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CAP方法反演新丰江锡场地区ML4.0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
7
1
作者
王力伟
吴国瑞
黄柳芳
《华南地震》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区域台网宽频带波形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锡场地区5次M_L4.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地震精定位和区域活动构造讨论了其发震构造。结果显示:2012年2月16日M_L5.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351°、倾角84°...
利用区域台网宽频带波形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锡场地区5次M_L4.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地震精定位和区域活动构造讨论了其发震构造。结果显示:2012年2月16日M_L5.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351°、倾角84°、滑动角-23°,节面Ⅱ:走向83°、倾角67°、滑动角-173°,最佳震源深度10.39 km; 2013年2月22日M_L5.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274°、倾角55°、滑动角-118°,节面Ⅱ:走向136°、倾角43°、滑动角-56°,最佳震源深度10.88 km。其它3个事件均以走滑为主,破裂类型与M_L5.2级地震相似。最佳拟合震源深度集中在上地壳底部的8 km和10 km。结合区域构造和地震序列精定位结果,认为2014年7月11日M_L4.5级地震NW向的节面Ⅰ为真实破裂面, 2012年的2次地震和2014年4月25日M_L4.4级地震NEE向的节面Ⅱ为真实破裂面, 2013年2月22日M_L5.1级地震真实破裂面是近EW向的节面Ⅰ, 2012年2次地震和2014年4月的1次地震活动可能与近EW走向的大坑南断裂有关,锡场地区可能存在多条相互交割的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场地震
cap
方法
震源机制解
双差定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CAP方法反演新丰江锡场地区ML4.0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
7
1
作者
王力伟
吴国瑞
黄柳芳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广东省地震局
出处
《华南地震》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4114)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XH18033Y)
文摘
利用区域台网宽频带波形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锡场地区5次M_L4.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地震精定位和区域活动构造讨论了其发震构造。结果显示:2012年2月16日M_L5.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351°、倾角84°、滑动角-23°,节面Ⅱ:走向83°、倾角67°、滑动角-173°,最佳震源深度10.39 km; 2013年2月22日M_L5.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274°、倾角55°、滑动角-118°,节面Ⅱ:走向136°、倾角43°、滑动角-56°,最佳震源深度10.88 km。其它3个事件均以走滑为主,破裂类型与M_L5.2级地震相似。最佳拟合震源深度集中在上地壳底部的8 km和10 km。结合区域构造和地震序列精定位结果,认为2014年7月11日M_L4.5级地震NW向的节面Ⅰ为真实破裂面, 2012年的2次地震和2014年4月25日M_L4.4级地震NEE向的节面Ⅱ为真实破裂面, 2013年2月22日M_L5.1级地震真实破裂面是近EW向的节面Ⅰ, 2012年2次地震和2014年4月的1次地震活动可能与近EW走向的大坑南断裂有关,锡场地区可能存在多条相互交割的隐伏断裂。
关键词
锡场地震
cap
方法
震源机制解
双差定位
Keywords
xichang
area
;
cap
method
;
focal
mechanism
;
double
difference
relocation
分类号
P315.33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CAP方法反演新丰江锡场地区ML4.0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
王力伟
吴国瑞
黄柳芳
《华南地震》
2018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