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6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战国末期的社会转型与儒家的理论变迁——荀子关于大一统王权政治的构想 被引量:17
1
作者 白奚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0-27,共8页
荀子关于大一统王权政治的构想反映了儒家学说为适应战国末期的社会转型而发生的理论变迁。荀子提出了礼法互补、王霸并用的系统理论,为大一统王权政治提供了最佳的治国模式。关于大一统王权政治的制度建设,荀子论述了他的王政和王制的... 荀子关于大一统王权政治的构想反映了儒家学说为适应战国末期的社会转型而发生的理论变迁。荀子提出了礼法互补、王霸并用的系统理论,为大一统王权政治提供了最佳的治国模式。关于大一统王权政治的制度建设,荀子论述了他的王政和王制的思想。荀子主张尊君,以树立和维护君主的权威,同时又主张以儒家的道统与民本思想为主,建立起对君主的权力与意志的制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儒家 社会转型 理论变迁 王权政治
原文传递
荀子论语言的体验认知辩证观——语言哲学再思考:语言的体验性(之五)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共7页
国内许多著作和教材都将荀子视为唯名论的典型代表。近来,笔者通过反复研读他的著作(特别是《正名篇》)发现,荀子不能算作唯名论者,相反,他的论述具有明显的体验性、认知性和辩证性,更接近于唯实论者。当今国内外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些基... 国内许多著作和教材都将荀子视为唯名论的典型代表。近来,笔者通过反复研读他的著作(特别是《正名篇》)发现,荀子不能算作唯名论者,相反,他的论述具有明显的体验性、认知性和辩证性,更接近于唯实论者。当今国内外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些基本观点与荀子的论述有很多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体验性 唯名论 唯实论 荀子
原文传递
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杨英法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0-102,共3页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表面上对立,其实可以兼容。二者对"人性"内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荀子将人性视为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即对物质生活的欲求,而孟子的人性则指人在亲人、他人遇到危难、...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表面上对立,其实可以兼容。二者对"人性"内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荀子将人性视为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即对物质生活的欲求,而孟子的人性则指人在亲人、他人遇到危难、横暴等事情时天生的心态,主要指精神心理的倾向性。二者都切实有据,言之成理,但都有不合逻辑之处。性善论与性恶论实际相互补充,可整合为统一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恶论” “性善论” 荀子 孟子
下载PDF
儒家性朴论:以孔子、荀子、董仲舒为中心 被引量:20
4
作者 周炽成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2-132,共11页
在儒家中持性朴论的典型代表是荀子和董仲舒,孔子也倾向于此论。《荀子》一书中的《礼论》、《劝学》、《荣辱》、《儒效》等都表明了人性朴,而《性恶》应该是荀子后学所作。董仲舒在继承荀子性朴论的基础上凸显了性中善的潜质,但不认... 在儒家中持性朴论的典型代表是荀子和董仲舒,孔子也倾向于此论。《荀子》一书中的《礼论》、《劝学》、《荣辱》、《儒效》等都表明了人性朴,而《性恶》应该是荀子后学所作。董仲舒在继承荀子性朴论的基础上凸显了性中善的潜质,但不认可孟子的性善论。根据性朴论,人性不能说是善的,也不能说是恶的,而是中性的,故它不同于性善论,也不同于性恶论。性朴论也异于性有善有恶论和性无善无恶论。司马迁、董仲舒、韩婴等西汉中期的人未读过《性恶》,对我们推断它的产生时间很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朴论 性善论 性恶论 荀子 儒家
下载PDF
“儒”的自我理解——荀子说儒的意义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26,共8页
不管"儒"字在字源上的原始意义如何,从学术史的观点来看,战国时代的其他学派对"儒"的思想刻画,已经鲜明地呈现出儒家的思想特质;而战国儒学在运用"儒"字上所表达的自我理解,更突出显现了何为儒之人格,何... 不管"儒"字在字源上的原始意义如何,从学术史的观点来看,战国时代的其他学派对"儒"的思想刻画,已经鲜明地呈现出儒家的思想特质;而战国儒学在运用"儒"字上所表达的自我理解,更突出显现了何为儒之人格,何为儒家的学说宗旨在当时的通行理解。尤其是,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荀子对"儒"的理解,作为战国时代评论各家"儒"的总结性代表,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期许,同时也反映了儒家因应秦的统一的时代即将到来的新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先秦
原文传递
逆性与顺性——荀子人性论的内在紧张 被引量:14
6
