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陆核与神农架地块中元古代相互关系:来自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的约束 被引量:17
1
作者 邱啸飞 凌文黎 柳小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共8页
通常将华南克拉通的形成理解为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于新元古代沿江南造山带的碰撞拼合,但对两陆块内部的组成和演化关系的了解却相对有限。通过对比神农架地区和扬子陆核区前寒武纪地层碎屑锆石的年龄结构及其原位Hf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 通常将华南克拉通的形成理解为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于新元古代沿江南造山带的碰撞拼合,但对两陆块内部的组成和演化关系的了解却相对有限。通过对比神农架地区和扬子陆核区前寒武纪地层碎屑锆石的年龄结构及其原位Hf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了扬子陆块西北部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的构造演化规律,并对其与统一华南克拉通形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前人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的结果表明,神农架群碎屑锆石年龄谱中记录了约1.6Ga的年龄峰值,且其原位Hf-O同位素分析指示该期岩浆事件存在幔源物质加入,而相应的岩浆事件(锆石)在扬子陆块陆核区(崆岭地区)前寒武纪地层或岩浆岩单元中缺乏记录。结合神农架群细粒沉积岩Nd同位素地层学特征,指示中元古代时期神农架地区位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且神农架群沉积地层的碎屑物质并非由扬子陆核区的崆岭基底岩系经风化-剥蚀作用提供,即非扬子陆核区的边缘盆地。这些证据说明,在新元古代以前,神农架地区与扬子陆核区之间属于两个独立的次一级微陆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陆核 神农架地区 锆石年代学 前新元古代 微陆块
下载PDF
扬子陆块庙湾蛇绿岩中橄榄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邱啸飞 杨红梅 +5 位作者 张利国 赵小明 段桂玲 卢山松 谭娟娟 施念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21-1128,共8页
扬子陆核崆岭高级变质地体内出露一套强变形的基性-超基性岩岩石组合,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分布于崆岭群中,该套变基性-超基性岩组合对扬子陆块早期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同位素稀释法(isotope dilution thermal ionization ma... 扬子陆核崆岭高级变质地体内出露一套强变形的基性-超基性岩岩石组合,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分布于崆岭群中,该套变基性-超基性岩组合对扬子陆块早期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同位素稀释法(isotope dilution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简称ID-TIMS)获得该套岩石组合中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1 063±12Ma,说明Sm-Nd同位素体系可用于对超低含量、发生强蚀变作用的超基性岩样品进行定年.样品Nd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εNd(t)值为6.90~7.32),表明形成于封闭体系中,其对应Nd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为1.13~1.09Ga,与形成年龄接近,说明来自亏损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结合区域上已有的中元古代末期到新元古代早期构造岩浆事件研究,认为在该时期扬子陆块可能由多个微陆块组成,就扬子陆核而言,其与扬子陆块西侧之间很可能存在分隔的大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陆核 庙湾蛇绿岩 Sm-Nd等时线 同位素 地质年代学 岩石学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扬子陆核区白竹坪火山岩建造形成时代的重新厘定——来自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浩 徐大良 +5 位作者 魏运许 彭练红 邓新 赵小明 陈铁龙 柯贤忠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8-326,共9页
