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高陵杨官寨考古与关中地区庙底沟文化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炜林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63,74,共13页
庙底沟文化遗存的发现史与中国考古学的历史一样漫长,早在100年前安特生发掘仰韶村时就发现了这类遗存,其后李济先生在西阴村的发掘,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庙底沟遗址、泉护村遗址等考古工作,使学界对庙底沟文化的特征、年代等有了更为... 庙底沟文化遗存的发现史与中国考古学的历史一样漫长,早在100年前安特生发掘仰韶村时就发现了这类遗存,其后李济先生在西阴村的发掘,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庙底沟遗址、泉护村遗址等考古工作,使学界对庙底沟文化的特征、年代等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百年的考古工作证明,庙底沟文化是中国史前一支最强势的考古学文化,考古界有关早期中国的阐释,很大程度上都与庙底沟文化相关,但这些理论的依据,主要是基于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影响力,而庙底沟文化的聚落与墓地,长期以来并不清楚。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的考古发现,为庙底沟文化聚落与墓地的研究提供了契机。相信随着关中地区相关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会推动庙底沟文化本身的研究进程,同时对深刻认识和理解庙底沟文化及关中地区在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 庙底沟文化 杨官寨遗址 中国文明
原文传递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48
2
作者 王炜林 张鹏程 +10 位作者 袁明 张伟 郭小宁 马明志 李明 丁岩 孙伟刚 王东 刘思哲 刘君幸 张明惠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32,共17页
高陵属西安市辖县,因县南有奉正原,形体高隆,状若丘陵而得名,县内有渭、泾两大河流。杨官寨遗址行政区划属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地处"泾渭交汇"处西北约4公里的泾河北岸一级阶地上,南距泾河约1公里,海拔498.5米(图一)。陕西省考古... 高陵属西安市辖县,因县南有奉正原,形体高隆,状若丘陵而得名,县内有渭、泾两大河流。杨官寨遗址行政区划属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地处"泾渭交汇"处西北约4公里的泾河北岸一级阶地上,南距泾河约1公里,海拔498.5米(图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03年进行考古调查时首次发现该遗址,经数年工作确认其南北宽约800、东西长约1000米,面积约80万平方米。2004年5月至今,先后对泾渭苑、陕西万方汽车零部件公司、长庆高陵基地工业区等多个涉及杨官寨遗址的基本建设项目开展了考古工作。目前杨官寨遗址的考古发掘面积已达17678平方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官寨遗址 制陶作坊 环壕
下载PDF
陕西高陵县杨官寨新石器时代遗址 被引量:40
3
作者 王炜林 袁明 +2 位作者 张鹏程 张伟 郭小宁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9,I0001-I0003,共10页
在杨官寨遗址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遗迹和遗物。其中保存较好的环壕聚落,为探索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大量半坡四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关中中部地区特别是泾、渭河交汇地带该文化的内涵;尤其是制陶... 在杨官寨遗址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遗迹和遗物。其中保存较好的环壕聚落,为探索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大量半坡四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关中中部地区特别是泾、渭河交汇地带该文化的内涵;尤其是制陶作坊的发现,对认识当时的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杨官寨遗址 庙底沟文化 半坡四期文化
原文传递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30
4