作者 周炽成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6-62,共7页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逆性与顺性的内在紧张 )来讨论荀子的人性论。逆性的思想主要表现于《性恶》一篇。但是 ,荀子的人性论思想不仅表现于此篇中 ,而且还表现于其他篇 (如《礼论》、《王霸》等 )。本文认为 ,在《性恶》以外的诸篇中 ,...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逆性与顺性的内在紧张 )来讨论荀子的人性论。逆性的思想主要表现于《性恶》一篇。但是 ,荀子的人性论思想不仅表现于此篇中 ,而且还表现于其他篇 (如《礼论》、《王霸》等 )。本文认为 ,在《性恶》以外的诸篇中 ,荀子有明显的顺性思想 ,从而意味着性不恶。针对一般论者只局限于《性恶》一篇来考察荀子的人性论 ,本文强调他篇的意义。本文还试图从几种路子来解释荀子人性论逆性与顺性的紧张 ,并把他的性恶论与韩非以及西方的性恶论略作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荀子 性恶论 性善论 逆性 顺性
原文传递
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 被引量:17
7
作者 景天魁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1-7,共7页
从实现中国社会学的崛起出发,探讨实现崛起所依赖的历史基础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认识、对待和探索这一历史基础。通过对学科标准及其前提性假设的辨析,论证了群学之为中国社会学的事实根据;通过梳理群学概念体系,证明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存... 从实现中国社会学的崛起出发,探讨实现崛起所依赖的历史基础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认识、对待和探索这一历史基础。通过对学科标准及其前提性假设的辨析,论证了群学之为中国社会学的事实根据;通过梳理群学概念体系,证明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存在性和绵延性,从而回答了为什么实现中国社会学崛起,必须探寻其历史基础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学 群学 历史基础 概念体系 学科标准 学术传统 荀子
下载PDF
揭开二千年之学术谜案——《荀子》“性恶”校正议 被引量:15
8
作者 林桂榛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3-134,共12页
今本《荀子》既说"性恶"也说"性朴",且"性恶"说仅出自《性恶》篇。该"性恶"说与同篇及他篇的"性朴"说相冲突,与同篇中反对抽象化、价值化、无符验化地论人本性的立场相矛盾,且"... 今本《荀子》既说"性恶"也说"性朴",且"性恶"说仅出自《性恶》篇。该"性恶"说与同篇及他篇的"性朴"说相冲突,与同篇中反对抽象化、价值化、无符验化地论人本性的立场相矛盾,且"性恶"结论前的论证文字实不能有效证明"性恶"而只能证明"性不善"以辩驳性地反对孟子"性善"说。荀子是"性朴"论者,他在驳斥孟子性善说时所建构的是"材—性—伪"及伪性有别、伪材有关、化性起伪、积伪成圣的学说,并强调治世必须依人性、人情而教化与管治并行。《性恶》篇的"性恶"系"性不善"之讹,始讹时间约在西汉末年汉成帝时;以"性不善"校勘之,可厘正荀子文本、廓清荀子思想、恢复荀子声誉而揭开此二千年的学术谜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性恶 不善 性朴 结构 功能 习性
下载PDF
荀子之“心”与自由意志——荀子心灵哲学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沈顺福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3-120,共8页
荀子重视心概念。其心包含三项内涵,即理智、欲望以及能够自由选择的意志。其中,对意志内涵的认识是荀子的独家心得,且未能融入儒家传统,导致儒家传统与现代文明的隔阂。荀子之心所具有的意志基本属性,为我们建构以意志为核心的现代人... 荀子重视心概念。其心包含三项内涵,即理智、欲望以及能够自由选择的意志。其中,对意志内涵的认识是荀子的独家心得,且未能融入儒家传统,导致儒家传统与现代文明的隔阂。荀子之心所具有的意志基本属性,为我们建构以意志为核心的现代人生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这也是纠正当前道德危机的灵丹妙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意志
下载PDF
教化:荀子伦理思想的本旨 被引量:9
10
作者 詹世友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共8页
荀子继承“周孔教化”的宏愿,在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教化的必要性和现实途径。他以性恶论为基础提出教化的必要性,认为要实现教化的目的,则所教之物必须入于人心而涵化之。其要在于养情正行而起伪化性,具体途径则是通过礼教和乐教、五经... 荀子继承“周孔教化”的宏愿,在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教化的必要性和现实途径。他以性恶论为基础提出教化的必要性,认为要实现教化的目的,则所教之物必须入于人心而涵化之。其要在于养情正行而起伪化性,具体途径则是通过礼教和乐教、五经之教等方式来实现教化目的。可以说,荀子的伦理思想特别明确地以教化为本旨。就教化理论而言,其逻辑之严密,体系之完整,在先秦儒家中,皆属首屈一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伦理思想 教化
下载PDF
荀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新探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霞 《管子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36-38,共3页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倾其一生从事教育和学术活动。荀子在其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融合诸家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观,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欲从荀子教育思想的理论来...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倾其一生从事教育和学术活动。荀子在其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融合诸家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观,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欲从荀子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荀子的礼法思想在教育中的地位、荀子的教学思想三方面加以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性恶论” 教育思想 教师地位
