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侏罗纪地层划分及时代探讨 被引量:65
1
作者 任东 高克勤 +3 位作者 郭子光 姬书安 谭京晶 宋卓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84-591,共8页
最近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村新发现了一些翼龙、蝾螈等重要化石,有关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产生了较大的争论。笔者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和生物地层学资料,讨论了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详尽的区域地层踏勘和实测地层... 最近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村新发现了一些翼龙、蝾螈等重要化石,有关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产生了较大的争论。笔者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和生物地层学资料,讨论了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详尽的区域地层踏勘和实测地层剖面充分显示,道虎沟化石层归属于中侏罗世九龙山组,而不是所谓的义县组;道虎沟化石层与下伏太古宙马鞍山片麻岩而不是土城子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沟地区 内蒙古 侏罗系 九龙山组 燕辽生物群 地层划分
下载PDF
燕辽生物群和燕山运动 被引量:35
2
作者 黄迪颖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1-546,共46页
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是以我国燕辽地区为核心的两个中生代中晚期特异埋藏生物群,关系到哺乳动物的早期演化,最早的带毛恐龙,鸟类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寄生昆虫等重大科学问题,引起科学界广泛关注。这两个生物群时代相差较远,代表分子... 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是以我国燕辽地区为核心的两个中生代中晚期特异埋藏生物群,关系到哺乳动物的早期演化,最早的带毛恐龙,鸟类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寄生昆虫等重大科学问题,引起科学界广泛关注。这两个生物群时代相差较远,代表分子差异很大。目前,研究者对燕辽生物群地层划分意见分歧很大,主要争论为内蒙宁城道虎沟化石层和辽宁建昌玲珑塔化石层的关系,将二者分别归入中侏罗统海房沟/九龙山组和中晚侏罗统髫髻山组,或均归入髫髻山组,这一分歧造成地层划分对比和生物演化序列的极大混乱,从未得到有效解决。本文结合近年来本地区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新进展,对上述地层划分提出新建议。结合前辈地质学家的基本思想对燕山运动的构造幕进行新的理解,并划分为序幕(即绪动期)约为168 Ma,第一幕(即火山幕)约为163.5 Ma,第二幕(即主动幕)约为135 Ma。其中序幕对燕辽生物群的形成至关重要,而第一幕导致其发生重大转变。道虎沟化石层的底砾岩角度不整合于前寒武系变质岩之上,这个界面代表燕山运动的绪动,在燕辽地区表现为砾石沉积,地壳垂直升降与小规模火山喷发,形成了一系列山间盆地,伴生了燕辽生物群的早期组合,如道虎沟生物群,以燕辽划蝽-"滦平真叶肢介"-费尔干蚌-初螈为代表,为中侏罗世中晚期。道虎沟化石层顶部的凝灰岩受到显著剥蚀,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下伏于一套角砾岩之下,此不整合面代表燕山运动第一幕,造成一系列深度的北东向断裂,引发大规模岩浆侵入及髫髻山期火山喷发。燕辽生物群的早期群落随之瓦解并迅速扩散演化,且在燕辽地区发展形成燕辽生物群晚期组合,如玲珑塔生物群,以柴达木叶肢介-额尔古纳蚌-古鳕为代表,为晚侏罗世早期,与道虎沟生物群明显不同但存在广泛联系。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燕辽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 道虎沟化石层 玲珑塔化石层 海房沟组 九龙山组 髫髻山组
原文传递
Jurassic integrative stratigraphy and timescale of China 被引量:9
3
作者 Diying HU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期223-255,共33页
The Jurassic stratigraphy in China is dominated by continental sediments. Marine facies and marine-terrigenous facies sediment have developed locally in the Qinghai-Tibet area, southern South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 The Jurassic stratigraphy in China is dominated by continental sediments. Marine facies and marine-terrigenous facies sediment have developed locally in the Qinghai-Tibet area, southern South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a. The division of terrestrial Jurassic strata has been argued, and the conclusions of biostratigraphy and isotope