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根的诗学——叶维廉诗学与道家美学 被引量:4
1
作者 周晓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32-36,共5页
叶维廉先生是公认的中国现代诗学大家,其诗学的根深植于诗歌创作和中华文化,同时又极富理论智慧和世界眼光。叶维廉诗学的特点在于其把诗学建设自觉纳入一种道家文化的话语体系进行诠释,或者也可以说是从一种道家文化的眼光来诠释诗学... 叶维廉先生是公认的中国现代诗学大家,其诗学的根深植于诗歌创作和中华文化,同时又极富理论智慧和世界眼光。叶维廉诗学的特点在于其把诗学建设自觉纳入一种道家文化的话语体系进行诠释,或者也可以说是从一种道家文化的眼光来诠释诗学问题。有根的诗学使叶维廉先生的诗学进一步超越了对于文学规律的寻求,而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美学和诗的哲学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诗学 道家美学
下载PDF
叶维廉中西诗学研究论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徐志啸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40-149,共10页
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对中西诗学提出了寻求跨中西文化共同文学规律的口号,他努力从东西方传统诗学的比较中寻找共同的"模子",以此探讨其中存在的汇通与歧异,并对中西诗歌作了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辨析,有利于对中国传统诗歌的... 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对中西诗学提出了寻求跨中西文化共同文学规律的口号,他努力从东西方传统诗学的比较中寻找共同的"模子",以此探讨其中存在的汇通与歧异,并对中西诗歌作了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辨析,有利于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总体把握,值得中国学者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中西诗学 比较 汇通
下载PDF
后现代语境文化认同与现代性的张力——以叶维廉为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毅青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8-116,共9页
文化认同是中国迈向现代国家过程中遭遇的一大困境,中国不得不面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其文化认同与现代性之间充满了纠葛。负笈美国研习西方现代诗之后,叶维廉重新接续中国诗学,这也激发了他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认同,揭示道禅美学的当... 文化认同是中国迈向现代国家过程中遭遇的一大困境,中国不得不面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其文化认同与现代性之间充满了纠葛。负笈美国研习西方现代诗之后,叶维廉重新接续中国诗学,这也激发了他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认同,揭示道禅美学的当代意义。从根本上看,审美经验是一种文化经验,审美经验的塑造源自文化的认同感,审美经验与文化认同之间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结构,表现为一种文化政治。因此,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彻底批判启发叶维廉重审汉语诗性的价值。后现代给予了基于民族文化重审现代性的同一性的契机,给予了民族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地位,乃至作为对现代性进行审理的思想意义。中国文化认同与现代性的冲突,在叶维廉通过跨文化的比较中被化解。他从西方对现代性的批判中看到了西方后现代思想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兼容性,从而打破"五四"以来中西之间的对立,以中国的现代性诗学沟通古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中国文化 文化认同 现代性 审美经验
下载PDF
饮之太和——叶维廉对中国诗学生态美学精神的开掘与阐发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绍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2-57,共6页
