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语·学而篇》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3
1
作者 戴大明 何志魁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0年第3期32-34,共3页
《论语·学而篇》的编排具有内在的逻辑。全篇可分为四部分,每部分有四章,是根据春、夏、秋、冬的四时顺序进行编排的。春部讲"学",暗示孔学即"仁"学,并且指出了治仁学的基本方法;夏部讲"习",本着&qu... 《论语·学而篇》的编排具有内在的逻辑。全篇可分为四部分,每部分有四章,是根据春、夏、秋、冬的四时顺序进行编排的。春部讲"学",暗示孔学即"仁"学,并且指出了治仁学的基本方法;夏部讲"习",本着"礼"的要求,具体列举了"时习"之道;秋部讲"义",阐释了以什么原则对待孔子方为适当;冬部讲"智",启迪人们如何认知孔子。这种内在逻辑体现了编者遵从的是"与四时合其序"的中国哲学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学而篇 内在逻辑
下载PDF
学而君子——《论语》开篇及“其为人也孝弟”章释义
2
作者 唐根希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17-23,30,共8页
“学”“君子”,是人的天性,是值得追求的人生。“学”作为觉悟,是觉悟于先王之道和心性之善;“时习之”表明了“学”的在世性和实践性。“悦”源于“习”,是生命力的源泉和生命本能的冲动;随着“习”的本能皈依于“学”的觉悟,“学”... “学”“君子”,是人的天性,是值得追求的人生。“学”作为觉悟,是觉悟于先王之道和心性之善;“时习之”表明了“学”的在世性和实践性。“悦”源于“习”,是生命力的源泉和生命本能的冲动;随着“习”的本能皈依于“学”的觉悟,“学”就“不亦说乎”了。“学”因为“悦”而成为生命的本质存在,是人的生命灵性即自主、自觉、自我意识的表征。作为“仁之本”的奠基性存在,孝弟的爱欲从宗法的亲亲升华为普世的亲仁。孝、弟及孝弟与仁的关系,如同学、习及学习与悦的关系。“学”是为了造就以仁为己任的君子,因而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启蒙和思想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学而》 君子
下载PDF
《论语》释名辨正及《学而篇》校释考异 被引量:4
3
作者 周远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4,共5页
古今《论语》释名之分歧主要在"论"字上,对"论"的解释达八种之多,其中唯章太炎的"论"作"仑"说合乎历史实际。古今对《学而篇》的校勘、解释亦不乏分歧,故略作考察辨正:对"学而"章应... 古今《论语》释名之分歧主要在"论"字上,对"论"的解释达八种之多,其中唯章太炎的"论"作"仑"说合乎历史实际。古今对《学而篇》的校勘、解释亦不乏分歧,故略作考察辨正:对"学而"章应作整体性、连贯性解释;"为仁之本与"之"仁"作"人";"传不习乎"之"传"的本字为"专";"贤贤易色"句意即"贤贤""修然";"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句意即君子忠信,不与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释名 学而篇 校释 辨正
下载PDF
《论语·学而篇》第十六章新解 被引量:1
4
作者 丁尔夫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92-93,共2页
《论语.学而篇》第十六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传统的解释是"不着急别人不了解自己,却着急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未能切中孔子原意。从论语的不同注本看,更重要的是从孔子和《论语》的一贯精神看,该章应解释为... 《论语.学而篇》第十六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传统的解释是"不着急别人不了解自己,却着急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未能切中孔子原意。从论语的不同注本看,更重要的是从孔子和《论语》的一贯精神看,该章应解释为"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担心自己没有东西让别人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学而篇 新解
下载PDF
论“学而时习之”疏解的演变
5
作者 刘美州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62-67,101,共7页
从经学注疏的视角考察,“学而时习之”有着丰富的阐释和鲜明的演变特征。汉唐学者多将“学”理解为对知识经验的“觉悟”,认为“习”是温习学业、经学文献,因其沿用了《白虎通·辟雍》将“学”解释为“觉悟”,使得解释侧重于知识、... 从经学注疏的视角考察,“学而时习之”有着丰富的阐释和鲜明的演变特征。汉唐学者多将“学”理解为对知识经验的“觉悟”,认为“习”是温习学业、经学文献,因其沿用了《白虎通·辟雍》将“学”解释为“觉悟”,使得解释侧重于知识、心性层面的学习,对行的关注则不够。唐中期后至宋初,解经之法开宋学先声,后程颢、朱熹重审经文、自求新意,认为“学而时习之”是知行合一的内涵,指出“学、习”的含义是知与行的统一,明清的学者多认同这种观点,并不断完善此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学而时习之 经解演变
下载PDF
朱熹治学思想论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向清 周攀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74-80,共7页
朱熹是我国学术史上对治学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而深入探讨的学者。他的治学思想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觉的问题意识,体现为对自身、学术和社会的自觉反思;二是崇高的治学目的,包括"为己"的初衷和"成人"的追求... 朱熹是我国学术史上对治学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而深入探讨的学者。他的治学思想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觉的问题意识,体现为对自身、学术和社会的自觉反思;二是崇高的治学目的,包括"为己"的初衷和"成人"的追求;三是格致的治学方法,体现为对程颐"格物致知"治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四是务实的治学特点,体现为"下学而上达"的治学追求、通经以明理的治经特色和返本开新的路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治道 格致法 下学而上达
下载PDF
理学与《三言》、《二拍》中的道德说教 被引量:3
7
作者 段江丽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9年第3期78-84,共7页
理学与《三言》《二拍》的关系呈现为既对立又融合渗透的双重性。前者已得到广泛肯定和阐释,后者的主要标志是道德说教,往往被简单否定。《三言》《二拍》中道德说教的形式与陆王学派的“简易”教法相关,作为教化俗众的方式有一定的... 理学与《三言》《二拍》的关系呈现为既对立又融合渗透的双重性。前者已得到广泛肯定和阐释,后者的主要标志是道德说教,往往被简单否定。《三言》《二拍》中道德说教的形式与陆王学派的“简易”教法相关,作为教化俗众的方式有一定的可取性;道德说教的内容与理学的伦理法则相关,有陈腐、庸俗的东西,也有值得肯定的东西。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等强调道德理性的伦理法则有一定的合理性,《三言》《二拍》中一些描写“节”“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三言》 《二拍》 道德说教
下载PDF
论阳明学对朱子“学而”章诠释之再诠释——以王阳明、邹守益、罗汝芳的诠释为例
8
作者 郭诺明 张丽华 黎文雯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3年第1期27-33,共7页
“学而”章被认为是代表“孔子一生精神”的写照,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朱子对“学而”章的诠释要点是将“学”训为“效”,认为只有在“必效先觉”的工夫实践中才能“明善复初”,成就君子人格。朱子将“复性之学”与“每事必当学”统合... “学而”章被认为是代表“孔子一生精神”的写照,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朱子对“学而”章的诠释要点是将“学”训为“效”,认为只有在“必效先觉”的工夫实践中才能“明善复初”,成就君子人格。朱子将“复性之学”与“每事必当学”统合起来诠释学之意蕴,体现出朱子试图统合形上与形下、知与行、情与理的哲学努力,却造成了某种内在的紧张。以王阳明、邹守益、罗汝芳为代表的阳明学者对“学而”章的诠释要点是将“学”理解为“觉”,学是以仁为内容的,认为“工夫只在心上做”,始终坚持心外无理、即本体即工夫的立场来诠释经典,试图将本体与工夫高度统一起来,体现出心学独特的诠释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而”章 朱熹 王阳明 邹守益 罗汝芳 经典诠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