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杨慎词学与《草堂诗余》 被引量:9
1
作者 张宏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8-135,共8页
杨慎是明词创作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受《草堂诗余》的影响,他也是明代较早对《草堂诗余》展开全面评论的批评家。但是,他的创作与明代许多词人不同,并不为《草堂》词风所囿,而其有关评论则启发并推动了清人复兴词学和深化词学,... 杨慎是明词创作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受《草堂诗余》的影响,他也是明代较早对《草堂诗余》展开全面评论的批评家。但是,他的创作与明代许多词人不同,并不为《草堂》词风所囿,而其有关评论则启发并推动了清人复兴词学和深化词学,体现出明清两代词学发展的递嬗之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草堂诗余》 明词 清词
下载PDF
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 被引量:8
2
作者 白建忠 孙俊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88-93,共6页
近一百年来,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学界对杨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杨慎的文学创作及其理论上。这一时期杨慎文学研究可以看做是明清时期杨慎文学研究的余绪,虽然有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但大都未能摆脱前人的藩篱。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界... 近一百年来,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学界对杨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杨慎的文学创作及其理论上。这一时期杨慎文学研究可以看做是明清时期杨慎文学研究的余绪,虽然有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但大都未能摆脱前人的藩篱。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界对杨慎的研究愈来愈全面。其中50—70年代杨慎研究相对沉寂,从70年代末开始杨慎研究逐渐得热起来,特别是80年代可以说是杨慎研究的一个高峰期,进入90年代以来杨慎研究方兴未艾。本文从生平与著述整理、哲学思想、文学创作及理论、古音学与修辞学等四个方面对20世纪杨慎研究加以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哲学思想 文学创作 文学理论
下载PDF
杨慎古音学源流考辨 被引量:4
3
作者 雷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5-150,共6页
吴棫《韵补》大体上是为"古音"而作,不过没有形成明确的"古音"概念。《韵补》综合运用押韵、谐声、异文、古读等方法考订古音,这也是他的开创,并被后来的古音学家所继承。杨慎古韵学出自吴棫,他的功绩在于,明确提出... 吴棫《韵补》大体上是为"古音"而作,不过没有形成明确的"古音"概念。《韵补》综合运用押韵、谐声、异文、古读等方法考订古音,这也是他的开创,并被后来的古音学家所继承。杨慎古韵学出自吴棫,他的功绩在于,明确提出了"古音"概念,注意到了古今音变的复杂性,改进了考订古音的方法。陈第古音学在杨慎的基础上做出了更大的突破:完全抛弃了"叶音说",注重阐明古今语音演变之轨迹,采用穷举法等。至此,明代学术,在古音学方面,完成了同清代朴学的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古音学 源流 吴械 陈第
下载PDF
杨慎研究综述(下) 被引量:5
4
作者 高小慧 《天中学刊》 2006年第3期100-106,共7页
杨慎是明代中期一个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他不仅学术成就卓越,更富有文学才能。目前学界关于杨慎的研究在生平著述、学术成就、文学成就、诗学思想和文化史意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尚存在不足之处和有待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 杨慎 研究 综述
下载PDF
杨慎研究综述(上) 被引量:4
5
作者 高小慧 《天中学刊》 2006年第1期82-87,共6页
杨慎是明代中期一个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他不仅学术成就卓越,更富有文学才能。目前学界关于杨慎的研究在生平著述、学术成就、文学成就、诗学思想和文化史意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尚存在不足之处和有待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 杨慎 研究 综述
下载PDF
杨慎卒年卒地新证 被引量:3
6
作者 丰家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34-137,共4页
杨慎的卒年卒地,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展讨论以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明文海》中杨慎墓志铭等资料的发现,有力地证实了杨慎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六日卒于昆明高寓所,终于使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获得了解决。