作者 王炜林 杨利平 +13 位作者 胡珂 殷宇鹏 张伟 高盼 冯建 郭小强 张稳平 张涛 王转 董闯 张蕊霞 刘军幸 李钦宇 赵汗青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7,共15页
2015~201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杨官寨遗址环壕聚落外东北部进行针对性考古发掘,发现1处年代与环壕聚落相同的大型公共墓地。该发现属首次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墓地,填补了相关考古发现的空白,为杨官寨遗址聚落整体布局、庙底沟文化聚落形... 2015~201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杨官寨遗址环壕聚落外东北部进行针对性考古发掘,发现1处年代与环壕聚落相同的大型公共墓地。该发现属首次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墓地,填补了相关考古发现的空白,为杨官寨遗址聚落整体布局、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埋葬习俗、人种类型、人群血缘关系、社会组织状况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官寨遗址 庙底沟文化墓地 偏洞室墓葬
下载PDF
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农业生产模式初探 被引量:24
5
作者 钟华 李新伟 +2 位作者 王炜林 杨利平 赵志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2-485,共14页
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6000~5500 a B.P.)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发展,农业社会建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文化面貌大范围统一的庙底沟文化,长期以来对于该文化农业生产模式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系统的植物考古浮选法(以... 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6000~5500 a B.P.)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发展,农业社会建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文化面貌大范围统一的庙底沟文化,长期以来对于该文化农业生产模式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系统的植物考古浮选法(以植物种子、果壳、木炭等为研究对象的大植物考古研究方法),在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杨官寨遗址和西坡遗址获取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两处遗址共采集、分析了160份浮选样品,共获得3403粒炭化植物种子,包括1597粒粟(Setaria italica),414粒黍(Panicum miliaceum),少量大豆(Glycine max)和稻米(Oryza sativa),以及1460粒包括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豆科(Leguminosae)、藜(Chenopodium album)等在内的非农作物遗存.通过两处遗址出土炭化植物遗存,结合其他庙底沟时期中原地区遗址植物考古研究显示,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的农业生产模式为较为典型的旱作农业传统,粟、黍类小米为最重要的农作物资源;稻米发现数量虽然很少,但是不论各聚落等级规模,几乎都有发现;大豆仅在个别遗址有发现,并不普及.杂草方面以狗尾草、豆科种子和藜为主,其他杂草数量很少.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这一特点与庙底沟文化各遗址较为统一的文化面貌相契合.而通过与周边区域农业特点的比较,又可以观察到该区域的独特性,比如粟在中原地区的重要性要高于周边其他旱作农业传统区域,也许从一方面也反映了庙底沟文化核心区域的古代人群对更为高产粟的需求程度要更高,与其较高的遗址数量、规模和人口密度相符合;而稻米在庙底沟文化遗址中也普遍存在,尽管出土数量都比较有限.通过遗址出土农作物遗存与可食用非农作物遗存比例分析,以及相关动物考古研究,庙底沟时期的诸遗址已经明显以农耕生产为主要经济模式,家养动物和农作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官寨遗址 西坡遗址 植物考古 生业模式
原文传递
陕西高陵杨官寨环壕西门址动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胡松梅 王炜林 +2 位作者 郭小宁 张伟 杨苗苗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7-107,137-140,共11页
