍兰的身份建构困境及对策
被引量:1
- 5
-
-
作者
左岩
-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
出处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9-23,91,共5页
-
基金
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研究"(批准号:2012ZGXM_0008)的部分成果
-
文摘
叶衍兰处于晚清中国的文化核心和边缘地带,这种双重文化身份使得他对这一尴尬境地产生了身份焦虑,故不断寻求自我确认和对文化身份建构进行调整,其文化身份建构困境及对策在晚清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叶衍兰
岭南
京师
文化身份
-
Keywords
ye yanlan
Lingnan
the capital
cultural identity
-
分类号
K203
[历史地理—历史学]
I20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