关键词 杨慎 卒年 卒地
下载PDF
杨慎与云南沐氏——杨慎交游考述之一 被引量:4
7
作者 丰家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3期16-20,共5页
杨慎终生流放云南,谪戍永昌卫(今保山)。因云南沐氏几代人的照看,实际上并未去边境服役,而是长期住在昆明附近的安宁读书写作,这就是他著述弘富的原因之一。本文据有关文献揭示了杨慎与沐家几代人的亲密交往和深厚友谊。同时据明代刑法... 杨慎终生流放云南,谪戍永昌卫(今保山)。因云南沐氏几代人的照看,实际上并未去边境服役,而是长期住在昆明附近的安宁读书写作,这就是他著述弘富的原因之一。本文据有关文献揭示了杨慎与沐家几代人的亲密交往和深厚友谊。同时据明代刑法和户口制度,说明他至死不得返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充军 沐氏 庇护
下载PDF
风徽追仰三百年:写韵楼题咏升庵诗考论
8
作者 陈友康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5-114,共10页
杨慎人品俊伟,成就卓越,滇文化人和外省来滇士人对他的崇仰和怀念是一个化不开的情结,瓣香顶礼,不断从他身上汲取人格力量和思想智慧,题咏升庵之诗层出不穷。感通寺写韵楼为升庵在滇遗迹中最显著者之一,题咏之作洋洋大观,从一个侧面反... 杨慎人品俊伟,成就卓越,滇文化人和外省来滇士人对他的崇仰和怀念是一个化不开的情结,瓣香顶礼,不断从他身上汲取人格力量和思想智慧,题咏升庵之诗层出不穷。感通寺写韵楼为升庵在滇遗迹中最显著者之一,题咏之作洋洋大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云南人文的杰出贡献和绵绵不绝的影响。同时,升庵在滇发愤著书,云南成就了他“一代伟人”的英名,他和云南实际上构成双向互动关系。写韵楼诗表明名贤遗迹对人有显著的感发、净化和升华作用。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保护和利用好名人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写韵楼 升庵遗像 题咏诗 接受史
下载PDF
杨慎诗中的“滇海”地理意象探析
9
作者 高云翔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25-132,共8页
“滇海”是杨慎谪滇诗反复书写的云南景观之一,是其笔下不可忽视的地理意象。杨慎诗中的“滇海”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特指滇池,广义泛指云南,还有象征性意涵。此一意象体现杨慎对云南的地理认知及情感体验,可作为解读杨慎与云南... “滇海”是杨慎谪滇诗反复书写的云南景观之一,是其笔下不可忽视的地理意象。杨慎诗中的“滇海”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特指滇池,广义泛指云南,还有象征性意涵。此一意象体现杨慎对云南的地理认知及情感体验,可作为解读杨慎与云南之间“人地关系”的关键一环。文章将“滇海”意象置于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研究,考证相关文献,究其名称由来,解其构成要素,探其情感蕴含,阐明杨慎谪滇期间的生存环境及与之对应生成的空间想象,揭示杨慎与云南之间从“抗拒憎恶”到“接纳亲善”再至“无奈遗恨”的变化,以求更好把握杨慎贬谪期间的诗文特征和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升庵诗 滇海 地理意象
下载PDF
18世纪关中地区农桑知识形成与传播研究--以杨屾师徒为中心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富强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5-59,共15页
在整理《豳风广义》、《知本提纲》、《修齐直指评》以及相关地方志的基础上,梳理杨屾生平著述,分析其实学思想及形成背景,从实践动机、实践活动、知识形成、知识论证、知识表达等维度讨论其农桑活动与知识形成,最后讨论相关知识的传播... 在整理《豳风广义》、《知本提纲》、《修齐直指评》以及相关地方志的基础上,梳理杨屾生平著述,分析其实学思想及形成背景,从实践动机、实践活动、知识形成、知识论证、知识表达等维度讨论其农桑活动与知识形成,最后讨论相关知识的传播。研究认为:明清易代之际实学思潮、关中实学思想及农桑实践直接影响了杨屾的思想;杨屾在农桑实践中以试验作为评价其农桑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标准,在此过程中发展了传统的"五行说"、"三宜说"等理论,并反过来用该理论解释、论证其农桑知识;因为其农桑知识来自亲身实践,所以包含了大量的生产细节,因而更具指导价值和可操作性,传播更加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屾 实学思想 试验 农桑知识 形成与传播
下载PDF
《廿一史弹词》与杨慎人生价值体系的自我调整 被引量:4
11
作者 曾绍皇 吴波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8-91,共4页
《廿一史弹词》作为杨慎在谪戍期间所创作的一部通俗历史读物,充分反映出作者在遭遇人生历练波折后价值体系之自我调整:精神信仰由孔孟之儒学向老庄之道学倾斜;价值取向由汲汲仕进向淡泊功名回归;具体行为由谨遵礼教向不拘小节转变。在... 《廿一史弹词》作为杨慎在谪戍期间所创作的一部通俗历史读物,充分反映出作者在遭遇人生历练波折后价值体系之自我调整:精神信仰由孔孟之儒学向老庄之道学倾斜;价值取向由汲汲仕进向淡泊功名回归;具体行为由谨遵礼教向不拘小节转变。在实施整合过程中充分凸现杨慎在不同人生阶段价值体系的儒道互补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廿一史弹词》 价值体系 自我调整
