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新模式:来自内蒙古中部四期不同类型变质作用的证据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晋瑞 魏春景 初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857-2872,共16页
有关中亚造山带东段即兴蒙造山带早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一直倍受关注,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是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时间究竟是在泥盆纪还是早中生代?晚古生代的大地构造背景究竟是持续的大洋俯冲还是经历了造山后的伸展裂解过程?以往对内... 有关中亚造山带东段即兴蒙造山带早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一直倍受关注,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是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时间究竟是在泥盆纪还是早中生代?晚古生代的大地构造背景究竟是持续的大洋俯冲还是经历了造山后的伸展裂解过程?以往对内蒙中部地区的研究多数局限于区域内广泛分布的蛇绿岩和各类型岩浆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但是通过地球化学的方法来确定一个地区的构造环境往往具有多解性。为建立研究区的构造框架并查明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本文详细总结了内蒙古中部地区变质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兴蒙造山带的演化提出了新的认识。确定了该区域在古生代以来的变质作用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志留纪的高压低温型(430~410Ma),以南、北带的温都尔庙群蛇绿混杂带为代表,发育典型的低温高压型蓝片岩相岩石,记录了洋壳的双向俯冲过程;第二期为早-中泥盆世的中压型(~400Ma),以宝音图群为代表,发育典型的巴罗型变质带,经历以升温升压为特征的前进变质、峰期变质、峰后近等温降压以及随后降温降压的顺时针型P-T演化,指示与地壳加厚有关的碰撞造山过程;第三期为石炭纪的低压高温型(345~309Ma),以锡林郭勒杂岩低压变质岩为代表,发育广泛的混合岩化和基性岩脉的侵入,经历早期升温伴随微弱减压,直至温度峰期后近等压冷却的顺时针P-T演化,指示造山后的陆内伸展过程;第四期为早三叠世(~240Ma)的中-低压低温型,以早三叠世区域低级变质岩系为代表,经历中-低压相系的顺时针P-T演化,指示与有限海盆闭合有关的陆内造山过程。结合已有的研究,内蒙古中部地区晚古生代的火山岩和侵入岩更可能形成于伸展的构造环境,超基性岩和沉积岩系的时空配置与典型大洋的蛇绿混杂岩明显不同,更可能形成于有限海盆的环境。因此,从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复合造山模式 索伦缝合带 兴蒙造山带
下载PDF
兴安地块阿力格亚林场早二叠世石英闪长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楚杰 武振 王国君 《世界地质》 CAS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以兴安地块北部阿力格亚林场分布的石英闪长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其形成于早二叠世(295±6)Ma,w(SiO_(2))为61.9... 以兴安地块北部阿力格亚林场分布的石英闪长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其形成于早二叠世(295±6)Ma,w(SiO_(2))为61.99%~63.65%,具有较高的w(Al_(2)O_(3))(15.87%~16.21%)、w(MgO)(1.62%~2.24%)和w(FeOT)(6.83%~9.10%),相对富Na(K_(2)O/Na_(2)O=0.45~0.99),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阿力格亚林场石英闪长岩具有弱负Eu异常(δEu=0.70~0.95),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U,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上述特征表明阿力格亚林场石英闪长岩为中下地壳基性岩部分熔融而成,并经历了一定程度地壳混染。结合区域上分布的早二叠世A型花岗岩带以及双峰式岩浆岩组合,阿力格亚林场石英闪长岩应形成于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碰撞后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二叠世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兴蒙造山带 兴安地块
下载PDF
华北北部古生代-中生代多期变质作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华北地区古生代变质作用和动力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
3
作者 初航 张晋瑞 +2 位作者 魏春景 王惠初 康健丽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20年第2期186-197,共12页
“华北地区古生代变质作用和动力学”是2011—201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旨在通过变质作用研究,揭示古生代区域大地构造体制与演化过程。通过对河北赤城地区红旗营子杂岩、内蒙古中部温都尔庙群、宝音图群、锡林郭勒杂岩、... “华北地区古生代变质作用和动力学”是2011—201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旨在通过变质作用研究,揭示古生代区域大地构造体制与演化过程。通过对河北赤城地区红旗营子杂岩、内蒙古中部温都尔庙群、宝音图群、锡林郭勒杂岩、林西地区的双井片岩等开展了重点研究,表明华北北部地区古生代以来经历了4期不同性质的变质作用,对应不同的构造背景:志留纪的高压低温型(454~426 Ma),指示洋壳的俯冲过程;早泥盆纪的中压型(~400 Ma),指示与地壳加厚有关的造山过程;石炭纪的低压高温型(345~309 Ma),指示造山后的陆内伸展过程,以及早三叠纪(~240 Ma)的中-低压低温型,指示与有限海盆闭合有关的陆内造山过程。结合区域的岩浆、沉积以及构造等方面的地质特征,认为华北北部地区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复合造山的构造演化过程:早古生代期间的古亚洲洋俯冲;早泥盆纪与古亚洲洋闭合有关的碰撞造山;中-晚泥盆纪-二叠纪陆内伸展,形成陆相盆地-陆表海-有限海盆;以及早三叠纪的有限洋盆被动闭合等过程。这为阐明华北地区古生代地球动力学和成矿背景提供了坚实的变质岩石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期变质作用 古生代-中生代 大地构造 兴蒙造山带 华北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