分布于扬子陆核区北缘的白竹坪火山岩—次火山岩建造为一套变酸性凝灰岩、酸性晶屑岩屑凝灰岩、流纹岩(或安山流纹岩)、次流纹斑岩的岩石组合,部分层位变质为含黄铁矿绢云板岩、含黄铁矿纳长浅粒岩。前人依据地层接触关系,将其归于青白... 分布于扬子陆核区北缘的白竹坪火山岩—次火山岩建造为一套变酸性凝灰岩、酸性晶屑岩屑凝灰岩、流纹岩(或安山流纹岩)、次流纹斑岩的岩石组合,部分层位变质为含黄铁矿绢云板岩、含黄铁矿纳长浅粒岩。前人依据地层接触关系,将其归于青白口系,作为扬子陆核区新元古代早期的沉积建造。于北崆岭大树垭地区该火山岩建造层型剖面上分别采集了含石榴变质流纹斑岩(次流纹斑岩)和黑云二长变粒岩(变酸性晶屑凝灰岩)两个样品,并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测定。结果表明,次流纹斑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852±16 Ma,而黑云二长变粒岩的年龄一组为代表其成岩年龄的1856±24 Ma,另一组为加权平均年龄为1959±11Ma,属带入的围岩锆石年龄。因此,白竹坪火山岩建造的形成时代应归为古元古代,与华山观岩体、圈椅埫岩体、殷家坪基性岩脉等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记录基本同期。黑云二长变粒岩中带入围岩的锆石可能与黄陵地区巴山寺片麻岩为同一期次岩浆活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流纹斑岩 流纹岩 锆石 古元古代 白竹坪 扬子陆核区
原文传递
湖北黄陵球状花岗闪长岩的发现及其岩相学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魏运许 赵小明 +4 位作者 杨金香 徐大良 刘圣德 廖宗明 邓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41-1549,共9页
在扬子陆块核部黄陵地区发现具球状构造的花岗闪长岩。岩石产于新元古代斑状花岗闪长岩与石英闪长岩之间,出露面积极小。球状花岗闪长岩岩体由主岩、球状体及球间基质三部分组成,球状体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状,由球核和同心球壳组成,... 在扬子陆块核部黄陵地区发现具球状构造的花岗闪长岩。岩石产于新元古代斑状花岗闪长岩与石英闪长岩之间,出露面积极小。球状花岗闪长岩岩体由主岩、球状体及球间基质三部分组成,球状体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状,由球核和同心球壳组成,球体大小多为5~12cm。依据球壳及球核的差异,可大致分为具有多壳层同心结构、具单壳层结构、无明显壳层结构3种类型的球状体。单壳层球壳由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含量高的暗色层组成,具放射状构造;多壳层球壳由含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的暗色层和基本不含或含少量暗色矿物、以斜长石为主的浅色层组成韵律层,具梳状、放射状构造;球核成分可以是同源岩浆组分,也可以是异源捕虏体。单壳层球体,球核、球壳、基质的斜长石牌号依次为36、32、26,酸性程度不断增加,内部呈放射状生长,反映其可能由内向外经岩浆结晶作用形成。初步认为多壳层球体球壳富韵律的变化为富含气水热液的岩浆在动荡的环境下结晶形成,球壳中矿物结晶顺序可能由外向内,核部结晶时间相对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状岩 球状花岗闪长岩 扬子陆核 结晶作用 黄陵
下载PDF
武当地块与扬子陆核区新元古代早期沉积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对比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卢山松 江拓 +3 位作者 彭三国 彭练红 谭娟娟 邱啸飞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6-654,共9页
系统收集并总结了武当地块与扬子陆核区(崆岭地区)已发表的新元古代沉积岩中碎屑锆石的U-Pb年代学数据,对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并讨论了扬子克拉通北缘新元古代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及特征。对前人发表的年代学数据进行的统计和对比结... 系统收集并总结了武当地块与扬子陆核区(崆岭地区)已发表的新元古代沉积岩中碎屑锆石的U-Pb年代学数据,对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并讨论了扬子克拉通北缘新元古代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及特征。对前人发表的年代学数据进行的统计和对比结果表明,武当地块沉积岩中碎屑锆石年龄谱记录了~710Ma和~2.5Ga的年龄峰值,同时缺乏>3.0Ga年龄的锆石,表明其沉积物质来源可能并非扬子陆核区,其在新元古代之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微陆块与扬子陆核区(崆岭地区)分离开来,二者于新元古代中期发生碰撞拼合而成为一个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陆核区 武当地块 碎屑锆石 U-PB年代学 微陆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