chronology have been inconsistent.During the Jurassic period, the North China Plate, South China Plate, and Tarim Plate were spliced and formed the prototype of ancient China. The Yanshan Movement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eastern and northern regions of China and has formed an important regional unconformity. The Triassic-Jurassic boundary(201.3 Ma) is located roughly between the Haojiagou Formation and the Badaowan Formation in the Junggar Basin, and between the Xujiahe Formation and the Ziliujing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The early Early Jurassic sediments generally were lacking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north of the ancient Dabie Mountains, suggesting that a clear uplift occurr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period when it formed vast mountains and plateaus. A series of molasse-volcanic rock-coal strata develop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raton in the Early Jurassic and are found in the Xingshikou Formation, Nandailing Formation, and Yaopo Formation in the West Beijing Basin. The geological age and markers of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Yongfeng Stage and Liuhuanggou Stage are unclear. About 170 Ma ago, the Yanshan Movement began to affect China. The structural system of China changed from the near east-west Tethys or the Ancient Asia Ocean tectonic domain to the north-north-east Pacific tectonic domain since 170–135 Ma. A set of syngenetic conglomerate at the bottom of the Haifanggou or Longmen Fms. represented another set of molasse-volcanic rock-coal strata formed in the Yanliao region during the Middle Jurassic Yanshan Movement(Curtain A1). The bottom of the conglomerate is approximately equivalent to the boundary of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JURASSIC BIOSTRATIGRAPHY Isotope CHRONOLOGY Age frame Yanshan Movement yanliao biota
原文传递
An Updated Review of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Yanliao Biota: Chronology,Taphonomy,Paleontology and Paleoecology 被引量:7
4
作者 XU Xing ZHOU Zhonghe +2 位作者 Corwin SULLIVAN WANG Yuan REN D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2229-2243,共15页
The northeastern Chinese Yanliao Biota (sometimes called the Daohugou Biota) comprises numerous, frequently spectacular fossils of non-marine organisms, occurring in Middle-Upper Jurassic strata in western Liaoning,... The northeastern Chinese Yanliao Biota (sometimes called the Daohugou Biota) comprises numerous, frequently spectacular fossils of non-marine organisms, occurring in Middle-Upper Jurassic strata in western Liaoning, northern Hebei, and sou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The biota lasted for about 10 million years,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the Bathonian-Callovian Daohugou phase (about 168-164 million years ago) and the Oxfordian Linglongta phase (164-159 million years ago). The Yanliao fossils are often taphonomically exceptional (many vertebrate skeletons, for example, are complete and accompanied by preserved integumentary features), and not only are taxonomically diverse but also include the oldest known representatives of many groups of plants, invertebrates, and vertebrates. These fossils have provided significant new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origins and early evolution of such clades as fleas, birds, and mammals, in addition to the evolution of some major biological structures such as feathers, and have demonstrated the existence of a complex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 northeast China around the time of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bound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liao biota Daohugou phase Linglongta phase Middle-Late Jurassic yanliao area
下载PDF
辽宁西部及邻区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郭相奇 韩建刚 姬书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28-935,共8页
近年来,在中国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中侏罗世髫髻山组和九龙山组中发现了丰富的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这一化石群被称为燕辽生物群。燕辽生物群已正式命名的脊椎动物26属28种,包括鱼类1属1种、两栖类4属4种、有鳞... 近年来,在中国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中侏罗世髫髻山组和九龙山组中发现了丰富的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这一化石群被称为燕辽生物群。燕辽生物群已正式命名的脊椎动物26属28种,包括鱼类1属1种、两栖类4属4种、有鳞类1属1种、翼龙类10属12种、兽脚类恐龙5属5种、哺乳类5属5种。燕辽生物群的脊椎动物化石对研究长羽毛兽脚类恐龙的演化、翼龙类的分类演化、滑体两栖类的分异等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辽宁西部及邻区燕辽生物群脊椎动物的多样性不及同一地区早白垩世的热河生物群,但它为认识这一地区晚中生代生物群的演替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辽生物群 脊椎动物 中侏罗世 辽宁西部
下载PDF
燕辽生物群叶肢介动物群组成和演化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罡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8-381,共14页
中国北方著名中、晚侏罗世的燕辽生物群含有丰富的叶肢介动物群。早期燕辽生物群也称为道虎沟生物群,主要产出层位为海房沟组,含有三饰叶肢介动物群,主要分子包括:海房沟三饰叶肢介(Triglypta haifanggouensis)、滦平三饰叶肢介(T.luanp... 中国北方著名中、晚侏罗世的燕辽生物群含有丰富的叶肢介动物群。早期燕辽生物群也称为道虎沟生物群,主要产出层位为海房沟组,含有三饰叶肢介动物群,主要分子包括:海房沟三饰叶肢介(Triglypta haifanggouensis)、滦平三饰叶肢介(T.luanpingensis)和平泉三饰叶肢介(T.pingquanensis)。晚期燕辽生物群又可称为玲珑塔生物群,主要产出层位为髫髻山组,含有丰富的叶肢介化石,主要分子包括:建昌三饰叶肢介(Triglypta jiancangensis)、玲珑塔辽西叶肢介(Liaoxiestheria linglongtaensis)、大西山玲珑塔叶肢介(Linglongtaestheria daxishanensis)和青龙玲珑塔叶肢介(Linglongtaestheria qinglongensis)。文中总结了北方雕饰叶肢介(Aquilonoglypta)、柴达木叶肢介(Qaidamestheria)和针孔叶肢介(Punctatestheria)的最新研究成果,支持将柴达木叶肢介、辽西叶肢介和玲珑塔叶肢介划归北方雕饰叶肢介科。同时,三饰叶肢介是由针孔叶肢介演化而来,与柴达木叶肢介并无直接演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叶肢介动物群 道虎沟生物群 玲珑塔生物群 燕辽生物群
下载PDF
燕辽东段侏罗、白垩纪构造转变期古地理和古环境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晓波 张艳 仝亚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1-411,共21页
