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牦牛肺脏高原适应性的结构研究 被引量:60
1
作者 陈秋生 冯霞 姜生成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107-2113,共7页
【目的】系统观测牦牛肺脏的微细结构,分析其结构特异性与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性。【方法】组织化学反应、特殊染色方法和透射电镜技术及立体定量方法。【结果】牦牛肺小叶结构明显,肺泡I型上皮菲薄,构成肺泡壁的绝大部分。与其它动物不... 【目的】系统观测牦牛肺脏的微细结构,分析其结构特异性与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性。【方法】组织化学反应、特殊染色方法和透射电镜技术及立体定量方法。【结果】牦牛肺小叶结构明显,肺泡I型上皮菲薄,构成肺泡壁的绝大部分。与其它动物不同,牦牛I型肺泡上皮见有间断处,为非连续型上皮。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和调和平均厚度分别为(0.53±0.10)μm和(0.44±0.07)μm,明显比体格较小的其它家畜还要薄,这有利于气体交换时增加氧的弥散量。肺脏微动脉中膜的肌层厚度与血管外径的百分比为(5.00±0.93)%,与高原驼马的比值近似,而比奶牛和公牛的要小,说明牦牛肺动脉高压的发病率比其它牛类低。肺胸膜、小叶间隔、肺泡隔、各级支气管管壁和血管壁内都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分布,并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弹性系统,维持肺脏良好地扩张和回缩状态。杯状细胞不仅大量分布于各级支气管,细支气管粘膜上皮中也出现杯状细胞,其分泌的粘液有助于牦牛在干旱环境下保护呼吸道的通气量。【结论】牦牛肺脏的结构具有特异性,这是牦牛世代生活于高原低氧环境下所获得的适应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肺脏 结构 高原适应性
下载PDF
牦牛的分类学地位及起源研究:mtDNAD-loop序列的分析 被引量:29
2
作者 郭松长 刘建全 +2 位作者 祁得林 杨洁 赵新全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5-330,共6页
牦牛的起源与属级分类学地位至今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测定了家养牦牛和野生牦牛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并以此构建牦牛和牛属、野牛属、水牛属以及非洲水牛属相关种的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D-loop区与Cytb基因序列在... 牦牛的起源与属级分类学地位至今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测定了家养牦牛和野生牦牛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并以此构建牦牛和牛属、野牛属、水牛属以及非洲水牛属相关种的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D-loop区与Cytb基因序列在构建牛族的系统发育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系统发育关系显示野牛属的灭绝种草原野牛与现存种美洲野牛先聚合为一单系群,然后再和牦牛形成一单系分支,表明牦牛与野牛属的草原野牛、美洲野牛亲缘关系最近,具有最近的共同祖先,而与牛属的其它亚洲物种亲缘关系较远。因此,本研究不支持将牦牛独立为牦牛属———Poephagus,牛属与野牛属在分类上也应合并为一个属。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和化石证据,我们进一步对牦牛起源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讨论,认为牦牛与野牛属的分化是由于第四纪气候变化在欧亚大陆发生的,野牛通过白令陆桥进入北美;冰期结束后,由于欧亚大陆其它地区温度升高,牦牛只能局限分布在较为寒冷的青藏高原;而野牛属在北美先后分化为草原野牛和美洲野牛,前者可能是后者的直接祖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线粒体DNA 控制区 分类学地位 起源
下载PDF
牦牛的分布及保护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知贵 夏霖 杨奇森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8-150,共3页
