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川细石核形制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王建 王益人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11,共11页
本文分析了下川细石核的台面、剥片面和底部形制的必然状态和有机搭配。解释了锥状石核底部何以成尖,楔状石核底部何以为“刃”(楔状缘)等问题。并对下川细石核的各种类型作了扼要论述。
关键词 细石核 形制 下川
下载PDF
连续与断裂:重新认识下川遗址在中国旧石器文化研究上的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杜水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2014~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联合考古队,对下川遗址富益河圪梁地点、小白桦圪梁地点、牛路地点、水井背地点、流水腰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下川遗址包含了旧石器中期简单石核-石片文化(大约相当于MIS5)... 2014~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联合考古队,对下川遗址富益河圪梁地点、小白桦圪梁地点、牛路地点、水井背地点、流水腰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下川遗址包含了旧石器中期简单石核-石片文化(大约相当于MIS5)、旧石器晚期早段简单石核-石片文化(4.4~3.0万年)、旧石器晚期中段石叶-细石叶文化(2.7~2.5万年)和旧石器晚期晚段石叶-细石叶文化(1.7~1.6万年)共4个文化发展阶段。经历了3次文化转变,即从旧石器中期向晚期的转变;简单的石核-石片技术向石叶-细石叶技术的转变以及末次冰盛期前后石叶-细石叶技术的变化;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完全、持续的连续性;无论在时间上还是技术上,都存在明显的断裂现象;深入研究这些现象,将为中国北方现代人出现和演化提供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川遗址 石叶技术 细石叶起源 旧石器中晚期转变
原文传递
下川遗址的古气候环境 被引量:4
3
作者 孙建中 柯曼红 +4 位作者 石兴邦 张子明 陈哲英 吴加安 张素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81-91,共11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ollen samples from the Xiachuan site, 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laeoclimatic and palaeoecological environments at the site.The climate-zone features of...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ollen samples from the Xiachuan site, 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laeoclimatic and palaeoecological environments at the site.The climate-zone features of the Xiachuan pollen suggest that the site underwent six climatic changesfrom 36,000 to 12,000 BP. In this temporal scope, the early phase of the main Xiachuan cultural remains, lasting from 23,000 to 13,000 BP, corresponded just to the flourishing stage of the last glaciation, when the growth of trees at Xiachuan must have been concerned with the existence of mountain basins in this area; from 13,000 to 12, 000 aBP, i.e. in the period of the late Xiachuan cultural remainscorresponding to the Fen zhuang interstadial, there was the rise of the summer monsoon and a little going up of the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川遗址 古气候环境 中国 文物考古 孢粉分带特征
全文增补中
山西沁水县下川遗址富益河圪梁地点2014年T1发掘简报 被引量:4
4
作者 杜水生 +2 位作者 任海云 张婷 李三灵(绘制/拍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28,共15页
下川遗址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中村镇下川村,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包括富益河圪梁、小白桦圪梁、水井背、牛路等地点,这些地点分布在下川盆地周围的高地(当地群众称为"圪梁")上。富益河圪梁处于下川盆地与富益河... 下川遗址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中村镇下川村,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包括富益河圪梁、小白桦圪梁、水井背、牛路等地点,这些地点分布在下川盆地周围的高地(当地群众称为"圪梁")上。富益河圪梁处于下川盆地与富益河河谷之间,海拔1572~1625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43″、北纬35°26′22″,是下川遗址中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个地点(图一)。该地点属于下川盆地南端西侧台地及富益河二级阶地,其南侧陡立,邻富益河,高出河床约30米;北部稍平缓,逐渐下降至盆地底部;西与山脉相连;东至季节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沁水县 下川遗址 富益河圪梁地点 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
原文传递
山西下川遗址流水腰地点的细石叶工业 被引量:4
5
作者 申艳茹 王益人 杜水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4-274,共11页
下川遗址流水腰地点(35°23'13"N,111°58'46"E)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历山镇文堂村东北约1500 m处,海拔1554.9 m,发掘面积为12 m^2,其中上文化层的年代约为17 cal.ka B.P.,石制品共计1182件。石制品原料以燧石为... 下川遗址流水腰地点(35°23'13"N,111°58'46"E)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历山镇文堂村东北约1500 m处,海拔1554.9 m,发掘面积为12 m^2,其中上文化层的年代约为17 cal.ka B.P.,石制品共计1182件。石制品原料以燧石为主,脉石英次之,还有一些硅质泥岩、玛瑙等。细石核以船形石核为主,兼有少量的半锥形石核。工具以刮削器、圆头刮削器、楔形析器为主,雕刻器、两端尖状器、两面尖状器很有特色。根据这些出土遗物的特征,该地点上文化层的文化性质为典型的以船形石核为主的细石叶文化,主要来源于下川遗址细石叶文化早期传统,同时受到来自吕梁山区和泥河湾盆地同期文化的影响。流水腰地点的发掘为研究山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文化演变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垣曲 下川遗址 流水腰地点 细石叶工业
原文传递
下川遗址船形细石核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晶 杜水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38-1448,共11页
船形石核为外形形似小船的一类细石核,其发现数量在国内目前以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中村镇下川村的下川遗址最为丰富。2014~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重新在下川遗址区内多个地点进行田野调查与发掘工作,... 船形石核为外形形似小船的一类细石核,其发现数量在国内目前以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中村镇下川村的下川遗址最为丰富。2014~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重新在下川遗址区内多个地点进行田野调查与发掘工作,其中在地处下川盆地东南隅的小白桦地点(35°26'23″N,112°01'17″E)出土各类石制品共2691件。小白桦地点代表细石器文化单元的地层年代范围在距今2.8~2.3万年左右,共出土细石核72件,当中35件判断为船形石核,通过对这些船形石核进行重新分类研究,认识到船形石核技术代表了古人类对不修理台面一类石材的利用策略。根据剥片思路的不同并结合各石核所处剥片阶段的差异,船形石核可分为平底型、线底型及点状型3类。平底型与点状型船形石核体现了较为直接的剥片思路,线底型船形石核修整核身的技术可能反映了制作标准化的需求。华北地区以下川遗址为代表的船形石核技术可能从阿尔泰地区旧石器晚期遗址中找到源头,对华北地区细石器技术起源问题的讨论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 船形石核 下川遗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