自中、晚侏罗世之交至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发生了构造格局和古地理环境的巨大转变。对这一时期燕辽东段古地理和古环境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多学科整合分析,初步认识如下:中侏罗世开始增强的板块汇聚造成中、晚侏罗世亚洲东部地壳增厚和... 自中、晚侏罗世之交至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发生了构造格局和古地理环境的巨大转变。对这一时期燕辽东段古地理和古环境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多学科整合分析,初步认识如下:中侏罗世开始增强的板块汇聚造成中、晚侏罗世亚洲东部地壳增厚和地势升高,古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持续俯冲引起深部岩浆上涌、地壳减薄和多期伸展裂陷,同时东亚洋陆过渡带形成一系列逃逸构造,上述构造演化导致燕辽地区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中期形成高山和盆岭地貌。早白垩世137~131 Ma,嫩江-八里罕断裂至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延伸线两侧出现东高西低的地貌差异,相对下降的冀北-大兴安岭火山-地堑带地层中赋存热河生物群早期化石组合,而辽西-松辽地区为相对隆升的构造高地。130~110 Ma时期裂陷作用扩展,热河生物群中、晚期组合向周围扩散。热河生物群生存时期总体为以干冷为主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与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的潜在环境效应并不矛盾。全球气候演化和区域构造古地理条件共同导致燕辽地区自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干旱化和寒冷化,并影响到中、晚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和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之间的生态群进化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燕山运动 燕辽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 陆内造山
下载PDF
河北省青龙县霸王沟侏罗纪叶肢介化石 被引量:4
8
作者 廖焕宇 黄迪颖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3-438,共6页
河北省青龙县木头凳镇兴隆台村霸王沟的侏罗纪地层产翼龙、蝾螈、鱼类、昆虫、叶肢介、双壳类及植物化石,是一个侏罗纪晚期的特异埋藏化石地点。研究者曾认为其相当于中侏罗统道虎沟化石层。经过我们对其中叶肢介的研究,发现霸王沟与这... 河北省青龙县木头凳镇兴隆台村霸王沟的侏罗纪地层产翼龙、蝾螈、鱼类、昆虫、叶肢介、双壳类及植物化石,是一个侏罗纪晚期的特异埋藏化石地点。研究者曾认为其相当于中侏罗统道虎沟化石层。经过我们对其中叶肢介的研究,发现霸王沟与这些脊椎动物临近层位的叶肢介与辽宁建昌玲珑塔化石层最常见的柴达木叶肢介(Qaidamestheria)属于一类,壳瓣上都具有较稀疏的微小刻点装饰,而与道虎沟化石层的"真叶肢介"却具有一定差异。霸王沟的叶肢介和脊椎动物组合面貌与玲珑塔化石层相似,属玲珑塔化石层,时代为晚侏罗世最早期,明显晚于道虎沟化石层。道虎沟化石层和玲珑塔化石层的生物组合代表了燕辽生物群早晚两个有明显差异又相互关联的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肢介 玲珑塔化石层 霸王沟化石点 中晚侏罗世 燕辽生物群
原文传递
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大西山侏罗纪燕辽生物群新发现 被引量:4
9
作者 高福亮 王敏成 +1 位作者 张国仁 潘玉 《地质与资源》 CAS 2015年第1期7-11,共5页
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大西山地区出露的中侏罗统髫髻山组二段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是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产地.通过测制髫髻山组剖面及采集化石,新发现了新疆龟(Xinjiangchelys sp.)和赫氏近鸟龙(Anchiornis huxleyi)等化石产... 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大西山地区出露的中侏罗统髫髻山组二段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是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产地.通过测制髫髻山组剖面及采集化石,新发现了新疆龟(Xinjiangchelys sp.)和赫氏近鸟龙(Anchiornis huxleyi)等化石产出的新层位,丰富了燕辽生物群的内容,进一步验证了侏罗纪燕辽生物群动物的演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玲珑塔大西山 髫髻山组 燕辽生物群 辽宁省
下载PDF
中国侏罗纪原始辽翼龙(爬行纲:翼龙目)头骨CT三维形态数据集 被引量:4
10
作者 易鸿宇 周长付 高克勤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7年第4期15-23,共9页
原始辽翼龙(Liaodactylus primus)为已知最早的具滤食性生态适应的翼龙,化石产自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地层为晚侏罗世髫髻山组,年代距今约1亿6千万年前(161.8±0.4~159.5±0.6 Ma)。原始辽翼龙的发现记录了中国北方中生代燕辽生... 原始辽翼龙(Liaodactylus primus)为已知最早的具滤食性生态适应的翼龙,化石产自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地层为晚侏罗世髫髻山组,年代距今约1亿6千万年前(161.8±0.4~159.5±0.6 Ma)。原始辽翼龙的发现记录了中国北方中生代燕辽生物群中翼龙类特异的食性,有助于了解该生物群中爬行动物的生态多样性。本文对应提供该化石种正型标本(PMOL-AP00031)的X光断层扫描(X-ray CT)数据集,包括CT原始图片数据、根据CT数据重建的上下颌三维模型及视频、以及用于系统分析的形态学矩阵。其头骨CT数据和形态学矩阵可应用于翼龙类形态、生态、系统发育的进一步研究。其翼龙取食器官的数字三维模型,3D打印为实体模型后可广泛应用于科研、教学和科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 翼龙 燕辽生物群 CT扫描数据