Yak (Bos grunniens) is one of the largest ungulate in China, found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cold pasture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number of wild yaks has declined considerably in recent decades due to widespre... Yak (Bos grunniens) is one of the largest ungulate in China, found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cold pasture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number of wild yaks has declined considerably in recent decades due to widespread hunting.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Yak, based on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and our field investigation on the Qinghai-Tibet Plasteau, to provide basic knowledge and promote the conservation of this anim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甘肃西北部 保护 有蹄类动物 哈萨克斯坦 特产动物 青藏高原 荒漠动物
下载PDF
牦牛妊娠后期补饲对其失重和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郝力壮 吴克选 +6 位作者 王万邦 崔占鸿 柴沙驼 冯宇哲 张晓卫 赵月平 刘书杰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6-58,共3页
本研究对30头怀孕母牦牛妊娠后期153 d的"燕麦青干草+营养舔块"补饲试验,整个试验期内试验组与对照组(自然放牧)牦牛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所产犊牛初生重13.05 kg与11.50 kg的差异极显著(P<0.01)。
关键词 牦牛 妊娠 补饲 影响
原文传递
牦牛肠道与粪便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PCR-16 S rDNA鉴定 被引量:8
5
作者 张瑞强 王红宁 +2 位作者 黄勇 赵应望 段少军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81-385,共5页
以取自四川省不同地区的牦牛粪便、肠道内容物为材料,用MRS琼脂双层培养基进行厌氧培养,分离到50株乳酸菌,经生化鉴定为嗜热链球菌(2株)、乳酸乳球菌(1株)、保加利亚乳杆菌(5株)、嗜粪乳杆菌(10株)、嗜酸乳杆菌(8株)、乳酸乳杆菌(9株)... 以取自四川省不同地区的牦牛粪便、肠道内容物为材料,用MRS琼脂双层培养基进行厌氧培养,分离到50株乳酸菌,经生化鉴定为嗜热链球菌(2株)、乳酸乳球菌(1株)、保加利亚乳杆菌(5株)、嗜粪乳杆菌(10株)、嗜酸乳杆菌(8株)、乳酸乳杆菌(9株)、肠乳杆菌(10株)、弯曲乳杆菌(5株)。采用乳酸菌16 S rDNA通用引物,对分离的8种菌的16 S rDNA一段可变区序列进行扩增,均得到大小约470 bp的产物;扩增产物经纯化、测序后与GenBank中标准菌株的核甘酸序列比较,同源性均大于97.5%,同源性分析与生化试验的结果是一致的。证实,牦牛肠道和粪便的乳酸菌较为丰富,且乳杆菌的数量较多,这可能与牦牛复杂的生长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乳酸菌 分离鉴定 16 S RDNA 序列分析
下载PDF
不同年龄牦牛皮肤厚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于川 崔燕 +1 位作者 杨雪 岳静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牦牛皮肤随年龄增长的厚度变化规律.【方法】采集初生、半岁及成年牦牛皮肤样品,利用千分尺测量各部位皮肤厚度,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H.E染色和Masson’s三色染色方法,分别测量各部位皮肤表皮层、角质层、表皮非角质层及... 【目的】探讨牦牛皮肤随年龄增长的厚度变化规律.【方法】采集初生、半岁及成年牦牛皮肤样品,利用千分尺测量各部位皮肤厚度,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H.E染色和Masson’s三色染色方法,分别测量各部位皮肤表皮层、角质层、表皮非角质层及真皮层厚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牦牛躯体不同部位皮肤厚度存在差异,最厚的部位是颊部、颈腹侧及背部,最薄的部位是腹股沟及腋下.从背部到腹部、外侧面到内侧面皮肤厚度呈递减趋势.【结论】牦牛皮肤厚度随年龄增长呈增厚趋势,其中真皮层增厚趋势最明显,表皮层增厚趋势相对不明显.详细总结了牦牛皮肤厚度在不同躯体部位及不同年龄的变化规律,为更深入地研究牦牛皮肤的生长发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皮肤厚度 表皮 角质层 表皮非角质层 真皮
下载PDF
TLRs基因在牦牛雄性生殖器官中表达情况的检测 被引量:7
7
作者 曹随忠 李计尚 +4 位作者 张于 廖纯颖 沈留红 余树民 姚学萍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3-198,共6页