下载PDF
秩序与方法——荀子对政治与道德之关系的理解 被引量:13
12
作者 东方朔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5,共12页
学者在讨论孟、荀两人的理论差异时,大多集中在他们各自所持的人性论之差异上,但他们在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主题上却目标相同,即如何在一个充满"争"与"乱"的世界中重建合理的社会政治秩序。若因其所"同"... 学者在讨论孟、荀两人的理论差异时,大多集中在他们各自所持的人性论之差异上,但他们在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主题上却目标相同,即如何在一个充满"争"与"乱"的世界中重建合理的社会政治秩序。若因其所"同"而观其所"异",则其所"异"的可能解释之一便表现在"如何建立秩序"的方法问题上。孟子主张以"仁心"之直推以求政治秩序之实现,荀子则坚持以客观化的"礼"为架构来重建政治秩序。孟子对建立政治秩序的思考完全基于个人自足的内在"仁心"。在就道德而言道德的角度上看,其思想无疑成就了道德的尊严和人格的伟大;但若必欲即此而言政治,却会因其对政治之特性缺乏可靠的认知基础而导致政治上的空想主义。荀子对重建政治秩序的致思则委诸于先王制作的"礼",礼的内涵虽然包容甚广,但与孟子的"仁心"不同,荀子言礼的首出的意义是政治学的而非伦理学的,是为了去乱止争以实现"出于治"、"合于道"的政治目的而形成的一套制度设计。即此而言,在面对重建政治秩序的时代主题时,若与孟子言仁心之兴发和推扩相比,荀子的此一主张无疑更具有客观和可实行、可"设施"的特性。然而,荀子的礼既是政治学的,又是伦理学的,其间各自在根源上的分际并不明确;同时,由于荀子心目中紧紧绞固于政治秩序的实现,道德则不免沦为维护政治的手段,乃至常常以政治的方式来处理道德问题,其结果则导致对专制政治的强化。学者谓荀子尊君、重势、倾向于独断,良非无故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孟子 政治秩序
原文传递
儒家礼乐观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望衡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46,共6页
  儒家的基本理念是礼乐,以礼乐育人并以礼乐治国。儒家的礼乐观是中国古代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概括,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儒家 孔子 荀子
下载PDF
赋体起源和宋玉的文体创造──兼论汉代赋论家的赋体探源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齐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8-57,共10页
赋体起源问题在学术界一直聚讼纷纭,迄无定论。弄清这一问题,能加深对于赋的文体特征的认识,更准确地把握赋体文学。汉代赋论家的赋体探源虽然受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并有把文学体裁和文学方法、起源和来源等混为一谈的毛病,但他... 赋体起源问题在学术界一直聚讼纷纭,迄无定论。弄清这一问题,能加深对于赋的文体特征的认识,更准确地把握赋体文学。汉代赋论家的赋体探源虽然受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并有把文学体裁和文学方法、起源和来源等混为一谈的毛病,但他们都看到了楚地作家和楚文学与赋体文学的密切联系。不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无论是从文化精神还是从文体风格上都与赋体文学有较大差异,荀子赋作乃其晚年入楚所作,时间晚于宋玉作品,因此赋体文学的真正创始者是宋玉。赋的文体特征反映了势尊道卑的政治语境下文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情感与心态,同时也显示了文人由王者之师的角色期待向言语侍从之臣的现实处境转化的文化轨迹。宋玉的处境和心情对于后世文人具有普遍的意义,他的文体创造开启了有汉一代之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赋》 《神女赋》 文体风格 《离骚》 文化精神 起源 古诗 楚辞 宋玉 荀子 文体创造 文学理论
下载PDF
“德”“法”互补:一个儒家—康德式的反思(上) 被引量:11
15
作者 成中英 刘雪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5,共11页
对于儒学而言,德与法同等重要,它体现在由孔子的德性说到孟子的仁政说再到荀子的隐含着法精神的"礼"制说的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应当以一种审慎的态度修正我们对于儒家哲学的某些成见与偏见,即,通过认同孟子和荀子对孔子经典思... 对于儒学而言,德与法同等重要,它体现在由孔子的德性说到孟子的仁政说再到荀子的隐含着法精神的"礼"制说的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应当以一种审慎的态度修正我们对于儒家哲学的某些成见与偏见,即,通过认同孟子和荀子对孔子经典思想所指向的一致性,来认识儒家德性与法律间的统一。通过批判-综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概念在各种语境及文脉中的蕴涵,哲学地反思西方道德、政治或法律学说以汲取某些概念和理论资源,探讨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对道德与政治理论关系问题思考的转变,将能够使我们以开阔的视野和新的思路理解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对于儒家德、法理论的发展,从而赋予现当代语境中德治与法治结合以新的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德性 法律 亚里士多德 康德 荀子
