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洋县中华鲎虫与丰年虫分布调查 被引量:2
1
作者 齐广民 况娟 袁朝晖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9期276-276,283,共2页
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采用样线调查方法对洋县境内中华鲎虫和丰年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华鲎虫在洋县有小种群分布,随海拔升高,数量越来越少。丰年虫数量极少,只在2处发现5只成体,亟须加强保护研究。
关键词 长青自然保护区 中华鲎虫 丰年虫 分布 调查 陕西洋县
下载PDF
泽陆蛙蝌蚪栖息地和人工饲养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师杜娟 麻友立 袁朝晖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8期270-270,276,共2页
泽陆蛙产卵、蝌蚪水中生活时期多与稻田相关,稻田是蛙类的最佳栖息地。泽陆蛙产卵期较长,蛙类从卵到幼蛙成活率低(约3%),影响繁殖成活率因子从大到小的顺序是水源>挖沙>农药>捞鱼>水质>天敌。人工饲养蛙卵放归田间,试验... 泽陆蛙产卵、蝌蚪水中生活时期多与稻田相关,稻田是蛙类的最佳栖息地。泽陆蛙产卵期较长,蛙类从卵到幼蛙成活率低(约3%),影响繁殖成活率因子从大到小的顺序是水源>挖沙>农药>捞鱼>水质>天敌。人工饲养蛙卵放归田间,试验数据支持这一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陆蛙 蝌蚪 栖息地 长青自然保护区 陕西洋县
下载PDF
水库放水对剑鸻繁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何英 任小锋 +1 位作者 徐婵娟 袁朝晖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1期270-270,276,共2页
于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对剑鸻繁殖行为及其栖息地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剑鸻在当地为留鸟;产卵4枚,双亲孵卵;巢穴在水潭内高台上;主要取食水生昆虫。水库放水可导致剑鸻繁殖失败,建议以后加强河道管理,停建拦水坝,保护鸟类繁殖关键生境。
关键词 剑鸻 繁殖 长青自然保护区 党河水库 陕西洋县
下载PDF
洋县隆肛蛙种群分布与密度研究
4
作者 麻友立 麻友琴 +1 位作者 师杜娟 任丽君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11期226-227,共2页
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的综合方法,对隆肛蛙繁殖期及其种群分布和密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隆肛蛙一般在11月底进入冬眠,次年惊蛰前后苏醒,海拔越高进入冬眠时间越早、苏醒时间越迟。隆肛蛙蝌蚪期较长,... 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的综合方法,对隆肛蛙繁殖期及其种群分布和密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隆肛蛙一般在11月底进入冬眠,次年惊蛰前后苏醒,海拔越高进入冬眠时间越早、苏醒时间越迟。隆肛蛙蝌蚪期较长,能以蝌蚪度过越冬期。隆肛蛙栖息地主要为小溪、河流、森林、灌丛和稻田,种群分布海拔区间为500~1 800 m。分布密度为1只/hm2,种群密度很小、数量很少,究其原因为隆肛蛙自身生物学特征限制和人为因素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青自然保护区 隆肛蛙 种群分布 密度 栖息地 陕西洋县
下载PDF
传统植物水烛在洋县的生存现状调查研究
5
作者 孙福萍 路晋 袁朝晖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22期152-152,154,共2页
2014—2015年,采用样线和样方调查的方法,对传统植物水烛的种群数量与分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水烛在洋县有少量半野生状态分布,亟需扩大种植,在利用过程中进行保护。试验证明,人工栽植扩大种群与分布区是可行的。
关键词 长青保护区 水烛 种群数量 分布 陕西洋县
下载PDF
陕西洋县朱鹮河流栖息地生境修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赵红斌 佟昕 +2 位作者 韩露露 庆保平 曾键文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55,共6页
河流是朱鹮重要栖息地之一,在朱鹮逐渐转移至低海拔区域生存的趋势下,提高河流栖息地生境质量是当前朱鹮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数据收集、现场调研、Arc GIS等分析方法对近年来河流栖息地生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分别从栖息地适宜性、... 河流是朱鹮重要栖息地之一,在朱鹮逐渐转移至低海拔区域生存的趋势下,提高河流栖息地生境质量是当前朱鹮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数据收集、现场调研、Arc GIS等分析方法对近年来河流栖息地生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分别从栖息地适宜性、景观格局指数及生境质量3个方面探讨朱鹮河流栖息地质量的状况,从中找出朱鹮河流栖息地生境的具体问题。从不同河流生境尺度,探讨朱鹮河流栖息地的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河流栖息地 朱鹮 景观过程 生境修复 陕西洋县
下载PDF
陕西省洋县黑稻种植业历史与现状
7
作者 李新生 吴三桥 +4 位作者 宁光辉 白建伟 张文凯 何瑞林 朱正文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56-61,共6页
陕西洋县是我国黑稻渊源地之一.80年代以前,一直是高杆黑谷单一品种,农家自发小面积零星栽培.80年代至今,已发展到育种、引种与栽培并重,粘、糯配套,多品种配置,指导性大规模生产,并初步实现了育种与栽培,技术指导与大规模生... 陕西洋县是我国黑稻渊源地之一.80年代以前,一直是高杆黑谷单一品种,农家自发小面积零星栽培.80年代至今,已发展到育种、引种与栽培并重,粘、糯配套,多品种配置,指导性大规模生产,并初步实现了育种与栽培,技术指导与大规模生产的专业化分工.1992~1993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600~1800hm2产稻谷0.8~1×104t,出糙米0.6~0.7×104t,为当年县级种植面积全国之冠.此外,还成立了与产业配套的专门科研机构,建立了以研究所为核心,以乡镇农技员为骨干,有50多人配置的科技队伍.洋县黑稻专业化生产雏型基本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稻种植业 特种稻 历史 战略对策 陕西洋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