在以生态精神来阐发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学术谱系中,叶维廉堪称华人学者中的第一人。叶氏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发掘、阐释的中国古典诗学"饮之太和"、"以物观物"的视境,既与现象学相对接,又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美学精神。... 在以生态精神来阐发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学术谱系中,叶维廉堪称华人学者中的第一人。叶氏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发掘、阐释的中国古典诗学"饮之太和"、"以物观物"的视境,既与现象学相对接,又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美学精神。揭示这一点,不仅更能使我们认清中国生态美学、生态文艺批评的学术历史脉动及其与其他学术领域的精神联接,也对我们研究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走向现代并参与当下文化建设具有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中国诗学 生态美学 饮之太和 以物观物 现象学
下载PDF
语言学立场与诗歌审美的二元背违?——就叶维廉先生对《汉语诗律学》的批评与之商榷 被引量:1
5
作者 谢思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1-107,共7页
王力在1950年代出版的《汉语诗律学》,是将现代语法学用于诗歌语法分析的开创之作。然而长期以来,这种语法分析是否适用于诗歌,也一直存在质疑。叶维廉认为,王著在分析诗句时是从纯知性、纯理性的逻辑出发,而把经验的真质解体了,用的基... 王力在1950年代出版的《汉语诗律学》,是将现代语法学用于诗歌语法分析的开创之作。然而长期以来,这种语法分析是否适用于诗歌,也一直存在质疑。叶维廉认为,王著在分析诗句时是从纯知性、纯理性的逻辑出发,而把经验的真质解体了,用的基本上就是西方文法的架构,从而使中国诗句西方文法化,这就在语法的解释上有与之商榷之必要。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指出,汉语文言可以超脱英文那类定词性、定物位、定动向、属于分析性的指义元素而成句,并由此断言,中国古典诗里,利用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棱的词法语法,使读者获致一种自由观、感、解读的空间,在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叶维廉努力在汉语文法与诗歌审美表现之间建立联系,同时他对《汉语诗律学》的批评,也反映了早期汉语语法学主谓结构句法观在分析诗歌时的某些不足,但并未充分参考语言学对汉语自身特点的分析,从汉语是诗歌最好媒介的预设出发,未能谨慎区分语言问题与审美问题,因此也未能实现诗学与语言学的认真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法 诗歌审美 叶维廉 《汉语诗律学》
下载PDF
情理·空白·旁通——探析叶维廉《中国诗学》中的诗性智慧
6
作者 李玲玲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105-109,共5页
20世纪,中西比较诗学大家叶维廉在其《中国诗学》一书中,以比较诗学的视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充满诗意的语言、接近历史整体性的态度勾勒出中国诗学的形象,展示了中国诗学的内蕴,凸显了中国诗学的特质。叶维廉眼中中国诗学的“诗性智... 20世纪,中西比较诗学大家叶维廉在其《中国诗学》一书中,以比较诗学的视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充满诗意的语言、接近历史整体性的态度勾勒出中国诗学的形象,展示了中国诗学的内蕴,凸显了中国诗学的特质。叶维廉眼中中国诗学的“诗性智慧”表征于三个方面:先感后思、情理交融的诗性风格,无知、空白的诗性语言,秘响、旁通的诗性意韵。无论是从风格、语言还是意韵来看,诗性都无疑是中国美学最大的症候,在此意义上,中国智慧也就是“诗性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中国诗学》 诗性智慧
下载PDF
他者的中国:叶维廉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基于《从比较的方法看中国诗的视境》一文的讨论
7
作者 杨风岸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55-59,共5页
叶维廉早期代表性论文《从比较的方法看中国诗的视境》的主要观点折射出叶氏诗学理论体系的侧重和片面之处,其背后有着鲜明的文化立场,体现了成功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关键词 叶维廉 中国诗学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寻思维之窗 叩表达之门——叶维廉有限至无限道家诗艺之路的解读
8
作者 刘跃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6-89,共4页
叶维廉以对东西方语言思维及文化的敏感思考,不懈追寻中国山水诗中道家的诗学中轴,并以对道家诗学传统超乎常人的理解、感受及怀恋,以诗人的触角与智慧不断地尝试古老的道家诗境语言的魅力。其语言思维上,寻求美感生成;表达方式上,应和... 叶维廉以对东西方语言思维及文化的敏感思考,不懈追寻中国山水诗中道家的诗学中轴,并以对道家诗学传统超乎常人的理解、感受及怀恋,以诗人的触角与智慧不断地尝试古老的道家诗境语言的魅力。其语言思维上,寻求美感生成;表达方式上,应和有无本真。追求一种象出于自然的物我通明,吸取一种更加澄澈心慧的秘响旁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山水诗 道家诗学 以物观物
下载PDF
“一种独特的诚实”:叶维廉先生论艾略特的诗与诗学
9
作者 黄宗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5-83,共9页
