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于坚诗歌论 被引量:5
1
作者 陈仲义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29,共7页
于坚诗歌写作的"范式"日臻成熟。于坚诗歌的精神根底是建立在自然之神、大地之子之间的,由此确立其万物之恒、日常之基的重要诗学立场,也由此引发他轻慢意象思维、逃离隐喻,推崇物象、语象,重新命名的美学思想。对应这一切,... 于坚诗歌写作的"范式"日臻成熟。于坚诗歌的精神根底是建立在自然之神、大地之子之间的,由此确立其万物之恒、日常之基的重要诗学立场,也由此引发他轻慢意象思维、逃离隐喻,推崇物象、语象,重新命名的美学思想。对应这一切,于坚创制出具有于氏鲜明烙印、独具特色的"切削"方法论———在瞬间或过程中完成"切片"的连续定格,于"反诗"与"返诗"中成就了"于坚体"的基本型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 逃离隐喻 重新命名 切片 “于坚体”
下载PDF
“城市”和“乡村”:于坚诗歌的生态寓意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文刚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77-83,共7页
“城市”和“乡村”这两大意象,构成了于坚诗歌的两大话语体系,亦构成了诗人创作的空间背景和心理背景,这其中极其重要地包含着一种生态寓意。“城市”和“乡村”不仅从外显的空间关系更从内隐的诗性角度和精神层面构成了两种生态的存... “城市”和“乡村”这两大意象,构成了于坚诗歌的两大话语体系,亦构成了诗人创作的空间背景和心理背景,这其中极其重要地包含着一种生态寓意。“城市”和“乡村”不仅从外显的空间关系更从内隐的诗性角度和精神层面构成了两种生态的存在样式,二者的映衬以及诗人心灵的游走实现并升华了诗人的理性期待和审美期待。放在纵向的诗歌生态链中考察,于坚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诗歌内容和诗歌形式具有一种诗歌生态学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 诗歌 城市 乡村 意象 生态寓意
下载PDF
去蔽与还原:世俗生活的诗意漫游——于坚诗歌的平民意识与精神空间 被引量:4
3
作者 吴井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7-111,共5页
于坚的诗歌透露着恬淡、闲适、平民式的生活理想。这种理想在他的诗中集中体现为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思考,对存在的关注和对日常生存境况的拷问。这种对诗歌精神的敏锐捕捉和对人的生存本质的新认识,使他的诗歌创作找到了生命支点。于坚以... 于坚的诗歌透露着恬淡、闲适、平民式的生活理想。这种理想在他的诗中集中体现为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思考,对存在的关注和对日常生存境况的拷问。这种对诗歌精神的敏锐捕捉和对人的生存本质的新认识,使他的诗歌创作找到了生命支点。于坚以平民化的视角对人生和现实存在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并对其在诗歌中蕴含的平民意识进行了充分张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 第三代诗 生命体验 平民意识
下载PDF
于坚诗歌中的跨文体书写
4
作者 罗云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新时期以降,跨文体写作成为诗人拓殖诗歌题材、扩宽诗体面向的有效路径,于坚正是其中的重要推手。档案体、小说体和诗剧体正是他深入诗歌体式、探询诗美表达的三种跨文体实验,他为诗歌增添了许多富有观感和生活气息的叙事序列,使之具备... 新时期以降,跨文体写作成为诗人拓殖诗歌题材、扩宽诗体面向的有效路径,于坚正是其中的重要推手。档案体、小说体和诗剧体正是他深入诗歌体式、探询诗美表达的三种跨文体实验,他为诗歌增添了许多富有观感和生活气息的叙事序列,使之具备一定的情节延展和人物塑形,同时他不无冒险地借助“档案体”和“诗剧体”在“反诗”和“返诗”之间的断裂地带行走。于坚的跨文体实践推出了一系列重要诗作,有效地促进当代诗歌的诗体建构范式,在诗学界引发持久的争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 诗歌 跨文体书写
下载PDF
最民间的,恰恰是最宗教的——于坚民间诗学的基督教文化背景 被引量:1
5
作者 唐小林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91-95,共5页