下载PDF
荀子的道德动机论——由Bryan Van Norden与David B. Wong的论争说起 被引量:12
16
作者 东方朔 徐凯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3,共8页
按康德的说法,所谓动机指的是“欲求底主观根据”,故而动机问题常常与人的情欲相联。但在荀子那里,若随顺人之好利欲得的情欲,则不仅不能产生道德行为,而且还会导致混乱、争夺而归于暴。因此,荀子思想中的道德动机问题实质上涉及... 按康德的说法,所谓动机指的是“欲求底主观根据”,故而动机问题常常与人的情欲相联。但在荀子那里,若随顺人之好利欲得的情欲,则不仅不能产生道德行为,而且还会导致混乱、争夺而归于暴。因此,荀子思想中的道德动机问题实质上涉及一个性恶之人道德转化如何可能的问题。围绕Bryan Van Norden(万百安)和David B.Wong(黄百锐)对相关问题的论辩,可以对荀子的道德动机论作出初步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道德动机 欲望 心之所可
原文传递
“欲多而物寡”则争——荀子政治哲学的逻辑前提和出发点 被引量:11
17
作者 东方朔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9-109,共11页
作为一门规范性学科,政治哲学的思考总有其自身的逻辑前提和出发点,并借此前提和出发点来阐明为何要建立秩序、由谁来建立秩序以及建立什么样的秩序等。荀子政治哲学的逻辑前提和出发点在于他反思性地着眼于人性欲望的贪得无厌以及欲望... 作为一门规范性学科,政治哲学的思考总有其自身的逻辑前提和出发点,并借此前提和出发点来阐明为何要建立秩序、由谁来建立秩序以及建立什么样的秩序等。荀子政治哲学的逻辑前提和出发点在于他反思性地着眼于人性欲望的贪得无厌以及欲望对象的有限和稀缺此一根源性的矛盾,并由此逼显出惟待圣人"制礼义"以去乱止争,人类方能避免"争乱穷"乃至"悖乱相亡"的结论。荀子所论融洽周到,理气条贯,在先秦乃至后世儒学中皆占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政治哲学 欲多而物寡 去乱止争
下载PDF
一言之误读与荀学千年之命运——论宋儒对荀子“性恶”说的误读 被引量:11
18
作者 路德斌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15,共5页
荀子是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与儒学史上的大家,贡献卓著,影响深远。但是,对于荀子的评价和定位,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宋儒及现代新儒家将荀子视为"不醇之儒",也有学者将荀子与思孟学派作为儒家的两极对立起来。为此,很... 荀子是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与儒学史上的大家,贡献卓著,影响深远。但是,对于荀子的评价和定位,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宋儒及现代新儒家将荀子视为"不醇之儒",也有学者将荀子与思孟学派作为儒家的两极对立起来。为此,很有必要重新认识荀子的思想特征及其在儒家乃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与意义。我们认为,荀子是先秦学术思想史的集大成者,他针对时代提出的问题,较为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儒学与中国哲学。荀子是现实主义儒学传统的奠定者,在外王学,即统一中国及其制度文明的理论设计方面发挥了较为重大的作用;在方法论上,发展了分疏、析别的思想传统。其超迈前人的学术贡献表现在天人关系、人性学说、社会理论与礼治建构、认识论与逻辑学等多个方面。荀子同时开启了几道思想闸门,后世对他的不同评价说明他有着巨大的思想张力,对荀子的批评史也将成为荀学思想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新认识 荀子 哲学地位 历史贡献
下载PDF
从《正名》看荀子的语言认知意识 被引量:11
19
作者 罗渊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2-113,共2页
荀子《正名》折射出原初语言认知意识——认知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认知的结果,语言是认知的工具和手段,或者说,语言成为“认知的窗口”。
关键词 苟子 《正名》 语言认知
下载PDF
是“天人相分”,还是“天人合一”——《荀子》天人关系论再考察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业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53-59,共7页
荀子的“天人”观是儒家一贯的“天人合一”论,而不是所谓的“天人相分”。其“明于天人之分”强调的是天、人各有其职分,人应遵守其本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亦并非忽视甚至罔顾自然规律,一味片面地强调改造自然,而是在顺应自然的... 荀子的“天人”观是儒家一贯的“天人合一”论,而不是所谓的“天人相分”。其“明于天人之分”强调的是天、人各有其职分,人应遵守其本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亦并非忽视甚至罔顾自然规律,一味片面地强调改造自然,而是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裁取自然界中可以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或规律为人类服务。同时,荀子还继承了儒家之“时禁”等生态保护的思想,提出了诸如“应时”等不“失万物之情”的“天人合一”的原则,极力主张保护和有节制性地利用自然资源,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 儒学 荀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