一、前言 杨官寨遗址位于陕西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东侧泾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南距泾河约1公里,海拔498.5米。遗址北起雷村、南至韩村、西自杨官寨村西、东达徐吾村,南北宽约800米、东西长约1000米,面积约80万平方米。
关键词 陕西 杨官寨遗址 环壕西门址 庙底沟文化 动物遗存
下载PDF
试论杨官寨遗址墓地的年代 被引量:14
7
作者 杨利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60,共8页
本文通过对杨官寨遗址墓地内出土随葬陶器的类型学研究,横向对比以往庙底沟文化重要遗址中的相关发现,认为杨官寨遗址墓地的年代应属庙底沟文化。同时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认定其绝对年代约Cal3637~Cal2920.BC,基本与环壕年代相当。这是... 本文通过对杨官寨遗址墓地内出土随葬陶器的类型学研究,横向对比以往庙底沟文化重要遗址中的相关发现,认为杨官寨遗址墓地的年代应属庙底沟文化。同时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认定其绝对年代约Cal3637~Cal2920.BC,基本与环壕年代相当。这是国内首次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对于庙底沟文化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官寨遗址墓地 庙底沟文化 绝对年代
下载PDF
贵州威宁阳关寨勘查区构造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陈康 黄文 +2 位作者 唐显贵 徐大杰 聂波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6-98,102,共4页
基于阳关寨勘查区野外地质填图、测井及钻孔等资料,结合构造地质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阳关寨勘查区的构造特征。结果表明:阳关寨背斜勘查区早期受近EW向挤压形成近SN向构造,中期受NE向挤压形成NW向构造,后期受EW向挤压和伸展改造早期构... 基于阳关寨勘查区野外地质填图、测井及钻孔等资料,结合构造地质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阳关寨勘查区的构造特征。结果表明:阳关寨背斜勘查区早期受近EW向挤压形成近SN向构造,中期受NE向挤压形成NW向构造,后期受EW向挤压和伸展改造早期构造。构造成因是燕山早期受水城同沉积断裂影响,区内构造以北西向为主,构造应力为先期反旋挤压、后期顺旋挤压和拉张,后期构造对早期构造叠加改造所致,NW向构造对煤炭赋存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关寨勘查区 地质填图 构造特征 构造成因 阳关寨背斜
下载PDF
庙底沟类型陶器花瓣纹源自关中——西安杨官寨遗址作为“黄帝都邑”的一个旁证 被引量:6
9
作者 胡义成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8年第2期107-115,共9页
庙底沟花瓣纹是"早期中国"框架最主要的文化标志,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文艺标识。它首先表达着当年黄帝族群力求挣脱原始萨满教"神高于人"的传统教义,追求"足食"的社会理想;作为此花瓣纹"转世灵童... 庙底沟花瓣纹是"早期中国"框架最主要的文化标志,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文艺标识。它首先表达着当年黄帝族群力求挣脱原始萨满教"神高于人"的传统教义,追求"足食"的社会理想;作为此花瓣纹"转世灵童"的"華"字,则凝聚和标识着中华民族辈辈代代追求人人丰衣足食、审美人生和世界"大同"的核心价值观。苏秉琦先生类型学分析得出庙底沟文化花瓣纹源自关中,张忠培、严文明、李伯谦、王巍、王仁湘等先生,对苏先生所论庙底沟文化的强势传播且形成"最早中国"之论,均有称许、认同或探讨之论;近年石兴邦、王仁湘两先生"美术考古"结论再申花瓣纹源自关中,都为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是花瓣纹源头,从而为史前黄帝都邑所在,提供了考古旁证。这也为西安杨官寨遗址作为"黄帝都邑"提供了一个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底沟花瓣纹 花瓣纹起源 西安杨官寨遗址 关中 中国审美文化
下载PDF
“黄帝都邑”西安杨官寨遗址“少玉”对应的黄帝宗教改革——论史前庙底沟文化发展扩张的根源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义成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85-93,共9页