于坚认为,诗歌在20世纪被意识形态、知识和乌托邦等形而上因素所遮蔽,而越来越远离自身。真正的诗歌乃是存在;诗的言说即是经由存在通达神圣的路径;其方式是回到大地、回到日常生活现场和当下体验。于坚民间诗学的背后明显有基督教神学... 于坚认为,诗歌在20世纪被意识形态、知识和乌托邦等形而上因素所遮蔽,而越来越远离自身。真正的诗歌乃是存在;诗的言说即是经由存在通达神圣的路径;其方式是回到大地、回到日常生活现场和当下体验。于坚民间诗学的背后明显有基督教神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 民间诗学 基督教 背景
下载PDF
于坚诗歌中的生命旋律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玫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125-131,共7页
于坚诗歌中对自然的审美化关注,是从两种不同角度和途径抵达的:其一,是通过对自然生命的细节摹写展示其本身的魅力;其二,是以“拒绝隐喻”的自然书写来抵御实践美学指导下的象征传统,进而完成对自然的复魅之旅。而在其诗学理论建构的背... 于坚诗歌中对自然的审美化关注,是从两种不同角度和途径抵达的:其一,是通过对自然生命的细节摹写展示其本身的魅力;其二,是以“拒绝隐喻”的自然书写来抵御实践美学指导下的象征传统,进而完成对自然的复魅之旅。而在其诗学理论建构的背后,是对工业文明时期自然工具化思维引发的诗意沦陷和大地危机的忧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 诗歌 生命旋律 忧虑
下载PDF
论于坚诗歌的精神立场 被引量:1
7
作者 汪树东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52-56,共5页
该文认为回到自然是于坚诗歌的精神立场,并从三个方面展开:回到大自然,重新为事物命名,回到日常生活。但工业时代对大自然的侵袭、文化积淀,对事物的干扰、意识形态和工具理性,对日常生活的控制使得回到自然困难重重。这构成了于坚诗歌... 该文认为回到自然是于坚诗歌的精神立场,并从三个方面展开:回到大自然,重新为事物命名,回到日常生活。但工业时代对大自然的侵袭、文化积淀,对事物的干扰、意识形态和工具理性,对日常生活的控制使得回到自然困难重重。这构成了于坚诗歌的内在张力,也使其独特性得以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 诗歌 精神立场 自然
下载PDF
诗意的云南世界,人类灵魂栖居的家园——不要让于坚继续孤独 被引量:2
8
作者 周海琳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36-39,共4页
诗人于坚在其诗歌创作中向人们呈现了一个诗意的云南世界, 这是一个有神世界, 万物在此和谐共存, 人类的精神也在这个反人类中心主义的非对抗环境中得到了诗意的栖居。于坚对诗意云南世界的寻找不仅体现了他对以知识理性、工具理性充斥... 诗人于坚在其诗歌创作中向人们呈现了一个诗意的云南世界, 这是一个有神世界, 万物在此和谐共存, 人类的精神也在这个反人类中心主义的非对抗环境中得到了诗意的栖居。于坚对诗意云南世界的寻找不仅体现了他对以知识理性、工具理性充斥的现代文明社会人类精神生存倍受挤压的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思, 也体现了他坚持对诗人角色和诗歌作用定位的精神追求本质和人格魅力。学界应该关注非主流文坛、关注诗歌、关注于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 诗意云南 灵魂栖居 反思 精神追求 关注孤独
下载PDF
于坚:在创作中重建日常生活的神性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柏彤 《写作》 2018年第3期58-63,共6页
传统诗歌对神性的表达多基于对神性经验的想象,形式庄严肃穆,语言错落有序。这种神性观念也影响了新诗创作实践:闻一多以骈辞俪句构筑文字景观;郭沫若在对创造精神的崇拜中张扬神力;冯至以叙事诗体描绘传奇、感悟命运;杨炼、江河等从中... 传统诗歌对神性的表达多基于对神性经验的想象,形式庄严肃穆,语言错落有序。这种神性观念也影响了新诗创作实践:闻一多以骈辞俪句构筑文字景观;郭沫若在对创造精神的崇拜中张扬神力;冯至以叙事诗体描绘传奇、感悟命运;杨炼、江河等从中国远古神话中发掘生命的神性。于坚则在琐碎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跳出传统的"神性"概念范畴,通过对语言、形式的革新打破传统诗歌写作经验,探索出一条于"万物中寻找神性"至"回归日常生活神性"的路径,在诗歌创作中实践重建日常神性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 经验 语言 形式 日常生活 神性
下载PDF