下载PDF
中侏罗世燕辽昆虫群结构与古生态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平娟 黄建东 任东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8-584,共17页
根据目前已发表的资料,统计中国北方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化石昆虫18目113科240属350种及其伴生动植物,通过对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分析,初步建立了中国北方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生态系统结构关系图,并恢复了它们所代表的生态环境。结构... 根据目前已发表的资料,统计中国北方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化石昆虫18目113科240属350种及其伴生动植物,通过对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分析,初步建立了中国北方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生态系统结构关系图,并恢复了它们所代表的生态环境。结构关系图显示该生态系统相对不稳定,可能处于群落发展早期。该地区整体上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同时存在季节性干旱-半干旱的小气候环境;有丰富的浅水湖泊和沼泽等水体,湖泊附近存在高山,山间有溪流;土壤营养丰富且水分比较充足,适宜多种动植物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中侏罗世 燕辽生物群 昆虫群落 生态系统结构 古生态环境
原文传递
Morphological and Phylogenetic Study Based on New Materials ofAnchiornis huxleyi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Jianchang, Western Liaoning, China 被引量:1
12
作者 GUO Xiangqi XU Li JIA Songha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15,共15页
Anchiornis huxleyi, which is a member of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Yanliao Biota, is the smallest feathered dinosaur ever known. It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critical link between feathered dinosaurs and birds. Recent st... Anchiornis huxleyi, which is a member of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Yanliao Biota, is the smallest feathered dinosaur ever known. It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critical link between feathered dinosaurs and birds. Recent studies, including those of Anchiornis, Xiaotingia, Eosinopteryx and Aurornis, challenged Archaeopteryx as the most basal bird. The new Anchiornis huxleyi specimens that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show some minor different characters compared to previously reported Anchiornis specimens, which has revised the character list of Anchiornis and indicates a different phylogenetic point from former opin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hiornis feathered dinosaur non-avian dinosaur Middle-Late Jurassic yanliao biota
下载PDF
河北宣化土城子组恐龙足迹化石新发现 被引量:1
13
作者 鞠书彬 王旭日 +3 位作者 董颖 刘义川 季燕南 季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295-2311,共17页