为了解Toll样受体(TLRs)基因在牦牛生殖系统中的表达情况,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TLRs基因mRNA在雄性牦牛生殖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TLR1mRNA和TLR3~TLR9mRNA在睾丸、附睾、输精管和阴茎中均相对高表达;TLR2mRNA在睾... 为了解Toll样受体(TLRs)基因在牦牛生殖系统中的表达情况,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TLRs基因mRNA在雄性牦牛生殖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TLR1mRNA和TLR3~TLR9mRNA在睾丸、附睾、输精管和阴茎中均相对高表达;TLR2mRNA在睾丸、附睾头、附睾体和阴茎中相对高表达,在附睾尾和输精管中相对低表达;TLR10mRNA在睾丸、附睾头、附睾体和阴茎中相对低表达,在附睾尾和输精管中不表达。结果表明,TLRsmRNA在雄性牦牛生殖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提示它在牦牛生殖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Toll样受体基因 组织表达
原文传递
应用粪氮指数法检测青藏高原草甸区成年母牦牛青草期放牧采食量 被引量:5
8
作者 吴伟生 郑群英 +3 位作者 刘刚 罗晓林 杨平贵 陈琳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3-38,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牦牛的采食当量,测定川西北青藏高原草甸区牧区成年母牦牛青草期放牧采食量(有机物质)。选用6头5岁空怀母牛作为试验牛,采用粪氮指数法用粪粗蛋白指数方程估测采食牧草有机物质消化率;用Cr2O3法估测日排粪量(干物质),预试期... 试验旨在研究牦牛的采食当量,测定川西北青藏高原草甸区牧区成年母牦牛青草期放牧采食量(有机物质)。选用6头5岁空怀母牛作为试验牛,采用粪氮指数法用粪粗蛋白指数方程估测采食牧草有机物质消化率;用Cr2O3法估测日排粪量(干物质),预试期6d,收粪期6d,日喂药2次,日收粪3次,指示剂回收率100%(R1)和94%(R2);粪样按头按日测定干物质、有机物质、粗蛋白及铬含量。结果表明:日排粪量(干物质)2.82kg(R1)、2.66kg(R2);有机物质消化率74.6%;日采食量(有机物质)8.54kg(R2)、9.09kg(R1);采食量或排粪量与体重间无显著相关,体重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提示体重因素可能对同龄成年母牦牛青草期采食量无影响;与报道比较,有机物质消化率估测值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天然草地 采食量 粪氮指数法 有机物质消化率
下载PDF
褪黑素受体在未妊娠和妊娠牦牛子宫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霍生东 袁其建 +7 位作者 卢建雄 臧荣鑫 杨具田 张涛杰 阿依木古丽 刘俊林 马忠仁 龙瑞军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9-244,共6页
旨在研究褪黑素对妊娠牦牛子宫的调控作用,采用real-time 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未妊娠和妊娠不同时期牦牛子宫中褪黑素受体(MT1)mRNA和褪黑素受体(MT1)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牦牛未妊娠和妊娠的不同时期,牦牛子宫基质细... 旨在研究褪黑素对妊娠牦牛子宫的调控作用,采用real-time 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未妊娠和妊娠不同时期牦牛子宫中褪黑素受体(MT1)mRNA和褪黑素受体(MT1)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牦牛未妊娠和妊娠的不同时期,牦牛子宫基质细胞(SC)和肌层平滑肌细胞(MM)中均有MT1蛋白表达(P>0.05);血管内皮细胞(EBV)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中的MT1蛋白表达,在妊娠28~35d差异不显著,随妊娠时间的增加,MT1蛋白表达增加(P<0.05);腺上皮细胞(GE)中的MT1蛋白,在妊娠初期(妊娠28~35d)差异不显著,妊娠50~60d时,差异显著(P<0.05),妊娠90~100d时,差异极显著(P<0.01)。而在腔上皮细胞(SE)中,MT1蛋白表达量在妊娠28~35d比未妊娠时低(P<0.05),而这种趋势随妊娠时间的增加继续降低(P<0.01)。未妊娠牦牛子宫中MT1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妊娠牦牛(P<0.01)。综上表明,在妊娠期,牦牛子宫对褪黑素的需求量降低,褪黑素主要作用于牦牛GE,调节子宫腺功能,使牦牛子宫产生适应妊娠的生理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褪黑素受体 妊娠期 子宫 免疫组织化学 REAL-TIME PCR
下载PDF
SPAG11基因在雄性牦牛生殖器官中表达的检测 被引量:4
10