下载PDF
中晚明之交文学新探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康宜 张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3-32,共10页
在中国历史上,16世纪是一段多灾多难的时期,嘉靖皇帝在位的四十多年间(1522—1566),宦官擅权,朝纲废弛。其时倭寇日炽于沿海,不断滋扰;而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人再犯北京,惟因许以贡市,才得转危为安。在此期间,不断有正直的官员——... 在中国历史上,16世纪是一段多灾多难的时期,嘉靖皇帝在位的四十多年间(1522—1566),宦官擅权,朝纲废弛。其时倭寇日炽于沿海,不断滋扰;而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人再犯北京,惟因许以贡市,才得转危为安。在此期间,不断有正直的官员——如海瑞、杨慎等——冒着生命危险,屡次向皇帝上疏而被逮入狱或遭放逐。贬谪文学也因而兴起。同时,这也是一个改写小说的时代,《三国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书都在此时得到了十分完整的改定,否则后来不可能成为所谓的“小说”。与此同时,印刷业也有了惊人的发展,很多文学作品也因此由坊间大量出版。重要的是,在这个时代中,政治迫害并没有使人沉默,而是造就了新一代的作者和读者,尤其是许多读者时时有好奇、求知之欲。此外,嘉靖时期文学产物的丰富和多彩多姿都让人不得不拿它与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相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靖皇帝 杨慎 《三国志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原文传递
杨慎诗学中的诗史意识与知识观念 被引量:4
13
作者 郑利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2-83,共12页
在明代中叶诗坛,杨慎诗学展现了超越流派或门户见识的独立个性,具有某种融通和涵容的倾向,而凸显其中的诗史意识与知识观念成为重要的标志。这具体表现在,其既注意分别诗歌历史演变的时代性和阶段性落差,尤其是区分唐宋两个不同时代和... 在明代中叶诗坛,杨慎诗学展现了超越流派或门户见识的独立个性,具有某种融通和涵容的倾向,而凸显其中的诗史意识与知识观念成为重要的标志。这具体表现在,其既注意分别诗歌历史演变的时代性和阶段性落差,尤其是区分唐宋两个不同时代和有唐一代不同阶段诗歌的价值差异;又着眼于诗歌历史存在的具体而真实的样态,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复杂性、多元性及个别性,包括深入梳理唐宋诗歌、有唐不同阶段诗歌之间的历史联系,辨识宋诗和中晚唐诗的特色之作,以及面向唐代而追溯六朝,强调六朝与唐代诗歌之间承续和演进关系。与此同时,他视诗人必要的知识涵养为规范诗歌创作的有效途径,甚至将诗歌当作表现或释放诗人知识涵养的特殊载体,注重诗歌的知识化形塑过程,以及诗歌融合知识成分的艺术经营,从中也显示其诗学中知识观与艺术观的彼此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诗学 诗史意识 知识观念
原文传递
《经义模范》编刻考论
14
作者 吴冬莉 《贵州文史丛刊》 2024年第3期33-41,共9页
《经义模范》是研究明清时期科举时文演变的重要文献,成书于明朝嘉靖年间,多为其时之士子、塾师和考官使用。清朝乾隆年间,因其收录了大量宋代经义文,被著录于《四库全书》。该书现存诸本皆自四库本而来,四库馆臣对其评价甚高。光绪年间... 《经义模范》是研究明清时期科举时文演变的重要文献,成书于明朝嘉靖年间,多为其时之士子、塾师和考官使用。清朝乾隆年间,因其收录了大量宋代经义文,被著录于《四库全书》。该书现存诸本皆自四库本而来,四库馆臣对其评价甚高。光绪年间,《经义模范》曾有多次重刻,然其编刻情况历来存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考证此书编者应为明代学者杨慎,编选此书的背景与明朝嘉靖后期时文写作的风格演变有关。同时,杨慎编选此书的意图,应是为其时之士子撰写科举应试文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义模范》 杨慎 科举 时文
下载PDF
杨慎选编《雪山诗选》版本及价值新探
15
作者 杨林军 《印刷文化(中英文)》 2024年第2期75-85,共11页
杨慎在滇三十余年,广交文友,以诗文唱和。其间,与木公相交有年,过往甚密。杨慎以木公六部诗集选编而成《雪山诗选》,对后世影响很大。《雪山诗选》共选录诗作141首,序文2篇,目前存世版本为明嘉靖年间江浙刻本,而非天启年间刻本。杨慎为... 杨慎在滇三十余年,广交文友,以诗文唱和。其间,与木公相交有年,过往甚密。杨慎以木公六部诗集选编而成《雪山诗选》,对后世影响很大。《雪山诗选》共选录诗作141首,序文2篇,目前存世版本为明嘉靖年间江浙刻本,而非天启年间刻本。杨慎为《雪山诗选》作“点”“校”“批”百余处,词句之间真情流露,文采殊渥。《雪山诗选》体现了杨慎对云南各民族汉文创作和传播的突出贡献,也反映出云南本土文化群体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高度自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木公 《雪山诗选》 版本价值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杨慎在滇咏兰诗的文化史意义
16