本文报道了新近发现于河北宣化地区土城子组的恐龙足迹化石及沉积环境。为确定足迹化石的地质年代、土城子组的沉积环境及足迹化石属种,本文在对恐龙足迹化石层及其上、下地层进行剖面测制、沉积相划分和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化石层... 本文报道了新近发现于河北宣化地区土城子组的恐龙足迹化石及沉积环境。为确定足迹化石的地质年代、土城子组的沉积环境及足迹化石属种,本文在对恐龙足迹化石层及其上、下地层进行剖面测制、沉积相划分和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化石层上覆凝灰岩层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并对保存较好的足迹化石进行了测量和对比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土城子组底部为冲积扇扇中沉积环境,足迹化石上、下地层则表现为河流相沉积环境,而足迹化石的赋存层位形成于滨湖相沉积环境,发育暴露构造并含有大量裸子植物碎屑化石。凝灰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52.3±0.3 Ma(MSWD=0.00106),说明化石层位于土城子组一段,时代属于晚侏罗世钦莫利期(Kimmeridgian)中晚期。已发现的足迹化石以兽脚类三趾型足迹为主,包括跷脚龙足迹属(Grallator)、安琪龙足迹属(Anchisauripus)和实雷龙足迹属(Eubrontes),其次为一些疑似蜥脚类恐龙足迹,是华北北缘土城子组中群落丰富度最高的恐龙足迹点,其中一处或许为中国北方面积最大的恐龙足迹点。因此,我们认为宣化-下花园盆地土城子组一段以河流、湖泊相沉积环境为主,当时裸子植物繁茂,恐龙动物群庞大,偶尔存在火山喷发活动。新发现的宣化恐龙足迹不仅填补了宣化-下花园地区恐龙足迹化石的空白,也丰富了燕辽地区土城子组生物群的组合面貌,为土城子组内年代地层划分及陆相J/K界线的确定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城子组 恐龙足迹 燕辽生物群 沉积相 晚侏罗世 宣化-下花园盆地
下载PDF
燕辽生物群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及与其他生物群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璠 武瑞 韩凤禄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8-106,共19页
燕辽生物群已发现脊椎动物54属58种,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等,但其脊椎动物多样性及其成因机制还未有详细研究。本文对该生物群脊椎动物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同时代的其他生物群脊椎动物类型进行对比,这为认识燕辽生物群脊椎动... 燕辽生物群已发现脊椎动物54属58种,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等,但其脊椎动物多样性及其成因机制还未有详细研究。本文对该生物群脊椎动物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同时代的其他生物群脊椎动物类型进行对比,这为认识燕辽生物群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及其成因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早期代表道虎沟生物群与晚期代表玲珑塔生物群虽存在时代上的传承关系,但生物组合特征明显不同。对比燕辽生物群与相近时代的新疆五彩湾动物群和四川大山铺恐龙动物群,脊椎动物组合特征差异显著。燕辽生物群恐龙类群主要以小型兽脚类恐龙为主,还包括一些小型鸟臀类恐龙。另外还具有非常丰富的翼龙和哺乳动物。脊椎动物生态多样性高,适应飞行、树栖、水生、穴居等多种生活方式,但是脊椎动物的类型与同时代的相近地区明显不同。翼龙、恐龙和哺乳动物等类群都展现出独特的生物组合特征。有证据表明该时期东亚地区与其他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地理隔离,结合陆生脊椎动物组合特征推测燕辽生物群脊椎动物与外界可能存在一定的交流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辽生物群 燕山运动 脊椎动物 生物多样性 古环境
原文传递
辽西南部中生代地层序列及特征
15
作者 李晓波 王旖旎 +3 位作者 梁琛岳 李博阳 郑常青 张梅生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9-309,共11页
辽西南部兴城、葫芦岛等地中生代地层由老到新可划分为下三叠统红砬组、中侏罗统海房沟组、中—上侏罗统髫髻山组、上侏罗统土城子组以及下白垩统义县组。红砬组分布在杨家杖子和喜鹊沟向斜内,海房沟组主要分布于兴城龙回头盆地,髫髻山... 辽西南部兴城、葫芦岛等地中生代地层由老到新可划分为下三叠统红砬组、中侏罗统海房沟组、中—上侏罗统髫髻山组、上侏罗统土城子组以及下白垩统义县组。红砬组分布在杨家杖子和喜鹊沟向斜内,海房沟组主要分布于兴城龙回头盆地,髫髻山组和土城子组分布于金岭寺—羊山盆地南端的娘娘庙、杨树湾一带,义县组主要分布在小德营子、新台门和兴城—老滩等地。南票虹螺蚬地区原定"红砬组"的叶肢介化石组合所在层位有可能属于乐平统蛤蟆山组,白马石中华史麦斯果植物群化石层的归属和时代尚需进一步研究,新台门和高桥地区产热河生物群化石的湖相沉积夹层属于义县组。本区中生代地层缺失较多,海房沟组和义县组均存在不整合于新太古代花岗岩之上的情况,是本区独特的燕山运动地质记录,并且表明山海关古陆/隆起在中生代仍然影响着辽西地区的沉积古地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南部 中生界 燕辽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 燕山运动
原文传递
侏罗纪燕辽生物群贼兽类牙齿发育双出齿和异时发育的证据(英文)
16
作者 毛方园 郑晓廷 +3 位作者 王孝理 王元青 毕顺东 孟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76,共26页