分析杨址"少玉"现象,并根据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关于中国史前文明诞生存在"两个模式"的论断、杨址相关考古及文献资料,提出黄帝在杨址时期即已进行原始巫教教义改革,把改善民生放在社会治理的首位,使庙底沟文化迅速... 分析杨址"少玉"现象,并根据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关于中国史前文明诞生存在"两个模式"的论断、杨址相关考古及文献资料,提出黄帝在杨址时期即已进行原始巫教教义改革,把改善民生放在社会治理的首位,使庙底沟文化迅速崛起,且促其彩陶上的花图腾广泛传播,为"早期中国"的形成奠定基础。后来,颛顼和帝喾持续推进从黄帝开始的民本化改革,为中国文明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都邑 杨官寨遗址 庙底沟文化 宗教改革
原文传递
西安杨官寨遗址石球的类型与工艺技术研究
11
作者 贺存定 彭胜蓝 +2 位作者 杨利平 殷宇鹏 王炜林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123,共9页
石球是一类常见但特殊的无刃工具,在旧—新石器时代存在显著差别。本文采用类型学和技术学理念,对杨官寨遗址出土石球进行综合研究。石球的类型分析和统计显示:石球原坯均为砾石,有天然石球和人工石球之分,岩性以石灰岩居多;石球尺寸以... 石球是一类常见但特殊的无刃工具,在旧—新石器时代存在显著差别。本文采用类型学和技术学理念,对杨官寨遗址出土石球进行综合研究。石球的类型分析和统计显示:石球原坯均为砾石,有天然石球和人工石球之分,岩性以石灰岩居多;石球尺寸以小石球为主,大石球次之,石丸相对较少,石球滚圆程度以较高和中等滚圆度为主;石球表面痕迹特征可区分片疤、坑点或麻点、摩擦痕、磨光或抛光痕迹等不同类型。石球的加工技术和策略并不相同,工艺技术过程主要包含原料选择、粗坯打制、琢制成型、磨制精修和表面抛光五个阶段,至少存在九条操作链条的策略或模式,不同的加工阶段和操作模式可根据石球原料本身的形态和特性灵活选择和调整。石球的类型和技术之间存在较强的对应统一关系,石球功能也应存在时代上的转变或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球类型 工艺技术 杨官寨遗址
原文传递
古代植物的医药功能初探: 以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H85出土植物遗存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唐丽雅 杨利平 +4 位作者 叶娃 殷宇鹏 刘晓媛 赵志军 王炜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86-498,共13页
植物考古学界多以研究古代农业经济及其发展演变为主,鲜有对其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通过对一个灰坑内出土植物遗存的组合特点和量化特点分析,探讨了古代植物的医药功能。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中美国际田野考古学校联合发掘的西安市... 植物考古学界多以研究古代农业经济及其发展演变为主,鲜有对其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通过对一个灰坑内出土植物遗存的组合特点和量化特点分析,探讨了古代植物的医药功能。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中美国际田野考古学校联合发掘的西安市高陵区杨官寨遗址H85是庙底沟文化中晚期灰坑,H85坑底的生土台结构和烧烤草拌泥处理壁面的现象显示其早期功能可能与居住有关。前人仅对H85 B12层以上出土植物遗存进行过研究,研究显示第⑧~B12层与居住生活关系密切。此次采集的浮选土样合并相同单位后共计21份,不仅包括第①~B12层样品,还包括最底层的第B14层样品(采样缺少B13层)。此次浮选发现了包括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大豆(Glycine max)、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草木樨属(Melilotus sp.)、胡枝子属(Lespedeza sp.)、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夏至草(Lagopsis supina)、秃疮花(Dicranostigma leptopodum)、泥胡菜(Hemistepta lyrata),以及植物鳞茎(bulk)等20余个种属的植物遗存。H85最底层比较集中地发现了禾本科(Gramineae)杂草、猪毛菜、植物鳞茎、夏至草、秃疮花和泥胡菜等植物。其中,夏至草、秃疮花、泥湖菜的药用价值需要被重视,可能与调节妇女生理机能密切相关,禾本科杂草暗示了铺垫坑底行为的存在,据此推断H85不仅作为房子被使用过,并且其功能可能还具有一定特殊性,这是初次对史前人类的原始医疗情况进行探讨,从医药考古的角度看具有重要意义。量化统计分析还显示,粟、黍是重要的日常口粮,大豆应被利用,胡枝子属、草木樨属这样的小型豆科植物可能与牲畜饲料关系密切。综上,H85出土植物遗存不仅反映了遗迹功能,某种程度上还原了杨官寨先民在饮食、家畜饲养和原始医疗等方面的生活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官寨遗址 H85 庙底沟文化 植物考古 植物医药功能