作者 余树民 李计尚 +4 位作者 张于 廖纯颖 沈留红 姚学萍 曹随忠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8-544,共7页
为了检测精子相关抗原11(sperm-associated antigen 11,SPAG11)基因在雄性牦牛生殖器官中的表达谱并分析其组织表达特性,从牦牛附睾头总RNA中RT-PCR扩增SPAG11基因(SPAG11C、D、E、U、V和W),半定量RT-PCR分析SPAG11mRNA在牦牛生殖器官... 为了检测精子相关抗原11(sperm-associated antigen 11,SPAG11)基因在雄性牦牛生殖器官中的表达谱并分析其组织表达特性,从牦牛附睾头总RNA中RT-PCR扩增SPAG11基因(SPAG11C、D、E、U、V和W),半定量RT-PCR分析SPAG11mRNA在牦牛生殖器官中的表达水平。采用合成的SPAG11E多肽制备牦牛SPAG11E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PAG11E蛋白在睾丸和附睾中的表达及定位情况。结果显示,SPAG11C、U、V和W基因在睾丸和附睾相对低表达,而SPAG11D和E基因相对高表达;SPAG11C和U基因在输精管相对低表达,而SPAG11E相对高表达;除SPAG11D在卵巢相对低表达外,SPAG11基因在其他雌性生殖器官均不表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SPAG11E蛋白在睾丸的精子细胞和附睾内壁精子头部表达。结果表明,SPAG11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提示它在牦牛睾丸和附睾中可能发挥重要的免疫功能和生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SPAG11基因 睾丸 附睾
原文传递
牦牛MPC1和MPC2基因克隆及其组织表达特征分析
11
作者 姜辉 黄慈 +3 位作者 钟金城 鲜莉莉 信金伟 王吉坤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708-3718,共11页
【目的】明确牦牛线粒体丙酮酸载体编码基因(MPC1和MPC2)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组织表达特征,为揭示MPC基因在牦牛适应高原环境和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麦洼牦牛为研究对象,PCR扩增牦牛MPC1和MPC2基因编码区(C... 【目的】明确牦牛线粒体丙酮酸载体编码基因(MPC1和MPC2)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组织表达特征,为揭示MPC基因在牦牛适应高原环境和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麦洼牦牛为研究对象,PCR扩增牦牛MPC1和MPC2基因编码区(CDS)序列,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其蛋白结构及理化性质,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PC1和MPC2基因在不同年龄(0.5、1.5和2.5岁)牦牛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牦牛MPC1基因CDS序列长330 bp,共编码109个氨基酸残基;MPC2基因CDS序列长384 bp,共编码127个氨基酸残基。基于MPC1和MPC2基因CDS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牦牛分别与黄牛和水牛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绵羊的亲缘关系最远。牦牛MPC1和MPC2蛋白均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丙氨酸和亮氨酸含量较高,有跨膜结构但无信号肽,均存在1个MPC结构域;其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分别占57.80%和55.12%),三级结构模型为5xpd.1.A。MPC1和MPC2基因在2.5、1.5和0.5岁牦牛心脏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最高,其次是肾脏和肝脏,而在脾脏中的相对表达量最低;MPC1和MPC2基因在不同年龄段牦牛各组织中的表达趋势不一致,可能与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及二者在牦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同有关。【结论】MPC1和MPC2基因在反刍动物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其表达存在组织特异性和时序性,尤其在心脏中高表达,且编码蛋白中富含丙氨酸和亮氨酸,说明MPC1和MPC2基因在牦牛改善肉品质及适应高原环境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二者在牦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发挥的作用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线粒体丙酮酸载体(MPC) MPC1基因 MPC2基因 组织表达特征 高原环境