贼兽是一已绝灭的哺乳动物型类,它们与多瘤齿兽和相关类群的系统关系尚存争议,很大的原因在于这类动物的牙齿和头骨形态的特征呈哺乳动物冠群和似哺乳动物之间的镶嵌状态。通过显微CT和平板CL技术,对辽宁省侏罗纪燕辽生物群4种真贼兽的... 贼兽是一已绝灭的哺乳动物型类,它们与多瘤齿兽和相关类群的系统关系尚存争议,很大的原因在于这类动物的牙齿和头骨形态的特征呈哺乳动物冠群和似哺乳动物之间的镶嵌状态。通过显微CT和平板CL技术,对辽宁省侏罗纪燕辽生物群4种真贼兽的8件标本的牙齿形态、磨损状况和牙齿替换信息进行观察和描述,并与贼兽已发表属种牙齿替换进行对比,对二出齿这一被认为可能与哺乳和亲代养育行为演化有关的重要特征在贼兽中的存在与否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所有贼兽的颊齿数恒定,在任何萌出的臼齿下均无齿胚保存,且无替换证据,可以确定为单出齿。前臼齿具一次替换,为典型的哺乳动物二出齿。所有真贼兽只有一对下门齿,一对上门齿,仅玲珑仙兽例外,其在增大的I2内侧,有一残留的I1。神兽和仙兽上下颌骨中,都不具有门齿牙胚,而树贼兽和翔齿兽的上下颌骨中,都具有替换牙胚。其中上门齿齿胚具2–3个齿尖,位于萌出的乳门齿背后方;下门齿齿胚根部始于m2下方,齿尖向前延伸至乳门齿的后背方;牙胚随着不同个体发育阶段向前推进的位置不同,较成熟的个体,齿根有逐渐愈合的现象。门齿的替换应晚于最后臼齿的完全萌出,显示了明显的滞后性,相比其他贼兽的门齿替换应为异时发育。牙胚的形态、相对颊齿大小和后端位置与神兽和仙兽已萌出的门齿更为相近,而较树贼兽和翔齿兽已萌出的门齿显得更大且更复杂,因此神兽和仙兽的门齿更可能为恒齿,贼兽类的门齿则更可能为二出齿。树贼兽和翔齿兽极度膨大的前臼齿很可能加长和推迟门齿的替换过程,甚至影响了替换的发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最后臼齿的萌出和功能作用。树贼兽和翔齿兽的这些特征显示它们可能具有某种特殊的食性,更倾向于强调前臼齿对食物的摄取和咀嚼处理。而贼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燕辽生物群 真贼兽类 牙齿替换 二出齿
下载PDF
辽西燕辽生物群分布特征及新发现 被引量:4
17
作者 高福亮 江洋 +3 位作者 张国仁 潘玉啟 吴子杰 王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70-780,共11页
我国辽宁省西部地区一直是中生代古生物化石的重要产地,近几年发现了大量的珍稀动植物化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有一些化石的层位尚不明确。近三年来,笔者在辽宁西部葫芦岛建昌以及朝阳辖区下的朝阳县、凌源市以及建平县针对一套中侏罗... 我国辽宁省西部地区一直是中生代古生物化石的重要产地,近几年发现了大量的珍稀动植物化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有一些化石的层位尚不明确。近三年来,笔者在辽宁西部葫芦岛建昌以及朝阳辖区下的朝阳县、凌源市以及建平县针对一套中侏罗世火山岩所夹的沉积岩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化石调查工作。首先,根据髫髻山组地层出露条件,在金岭寺—羊山盆地的建昌县玲珑塔大西山村测制了髫髻山组主干剖面,除此之外还在大平房—梅勒营子盆地和凌源—三十家子盆地测制了辅助剖面,同时在剖面上逐层进行化石采集;之后研究本次工作采集的化石以及收集该地区燕辽生物群化石资料;最后将化石落到准确的层位之上,并将各盆地化石层进行对比。通过剖面的测制以及化石的挖掘和调查,确定其为中侏罗世髫髻山组,属燕辽生物群中期,确定了一批珍稀化石的产出层位,为了方便不同盆地化石层对比,本文命名了两个新的珍稀化石层位——大西山化石层和棺材山化石层,将化石与层位一一对应,并且完成了对辽西主要盆地化石层的对比;与之同时挖掘出了一批珍贵的动植物化石,丰富了燕辽生物群古生物的内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燕辽生物群 髫髻山组 化石层 分布
下载PDF
副蝎蛉科化石(昆虫纲长翅目)在中国首次发现(英文) 被引量:2
18
作者 洪友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82-1389,共8页
报道了华夏三叠副蝎蛉Triasoparac horistahuaxiaensis gen.etspnov.(T2t)、吐孜沟准噶尔蝎蛉Junggarochorista tuzigouensis Hong.nom.nov.(J1b)和1个新转移属——冀北直脉蝎蛉属Jibeiorthophlebia Hoing,1983(transl.nov.)(J2)及其2个... 报道了华夏三叠副蝎蛉Triasoparac horistahuaxiaensis gen.etspnov.(T2t)、吐孜沟准噶尔蝎蛉Junggarochorista tuzigouensis Hong.nom.nov.(J1b)和1个新转移属——冀北直脉蝎蛉属Jibeiorthophlebia Hoing,1983(transl.nov.)(J2)及其2个种J.xiao-fangzhangziensis Hong,1983(transl.nov.)、J.internata Hong,1983(transl.nov.)在中国首次发现。根据它们的脉序特征,在分类上应当归于Parachoristidae Tillyard,1937。这个科既具有二叠蝎蛉科(Permochoristidae)MP带6支脉的特征,又有直脉蝎蛉科(Or-thophlebiidae)Rs1至少带3支脉呈扇形排列的特征,形成二叠蝎蛉科和直脉蝎蛉科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过渡特征的中间类群,这个类群对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副蝎蛉科化石在中国的发现很有意义:①填补了中国中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副蝎蛉科的空白;②可以帮助我们追溯副蝎蛉科、直脉蝎蛉科和二叠蝎蛉科之间在不同地质背景中的演变关系;③关于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及其有关问题,笔者曾先后指出,燕辽生物群(YanliaoBiota)(J2)和热河生物群(K1)均起源于华北古陆(North China Paleocontinent),燕辽地区(覆盖了新增加的内蒙古宁城地区)是它们的起源中心,尔后向外扩散与迁移,并向北覆盖到蒙古东部、俄罗斯外贝加尔等地区,形成东亚古陆(Eastern Asian Paleocontinent)中一个广阔的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的区系;④讨论了宁城地区地层层位的归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蝎蛉科(P) 华夏三叠副蝎蛉(T2t) 吐孜沟准噶尔蝎蛉(J1b) 冀北直脉蝎蛉属(J2j) 燕辽昆虫群 燕辽生物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