还原与超越:于坚诗歌的自然主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洪芳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2-25,共4页
隐喻的缺席和文化的消解注定了于坚诗歌“自然”主题的原生态特征。于坚诗歌中的“自然”始终是作为“他者”存在而非人类文化的附庸物。亲近自然的同时也意味着于坚对于摧毁自然的现代文明的某种质疑。于坚诗歌昭示着中国诗歌一种全新... 隐喻的缺席和文化的消解注定了于坚诗歌“自然”主题的原生态特征。于坚诗歌中的“自然”始终是作为“他者”存在而非人类文化的附庸物。亲近自然的同时也意味着于坚对于摧毁自然的现代文明的某种质疑。于坚诗歌昭示着中国诗歌一种全新诗学思维方式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 自然 主题
下载PDF
寻找“获救之舌”——于坚创作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崇选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4期26-29,共4页
于坚是当代诗坛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但长期以来对其偏狭的误读和冷漠的置之不理 ,导致了于坚写作意义的模糊。本文试图在解读于坚大量诗歌文本的基础上 ,阐释其独特的写作追求和诗歌理念 。
关键词 于坚 口语化 拒绝隐喻 恢复命名
下载PDF
在没有山岗的地方俯视世界——于坚诗歌的民间特征
12
作者 田皓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76-81,共6页
于坚的诗以平民立场和视角自觉地审视社会和人生,以其话语的民间性和叙说的民间 感染力勾画出了具有独特品质的民间特征。他的诗从时代主题中撤退,消解崇高,张扬平凡、存在在诗 歌中的位置;他解构象征,拒绝隐喻,以鲜活通脱的口语... 于坚的诗以平民立场和视角自觉地审视社会和人生,以其话语的民间性和叙说的民间 感染力勾画出了具有独特品质的民间特征。他的诗从时代主题中撤退,消解崇高,张扬平凡、存在在诗 歌中的位置;他解构象征,拒绝隐喻,以鲜活通脱的口语化语言言说,利用平面化的冷抒情方式在调侃和 诙谐中表现出幽默与反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 民间特征 话语 叙说方式
下载PDF
论当代诗歌公共性的重建:以于坚诗歌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向天渊 赵玲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7-41,共5页
文学的公共性是指文学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即代表个人在文学公共领域发声、文学活动成为公共舆论的一部分,以达到对公共权力进行干涉或抗衡的目的。要重建新诗的公共性、走出集体抒情式的公众诗歌范式,必须要使诗歌回归个人,以个人性的建... 文学的公共性是指文学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即代表个人在文学公共领域发声、文学活动成为公共舆论的一部分,以达到对公共权力进行干涉或抗衡的目的。要重建新诗的公共性、走出集体抒情式的公众诗歌范式,必须要使诗歌回归个人,以个人性的建立为前提。以于坚为例,第三代诗歌"书写日常生活的诗意"、"口语化写作"和"拒绝隐喻"的主张,契合了建立诗歌个人性的要求,个人性诗歌成为带领诗歌走出公众性、走向公共性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个人性 于坚 日常生活 口语化写作 拒绝隐喻
下载PDF
自然情怀与家园之梦——于坚诗文生态意识阐释 被引量:1
14
作者 薛敬梅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132-135,共4页
有必要从生态文学的视角切入于坚诗文创作研究。于坚作品通过对云南山川风物的描写言说,表现出敬畏与回归自然的情怀及对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和谐家园的寻求,从而展示出他创作思想和审美意识中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生态价值取向。
关键词 于坚 生态文学 自然 家园
下载PDF
论于坚诗歌中的生态意识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增福 王晶雨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50-53,59,共5页