叶维廉先生是我国台湾最早系统研究和评论艾略特诗歌和诗学理论的学者。本文在释读叶维廉先生1957—1960年间发表的《陶潜的〈归去来辞〉与库莱的〈愿〉之比较》《〈焚毁的诺顿〉之世界》《艾略特的批评》《静止的中国花瓶——艾略特与... 叶维廉先生是我国台湾最早系统研究和评论艾略特诗歌和诗学理论的学者。本文在释读叶维廉先生1957—1960年间发表的《陶潜的〈归去来辞〉与库莱的〈愿〉之比较》《〈焚毁的诺顿〉之世界》《艾略特的批评》《静止的中国花瓶——艾略特与中国诗的意象》等文章的基础上,就叶维廉先生关于“客观应和的事象”“沉思的展现”“一种独特的诚实”“真诗的暗示性”等观点进行综述、比较和评论,进而揭示叶维廉先生在我国艾略特诗歌创作、诗学理论研究与诗歌翻译方面的杰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T.S.艾略特 诗歌 诗学 诗歌翻译
下载PDF
叶维廉“山水诗原型”在谢灵运诗歌语境中的矫枉
10
作者 李博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68-70,共3页
叶维廉"山水诗原型"理论来源于道家美学,山水在谢灵运诗歌中由背景式意象变为了写作主体,两者在微观层多有不合之处,但在精神本质上是协调统一的。
关键词 叶维廉 山水诗歌原型 谢灵运 诗歌 语境
下载PDF
“雾里看花”与“语语都在目前”——论朱光潜与叶维廉有关诗境的看法
11
作者 梁磊 任岩岩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75-76,共2页
自从王国维提出诗的境界说以来,学术界关注诗境的问题不断得到延展,朱光潜、叶维廉对此都有不同的论述,本文对他们的诗境观进行了阐述,着重分析他们对王国维所提出的"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 自从王国维提出诗的境界说以来,学术界关注诗境的问题不断得到延展,朱光潜、叶维廉对此都有不同的论述,本文对他们的诗境观进行了阐述,着重分析他们对王国维所提出的"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问题的论述,以期对诗歌的境界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境 隔与不隔 朱光潜 叶维廉
下载PDF
古典境界的现代生长——论叶维廉的学术理路及其启示意义
12
作者 张大为 《阴山学刊》 2007年第1期5-11,24,共8页
作为具有国际知名度与学术水准的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叶维廉所操持的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式,一方面,从学理的层面打开了东方文化的言说方式与意义呈现空间,另一方面,其深层文化人格的介入与文化灵魂的渗透又对于这一范式进行了某种根本性的... 作为具有国际知名度与学术水准的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叶维廉所操持的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式,一方面,从学理的层面打开了东方文化的言说方式与意义呈现空间,另一方面,其深层文化人格的介入与文化灵魂的渗透又对于这一范式进行了某种根本性的改写。这对于整个的人文学术的开展都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叶维廉 学科范式 学术理路
下载PDF
推敲的诗艺:从无声处扣问浮生——叶维廉诗集《雨的味道》索隐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粱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第4期5-10,共6页
叶维廉诗集《雨的味道》人文空间宽阔性情沉稳,以幽微的呼息沉淀诗意。《雨的味道》是全书的起兴,以追忆人性的原点(童年与家乡)作为诗意空间的聚敛场;《奥德赛》则是总汇人文的开放场,以宽厚的文化传统弥补破碎的人世情怀。整本诗集通... 叶维廉诗集《雨的味道》人文空间宽阔性情沉稳,以幽微的呼息沉淀诗意。《雨的味道》是全书的起兴,以追忆人性的原点(童年与家乡)作为诗意空间的聚敛场;《奥德赛》则是总汇人文的开放场,以宽厚的文化传统弥补破碎的人世情怀。整本诗集通过诗意空间的"聚敛场-开放场"、身体的"实存-虚无"这两条线索,反复探问三大命题:人文与自然、心灵梦想与现实生活、文化传统与历史时空,试图在诗歌中召唤整全的人性。叶维廉的诗学寻找一个无声静寂的起点,以贴合生活情感的语调,透过:缓急变换,虚实出入,有无跨越,动静交涉的诗艺推敲,从无声处扣问浮生,将小我融会于连绵无尽的人文山水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艺 叶维廉 《雨的味道》 人文山水
下载PDF
“蝙蝠依声音飞翔”——谈叶维廉诗歌中的音乐或乐音
14
作者 北塔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79-83,共5页
叶维廉早期诗歌给人的突出印象是措辞暴力与音韵魅力,后者补救了前者的偏差。叶维廉诗中的音乐因素不仅仅是韵脚、节奏等,更不是外在的装饰或点缀,而是一种更加广泛的本质性的存在,具有审美本体论的意义,它不仅能反映"情感形成的状... 叶维廉早期诗歌给人的突出印象是措辞暴力与音韵魅力,后者补救了前者的偏差。叶维廉诗中的音乐因素不仅仅是韵脚、节奏等,更不是外在的装饰或点缀,而是一种更加广泛的本质性的存在,具有审美本体论的意义,它不仅能反映"情感形成的状态",而且具有动力学意义上的"驱势",即能驱动意象发生的势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诗歌 音乐或乐音 审美本体论 诗歌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