下载PDF
补喂油菜籽对放牧牦牛乳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小玲 郝力壮 +2 位作者 肖浩 刘书杰 吴克选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1-43,共3页
研究了补饲经脱毒处理的油菜籽在青草期和枯黄期对放牧牦牛乳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未补饲油菜籽)在青草期和枯黄期中的乳脂率分别是6.58%±0.52%和7.18%±1.04%,与对照组相比,补饲100g/d油菜籽组的乳脂率在青草期和枯黄期... 研究了补饲经脱毒处理的油菜籽在青草期和枯黄期对放牧牦牛乳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未补饲油菜籽)在青草期和枯黄期中的乳脂率分别是6.58%±0.52%和7.18%±1.04%,与对照组相比,补饲100g/d油菜籽组的乳脂率在青草期和枯黄期都不受影响,补饲200g/d油菜籽组的乳脂率在青草期和枯黄期时分别为5.81%±0.62%和6.53%±0.86%,乳脂率显著降低(P<0.05);在青草期和枯黄期,补饲油菜籽对各试验组的乳产量、乳蛋白率和乳糖率无显著影响,而枯黄期补饲200g/d油菜籽组,乳干物质含量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油菜籽 乳脂率
下载PDF
青海不同种群牦牛的血清蛋白电泳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罗桂花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8-52,共5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用双向电泳技术对青海果洛、天峻、海晏3个地区牦牛种群的血清蛋白的比较研究结果。各群体血清蛋白双向电泳图谱格局相似,共有一百多个多肽斑点。果洛群体与天峻群体的电泳图谱更相近,两者与海晏群体的电泳图谱在4个... 本文首次报道了用双向电泳技术对青海果洛、天峻、海晏3个地区牦牛种群的血清蛋白的比较研究结果。各群体血清蛋白双向电泳图谱格局相似,共有一百多个多肽斑点。果洛群体与天峻群体的电泳图谱更相近,两者与海晏群体的电泳图谱在4个多肽斑点上差异很大。由电泳结果结合解剖学、生态学的研究成果讨论了造成高原型牦牛与环湖型牦牛差异的可能原因以及两者的分类学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血清蛋白 双向电泳
下载PDF
牦牛RETN基因遗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侯孟典 王会 +4 位作者 柴志欣 王吉坤 姬秋梅 钟金城 信金伟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432-4440,共9页
本研究旨在研究牦牛RETN基因的遗传多样性,选取麦洼粉嘴牦牛(30头)、麦洼黑嘴牦牛(48头)、斯布牦牛(36头)、类乌齐牦牛(47头)4个牦牛群体共161个个体。对RETN基因3个外显子区域及相邻区域进行扩增;利用DNA池测序与直接测序相结合的方法... 本研究旨在研究牦牛RETN基因的遗传多样性,选取麦洼粉嘴牦牛(30头)、麦洼黑嘴牦牛(48头)、斯布牦牛(36头)、类乌齐牦牛(47头)4个牦牛群体共161个个体。对RETN基因3个外显子区域及相邻区域进行扩增;利用DNA池测序与直接测序相结合的方法检测牦牛RETN基因的SNP位点;对SNP位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RETN基因第1外显子区域发现5个突变位点,即A1966G、G1967A、G1976T、G2021T、G2079C,5个位点间具有强连锁不平衡性;5个突变位点在麦洼牦牛、斯布牦牛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在类乌齐牦牛群体中不符合平衡状态;5个多态位点均为低度多态性(PIC<0.25)。5个位点与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发现,AA型个体各生长性状数值均高于AG型个体,其中5个突变位点与麦洼牦牛体斜长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说明RETN基因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初步认定A1966G、G1967A、G1976T、G2021T、G2079C位点可以作为一种遗传标记,为选育优良牦牛品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bos grunniens) RETN 基因 生长性状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牦牛和雄性不育犏牛睾丸中Prm1和Prm2基因表达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鹏非 黄林 +2 位作者 唐会会 金素钰 郑玉才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0期5375-5377,共3页