于坚的诗歌展示了自然事物与生命本身的魅力,本文从于坚的诗歌中的"尊重物性,回归生命本身"、"平等姿态中的说话人"、"自然神性的确认——对自然的敬畏"、"真实的原生态语言"四个方面对其诗中... 于坚的诗歌展示了自然事物与生命本身的魅力,本文从于坚的诗歌中的"尊重物性,回归生命本身"、"平等姿态中的说话人"、"自然神性的确认——对自然的敬畏"、"真实的原生态语言"四个方面对其诗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 诗歌 生态意识
下载PDF
对准日常生活的镜头——谈于坚诗中的蒙太奇手法
16
作者 傅晓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40-42,共3页
本文通过于坚的诗歌创作, 分析其诗歌中蒙太奇手法应用的三个特点: 主体的介入、日常性的生活画面及关注细节。
关键词 蒙太奇 于坚 主体性 日常性 细节
下载PDF
于坚散文的艺术形式新论
17
作者 余梦成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5-39,共5页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坚的关注多停留在诗歌层面,而较少去讨论其散文的艺术性。但于坚散文的思维意识与空间架构不亚于其诗歌的创作成就,带有极强的社会现实感与生活经验性,以其传统意识、细节意识、诗性意识,在传统与现代、在散文与诗的...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坚的关注多停留在诗歌层面,而较少去讨论其散文的艺术性。但于坚散文的思维意识与空间架构不亚于其诗歌的创作成就,带有极强的社会现实感与生活经验性,以其传统意识、细节意识、诗性意识,在传统与现代、在散文与诗的缝隙中,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于坚的散文既有诗性特征,也有细节和传统的个性表现,形式上的诗性、叙说上的细节、内蕴上的传统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于坚散文的风格特点,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 散文 艺术形式 文体赋形 细节策叙 诗性解码
下载PDF
诗探索:诗或者堕落——谈于坚诗歌对日常性的关注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瑞伏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40-43,46,共5页
通过对于坚诗作的深入剖析,彰显其诗歌对日常性的独特关注;指出其诗歌创作与诗歌理念是相互生成的,充分体现了于坚对诗歌的思考和探索;最后分析他的探索在诗歌发展进程中的启示性意义。
关键词 诗歌 于坚 日常性 文学创作
下载PDF
在沉默与言说之间——于坚《开始之地——玉溪记》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石健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72-81,共10页
于坚的《开始之地——玉溪记》,是其“某某记”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此文对传统文化体现出强烈的守卫姿态。与此同时,文本在沉默与言说之间,陷入了一种深深的矛盾,折射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悖论。
关键词 于坚 《开始之地——玉溪记》 审美现代性 启蒙现代性
下载PDF
于坚诗歌“后退”策略的审美现代性解读
20
作者 黄迈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4-90,共7页
于坚称自己为“后退的诗人”,他在诗歌理论的建构以及诗歌创作中实践了从“天空”向“大地”后退,从“彼岸”向“此岸”后退,从“先锋”向“传统”后退的诗歌策略。从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视域分别对其进行解读可以看出于坚诗歌对现代性的反... 于坚称自己为“后退的诗人”,他在诗歌理论的建构以及诗歌创作中实践了从“天空”向“大地”后退,从“彼岸”向“此岸”后退,从“先锋”向“传统”后退的诗歌策略。从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视域分别对其进行解读可以看出于坚诗歌对现代性的反思,于坚诗歌的审美救赎以及审美现代性的自反性。正如审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补弊,于坚的“后退”策略在本质上是对当代诗歌的“现代性”一种纠偏,这是其对于当代诗歌发展的独特意义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 后退 审美现代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