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于坚诗歌论 |
陈仲义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2
|
“城市”和“乡村”:于坚诗歌的生态寓意 |
张文刚
|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4
|
|
3
|
去蔽与还原:世俗生活的诗意漫游——于坚诗歌的平民意识与精神空间 |
吴井泉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4
|
于坚诗歌中的跨文体书写 |
罗云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5
|
最民间的,恰恰是最宗教的——于坚民间诗学的基督教文化背景 |
唐小林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6
|
于坚诗歌中的生命旋律 |
李玫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6 |
2
|
|
7
|
论于坚诗歌的精神立场 |
汪树东
|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8
|
诗意的云南世界,人类灵魂栖居的家园——不要让于坚继续孤独 |
周海琳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2
|
|
9
|
于坚:在创作中重建日常生活的神性 |
陈柏彤
|
《写作》
|
2018 |
2
|
|
10
|
还原与超越:于坚诗歌的自然主题 |
洪芳
|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2
|
|
11
|
寻找“获救之舌”——于坚创作论 |
郑崇选
|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1 |
2
|
|
12
|
在没有山岗的地方俯视世界——于坚诗歌的民间特征 |
田皓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13
|
论当代诗歌公共性的重建:以于坚诗歌为例 |
向天渊
赵玲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2
|
|
14
|
自然情怀与家园之梦——于坚诗文生态意识阐释 |
薛敬梅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6 |
1
|
|
15
|
论于坚诗歌中的生态意识 |
陈增福
王晶雨
|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2
|
|
16
|
对准日常生活的镜头——谈于坚诗中的蒙太奇手法 |
傅晓翎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0 |
|
17
|
于坚散文的艺术形式新论 |
余梦成
|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3 |
0 |
|
18
|
诗探索:诗或者堕落——谈于坚诗歌对日常性的关注 |
吴瑞伏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1
|
|
19
|
在沉默与言说之间——于坚《开始之地——玉溪记》探析 |
石健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
2020 |
1
|
|
20
|
于坚诗歌“后退”策略的审美现代性解读 |
黄迈
|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