为探索牦牛(Bos grunniens)杂交后代(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比较了牦牛及其杂交后代睾丸中两种精蛋白(Prm)基因的表达。从成年牦牛(n=13)和犏牛(n=7)睾丸中提取总RNA,定量PCR分析表明,犏牛睾丸中Prm1和Prm2基因的m RNA水平均极显著... 为探索牦牛(Bos grunniens)杂交后代(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比较了牦牛及其杂交后代睾丸中两种精蛋白(Prm)基因的表达。从成年牦牛(n=13)和犏牛(n=7)睾丸中提取总RNA,定量PCR分析表明,犏牛睾丸中Prm1和Prm2基因的m RNA水平均极显著低于牦牛(P<0.01),这将影响正常精子发生的过程,推测可能与犏牛雄性不育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bos grunniens) 杂交雄性不育 睾丸 Prm1 Prm2
下载PDF
牦牛MDHII基因多态性与其生长性状关联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露露 王会 +6 位作者 王吉坤 柴志欣 王嘉博 陈智华 信金伟 姬秋梅 钟金城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000-2007,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牦牛(Bos grunniens)MDHII基因遗传多态性,寻找其SNPs位点,为选育优良牦牛品种提供参考依据。首先就5个牦牛类群(类乌齐牦牛,麦洼牦牛,斯布牦牛,帕里牦牛和申扎牦牛)随机选取共178头耳样,然后提取DNA并构建DNA池,Mega5.2... 本研究旨在探究牦牛(Bos grunniens)MDHII基因遗传多态性,寻找其SNPs位点,为选育优良牦牛品种提供参考依据。首先就5个牦牛类群(类乌齐牦牛,麦洼牦牛,斯布牦牛,帕里牦牛和申扎牦牛)随机选取共178头耳样,然后提取DNA并构建DNA池,Mega5.2筛查SNPs位点,直接测序法鉴定其基因型,最后用SPSS24.0结合体尺性状分析其关联性。结果表明,牦牛MDHII基因第5外显子发生突变(G7454A),基因型为GA、GG和AA基因型,其中GG为优势基因型;麦洼牦牛、帕里牦牛和类乌齐牦牛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斯布和申扎牦牛属于低度多态(PIC<0.25);5个牦牛类群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3个基因型在牦牛体重、体高、体斜长和胸围上具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表明牦牛MDHII基因(G7454A)能够作为人工选育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bos grunniens) MDHII基因 多态性 生长性状 关联性分析
原文传递
饲喂油菜籽对放牧牦牛乳脂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小玲 郝力壮 +2 位作者 肖浩 刘书杰 吴克选 《草食家畜》 2008年第2期38-41,共4页
给奶牛饲喂油脂不当会引起乳脂降低综合症(MFD),MFD是现代畜牧业生产中普遍面临的问题,而在牦牛中尚未有此方面的报道。此试验主要研究饲喂经高温高压处理的油菜籽在青草期和枯黄期对放牧牦牛乳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牦牛对处理后的油... 给奶牛饲喂油脂不当会引起乳脂降低综合症(MFD),MFD是现代畜牧业生产中普遍面临的问题,而在牦牛中尚未有此方面的报道。此试验主要研究饲喂经高温高压处理的油菜籽在青草期和枯黄期对放牧牦牛乳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牦牛对处理后的油菜籽有较好的适应性。对照组(不饲喂油菜籽)在青草期和枯黄期中的乳脂率分别是6.58±0.52%和7.18±1.04%,与对照组相比,饲喂100g/d油菜籽组的乳脂率在青草期和枯黄期都不受影响,而饲喂200g/d油菜籽组的乳脂率在青草期和枯黄期时分别为5.81±0.62%和6.53±0.86%,乳脂率显著降低(P<0.05),说明给牦牛饲喂过量油脂也会引起MFD现象。此外,饲喂油菜籽对牦牛乳生产性能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油菜籽 乳脂率 低乳脂综合症(MFD)
下载PDF
牦牛S100A12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生殖器官中表达情况的检测 被引量:2
18
作者 曹随忠 崔亚飞 +5 位作者 姚学萍 雍康 杨德英 沈留红 余树民 刘宗平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7-183,共7页
