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蜗植入术后X线断层融合成像与DR MSCT的评估对比 被引量:1
1
作者 史志浩 秦民益 +3 位作者 韩鹏 张玉林 李嘉怡 朱斌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7期962-964,共3页
目的评估X线断层融合成像(Tomosynthesis)与直接数字化摄影(DR),多层螺旋CT(MSCT)在耳蜗植入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耳蜗植入术后的患者分别进行DR、MSCT和数字X线断层融合成像检查。DR采用耳蜗式拍摄体位;MSCT采用高分辨... 目的评估X线断层融合成像(Tomosynthesis)与直接数字化摄影(DR),多层螺旋CT(MSCT)在耳蜗植入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耳蜗植入术后的患者分别进行DR、MSCT和数字X线断层融合成像检查。DR采用耳蜗式拍摄体位;MSCT采用高分辨骨算法重建,所得数据传至工作站,分别应用容积再现、最大强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和曲面重建等技术进行三维重建;数字X线断层融合成像采用冠状面重建。结果 DR可显示电极形态及单个电极对,能间接判断电极在耳蜗内的植入深度。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图可直观地显示耳蜗形态、电极形态及其在耳蜗内植入的深度,但电极形态显示欠佳。数字X线断层融合成像清楚显示人工耳蜗电极呈串状高密度影,螺旋走行于耳蜗内,并可显示外耳道、鼓室、锤骨头、鼓窦、耳蜗、内听道、咽鼓管等相邻结构。结论 DR投照方法复杂、头位姿势不易摆准确,植入的耳蜗电极和其周围组织对比度差等原因应用性降低;螺旋CT 扫描三维重建方法可直观观察植入电极的形态及位置,可准确判断电极在耳蜗内植入的深度,有其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X线断层融合成像可清楚地确定电极在耳蜗内的位置,并且在耳蜗电极纵向的边缘形态、临近结构的变化显示更加清楚,是一简便和直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植入术后 x线断层融合成像 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 多层螺旋CT 评估对比
下载PDF
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在腓骨骨折及其分型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2
作者 王威 王文斌 刘英 《中国综合临床》 2024年第3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X-ray digital tomography fusion imaging,DTS)在腓骨骨折及其分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收治的95例疑似腓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全部患... 目的探讨分析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X-ray digital tomography fusion imaging,DTS)在腓骨骨折及其分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收治的95例疑似腓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全部患者行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X-ray photography,DR)、DTS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并以CT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对比分析DR与DTS对腓骨骨折及其分型的诊断效能。结果CT结果示骨折57例,未骨折38例,其中腓骨骨折线距腓骨尖以下的骨折26例,平于腓骨骨折线距腓骨尖及以上的骨折31例。DTS诊断腓骨骨折的特异度(78.95%)高于DR(6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P=0.044),并且DTS的kappa值(0.775)>DR的kappa值(0.529)。DTS对腓骨骨折分型诊断的灵敏度(96.15%)及特异度(92.75%)均高于DR(73.08%和88.4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10、45.32,均P<0.001);并且DTS对腓骨骨折分型的kappa值(0.848)>DR的kappa值(0.608)。结论DTS对腓骨骨折及其分型的诊断效果优于DR,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 腓骨骨折 数字化x线摄影 诊断效能 分型
原文传递
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寰枢椎脱位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汤永刚 杨斌 +3 位作者 张良 靳晓晖 张帅 贾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5期827-830,共4页
目的探讨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技术(digital tomosynthesis,DTS)对寰枢椎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7月期间共113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包括DR检查43例,DTS检查17例,CT检查63例。并对其行影像诊断符合率... 目的探讨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技术(digital tomosynthesis,DTS)对寰枢椎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7月期间共113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包括DR检查43例,DTS检查17例,CT检查63例。并对其行影像诊断符合率和有效剂量(effectivedose,ED)换算值的对比分析。结果DR检查中诊断寰枢椎脱位20例,占46.50%,DTS检查诊断寰枢椎脱位15例,占88.20%,CT检查诊断寰枢椎脱位60例,占95.20%。DTS和CT诊断寰枢椎脱位的符合率均明显高于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S和CT诊断寰枢椎脱位的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椎检查在DR正位、侧位,DTS冠状位、矢状位和CT的ED分别为(0.0961±0.0469)mSv、(0.0974±0.0471)mSv、(0.1358±0.0117)mSv、(0.1135±0.0132)mSv、(0.8377±0.0769)mSv。DTS和CT的有效剂量明显高于DR,CT的有效剂量明显高于DTS。结论DTS成像技术对寰枢椎脱位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常规DR,接近CT,但其辐射剂量远低于CT。因此,提倡DTS作为临床寰枢椎脱位诊疗的重要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数字断层融合成像技术 寰枢关节脱位 影像诊断符合率 空间分辨率 有效剂量
下载PDF
颌骨牙源性囊性病变诊断中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与MSCT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辉 张雯雯 +1 位作者 吴晓涛 李传俊 《中国数字医学》 2018年第4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X线数字断层融合成像与MSCT(多层螺旋CT)在颌骨牙源性囊性病变中的诊断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9月12日至2017年8月20日55例颌骨牙源性囊性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分别实施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观察组)、MSCT(对照组),金... 目的:探讨X线数字断层融合成像与MSCT(多层螺旋CT)在颌骨牙源性囊性病变中的诊断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9月12日至2017年8月20日55例颌骨牙源性囊性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分别实施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观察组)、MSCT(对照组),金标准取病理检查结果。观察两组诊断符合情况、软组织受损、根尖情况。结果:在诊断符合情况方面,观察组伪影干扰下数据为87.50%,高于对照组,无伪影干扰下数据为74.36%,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软组织受损诊断准确度为69.09%,较对照组显然更低,P<0.05;根尖病变以削尖、变钝、截断及残缺不全等为主,在层厚为3mm时,观察组根尖显示概率为89.09%,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其他数据不具高度对比价值,P>0.05。结论:颌骨牙源性囊性病变中,无伪影干扰下,相比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MSCT软组织显示等情况更佳,准确性更高,针对存在重叠干扰者,予以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优势明显,可避开假牙等干扰,确保诊断准确性,具有操作方便、低辐射、直观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CT 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 颌骨牙源性囊性病变