原文传递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H85发掘报告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炜林 杨利平 +10 位作者 叶娃 安珂 殷宇鹏 胡珂 王转 高盼 刘军幸 李钦宇 张涛 张伟 郭小宁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19,共17页
2010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美国际田野考古学校在杨官寨遗址环壕东北角联合进行了数次考古发掘,发掘遗迹中包含一座堆积复杂、遗物丰富的庙底沟文化中晚期灰坑(H85)。根据遗迹结构、堆积状况,推测该灰坑应为一处具有居住性质的新... 2010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美国际田野考古学校在杨官寨遗址环壕东北角联合进行了数次考古发掘,发掘遗迹中包含一座堆积复杂、遗物丰富的庙底沟文化中晚期灰坑(H85)。根据遗迹结构、堆积状况,推测该灰坑应为一处具有居住性质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官寨遗址 环壕东北角 庙底沟文化 灰坑
下载PDF
西安杨官寨遗址中心广场蓄水池解读——兼议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为黄帝族“副都邑”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义成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9年第5期77-83,93,共8页
作为'黄帝都邑',庙底沟时期的西安杨官寨遗址中心广场出土了一个较大的蓄水池,庙底沟时期的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中心部位则出土了3个蓄水池。把这类蓄水池视为'水利工程'不妥,应为'黄帝祈雨池'。《史记》说'... 作为'黄帝都邑',庙底沟时期的西安杨官寨遗址中心广场出土了一个较大的蓄水池,庙底沟时期的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中心部位则出土了3个蓄水池。把这类蓄水池视为'水利工程'不妥,应为'黄帝祈雨池'。《史记》说'黄帝郊雍上帝',实际记载的就是黄帝在西安杨官寨遗址祈雨池边曾举行祈雨仪式祭祀上帝。《山海经·大荒经》和汉代《纬书》,实际都记载着涿鹿大战前夕,黄帝在西安杨官寨遗址祈雨池旁以郊仪誓师北伐蚩尤的场景。在杨官寨遗址环壕初建早于西坡遗址且两者同时废弃的前提下,两地有祈雨池也证明了西坡即黄帝族的'副都邑'。由此可以推想,从杨官寨遗址环壕初建时间算起,整个黄帝时期长达约1 654年,黄帝应接近百位之多;推进庙底沟文化实施宗教改革的黄帝,与领导涿鹿大战的黄帝应当不是一人;在荆山铸鼎成功的黄帝,死后'归葬'于黄陵,他应是领导修建杨官寨遗址环壕且推进实施宗教改革的第一任黄帝,距今至少5 727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 都邑 杨官寨遗址 祈雨池 涿鹿大战
原文传递
杨官寨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古环境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晗 杨颖 +4 位作者 杨利平 王炜林 张云翔 岳乐平 王建新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2-118,共7页
为揭示杨官寨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对遗址区实测剖面进行沉积物磁化率强度、孢粉等分析研究,表明自距今6000年,受全新世以来陕西关中地区东亚季风气候变化控制,杨官寨遗址古气候呈现温暖湿润与干旱寒凉相互交替的特... 为揭示杨官寨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对遗址区实测剖面进行沉积物磁化率强度、孢粉等分析研究,表明自距今6000年,受全新世以来陕西关中地区东亚季风气候变化控制,杨官寨遗址古气候呈现温暖湿润与干旱寒凉相互交替的特征。距今6000年到5400年,该地古气候温暖湿润,宜于植被生长,以农业种植与畜牧业为主,为庙底沟文化大型环壕聚落的出现提供了有利基础;距今5400年左右,古气候出现短暂的降温期,呈现干燥低温特征,受此影响,杨官寨遗址聚落规模大幅萎缩。出现了以半坡四期文化,古气候呈现由冷转暖、降温、暖湿、较冷四个阶段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官寨遗址 仰韶文化 古环境 古人类文化与环境演变
下载PDF
西安杨官寨遗址是中华文明首源象征地——中国聚落考古“三山一水”初步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义成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21-26,共6页