为了解S100A12基因在牦牛生殖器官中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技术从牦牛脾组织中扩增S100A12基因序列,用半定量R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S100A12基因mRNA和S100A12蛋白在牦牛脾、淋巴结、乳腺及生殖器官中的表达。结果显... 为了解S100A12基因在牦牛生殖器官中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技术从牦牛脾组织中扩增S100A12基因序列,用半定量R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S100A12基因mRNA和S100A12蛋白在牦牛脾、淋巴结、乳腺及生殖器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克隆的牦牛S100A12基因序列片段大小为279bp,包含一个完整开放阅读框(ORF),推导编码92个氨基酸;S100A12mRNA和蛋白在脾中表达量相对最高,在睾丸、附睾、淋巴结、乳腺、卵巢中相对强表达,在阴茎、阴道、子宫(子宫角、子宫体和子宫颈)中相对弱表达。结果表明,S100A12mRNA和蛋白在牦牛生殖器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提示其在牦牛生殖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S100A12基因 组织表达
原文传递
川西北牦牛布鲁氏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发龙 张焕容 +3 位作者 王言轩 周子雄 王远微 汤承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3年第10期43-45,共3页
同时采用间接ELISA、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三种血清学方法调查川西北牦牛布鲁氏菌病血清流行情况。对1070份采自川西北阿坝州8个草地县的牦牛血清样品经三种血清学方法检测,间接ELISA检测阳性率为25.4%(272/1070),虎红平板凝... 同时采用间接ELISA、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三种血清学方法调查川西北牦牛布鲁氏菌病血清流行情况。对1070份采自川西北阿坝州8个草地县的牦牛血清样品经三种血清学方法检测,间接ELISA检测阳性率为25.4%(272/1070),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阳性率为12.7%(136/1070),而试管凝集试验检测阳性率为9.1%(97/1070)。8个县均发现阳性布鲁氏菌病血清。与间接ELISA相比,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的相对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0%和100%,而试管凝集试验的相对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5.7%和100%。布鲁氏菌病在川西北地区广泛存在,血清学方法是检测和监测布鲁氏菌病最常用和最简便的方法,其中间接ELISA方法最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布鲁氏菌病 血清流行病学 间接ELISA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试管凝集试验
下载PDF
青海高原高山土生牦牛、高山迁饲黄牛与低海拔黄牛心肌酶谱测定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琳 刘凤云 +2 位作者 李愈娴 刘世明 吴天一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29-30,34,共3页
目的比较青海高原高山土生牦牛(Bos grunniens)和高山迁饲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a)、低海拔黄牛血清心肌酶谱指标的差异,探讨高山牦牛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机制。方法牦牛和黄牛均经颈部放血处死样本,采集全血,制备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 目的比较青海高原高山土生牦牛(Bos grunniens)和高山迁饲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a)、低海拔黄牛血清心肌酶谱指标的差异,探讨高山牦牛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机制。方法牦牛和黄牛均经颈部放血处死样本,采集全血,制备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zymes,CK-M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HBDH)。结果高山土生牦牛和高山迁饲黄牛的血清AST、CK、CK-MB指标均显著高于低海拔黄牛(P<0.05);与高山迁饲黄牛比较,高山土生牦牛的AST、CK较高(P<0.05)、CK-MB、LDH和HBDH较低(P<0.05)。提示高山迁饲黄牛在高原低氧环境中生活,造成心肌细胞损伤,细胞中各种酶进入血液,使得血清酶值显著增高,表明高山迁饲黄牛处于高原习服状态。结论高山土生牦牛的血清心肌酶谱指标与低海拔黄牛具有差异性。高山迁饲黄牛处于高原习服状态,高山土生牦牛已适应高原低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黄牛 高原 低海拔 心肌酶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