下载PDF
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在冈上肌出口位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5
作者 周慧 王学明 +3 位作者 齐昕 杜娇 王涛 史磊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2年第6期341-346,共6页
目的探讨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DTS)成像在冈上肌出口位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于巴彦淖尔市医院因肩关节不适就诊,且经临床查体、MRI检查确诊的93例SI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 目的探讨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DTS)成像在冈上肌出口位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于巴彦淖尔市医院因肩关节不适就诊,且经临床查体、MRI检查确诊的93例SI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56例、女性37例,年龄30~77(55.4±8.2)岁。所有患者均在MRI检查后7 d内,为明确是否有行肩峰成形术或肩袖重建术的必要而行X线数字化摄影(DR)和DTS成像检查。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测量的肩峰形态差异的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肩-肱距离(AHI)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测量的AHI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AUC的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 MRI、DR、DTS 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SIS患者肩峰形态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4,P>0.05)。MRI、DR、DTS 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测量SIS患者AH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7±1.21)mm对(8.91±1.50)mm对(8.66±1.25)mm,F=3.84,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MRI与D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P<0.05),而MRI与DTS、DR与DT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0、1.24,均P>0.05)。MRI、DTS、DR诊断AHI的灵敏度分别为96.35%、96.36%、86.79%,特异度分别为72.44%、58.28%、54.73%,AUC分别为0.906、0.808、0.677,95%CI分别为0.839~0.951、0.727~0.874、0.586~0.760,三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1,P<0.05)。结论冈上肌出口位DTS是确诊SIS相对经济、实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作为肩部不适患者的一种普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撞击综合征 放射摄影术 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 磁共振成像 冈上肌出口位
原文传递
DR及DTS在寰枢关节半脱位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曾桔 陈君蓉 李向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145-148,共4页
目的观察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影像学表现,探讨DR和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DTS)技术在其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67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析其CT影像学表现,比较寰枢关节X线张口正位+侧位片、断层正... 目的观察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影像学表现,探讨DR和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DTS)技术在其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67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析其CT影像学表现,比较寰枢关节X线张口正位+侧位片、断层正位+侧位片的图像质量、诊断准确率、诊断一致性。结果寰椎关节前脱位的患者共有6例,侧方脱位40例,旋转脱位17例,复合脱位4例。有57%的DR片能用于诊断,有94%的DTS片能用于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图像的诊断总准确率为42%,DTS图像的诊断总准确率为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R图像的诊断总准确率为24%,DTS图像的诊断总准确率为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R片诊断侧方脱位的准确率最高,为38%,诊断前脱位的准确率为17%。DTS片诊断前断脱位的准确率最高,为100%,诊断侧方脱位的准确率为92%,诊断旋转脱位的准确率为29%,诊断复合脱位的准确率为75%。二者诊断前脱位的诊确率没有统计学差异,而诊断侧方脱位的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R片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一致性差(Kappa=0.28,P<0.05),DTS片的诊断一致性中等(Kappa=0.68,P<0.05)。结论DTS图像质量明显优于DR,在寰枢关节半脱位诊断及分型中的准确率、一致性也明显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半脱位 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技术 诊断 一致性
下载PDF
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技术在诊断足骨骨折中的价值探讨
7
作者 卢淑欣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178-0181,共4页
探讨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技术在诊断足骨骨折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经CT检查确诊的足骨骨折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采取DR和DTS以及CT进行检查诊断,以CT检查结果为基础参照,对两组患者的常规DR和DTS诊断... 探讨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技术在诊断足骨骨折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经CT检查确诊的足骨骨折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采取DR和DTS以及CT进行检查诊断,以CT检查结果为基础参照,对两组患者的常规DR和DTS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对两组患者常规DR和DTS的图像质量进行评级。结果 组1中,患者常规DR正确率为64%,患者DTS诊断正确率为92%。组2中,患者常规DR诊断正确率为72%,患者DTS诊断正确率为89%。组1和组2的DTS均明显高于常规D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DR图像质量评价为甲级的概率为77%,DTS图像质量评价为甲级的概率为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技术(DTS)在诊断足骨骨折中优势明显,与传统DR相比,DTS技术能够更准确观察和判定患者的关节面有无按骨折线经过,检查完成后,其影像学图像清晰度和对比度更高,有效帮助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以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由此可见,DTS技术值得在足骨骨折临床诊断工作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技术 足骨骨折 治疗方案 影像学检查手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