作者 茶志高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5-124,共10页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兰是人们共享的文化符号,兰所象征的高洁与贤德是共有的审美标准。杨慎在滇咏物诗极多,兰花是他特别着力书写的对象之一。杨慎结合云南的自然地理、个人境遇和自我形象,创作出以《采兰引》为代表的咏兰佳作,诗人以兰自...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兰是人们共享的文化符号,兰所象征的高洁与贤德是共有的审美标准。杨慎在滇咏物诗极多,兰花是他特别着力书写的对象之一。杨慎结合云南的自然地理、个人境遇和自我形象,创作出以《采兰引》为代表的咏兰佳作,诗人以兰自喻,寄情托意,实现了屈骚精神在边徼的光大。不同时期宦滇文人、本土文人对咏兰诗的唱和、阅读促成作品广泛传播与经典化,表现出人们对“芳草美人”文学传统、杨慎人品学识的集体认同;以杨慎为首的文化名人创作产生溢出效应,促成了当地地理文化的重构。响水关改名为兰谷关,是区域文化认同的具体体现。杨慎在滇咏兰诗创作成为研究中原与边疆文人交往交流交融、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新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响水关 咏兰诗 屈骚精神 文化认同
下载PDF
1840年以前清代关中棉桑关系探析——以杨屾农桑观点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媛 樊志民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期109-113,共5页
1840年以前的清代是农业发展的繁荣鼎盛时期,关中农学家杨屾是蚕桑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对关中农业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但其农桑并存的观点并未持续发展。以杨屾的农桑俱全的种植思想为切入点,总结了这一时期陕西关中主要副业发展的特点,即... 1840年以前的清代是农业发展的繁荣鼎盛时期,关中农学家杨屾是蚕桑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对关中农业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但其农桑并存的观点并未持续发展。以杨屾的农桑俱全的种植思想为切入点,总结了这一时期陕西关中主要副业发展的特点,即由蚕桑业发展为植棉业。试图分别从棉与桑发展的条件着手,用多个角度全面的分析清代棉桑关系变更的原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杨屾农桑观点在当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具有可行性,后未发展下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关中 杨屾 棉桑关系
下载PDF
杨慎崇尚六朝的诗学取向的批评史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邓新跃 《唐都学刊》 2007年第2期104-106,共3页
杨慎对六朝诗风的崇尚,是对前七子“诗必盛唐”的反拨,突出表现为对《选》诗的诗歌史地位的强调,对于探讨近体律诗的源头与辨析古近体诗差异,在明代诗学辨体批评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但也带来了以词为诗而导致的“纤艳不逞”的诗风流弊。
关键词 杨慎 六朝诗风 诗学辨体 批评史意义
下载PDF
杨慎前后期文学思想之变与不变
19
作者 张淑颖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6-102,共7页
学界很多论者都曾论及杨慎前后期文学思想的转变,其转变节点即是杨慎因“大议礼”事件触怒嘉靖帝而后被贬云南。论者一派认为,杨慎前期在朝为官时文学思想以偏重儒家为主,崇尚积极向上的经世致用价值观,被贬云南后,杨慎的文学思想逐渐... 学界很多论者都曾论及杨慎前后期文学思想的转变,其转变节点即是杨慎因“大议礼”事件触怒嘉靖帝而后被贬云南。论者一派认为,杨慎前期在朝为官时文学思想以偏重儒家为主,崇尚积极向上的经世致用价值观,被贬云南后,杨慎的文学思想逐渐转为儒释道兼通,呈现出消极被动的不合作心态。另一派则认为,杨慎前期以崇尚六朝文学为主,作品绮丽风华,后期则由于经历了磨难洗礼而呈现出初唐文学苍劲老练的一面。然而细辨文本,发现杨慎前后期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有变,但其文学思想一直未变,即“六朝观”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文学思想 转变
下载PDF
《全蜀艺文志》编者考论 被引量:4
20
作者 旷天全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7期37-42,共6页
《文渊阁四库全书》对《全蜀艺文志》编者的记载是矛盾的,一为杨慎,一为周复俊。笔者从二人的《全蜀艺文志序》、二人与嘉靖《四川总志》的关系、《全蜀艺文志》的版本和后人对该书的著录情况等方面,对《全蜀艺文志》编者进行考论,认为... 《文渊阁四库全书》对《全蜀艺文志》编者的记载是矛盾的,一为杨慎,一为周复俊。笔者从二人的《全蜀艺文志序》、二人与嘉靖《四川总志》的关系、《全蜀艺文志》的版本和后人对该书的著录情况等方面,对《全蜀艺文志》编者进行考论,认为杨慎是《全蜀艺文志》初编者,周复俊是重编者,《全蜀艺文志》刊本的编者题杨慎,题周复俊编的只有钞本。题周复俊为编者是从《四库全书》开始的。并辨析了《善本书室藏书志》等目录书对《全蜀艺文志》编者的著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蜀艺文志》 编者 杨慎 周复俊 考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