在公认"中华文明多源论"的前提下,"三山"(华山、龙山与红山)被不同考古学家视为中华文明首源象征地。作为仰韶文化(华山)中的佼佼者,距今6 000~5 000年前的西安杨官寨遗址虽然目前还未全部发掘完毕,但从各方面看,... 在公认"中华文明多源论"的前提下,"三山"(华山、龙山与红山)被不同考古学家视为中华文明首源象征地。作为仰韶文化(华山)中的佼佼者,距今6 000~5 000年前的西安杨官寨遗址虽然目前还未全部发掘完毕,但从各方面看,包括其地出土陶祖,足以确证其即中华文明首源象征地。而与其同时的红山辽西牛河梁遗址体现的则是落后于西安杨官寨遗址的女权文化,郭大顺教授的"主要实证"及"一人独尊"说等均难成立。至于龙山文化虽然出场时浓妆惊艳,但是毕竟珊珊来迟,不足以构成对西安杨官寨遗址作为中国文明首源象征地的挑战。综合比较"三山",显然西安杨官寨遗址堪作中国文明首源象征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杨官寨遗址 牛河梁遗址 龙山文化
下载PDF
阳关寨背斜勘查区构造发育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碧 《四川地质学报》 2022年第4期552-555,共4页
根据阳关寨勘查区的地质勘查资料,分析了其构造发育特征及展布规律。结果表明,区域内格木底向斜开阔平缓、地层倾角平缓,威水背斜狭窄紧闭、地层倾角较陡,呈现侏罗山隔档式褶皱特征;勘查区内多期构造活动特征明显,主要受燕山期及燕山期... 根据阳关寨勘查区的地质勘查资料,分析了其构造发育特征及展布规律。结果表明,区域内格木底向斜开阔平缓、地层倾角平缓,威水背斜狭窄紧闭、地层倾角较陡,呈现侏罗山隔档式褶皱特征;勘查区内多期构造活动特征明显,主要受燕山期及燕山期以后的构造活动影响,其中,控制性构造为中东部NW向褶曲及伴生断裂,逆断层组尤其发育,组合形式多样,呈现对冲式、背冲式、楔冲式及叠瓦式。上述构造运动普遍造成阳关寨背斜两翼地层抬升,致使煤层埋深较浅,有利于煤矿开采,但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关寨背斜 构造特征 逆断层组合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杨官寨遗址展示方式探究
18
作者 吕芙瑶 杨宇峤 《城市建筑》 2022年第22期60-62,共3页
史前聚落遗址是史前遗址的一种基本类型,对于探索史前聚落的社会制度、生活习惯、文化信仰具有重大意义。杨官寨遗址作为仰韶文化中庙底沟类聚居的典型代表,对认识庙底沟文化时期聚落选址及布局、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通... 史前聚落遗址是史前遗址的一种基本类型,对于探索史前聚落的社会制度、生活习惯、文化信仰具有重大意义。杨官寨遗址作为仰韶文化中庙底沟类聚居的典型代表,对认识庙底沟文化时期聚落选址及布局、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史前遗址在展示上现存的一些问题,探究适合杨官寨遗址的不同遗迹与遗物的展示方式,希望可以对史前遗址文化的历史价值进行更好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遗址 杨官寨遗址 展示问题 展示方式
下载PDF
西安杨官寨遗址是应确定黄陵祭祀为“国家公祭”的考古学主证——论黄陵墓主即西安“黄帝都邑”杨官寨遗址族群盛期的首领
19
作者 胡义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26-34,共9页
在古今黄帝及其文化研究中,从无人认真地把"黄帝都邑"与西安正式联系起来;也从无人认真地把西安之"黄帝都邑"作为陕北黄帝陵历史真实性的考古——历史学证据。随着西安杨官寨遗址(以下简称"杨址")出土且... 在古今黄帝及其文化研究中,从无人认真地把"黄帝都邑"与西安正式联系起来;也从无人认真地把西安之"黄帝都邑"作为陕北黄帝陵历史真实性的考古——历史学证据。随着西安杨官寨遗址(以下简称"杨址")出土且被确认为"黄帝都邑",以及其盛期首领即"第一届黄帝"为陕北黄帝陵的墓主,这种情况彻底改变。这不仅是黄帝及其文化研究中的质变突破,而且实际也是中国文明"探源"研究的质变突破。本文将在此前相关拙论的基础上,聚焦黄陵墓主为西安"黄帝都邑"杨官寨遗址族群盛期首领即"第一届黄帝",从而证明杨官寨遗址是应把"黄陵祭祀"确定为"国家公祭"的考古学主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陵墓主 “黄帝都邑” 西安杨官寨遗址
下载PDF
阳关寨勘查区煤质特征及成煤环境
20
作者 刘静 《四川地质学报》 2017年第3期400-403,共4页
为了全面了解贵州威宁阳关寨勘查区主可采煤层的煤质指标,通过煤样灰成分、硫分、镜质组反射率等与成煤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3、4、5煤以中高灰煤为主,3号煤层属特低硫~中硫分煤,以特低硫煤为主,4号煤层属特低硫~高硫分煤,5号煤层... 为了全面了解贵州威宁阳关寨勘查区主可采煤层的煤质指标,通过煤样灰成分、硫分、镜质组反射率等与成煤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3、4、5煤以中高灰煤为主,3号煤层属特低硫~中硫分煤,以特低硫煤为主,4号煤层属特低硫~高硫分煤,5号煤层属特低硫~高硫分煤,灰分从上至下似有降低的趋势。硫分从上至下变化较大,总体上是"升高-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煤质特征反应成煤处于较稳定且受海水侵扰较小的滨海泥炭沼泽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质特征 勘查区 成煤环境 阳关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